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9.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
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
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
他意在
A.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B.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
C.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D.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
30.1937年6月13日《申报》刊登《克隆斯达海军》电影广告(图5),对此广告推断正确的是
图5
A.红色文化是当时上海的主流文化B.播放该片旨在激励民族抗战精神
C.中苏联合抗日引起西方列强不满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建立
31.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
凡是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只进行一些必要维修工作。
据此可知当时
A.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B.限制城市入口的过快膨胀
C.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D.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
32.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
这表明当时
A.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33.1798年前后,有人士指出:
(法国)由于共和国先于支持共和的舆论氛围出现,激进革命派为捍卫共和制,不得不诉诸恐怖手段打击“共和国的敌人”,强迫人民接受自由。
其观点重在强调
A.启蒙思想尚未被民众接受认同B.政治变革要立足国情适时推进
C.共和国的敌人制造了社会动荡D.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发动群众
34.19世纪,英国发起“拯救工厂儿童运动”,使他们逐渐回归其“儿童”本质。
1880年,英国实施强制义务教育法,学校肩负起培育“新型儿童”的责任。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A.全面构建社会保障体系B.继续保持其强国地位
C.进一步扩大政治普选范围D.以多种方式干预经济
35.漫画《谆谆教诲》(图6)中,美国总统里根对人民说:
“不要让任何人说你们是贫困的,你们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武器。
”漫画所表达的是
图6
A.军备竞赛加重人民负担B.美国在争霸中占据上风
C.美国军事实力世界领先D.“滞胀”危机影响重大
。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
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
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
海内外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
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
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
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
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
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
“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
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复旦大学历史系编)
材料二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
英语;
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
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相信人有能力和义务创造人间天堂。
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
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
——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理解。
(13分)
42.两汉、魏晋时期的中国文献中常见对大秦国(古罗马帝国)的记载(表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类别
文献及成书年代
记载
地理位置
《史记》(西汉)
黎轩(即后人所谓大秦)地处大月氏西约数千里的安息之北,安息长老传言,条支有弱水、西王母。
《抱朴子》(东晋)
(大秦)地方三万里,最大国也。
风土人情
《魏略》(魏晋之际)
有小城邑合四百余,东西南北数千里,置诸小王甚多。
《后汉纪》(东晋)
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以石为城郭,周圜百余里。
《晋书》(唐)
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搅柄,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
政治概况
王无常人,国中有灾异,风不时节,辄放去之,而求贤人为王,放者终无怨。
此国不畜奴婢,虽国王夫妇,犹躬耕籍田,亲自居桑织经;
此国不用刑罚,人民温睦,皆多寿考;
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
人物形象
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
《无上秘要》(北周)
有药名“大秦玄坚”,能使上飞轻举,超体霄真,此乃天仙之所服,飞神之所研。
《北堂书钞》(唐)
昆仑之东十万里有大秦之国,人长三十丈,寿万八千岁,不知禾稼,但食沙石。
——根据庞乃明《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
整理辨析上述古籍记载,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合理的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探讨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认识。
(要求:
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
45.(15分)
【历史—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1955年起,日本经济进入持续发展期;
1960年后进入高速增长期,到1970年,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国。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产业污染也日益严重,日本连续地出现了各类环境污染乃至破坏,给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其一部分原因是日本政府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目标,各企业只顾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保护环境毫不热心。
随着群众反公害呼声的日益高涨,日本政府开始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宣布了国家公害对策的基本方向,依靠法律手段处理公害问题及环境问题,保障受害者的诉讼权利。
此外还实行行政救济制度,向人们提供应急的,必要的且最小限度的医疗救济。
一些地方公共团体也因地制宜地相继制定了公害防治条例,并与企业签订各种协定来控制本区域内的公害。
在整个70年代,日本的环保投资急速增加,特别是1974—1976年,民营企业在环保设备上的投资占了设备总投资的2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中叶日本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应对产业公害问题的对策,并简谈由此带来的启示。
(9分)
46.(15分)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阿富汗战争(1979—1989)是发生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一场国际政治博弈。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阿富汗是苏联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战略的重要环节。
1978、1979年之交,随着苏、阿关系迅速恶化,苏联最终走上军事干涉阿富汗事务的道路。
为尽快稳定阿富汗局势,苏联一方面诉诸军事手段,另一方面寄希望于扶植亲苏政权。
由于阿富汗人的普遍反对和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苏联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里根就任后,将阿富汗视为与苏联开展“低烈度战争”的重要试验场,不费一兵一卒,仅通过提供财政与军事援助,就将苏联成功拖在阿富汗。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重新审视阿富汗问题,并于1989年2月完成了撤军工作。
然而阿富汗国内各派别之间并未达成和解,随即陷入了长期的内战,成为此后地缘政治中不稳定的因素。
——摘编自李琼《阿富汗战争与国际政治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军事干预阿富汗局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富汗战争的影响及启示。
47.(15分)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美国第28任总统。
美国传统的海洋政策为“自由中立主义”,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中立国的海上权利。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特纳提出“边疆学说”,马汉提出“海权论”,申明主动控制海洋的重要意义。
1917年,威尔逊在演说中提出国联框架内的“绝对海洋自由”构想。
美国国际角色定位逐渐由中立国向“自由卫士”、“世界领袖”转换。
一战后,威尔逊在其“十四点”演说中重申该构想,并提公开外交、公海自由、平等贸易、削减军备、国际联盟等,却遭到来自国内外的激烈反对他意识到不可能通过一场国际会议一劳永逸地实现海洋自由,取得与英国对等的海军地位,于是转而谋求海洋霸权.对此,英国坚持将美国削减海军建设计划作为英国签订《国联盟约》的前提条件。
1919年底,由于健康状况恶化等原因,威尔逊实践其海洋构想的努力无疾而终。
——摘编自曲升《威尔逊海洋政策构想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初威尔逊提出“绝对海洋自由”构想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的海洋政策构想经历了什么转变,并分析该构想无疾而终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24-25CD26---29CCBB30--35BADBB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41.(25分)
(1)背景: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答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或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并迎来“短暂的春天”);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民族意识觉醒,“国家”概念广泛传播;
进化论广泛传播(或答社会上兴起各种思潮)。
(答出1点得2分,共6分。
原因:
新旧文化冲突造成了矛盾的心理;
思想观点复杂多样无法形成共识;
时局混乱,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少年中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未付诸实践。
(2)变化:
盎格鲁一新教文化的价值内涵被弱化,多元化和全球霸权的观念日益显现。
(3分。
多极化趋势下,美国要维系其霸主地位;
全球化影响广泛;
移民浪潮带来多元文化;
种族与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认识:
凝聚国家认同,要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结合起来,坚定文化自信;
凝聚国家认同,需要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凝聚国家认同,需要广大青年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展现人生的价值。
(答出1点得2分,共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42.(12分)
示例:
角度:
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帝国政治概况的认识
观点:
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帝国政治概况的认知,既有其合理的成分,也存在与现实脱节的臆想。
(2分)
论证:
东晋人对大秦国政治方面的记载散见于《后汉纪》与《抱朴子》。
其中“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的记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不畜奴婢”、“不用刑罚”的说法则与事实不符。
在古代雅典,由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客观需要,以及智者学派等影响,社会上辩论风气盛行。
这种风气影响到后来的古罗马,导致罗马人也热衷“谈虚说妙”,“唇理绝殊”。
另一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存在大量奴隶,罗马也有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成文法,足证“不畜奴婢”、“不用刑罚”之说有误。
(4分)自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对西方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空间上的阻隔,古代中国人无法全面、真实地加以认识。
另一方面,有感于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宗主豪强控制庞大人口的现实,时人塑造出“贤人为王”、“人民温睦”、“不畜奴婢”、“不用刑罚”的大秦印象。
这种印象失真却美好,为时人苦闷的内心带去一丝慰藉。
(4分)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东西方交往日益密切,魏晋时期的中国人模糊地了解到古罗马帝国的政治状况。
这种了解真假参半,有一部分如实地反映了现实,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代中国人基于社会现实而形成的主观臆想。
这种认识是特定时空环境下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
伴随经济发展,工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日本民众广泛关注环境问题,呼吁改革;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策略己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
日本国内企业追求利润,忽视环保。
(2)对策:
健全法律体系,将防治产业公害上升到国家战略;
建立行政救济制度,改善民生;
依靠社会团体,将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政企大幅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生产等方面的环保水平。
启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答出1点得2分,2点得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原因:
两极格局下,美苏对峙;
阿富汗地理位置特殊,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苏、阿关系恶化导致战争爆发。
(2)影响:
苏联内外交困,最终导致其解体;
阿富汗陷入长期战乱,地缘政治环境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形成;
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牢固树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各国人民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新世界;
要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答出1点得2分,2点得3分,共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一战爆发,美国逐步转变政策,力图扩大国际影响;
部分精英要求美国主动控制海洋;
英国仍然是世界海洋霸主,美国希望打破这种局面。
(2)转变:
从倡导“绝对海洋自由”转向谋求“海洋霸权”。
(答出1点得2分,2点得3分,共3分。
“自由中立主义”在美国国内仍有很大影响;
分权制衡体制下国会制约了总统意志;
英国仍有实力应对美国的挑战,霸主地位难以撼动;
威尔逊身体状况恶化,政策无法继续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