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汇总打印版文档格式.docx
《福建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汇总打印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汇总打印版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8、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9.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
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名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启发教育)
性相近,习相远(个性差异主要是靠后天形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学而知之(因材施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忠孝与仁爱)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亲知,闻知,说知)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君子之教,育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学不躐(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以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苏格拉底以问答法(产婆术)著名。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引导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
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柏拉图代表作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禀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
10.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填空,选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1632中。
<
大教学论>
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洛克《教育漫话》1693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教育漫话》
卢梭教育体小说的《爱弥儿》1762,宣扬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爱弥儿》
康德是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第一人。
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改造的动物。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的《普通教育学》1806(共3篇14张)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三中心:
教师,教材,课堂四段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传统教育派
①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②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学生,经验,活动
1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20世纪20年代,中共早期党员杨贤江著《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著作。
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第二章小学教育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12岁的儿童。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春秋末期办私学成为一种风气,以“孔氏(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
此后,官办和私办的小学在我国各朝代开始并存发展。
(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3、公立小学晚于私立小学,公立小学的始祖是上海南洋公学。
共设国文,算术,英文,舆地,史学,体操6科。
4、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5、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突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明确将小学堂定为义务教育。
6、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1915年实行德国的双轨制,分为国民学校(实施义务教育)和预备学校(以士族子弟为对象。
7、五四(1919年后)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也称新学制(壬戌学制),规定小学六年4-2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简答).
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④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3)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
A、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建国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规划义务教育覆盖率96年40%-45%,98年覆盖率60%-65%,2000年覆盖率85%。
B、学制改革试验:
我国正在由6-3制向九年一贯制发展。
2.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世界上有的国家或地区又称强迫教育、公民教育。
辨析:
基础教育:
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包括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在内的普通中小学教育。
全民教育:
实施途径(早期儿童护理与开发及学前教育,正规基础教育,非正规教育与继续教育。
普及教育:
包括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普及职业教育。
免费教育:
属于高等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
免费性的普及义务教育:
从2008年秋季开始
(2)义务教育的意义(简答)
①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3)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立法依据:
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立法宗旨: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
提高全民族素质。
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共18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
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小学教育的内容具有普及性、基础性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5.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它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能否遵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6.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简答)
(争论:
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7.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简答)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周时期“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简答)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
1.身心发展的概念
狭义上讲:
个体出生到成年期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2.身心发展的动因(选择、填空)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凋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西方优生学创世人英国高尔顿美国格塞尔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和威尔逊提出了基因复制决定人的一切行为奥地利精神分析家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苟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荀子: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立好愉逸,人性皆恶,其善都伪。
教育使人去恶。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足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填空)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皮亚杰个体认知发展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
科尔伯格人的道德认知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狼孩的故事
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儿童期(6-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16、17)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聪明早慧,大器晚成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五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盲人耳朵好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一刀切
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的实践活动。
(1)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的作用表现在:
(简答)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和发展的年龄特点(填空)
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及其作用
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
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Ⅱ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Ⅲ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简答)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Ⅱ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Ⅲ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Ⅳ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从活动水平看,个体的实际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知活动。
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5.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简答或填空)
①观察。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③记忆。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
④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⑤情感。
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成为情感。
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⑥自我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狭义的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③学习兴趣与习惯
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6.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总任务:
为儿童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和为初步生活做好准备。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他主要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A学生是人: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成为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填空)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
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简答):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
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儿童权利公约》是维护儿童少年的社会权利的主体独立地位。
《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基本原则是: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基本权利是生存权(最基本的人权),受保护权(包括社会对儿童的保护和儿童自我保护),参与权,发展权。
学生的身份:
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学生与学校间的法律关系:
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平等的权利主体关系。
3.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简答,填空)
(1)学生的受教育权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2)学生的人身权
身心健康权(吸烟,暴力图片,校舍安全)、
人身自由权(非法拘禁,关禁闭)、
人格尊严权(体罚,变相体罚,谩骂)、
隐私权(宣扬学生缺点和隐私,拆毁信件日记)、
名誉权、荣誉权(歪曲学生的生活习惯,作风,观点)
身心健康权是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
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是:
第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第二,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
第四,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4.学生的义务
一是遵守法律、法规。
二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教师职业的性质
狭义的教师:
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并在学校教育机构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
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6.教师职业的特点
(重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夸美纽斯
当然,教授某一门功课,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加里宁)
教师的管理类型:
强硬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管理型
7.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重点)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教师要具有学科知识素养、广泛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1)敬业。
敬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
树立敬业精神的关键是依靠教师内在的品德修养。
(2)树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