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27页Word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27页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27页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读课文,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时间匆匆即逝的惋惜之情。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感悟出“要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有意义的事情”的道理。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
3.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妙用比喻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品析文中优美的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师:
准备惆怅的音乐、教学课件。
学生:
搜集朱自清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一、名言欣赏,激情引入
1.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等。
2.是啊!
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
90年前一位年轻人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
(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
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确乎、涔涔、潸潸、凝然、徘徊。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它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2.再读课文,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1)学生自由举手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
运用一个排比句,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提出了问题。
第2自然段:
写作者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在无声无息中消失了,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第3自然段:
作者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
第4自然段:
写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流露出他不甘心虚度此生的思想。
第5自然段:
照应开头,突出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2)划分层次,总结层意。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提出“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具体地写日子的匆匆流逝及作者的反思。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照应开头,再次提出开头的问题。
四、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最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1.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你说一说,并尝试着用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匆匆
第二课时
1.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展开联想,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仿写。
2.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懂得珍惜时间。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妙用比喻的方法,积累语言。
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的来去匆匆的,展开联想,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仿写。
1.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妙用比喻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
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呢?
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
过去的日子你都留下了什么?
你现在有何感受?
(课件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学生谈感受)
二、细读探究,品读感悟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
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品读第1~2自然段)
2.重点品读以下内容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①引导学生汇报感受:
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②学生个性化朗读。
a.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b.师: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可奈何,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c.有感情地齐读本段。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①读句子,思考:
“我”为什么会“头涔涔而泪潸潸”?
“我”算着“八千多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
“溜去”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3.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感受时光匆匆的呢?
(1)课件出示相关语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
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2)引导学生抓住“伶伶俐俐”“跨过”“飞走”“溜走”等词语体会时间来去轻、悄、匆忙、稍纵即逝的特点。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时光还会怎样匆匆流逝?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练说:
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
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
4.面对这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的心情怎样?
文中哪一个词语可以准确地表达作者此时的感受。
(叹息。
)
5.作者感受到了时光流逝的匆匆,他又是怎样思考的呢?
(1)引导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抓住“我能做什么呢”“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态度。
(2)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谈一谈自己读后的体会。
(3)在作者眼中,时间的形象是怎样的?
(短暂,无痕。
课件出示“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你眼中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呢?
请你也运用比喻的形式说一说。
(时间像突然来的一阵风,被季节刮走了,不留一点儿痕迹;
时间像沙漏,在不知不觉间生活全部填满,又在不知不觉中随风流逝。
6.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
从开头的问与答,到结尾的再次追问,体现了作者对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悄悄流逝的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
字里行间透漏着作者劝世人要珍惜时间的提醒。
7.读一读首尾照应句,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情。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三、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
1.展示交流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2.(出示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3.小练笔:
写读后感受。
匆 匆
时间
要珍惜
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描写,具体再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最后用“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感慨,引人深思。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通过仿写这一环节,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相结合的目的。
9 那个星期天
《那个星期天》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
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发自内心对孩子的关爱。
文章多次运用心理描写,细腻生动,为了写出孩子期待已久而又失望落空的心理过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通过读课文,可以感受到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疏忽,更能够体会到母亲的辛劳。
可以让学生多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把握文章中心。
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对孩子的疏忽及关爱,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
品读关键语句,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心情,感受融情于景的语言魅力。
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多媒体课件。
搜集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有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课上分享交流。
2.齐读课题,思考作者为什么以《那个星期天》作为题目。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1)“叨”与“叼”,“耽”与“眈”字形的区别;
(2)“惶”的用法;
(3)指导书写“揉、搓、偎”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
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围绕那个星期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按照早晨、上午、傍晚、黄昏的时间顺序写了“我”在那个星期天里不同的心情。
通过讲述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写出了“我”的期待最终变成失落绝望的全过程。
3.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大意。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汇报,教师指导归纳:
写“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写母亲一再爽约,“我”的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写“我”伤心落泪和母亲对“我”的安慰。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说一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抓住“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一派荒凉”等语句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满怀期待、焦急兴奋、无聊孤独、焦急无奈、伤心失落。
2.找出描写“我”内心独白的部分,读一读,体会“我”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那个星期天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主人公细腻的心理变化。
2.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
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简单说说文中的“我”在期盼什么?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盼?
二、细读课文,品析感悟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6自然段,思考:
这部分记叙了母亲几次爽约的事?
分别因为什么事而一再爽约?
(三次。
分别因为买菜、翻箱倒柜忙开了、洗衣服而一再爽约。
2.指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我”开始等待时是怎样的心情?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我”这时的心情是满怀期待的。
从“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等环境、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愉快、迫不及待的心情。
3.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我”百无聊赖地等待着母亲回来。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这段时光不好挨。
(2)为了表现时光的不好挨,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哪几个情景?
你认为哪个情景最能表现“我”的百无聊赖?
(作者描绘了跳方砖、跳房子、看天看云彩、拨弄蚁穴及翻看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等场景具体表现了“时光不好挨”。
(3)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忍耐和执着。
)有何作用?
(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
4.“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
”此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焦急无奈。
)“我”有何举动?
(“我”紧跟在母亲的腿底下念叨着。
5.齐读第6自然段,思考: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这又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焦急、执着。
(2)“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这里,“我”明白了什么?
(明白自己出去玩的盼望最终还是落空了。
6.“我”意识到不能出去玩后,有什么表现?
(不出声地流泪。
)母亲为什么“惊惶”?
(母亲意识到了因为她的爽约给“我”带来了伤害。
7.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启发学生思考:
虽然母亲没有兑现承诺,但是“我”并没有怨她,这是为什么?
对此你有何感想?
(1)母亲虽然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但这并不说明她不是位好母亲。
首先,母亲是想带“我”出去的,她很早就允诺过,可能迫于现实条件,没有办法做到,而且那天开始时她都记得自己的承诺。
然而,生活压力过大,她必须完成作为母亲该完成的劳作,也许这样的劳作比带“我”出去玩更重要,所以她始终沉浸于繁忙的劳作中,彻底忘记了承诺。
“我”流泪后,她惊惶地抱着“我”道歉。
(2)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探讨母亲在孩子教育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对孩子的承诺应当兑现;
二是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略他的感受。
(3)引导学生在感受“我”的情感波澜的同时,要体谅母亲,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应该怎么跟父母相处,加深对家庭和社会、责任和爱的感受与理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表现“我”的情感的?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里的动作、语言、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的语句。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表达了“我”的情感?
选出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这句独白展现了“我”焦急又执着的情感。
(2)“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借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希望母亲带自己出去玩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运用了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的写法。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在叙述之中真实自然地流露情感。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
(走在小巷里、奔跑在田野中、弹琴、钓鱼)
这篇课文从孩童的视角出发,描写了“我”的所见所感所悟,语言平实质朴、甚至有点儿絮絮叨叨如儿语,这一特点把握起来比较容易。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叙述语言中,感受和理解“我”的心情和情感。
习作例文
《别了,语文课》讲了“我”因全家移民和张先生给“我”一本书后,“我”对语文课的态度由“厌恶”变成“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没有机会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并决心自修语文的事情。
本文把“我”对语文的不舍之情始终贯穿于叙事之中。
无论是与父亲的对话,还是老师、同学的留言和送书,都饱含着“我”对祖国、对母语的不舍之情。
《阳光的两种用法》以老阳儿为线索,描写了“母亲用阳光晒被子”“毕大妈用阳光晒水”的“阳光的两种用法”。
作者以情带文,写出了阳光带给自己童年的幸福回忆,表达了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与本单元类似的体例,且在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本单元要求掌握的写作方法有所了解,所以,理解起来并不难。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进一步巩固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抒胸臆的写法,为后面的习作打下基础。
1.先让学生总结前面两篇课文运用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些,然后快速浏览习作例文,发现习作例文与前面两篇课文的相似之处。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例文的写法。
阅读习作例文,读懂习作例文的内容。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结合批注,加深理解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抒、间接抒情的写法。
1.感受陈小允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对祖国、对语文的不舍之情。
2.感受母亲和毕大妈的生活智慧,体会作者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
预习课文。
1课时
一、回顾与复习
1.《匆匆》采用了大量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对自己虚度光阴的懊悔,《那个星期天》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式,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失落和绝望。
2.这两篇课文的作者在写作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上,都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波澜。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体会表达情感的方式。
二、学习《别了,语文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即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
2.齐读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例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
陈小允对语文课的态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
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移民前喜欢上了语文课。
因为张先生送给他一本书和得知要移民到中美洲无法再学习语文了。
(三)细读例文,品析感悟
1.自读自悟,找出能够表现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之情的语句。
2.引导学生找到第1~9自然段的相关语句,体会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
3.师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1)“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到了下课钟声。
”这句话通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