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题鲁教版八年级下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6258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题鲁教版八年级下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题鲁教版八年级下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题鲁教版八年级下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题鲁教版八年级下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题鲁教版八年级下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题鲁教版八年级下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题鲁教版八年级下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题鲁教版八年级下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题鲁教版八年级下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5),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抒发将士爱国热情的诗句是:

“。

6.综合性学习。

(8分)

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

请你按要求完成

(1)

(2)题。

(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2分)

材料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材料二: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材料三:

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

君正,莫不正。

君主仁,没有人不仁;

君主义,没有人不义;

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

(2)请从下面的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的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

传统美德:

现实意义: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4分)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

)西:

安西都护府。

②赤亭:

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

③祁连城:

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④酒家垆(lú

):

酒家。

7.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8.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

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

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二)阅读课内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1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

12.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2分)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

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对曰:

“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

”据实答问。

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

“似是仪家也。

”权曰:

“仪俭,必非也。

”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

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①承摄:

继承掌管。

②优文:

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

③黄武:

年号。

④皖:

地名。

下文“建业”也是地名。

⑤进达:

举荐人才。

1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既定荆州,都武昌既:

既然。

B.后从太子还建业从:

跟从,跟随。

C.权遂舍之遂:

于是。

D.左右对曰:

”左右:

身边的人,近臣。

14.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休到,大破之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吾欲之南海D.彼竭我盈,故克之

15.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16.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

(1)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2)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景公见之曰:

“嘻!

夫子之禄寡耶?

何乘不佼①之甚也?

”晏子对曰:

“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

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

公不说,趣⑤召晏子。

晏子至,公曰:

“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

“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

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

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

”遂让不受。

(选文有改动)

【注】①佼:

好。

②寿:

保。

③梁丘据:

人名。

④辂(lù

)车:

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

⑤趣:

同“促”,赶快。

⑥临:

治理,管理。

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4分)

(1)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朝:

上朝()

(2)臣得暖衣饱食食:

吃()

(3)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遗:

遗留()

(4)公不说,趣召晏子说:

通“悦”,高兴()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夫子之禄寡耶?

辍耕之垄上

B.弊车驽马以奉其身无从致书以观

C.于臣足矣皆以美于徐公

D.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朝而往,暮而归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20.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

三、写作(40分)

21.孔孟离我们的时代已十分久远,然而他们那杰出的智慧和伟大的人格,仍然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内容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注意立论要有依据。

 

八年级语文(下)(山东教育版)第五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

1.D(“长”应读“zhà

ng”。

2.C(应为“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或“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D(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4.B(关键词“虽”应译为“即使”。

5.

(1)地利不如人和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4)万方多难此登临(5)举杯邀明月(6)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本题中有记忆型默写,也有理解型默写,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背诵名句时不能死记硬背,也应理解意思。

默写时要做到准确无误,不能出现错字、漏字、添字现象。

6.

(1)仁政(施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仁”的特点。

(2)示例:

①名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热情好客。

开放的心态,广交朋友。

②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传统美德:

谦虚好学。

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③名言:

礼之用,和为贵。

重礼尚和。

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

(选择一句名言,分析出它体现了怎样一种传统美德,然后再结合现实,分析出该名言在今天有什么积极意义即可。

7.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李副使出征“万里西击胡”,“真是英雄一丈夫”,可见其豪迈气概。

8.示例一:

同意。

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

示例二:

不同意。

送别诗中并不缺少此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

(审明白题干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首先要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

同意还是不同意。

若答同意,要找出此诗与常见送别诗的不同之处;

若答不同意,要答出与常见送别诗的相同之处。

其次“联系学过的诗句”,选择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诗句,诗句一定要准确,分析时要紧扣自己的观点。

9.

(1)舍弃

(2)限制(3)震慑(威慑)(4)极点(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记忆。

选文出自课内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在于记忆,平时只要注意扎实有效地积累,做对此题很容易。

这几个词在文言文中的义项并不复杂。

注意“委”“域”两个词,它们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汉语中它们都是名词,而在此处是动词。

10.D(此题考查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是整个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解决这个问题要“五靠”:

一靠日积月累;

二靠字形分析;

三靠古今联系;

四靠语法分析;

五靠语境推断。

把这“五靠”做到实处,做这类题也不难。

A项的“而”都是连词,可是前一个“而”表示转折关系,后一个“而”表示顺承关系;

B项的“者”都是代词,可是前一个“者”是“……的原因”的意思,后一个“者”是“……的人”的意思;

C项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皆不同,前者是助词,解释为“的”,后者为代词,解释为“他”,指“得道者”;

D项“以”都是介词,凭借。

11.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这类题可以说是中考必考的一类,只要学生消除恐惧心理,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从容应对即可。

除了我们常讲的翻译法外,还需注重句中关键词的准确翻译和语句的通顺。

12.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

(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在复习时要重视对文言文整体的把握和文本的拓展,要学会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

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目的:

对古代文化的吸收和继承。

选文中的关键词是“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和“道”(即王道,施行仁政的王道)。

明白了这两个关键词,再从选文的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及其阐述中就不难看出作者的主张了。

13.A(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词语出自课外文言文,但答案就在课内。

这一考查方式,符合课程标准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内容”的要求。

准确回答重在平日的积累。

选项A中的“既”与我们在《曹刿论战》中所学的“既”意思是相同的,应译为副词,“已经”或“……之后”的意思。

14.D(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

文言文中,一些重点虚词用法繁多,且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我们可对其进行归类梳理、概括比较,来加深理解、记忆。

对于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同学们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学习,这样对促进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明确例句中的“之”是代词,可译为“他们”,在这里指代曹休的军队。

选项D中的“之”也是代词,指代齐军。

而在选项A中,“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选项B中,“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选项C中,“之”是动词,可译为“往、去、到”。

15.C(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内容,前提是正确翻译全文。

只有把握了全文内容,才能上升到理解的高度。

从选文第三段中的语句“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可以看出:

是仪不治自家产业,不受人恩惠,所居的房子刚够自家居住。

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

16.

(1)是仪自己认为没有才能,坚决推辞而没有接受。

(2)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很好,就劝孙权听他的。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翻译课外文言语句可以用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翻译时要抓住重点词语,如

(1)句中要落实“以”“固”“辞”的意思,

(2)句中要落实“以”“善”等词语的意思,然后将文句大意翻译出来即可。

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县人。

孙权主持东吴大政之后,优待文人,征召是仪。

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把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很好,就劝孙权听他的。

随同大军征讨关羽,拜为忠义校尉。

平定荆州之后,东吴定都武昌,拜是仪为裨将军,后又封为都亭侯,任守侍中。

孙权欲授给他兵权,是仪认为自己没有才能,坚决推辞而没有接受。

黄武年间,派是仪到皖城刘邵那里,设计引诱曹休前来。

曹休来到后,遭到惨败,是仪因功迁升为偏将军。

东吴向东迁都之后,(太子孙登留下镇守武昌,)孙权命是仪辅佐太子。

后来随从太子回到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家政策,孙权大怒,将刁嘉逮捕入狱,彻底追查审问。

当时与刁嘉一起在座的人都惧怕吕壹,同声说刁嘉曾有过此事,只有是仪说没听到过。

当时追究深查,诘问数日,诏令愈来愈严厉,群臣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是仪回答说:

“如今刀锯已压在臣的脖子上,臣下怎敢为刁嘉隐瞒自取灭亡,成为对君王不忠之鬼!

”他据实回答,毫不改口。

孙权只好把他放了,刁嘉也因此而免遭处罚。

他有位邻居盖起大宅院,孙权外出时看见了,便问这所大宅院的主人是谁,左右随从回答说:

“大概是是仪的家。

”孙权说:

“是仪很俭朴,肯定不是。

”一询问,果然是别人的房子。

是仪经常向孙权举荐人才,从不谈论他人的短处。

他为国家服务数十年,未曾有过过错。

17.

(1)√

(2)√(3)×

(4)√[(3)题中的“遗”读wè

i,“赠送”的意思。

]

18.B(A.结构助词,的;

动词,去,往。

C.对于;

比。

D.表转折关系,却,但;

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19.我节制自己穿衣吃饭(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

(翻译时应在抓住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做到字字落实。

句中“节”是动词,节制;

“养”,供养;

“以”,来;

“先”,形容词作动词,做表率。

20.节俭;

以身作则(或:

能做表率)。

(分析晏子的品质,要从他做的事、说的话入手。

如“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可见其节俭。

国君送他豪华大车,他“三返不受”,并且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可见他考虑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晏子上朝的时候,每每乘坐破旧的车子,用劣马拉车。

齐景公发现了这种情况,说:

“哎呀!

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

为什么乘坐这么破旧不堪的车子呢?

”晏子回答说:

“倚仗国君的恩赐,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

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破旧的车马可以自己用,我已经很满足了。

晏子出宫后,景公派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四匹马拉的豪华大车,结果来回送了好多次,晏子都不肯接受。

景公很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

晏子到后,景公说:

“先生不接受我的馈赠,那我也不乘车了。

“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节制自己穿衣吃饭(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然而还恐怕他们奢侈浪费却不顾自己的品行。

现在,国君在上乘豪华大车,我在下也乘豪华大车,这样,我就没有理由去禁止百姓不讲礼义、追求奢华、铺张浪费的行为了。

”最后,晏子还是辞谢了景公的好意,没有接受豪华的车马。

21.思路点拨:

写好此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有意义的论题。

你的文章是写给哪部分人的,你要议论的事对这部分人来说有没有针对性,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你写出来的文章就是比较有价值的。

(2)要有明确的论点。

要对文中所要议论的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需要从论点到材料、从材料到论点反复思考,使二者相互吻合,相互支持。

(3)要有充分的论据。

足够的事实材料,是证明论点的首要条件。

事实材料要有典型性,是说所选用的材料应该是最有代表性、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

(4)要进行有力的论证。

可以举实例,就是用最能表现论点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可以作引申,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一个事理作为论据,来表现另一个道理(即文章的论点)。

可以反证,即不从正面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来加以证明。

写作本文,还要做好两点。

一是找准孔子、孟子的一句名言,这其实也就是文章的论题或中心论点。

第二是围绕这句话开始选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

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对我们就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我们也极具启发意义。

要用具体的事例把所选名言的内涵生动地展示出来。

例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水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

然后再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只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应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应迟钝。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这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诠释。

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

勾践为何能得以复国?

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

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

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

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

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点评】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

其思路结构大致如下:

首先由“青蛙实验”自然地引出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接着由“蛙”及“人”,承上启下,用勾践复国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道理,然后又用“闯王入京”的事例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引用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总结全文。

论述的层次丰富清晰,同时文章的内涵也变得充实深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