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理论评析叶利钦时代学术研讨会纪要Word文档格式.docx
《学习邓小平理论评析叶利钦时代学术研讨会纪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邓小平理论评析叶利钦时代学术研讨会纪要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以灵活多变的手段维护个人的权力地位;
(7)民众的忍耐力使叶利钦的统治得以维持,他们既无“合法”的手段,又不无道理地厌倦街头政治,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对俄共不放心,对叶利钦丧失信心,似乎在等待一个能够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好处捏在一起的政治集团和政治家的降临。
(二)关于俄罗斯政治体制转轨的评价问题
俄罗斯政治体制的转轨从苏联时期就已开始,其过程以1993年10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0年到1993年9月。
在此期间,俄罗斯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轨,即从以一党执政、一党独存、党政融合、议行合一等为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转变为以总统设置、多党政治、议会民主、三权分立、自由选举等为特征的西方式政治制度。
同时,民主派夺取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被摧毁,国家性质根本改变。
第二阶段从1993年10月到现在。
在此期间,俄罗斯在政治制度基本已定的情况下,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调整,形成了“总统集权制”政体,并进入其运行阶段。
“叶利钦时代”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总统集权制”。
在俄罗斯特定的条件下,这种总统集权制具有积极作用,这就是结束了“双重政权”局面,使总统成为稳定的关键因素,使宪法成为政治活动的大准则。
然而,这种总统集权制的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总统权力过大,政府和议会没有实权,三权分立名不符实。
由于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俄共等中左力量在国家杜马中占据了优势,但对国家重大问题却没有多少影响力,不能决定政府的组成,从而同叶利钦的专权行为展开激烈斗争。
同时,叶利钦健康状况恶化,不能正常履行总统职权,导致实际上由未经选举产生的总统办公机构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叶利钦本人独断专行,频繁撤换政府总理,造成不良后果。
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价俄罗斯政治体制的转轨。
一方面,俄罗斯在否定原有政治体制、推行多党政治和议会民主制等西方政治学的基本原则时,导致国家性质的改变,引起剧烈的动荡和危机,整个国家陷入灾难的深渊。
另一方面,也应肯定,俄罗斯现行政治体制在许多方面克服了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病,使人民群众得到比过去更多的民主和自由。
也就是说,这种转轨已经不可逆转,今后不管哪个党派上台执政,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多党政治、自由选举等基本原则不会改变,俄罗斯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政治体制。
然而,现在的俄罗斯绝不是真正的民主国家,其表现为:
(1)总统过分集权,带有个人独裁性质;
(2)选举制度存在许多不民主的弊病;
(3)政党政治不成熟,难以对政府的形成和国家大政方针发挥应有的作用;
(4)公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证。
(三)关于社会转型的政治思潮问题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各种政治力量、利益集团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纷纷提出解决社会矛盾的理论和主张,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信奉不同思潮的政党不断粉墨登场。
其中最主要或最有影响的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三种思潮。
这与当初西欧社会转型时的情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俄罗斯的这三种思潮应从宽泛意义上来理解,即自由主义是指那些主张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以个人自由为中心价值取向,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反对暴力、集权和各种形式的强制干预的思想和派别;
社会主义是指那些以集体主义为出发点,珍视社会集体福利、把国家在社会中的广泛作用视为积极因素的思想和派别。
在1991年12月至1993年末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第一阶段,俄罗斯政党林立,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但在三种思潮及其政党当中,自由主义一枝独秀。
民族主义则扮演着亚意识形态的角色。
在1993年末至1995年12月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第二阶段,三种思潮此消彼长,力量对比发生转换。
自由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改变,明显出现三种思潮三分天下的局面。
从1995年12月到今天为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第三阶段,也是三种思潮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的阶段:
自由主义急剧衰落,民族主义稳步前进,社会主义节节攀升。
这种变化与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有关,更与自由主义者改革失败有关。
(四)关于当前俄罗斯政治力量格局
俄罗斯基本政治力量格局是三大力量,两条阵线,中左力量及其代表人物占有绝对优势。
所谓三大力量,一是以普里马科夫为代表的中左派;
二是以俄共为代表的左派;
三是以普京为代表的当权派。
所谓两条阵线,即中左派和左派为一方,当权派为另一方。
从矛盾的性质看,中左派与左派政见接近,可以融合;
而中左和左派与当权派之间是生死之争,势不两立。
目前左右俄罗斯政局的主要是左右两大阵营,中左重心在左,中右方向在右。
中右与右派方向相同,只是速度放慢而已。
俄罗斯社会情绪与中左联盟的政治取向趋于吻合。
大众心理从情绪化转为理智化,人心思定、人心思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俄罗斯社会发展的要求、民众的愿望,要结束的是政治上的总统独揽大权,病态的个人专制、自由市场经济——“犯罪市场经济”、“野蛮的资本主义”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的恶劣状况。
(五)关于未来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的问题
改革的失败已经证明,激进的自由主义不能使国家摆脱危机,同时还加剧了政治对抗,亲西方的右翼势力也随之声名狼藉。
同时,极端民族主义和主张完全回到过去的极左势力也失去了市场,既然过去的苏维埃制度已被抛弃,激进自由主义的尝试也使社会陷入痛苦之中,那么,尚未附诸实践的中派方案自然成为社会再次选择的对象。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派力量开始崛起。
但以普里马科夫、卢日科夫为首的“祖国—全俄罗斯”中左联盟已成为当权者和右翼势力的主要对手和打击对象,必然会遇到他们设置的重重阻碍。
就目前形势看,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如果俄共与“祖国—全俄罗斯”联合,并推举普里马科夫为总统候选人,那么,普里马科夫有可能成为竞争者之一。
同时,现任总理普京的威信正在不断上升,是普里马科夫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特别是目前普京得到切尔诺梅尔金、基里延科等右翼、中右翼势力代表人物的明确支持,有可能作为右翼、中右翼力量支持的候选人放手一搏。
当然,普京本人未必是右翼、中右翼势力的代表。
总之,对普京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可能性决不能低估。
(六)关于俄罗斯未来发展趋势和政策走向
目前,俄罗斯仍未摆脱危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未来必将朝着探索解决危机的方向发展。
叶利钦8年来的“改革”使俄罗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国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
由此,决定了不管哪派政治力量占据主导地位、不管哪个政治家成为俄罗斯总统,都将不得不对叶利钦时期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方针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同时,一些已被各党派和社会多数所接受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则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1)以多党制为核心的民主政体框架大体上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叶利钦时期事实上的“总统集权制”及其相应的决策机制几乎肯定要发生变化。
看来,修改宪法,适当调整各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是下届国家杜马和下任总统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其核心是改变总统过分集权的制度,扩大政府和议会的权力。
(2)社会情绪发生了明显变化,意识形态差异已退居社会关注的次要地位,保持国家安定、维护秩序和法制成为社会迫切追求的主要目标。
社会开始厌恶极端主义,倾向于温和务实的中间力量,由此为中间力量主宰俄罗斯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3)市场经济框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经济改革路线、主要经济政策面临重大调整,基本发展趋势将朝着注重国家民族利益、面向社会的方向发展。
(4)针对叶利钦时代中央和地方行政体系严重脱节、地方官员自行其是的现象,俄罗斯新领导必将着力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垂直政权管理体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宏观领导。
总之,俄罗斯未来走向将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恢复,但是鉴于积累的问题太多,积重难返,因此,未来新领导将面临着极为艰巨的任务,在政策调整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甚至有可能出现反复。
二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经济改革和经济状况
(一)对叶利钦时代经济改革的评价
1.叶利钦时代的经济改革总体上不成功
与会者多角度和多侧面地对叶利钦时代的经济改革进行了评价。
大家总体上认为,叶利钦执政8年所推行的经济改革是不成功的,或者说是失败的。
一些同志指出,评价经济改革的成败归根到底是生产力标准。
其不成功或者说失败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改革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经济一直处于危机之中,1992~1998年GDP累计下降了40%,工业生产下降了50%。
其下降的幅度超过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总危机以及1914~1917年俄罗斯国内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下降的幅度。
第二、经济改革导致综合国力大大下降。
1990年俄罗斯的GDP,按汇率计算为1039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8.8%和中国的2.8倍,而到1998年俄罗斯的GDP,按汇率计算,仅为2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5%和中国的1/5左右。
第三、经济改革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两极分化严重。
与会者认为,经济转轨不成功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因素,也有政策失误和环境影响。
有的同志强调指出,俄罗斯经济转轨危机的根源不在于前苏联模式的弊端,而在于后苏联模式的误区。
其中最主要的误区之一,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混为一谈,即认为资本主义不需要计划,社会主义不需要市场。
把向自由市场经济转轨等同于转到西方道路。
有的同志指出,俄罗斯经济转轨采取的是休克疗法。
其目标模式是建立自由市场经济,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等市场经济国家成功,而在俄罗斯失败,其根本问题在于,第一、脱离国情,照搬西方经济模式,迷信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
第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与当时的经济条件完全对立,即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在生产下降的条件下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在缺乏原始资本积累的条件下推进大规模私有化,在外汇枯竭的条件下把外汇汇率放开。
总之,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长期才能完成的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第三、改革的措施之间存在内在的矛盾。
比如,在市场短缺和经济衰退的条件下实行的紧缩政策破坏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放开价格导致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实行外贸自由化却忽视对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反危机上,片面强调抑制需求,忽视增加供给等。
第四、把改革的成败建立在依赖大量外援的幻想上。
在涉及对休克疗法的评价问题上,有的同志认为,既然休克疗法不符合俄罗斯的国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经济转轨之初,俄罗斯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改革模式。
有的同志则认为,苏联解体前,俄罗斯已经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市场极度紧张,除了休克疗法以外,没有其他的选择。
2.俄罗斯长期未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原因
在讨论俄罗斯长期未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原因时,由于对俄经济改革的评价不同,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有差别。
一些与会者认为,俄罗斯长期未能摆脱经济危机,其主要原因是经济改革的不成功,或者说经济转轨的失败。
而另一些与会者则指出,俄罗斯经济危机具有严重性、持续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归结为激进的改革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有的与会者认为,不仅要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政策失误中找原因,还要从与苏联时期留下很深的危机因素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经历了7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等惯性作用在短期内不可能消除。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新旧体制的磨擦、矛盾与冲突比任何一个转轨国家都要尖锐和严重。
在谈到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政策失误时,有的与会者强调,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国家放弃了对经济的调控;
第二、过度的、无区别地紧缩政策恶化了宏观经济环境,危及了企业生存条件;
第三、软性预算控制措施与软弱无力的行政手段造成财政问题长期解决不了。
第四、国有企业改革的失误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
第五、在垄断没有打破的情况下放开价格,难以达到刺激生产的目的;
第六、快速进入自由竞争体系极大地冲击了俄民族工业;
第七、对西方的经济援助期望过高;
第八、严重的债务拖住了俄经济的后腿;
第九、分配领域中的失误和不公正现象加剧,使大量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并造成大多数居民与政府的对立;
第十、政治环境不稳定阻碍经济的正常运行。
3.俄罗斯经济转轨的教训和启示与会者指出,俄罗斯经济转轨不成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它的教训是深刻的,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必须符合国情。
与会者指出,俄罗斯经济改革不成功的最大教训之一,就是选择的改革模式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符合俄罗斯的国情。
有的同志强调指出,俄罗斯是个实行了70年计划经济的国家。
在经济转轨之前,既没有市场,也没有市场主体。
在这种特殊条件下,盲目照搬在个别市场经济国家实验成功的休克疗法是注定要失败的。
1995年萨克斯本人已经承认,“休克疗法……显然在俄罗斯以失败告终”。
1998年9月欧盟国家首脑召开的援俄会议认为,“休克疗法不适合俄罗斯的国情”。
与会者认为,对外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的特点进行选择。
接受外来经验,不是简单地照搬和借用,而应当将其植根于本国的土壤,并考虑到它们与本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意识的相容性。
第二,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
与会者指出,经济转轨国家经验表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具有自发性的消极作用。
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垄断的存在,由于市场的不完善以及经济发展需要长远规划等必然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
因此,国家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
国家依据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行干预的目的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保证经济均衡、协调地发展。
而俄罗斯激进派则迷信市场万能,认为只要转向市场机制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就可以达到经济的均衡发展,但是,实践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有的与会者还强调指出,实际上,即使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均衡也是有条件的,而市场不均衡则是常态。
因此,不论经济转轨国家,还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国家的宏观调控都是必要的。
(二)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1.1999年俄罗斯的经济状况
与会者一致认为,从前3个季度的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看,1999年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好似1998年。
1~10月工业产值增长7.5%,财政金融形势有所稳定,国家预算比较平衡。
据此,与会者对全年的状况做了不同的预测,有的与会者预计,全年GDP可能达到零增长或增长1%~2%;
全年的通货膨胀率大约为40%左右。
1999年俄罗斯经济状况好转的原因是什么?
在讨论中,与会者的看法存在细微的差别。
有些与会者认为,经济状况好转的原因主要是“临时性因素”作用的结果。
这些“临时性因素”,形象地说,就是去年金融危机后出现的“卢布贬值效应”、“石油提价效应”以及“冻结债务支付效应”等。
另外一些与会者则认为,经济状况好转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里既包括“临时性因素”,也包括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因素。
“综合因素决定论”者认为,“临时性因素”对经济状况好转起着重要作用,但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比如,金融危机以来,政府虽然多次更迭,但经济政策仍然保持着连续性。
普里马科夫政府解散后,斯捷帕申政府和普京政府都表示继承其前任的经济政策。
他们把加强金融监控,完善银行货币体系,改善税收管理制度,充实和平衡预算,扶持和发展民族经济,调整私有化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作为稳定社会和经济“坚决的选择”,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再比如,近几年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的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前景
1999年经济好转是否意味着俄罗斯经济开始进入全面稳定的增长期?
多数与会者普遍感到并不乐观。
有些与会者强调指出,1999年经济的好转决不意味着俄罗斯经济开始进入全面稳定的增长期。
这是因为引发1999年经济好转的“临时性因素”具有“外生性变量”的性质而决定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内生性变量”并没有形成。
这些“内生性变量”主要是:
第一、投资危机将严重制约生产的复苏。
投资是生产复苏的物质基础。
但是,1991~1998年俄罗斯投资总额累计下降了4/5。
1999年头8个月投资总额仍在下降(0.7%)。
第二、消费需求不旺难以拉动生产的增长。
市场的消费需求是生产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经济改革以来,俄罗斯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导致了消费市场上长期需求不旺。
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继续下降。
1999年1~8月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了24.8%,人均实际工资减少了35.9%。
由于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实际的购买力下降,头8个月零售商品周转额下降了近14.3%。
多数与会者指出,由于投资乏力和消费需求不旺,俄罗斯经济近期内缺乏全面稳定增长的基础。
真正全面稳定的增长只有在俄罗斯政局稳定之后,即2000年总统大选之后。
俄罗斯经济恢复到1991年水平,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有的与会者认为,如果按照俄罗斯经济学家乐观估计的年增长3%的速度计算,要使俄罗斯GDP达到1991年的水平大致需要17年的时间。
即使2003年以后回升的速度达到6%~7%,俄罗斯经济完全步出危机也需要数年的时间。
三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政策
与会同志认真分析了叶利钦执政8年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
(一)对俄外交政策的基本估计。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俄罗斯独立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俄对外方针政策的不断调整。
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政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俄独立开始至1992年,是向西方“一边倒”时期。
这个时期俄罗斯的外交目的,是企盼全面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来摆脱俄国内的危机。
因而在国际事务中盲目追随西,外交活动基本上全部集中在西方大国之间。
1992年上半年,俄罗斯领导人几乎对所有的西方大国进行了旋风般的访问。
这一时期,俄罗斯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基本上是按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意图行事。
叶利钦外事顾问卡拉加诺夫在描述这一时期俄的外交特点时曾说,“在那段时期里,俄罗斯喜欢对我们的西方新朋友点头称是,甚至在西方还没有让我们点头时就说同意。
我们暂时失去了憧憬,也失去了解我们自身利益和为之采取行动的能力。
”
第二阶段,从1992年年底~1994年年初,是俄开始顾及东方外交时期。
从1992年11月开始,俄开始改变“一头扎进西方怀抱”的做法,注意到同东方国家的友好交往,并努力修复同前苏联在世界各地区盟友的关系,其重要的标志是,1993年4月30日,叶利钦正式批准实施《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的构想》。
这一时期,虽然俄仍然奉行以往的亲美路线,但叶利钦政府已开始注意与美国的政策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表达不同的立场。
叶先后访问了亚洲邻国韩国、中国和印度。
与此同时,俄罗斯开始对独联体国家的政策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放弃了俄独立后最初一年对该地区推行“甩包袱”政策和单纯的“救火员”的角色,以温和的姿态,谋求进一步建立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一体化。
此间,俄还注意到和越南、蒙古、朝鲜、古巴、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国发展友好关系。
第三阶段,从1994年初~至今,是俄罗斯走向全方位外交时期。
1994年初开始,在叶利钦2月24日《国情咨文》中提出的“恢复强大的俄国”原则指导下,俄罗斯明确了以“恢复大国地位,确保势力范围”为核心内容的总体外交政策。
同年春夏之际,俄罗斯认真吸取了以往外交工作的经验教训,通过不断调整、完善,独立以来的外交战略才逐步形成。
特别是1996年1月,普里马科夫任俄外长以后,俄罗斯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得以具体实施。
在1999年上半年科索沃战争期间,俄罗斯展现了大国姿态,发挥了大国作用。
与会同志在评估俄外交政策时,总的感到,叶利钦执政8年来在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方面,其出发点基本是好的。
为了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为了俄罗斯的民族复兴,坚持不懈地作出了努力。
但是,叶在执政初期推行的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则是重大的失误,既不符合俄罗斯的基本国情和利益,也不符合国际形势的客观存在。
与会同志在分析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从向西方的“一边倒”转向全方位的原因时,普遍认为,以叶利钦为首的当局在俄独立初期推行向西“一边倒”的政策,一再碰壁,从无数次的失误中醒悟,使主观与客观逐步靠近,不断认识到,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的援助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二是美国对俄罗斯的遏制,防止俄东山再起,才是美的根本战略目的。
三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东扩逼迫俄罗斯收缩战略空间,使俄的地缘政治形势明显恶化;
四是与世界东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不仅可以得到经济上的互补性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抵御美国霸权扩张的后方。
俄罗斯正式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方针,标志着叶利钦外交政策几经曲折后逐步成熟且基本定位。
(二)对俄罗斯大国地位的看法。
与会同志在回顾分析叶利钦时代对外政策发展走向的基础上,对俄罗斯独立8年来的国际地位进行了评估。
大体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目前俄罗斯已算不上一流的大国。
从经济上看,俄GDP占世界的比重,已由剧变前的近10%下降为目前的不足2%,占美国GDP的比重由近50%下降为不到10%,俄在世界排序已从原来的第2位降至目前的第15位,落后于巴西、墨西哥、韩国这些中等的发展中国家。
在欧洲则从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目前的第7位,不仅远远落后于德、法、英、意这些欧洲大国,而且落后于西班牙、荷兰这样的较小国家;
在政治上,俄除了在个别的独联体国家之外,在世界其他地区几乎完全丧失了影响力,它虽然被吸收进了7国俱乐部,主要是西方国家对它的安抚和拉拢,因为它仍有令西方担心、生畏的核武库,它仍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在军事上,它虽然仍是核大国,但却不能和不敢使用,在常规兵力和战斗力方面,自卫尚显不足,更谈不上与西方对抗,更为严重的是,已经大大缩小了的军力也难以维持,在科索沃战争中充分暴露出其虚弱性;
总之,现在俄罗斯已从前苏联的超级大国变成了一个二流的国家,是正在形成中的多极格局中最薄弱的一极。
另一种看法认为,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