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2243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

而地区性的比例而言(图纸比例尺为1:

5000-30000),平面图的等高差可为5m、10m、15m。

9.等高线使用原则:

1)原地形等高线应随手用短线(虚线)表示。

2)改造后的地形等高线在平面图上用实线表示。

3)所有等高线总是各自闭合,决无尽头。

4)等高线决不会交叉.每一条等高线其一侧是较高点,而另一侧是较低点。

较低点决不可同出现在一条等高线的两侧。

5)除了要表示一座固有的桥梁或某一挑悬物,等高线是不能互相交叉的。

等高线也不应在一幅没有围墙或伸出物的土质园址平面图上交叉出现。

但是,如确有围墙的存在,那么等高线将相互重叠,从而在平面图上形成一条单一的直线。

10.在对某一标高点使用插入法时,首先应确定制图比例尺和等高距离比例。

第二步是测量水平距离的比例。

标高点距离等高线和低等高线的比例,这样便建立了这两个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11.修建居民住宅坡度分析:

0—1%斜坡,,太平坦不利于排水;

1—5%斜坡,理想的地形条件,只需最小程度的挖方;

5-10%斜坡,适于楼房建造,但需在坡度较高范围内更仔细地选址;

10-15%斜坡,住宅单元需呈错层状,并与等高线平行,以减少挖填土方量,同时还需建造挡土墙;

15%以上的斜坡,住宅需采用特殊建筑方式进行修建,如支持柱式工程,道路的铺设及设施选取不易且造价高。

12。

用作商业中心以及附属停车场的工地的坡度分析:

0-1%坡度,太平坦不利排水;

1—5%坡度,可供选取的理想挖掘条件;

5-8%坡度,需进行定量的土方挖掘,停车处应与等高线相平行;

8%以上的坡度,不宜进行工程修建,以避免毁坏环境。

13。

许多醒目的形状和色彩被安置在平坦的地面上,以利用这种背景特性,而雕塑式的建筑便是一个例证。

14.水平地形的中性特性,还可任其他表面被雕饰成立体的和中空的画面。

仅就为原有水平地形增加特性和调剂其单调性来说,这种方式还是可行的。

15.地平面范围、斜坡坡度、地形天际线在封闭空间中都同时起作用。

在任何一个限定的空间内,起封闭程度依赖于视野区域的大小、坡度和天际线,一般的视域在水平视线的上夹角40—60度到水平视线的下夹角20的范围内,而当谷底面积、坡度和天际线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达到或超过45(长和高为1:

1),则视域达到完全封闭,而当三个可变因素的比例少于18度时,其封闭感便失去。

16.一般说2:

1的斜坡比例,乃是地表土壤堆筑的最大绝对极限.斜坡超过2:

1的比例,若不在其上筑起石块或其它硬质,不受腐蚀的材料,那么这些斜坡极易产生侵蚀现象。

即使是2:

1的斜坡,也必须覆盖地被植物和其它植物,以防止其水土流失。

λ植物

风景园林师的智慧应闪烁在通晓植物的综合观赏特性,熟知植物健康生长所需的生态条件,以及对植物所生长的环境效应的了解方面。

2。

因为,地被和灌木一般先于乔木达到成年,因此,设计师还需拟定一项定期更换衰老灌木和地被植物的计划。

一般植物在室外环境汇总能发挥三种主要功能:

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及观赏功能.

1)建造功能:

植物能在景观中充当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墙面等限制和组织空间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视线的方向。

在涉及植物的建造功能时,植物的大小、形态、封闭性和通透性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2)环境功能:

植物能影响空气的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3)观赏功能:

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而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

也就是说,植物因其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

4.在城市布局中,树木的间距应为3—5m,如果树木的间距超过了9m,便会失去视觉效应。

5.为了增强由地形构成的空间效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植物种植于地形顶端、山脊和高地。

与此同时,让低洼地区更加透空,最好不要种植物.

6。

为了取得一有效的植物障景,风景园林师必须首先分析观赏者所在位置,被障物的高度,观赏者与被障物的距离以及地形等因素。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所需植物屏障的高度、分布以及配置.

7。

研究植物屏障各种变化的最佳方案,就是沿预定视线画出区域图。

然后将水平视线长度和被障物高度准确地标在区域内。

最好,风景园林师通过切割视线,就能定出屏障植物的高度和恰当的位置了。

地被植物还能稳定土壤,防止陡坡的土壤被冲刷。

因为在一个具有4:

1坡度的斜坡上种植草皮,剪草养护是极其困难而危险的,因此,在这些地方,就应该用地被植物来代之。

9。

纺锤形和圆柱形植物通过引导视线向上的方式,突出了空间的垂直面.它们能为一个植物群和空间提供一种垂直感和高度感.如果大量使用该类植物,其所在的植物群体和空间,会给人一种超过实际高度的幻觉。

当与较低矮的圆球形或展开植物种植在一起时,其对比十分强烈。

10。

水平展开形植物的形状能使设计构图产生一种宽阔感和外延感。

展开型植物会引导视线沿水平方向移动。

因此,这类植物通常用于布局中从视线的水平方向联系其它植物形态。

如果这种植物形状重复地灵活运用,其效果更佳.在构图中展开植物与垂直的纺锤形和圆柱形植物形成对比效果。

展开形植物能和平坦的地形、平展的地平线和低矮水平延伸的建筑物相协调。

若将该植物布置于平矮的建筑旁。

它们能延伸建筑物的轮廓,使其融汇于周围环境之中。

11。

圆球形植物在引导视线方面既无方向性,也无倾向性。

因此,在整个构图中,随便使用圆球形植物都不会破坏设计的统一性.圆球型植物外形圆柔温和,可以调和其它外形较强烈形体,也可以和其它曲线形的因素相互配合、呼应,如波浪起伏的地形.

12.圆锥形可用来作为视觉景观的重点,特别是与较矮的圆球形植物配植在一起时,其对比之下尤为醒目。

也可以与尖塔形的建筑物或是尖耸的山巅相呼应。

其次,也可以协调地用在硬性的、几何形状的传统建筑设计中。

13.垂枝形能起到将视线引向地面的作用,因此可以在引导视线向上的树形之后,用垂枝植物。

垂枝植物还可种于一泓水弯之岸边,以配合其波动起伏的涟漪,以象征着水的流动。

为能表现出植物的姿态,最理想的作法是将该类植物种在种植池的边沿或地面的高处,这样,植物就能越过池的边缘挂下或垂下.

14.特殊形由于具有不同凡响的外貌,这类植物最好作为孤植树,放在突出的设计位置上,构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一般说来,无论在何种景观内,一次只宜放一棵这种类型的植物,这样方能避免产生杂乱的景象.

15。

一般应多考虑夏季和冬季的色彩,因为它们占据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对植物的取舍和布局,只依据花色和秋色来布置植物,是极不明智的,因为这些特征会很快消失。

16。

在夏季树叶色彩的处理上,最好是在布局中使用一系列具色相变化的绿色植物,使在构图上有丰富层次的视觉效果。

另外,将两种对比色配置在一起,其色彩的反差更能突出主题。

17.各种不同色调的绿色,可以突出景物,也能重复出现达到统一,或从视觉上将设计的各部分连接在一起。

18.深绿色给予整个构图和其所在空间带来一种坚实凝重的感觉,成为设计中具有稳定作用的角色。

此外,深绿色还能使空间显得恬静、安详,但若过多地使用该种色彩,会给室外空间带来阴森沉闷感。

而且深色调植物极易有移向观赏者的趋势。

在一个视线的末端,深色似乎会缩短观赏者与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距离。

同样,一个空间中的深色植物居多,会使人感到空间比实际窄小。

19。

浅绿色植物能使一个空间产生明亮、轻快感。

浅绿植物除在视觉上有漂离观赏者的感觉,同时给人欢欣、愉快和兴奋感。

当我们在将各种色度的绿色植物进行组合时,一般说来深色植物通常安排在底层(鉴于观赏的层次),使构图保持稳定.与此同时,浅色安排在上层使构图轻快.在有些情况下,深色植物可以作为淡色或鲜艳色彩材料的衬托背景。

20。

设计中应小心谨慎地使用一些特殊色彩,诸如青铜色、紫色或带有杂色的植物等。

因为这些色彩异常的独特,而极易引人注意。

21。

在温带地区抵御冬季的寒风,种植常绿针叶植物的最有利方位,应在房屋或室外空间的西北方。

在此处,它们能使空旷地风速降低60%,风速的降低又使透进房屋的冷空气达到最小值,与此同时也减少了流走的热量.

22.阔叶常绿植物在建筑的东、西,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阔叶常绿植物既不能抵抗炽热的阳光,也不能抵御极度的寒冷,因此,切忌将其种植在能得到过多的冬季阳光照射的地方,或种植在会遭到破坏性冬季寒风吹打之处。

因为叶片会过度蒸腾导致根部水分不足。

此外,大多数阔叶常绿植物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才能正常生长。

23.粗壮型植物可在设计中作为焦点,以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或使设计显示出强壮感。

由于粗壮型植物具有强壮感,因此它能使景物有趋向赏景者的动感,从而造成观赏者与植物间的可视距短于实际距离的幻觉。

与此类似,为数众多的粗壮型植物,能通过吸收视线“收缩”空间的方式,而使某户外空间显得小于其实际面积。

多用于不规则景观中,极难适应那些要求整洁的形式和鲜明轮廓的规则景观。

24。

细质地植物最适合在布局中充当更重要成分的中性背景,为布局提供优雅、细腻的外表特征,或在与粗质地和中粗质地植物相互完善时,增加景观变化。

它们具有一种“远离”观赏者的倾向。

因此,当大量细质地植物被植于一个户外空间时,它们会构成一个大于实际空间的幻觉。

细质地植物的这一特性,使其在紧凑狭小的空间中特别有用,这种空间的可视轮廓受到限制,但在视觉上又需扩展而不是收缩。

25.植物的美学功能:

完善作用、统一作用、强调作用、识别作用、软化作用、框景作用

26.种植设计程序:

1)包括对园址的分析,认清问题和发现潜力,以及审阅工程委托人的要求.此后,风景园林师方能确定设计中需要考虑何种因素和功能,需要解决什么困难以及明确预想的设计效果。

2)准备一张用抽象方式描述设计要素和功能的工作原理图。

粗略地描绘一些图、表、符号,来表示这样一些项目,如空间(室外空间)、围墙、屏障、景物以及道路.植物的作用则是在合适的地方确定充当这样一些功能:

障景、庇荫、限制空间以及视线的焦点。

也要研究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区域。

在这一阶段,一般不考虑需使用何种植物,或各单株植物的具体分布和配置.此时,设计师所关心的仅是植物种植区域的位置和相对面积,而不是在该区域内的植物分布。

为估价和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拟出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功能分区草图,和更深入、更详细的种植规划图.在这一阶段内,应主要考虑种植区域内部的初步布局。

此时,风景园林师应将种植区域分划成更小的象征着各种植物类型、大小和形态的区域。

也应分析植物色彩和质地间的关系.不过此时无需费力去安排单株植物,或确定确切的植物种类。

在分析一个种植区域内的高度关系时,理想的方法就是做出立面的组合图.目的是用概况的方法分析各不同植物区域的相对高度。

基本设计阶段关键点:

要群体地、而不是单体地处理植物素材。

理由:

1、一个设计中的各组相似因素,都会在布局内对视觉统一感产生影响.当设计中的各个成分互不相关各自孤立时,那么整个设计就有可能在视觉上分裂成无数相互抗衡的对立部分。

但在另一方面,群体或“浓密的集合体"

则能将各单独的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因为它们在自然界中几乎都是以群体的形式而存在的。

唯一需将植物作为孤立、特殊的因素置于设计中的,应是在设计师希望将其当作一个标本而加以突出的时候.标本植物可以是圆柱形、尖塔形、或具有独特的粗壮质地和鲜艳花朵的植物。

但在一个设计中,标本植物不宜过多,否则将使注意分散在众多相异的目标上.

3)可开始着手各基本规划部分,并在其间排列单株植物。

此时的植物主要仍以群体为主,并将其排列来填满基本规划的各个部分。

布置单体植物要点:

1、在群体中的单株植物,其成熟程度应在75-100%。

幼树应相互分开,以使它们具有成熟后的间隔空间.一旦该设计趋于成熟,则不应再出现任何空隙.因此对设计师来说,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植物的幼苗大小,以及最终成熟后的外貌;

2、在群体中布置单体植物时,应使它们之间有轻微的重叠。

为视觉统一的缘故,单体植物的相互重叠面,基本上为各植物直径的1/4—1/3;

3、排列单体植物的原则,是将它们按基数,如3、5、7等组合成一组,每组数目不宜过多。

以上在涉及到7棵植物或少于该数目时尤为有效,超过这一数目,对于人眼来说,难以区分基数或偶数。

完成了单株植物的组合后,设计师紧接着应考虑组与组或群与群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单株植物的群体排列原则同样适用.各组植物之间,应如同一组中各单体植物之间一样,在视觉上相互衔接,各组植物之间所形成的空隙或“废空间"

应予以彻底消除,因为这些空间既不悦目,又会造成杂乱无序的外观,且极易造成养护的困难.在设计中更希望植物之间有更多的重叠,以及相互渗透,增大植物组间的交接面,以增加一个布局的整体性和内聚性。

设计师在考虑植物间的间隙和相对高度时,决不能忽略树冠下面的空间。

应在树冠下面接种一些较低的植物。

当然,特意在此处构成有用空间则另当别论.

4)设计的某些部分需要变更,应绘制一张包括新变化的修正图。

在布局中以群植或孤植形式配置植物的程序上,风景园林师也应着手分析何处使用何种植物种类。

为任何区域所选择的植物种类,必须与初步设计阶段所选择的植物大小、体形、色彩、以及质地等相近似。

在选取植物时,设计师还应考虑阳光、风及各区域的土壤条件等因素。

在布局中,应哟一种普通种类的植物,以其数量而占支配地位,从而进一步确保布局的统一性.这种普通的植物树种应该在形状上呈圆型,具有中间绿色叶,以及中粗质地结构.这种具有协调作用的树种,应该在视觉上贯穿整个设计,从一个部位再现到另一部位,这样当我们在布局的各不同区域看到同样的成分,就会随之而产生已曾观赏过它的“记忆”联想.此种心理的记忆同样能使一个设计统一起来。

然后在设计布局中加入不同的植物种类,以产生多样化的特性。

但在数量和组合形式上都不能超过原有的这种普通植物,否则将会使原有的统一性毁于一旦。

按照通常的设计原则,用于种植设计中的植物种类,其总数应加以严格控制,以免量多为患。

另外,树种的朴实性,也是使设计得以统一协调的另一种工具.

5)选择植物种类或确定其名称。

确定设计中植物的具体名称乃是设计的最后一步,这样有助于保证植物根据其观赏特性和为生长所需的环境,而首先决定其种植点上的功能作用。

这一方式还能帮助设计师在注意布局的某一具体局部之前,研究整个布局及其之间的各种关系。

λ建筑物

室内空间往往具有视线向外“泄出”的性质.在夜晚,由于视线必然射向光亮的室内空间,因而此时的室外空间则具有视线“渗入”的性质.另一方面,站在室内的人,会感到室内空间的界限就截止于窗户之前。

如果人与周围建筑物墙体能构成1:

1的视距和物高比例,或视角为45°

,则该空间将达到全封闭状态;

如果视距与物高比为2:

1,该空间处于半封闭;

若为3:

1,则封闭感达到最小;

而当比例为4:

1时,封闭感将完全消失。

换言之,当一建筑物围墙的高度超过人°

视线圆锥体时,空间围合感最强烈。

但当周围建筑物太低,或某人远离建筑物,并将建筑物仅看作是较大空间环境中的一小部分时,空间围合感几乎消失.

3.对建筑物最理想的观赏距离,应为视距与物高比为2:

1时。

按这一比例尺计算,视平角为27°

时,便能轻易地看到建筑物顶部.由此可见,要想使不舒服的空间围合感不出现,那么最理想的视距与物高之比值应在1-3之间。

4.水平距离相距24m的建筑物构成的空间,可以称作亲密空间。

在具有这种大小的空间中,我们能辨清建筑细部或人的面目。

“宏伟的都市空间“应具有24—137m的水平距离.137m是能看清行人动作的最大距离。

5.中心开敞空间的制约和人们的活动都是在空间内部进行,因而这些空间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并且有较强的内向性.

中心开敞空间的空间制约问题:

1)要想获得最强的空间围合感,必须使视线外出或空间空隙降至最低极限;

2)当空间的“空旷度"

得到增加时,该空间的特性也就最突出。

为了达到这一点,空间的中心部分必须任其空旷。

任何树木或其它景物必须布置在空间的边缘。

3)另一种加强中心开敞空间特性的原则,是使地面倾向中心。

实际上,就是在中心开敞空间形成一个凹面地形,使空间更明显。

6.在一个定向开放空间的周围修建建筑物时,必须注意避免空间开放边的比例过大,否则空间的特性和围合感将会丧失掉。

建造定向开放空间的原则,就是既要适当地使用足够的环状建筑物围面,又要使视线能触及空间外部的景色。

7.直线型空间的焦点集中在空间的任何一端,因而适合一切空间中的活动.当站在空间中时,人们的注意力被“挟持"

和“引导”在长长的带状边之间。

事实上,空间的开口端从意义上来说,比空间两边的垂直面具有更多的重要性。

加强空间的中心点,消除空间沿线具有破坏性的景物才是上策.该类型的空间,能被有效地用在环境中,以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重要的地面标志上.

组合线型空间在拐角处不会中止,而且各个空间,时隐时现,这类空间会有相连接的间隔空间序列。

一般说来,行人的注意力会被引向他或她所站立的次空间终端,但当他继续朝前行进并到达这一终点时,另一个未曾看见的次空间便立刻进入眼帘,并且注意力又被引向新的终端。

9.要想得到井然有序的布局,最简单、最普通的有用方法之一,便是使建筑物相互间呈90°

,这种方法无须借助任何逻辑性,便能自动地使布局井然有序,而且它还另具一优点,即无论在规划图上还是在实地均易于实施.

但如果过多使用,建筑物的布局会变得太直观、太单调无味。

如果使建筑实体彼此之间相错位,一些建筑物向前,而一些后退,则布局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方法不仅能构成与建筑物相对位置有关联的次空间,而且还能削弱或消除长而不断的带状布局的单调性。

另一种消除完全直线性布局呆板单调的方式,则是在布局中心小心地使建筑物相互之间不呈90°

的夹角.这种排列方式也能为布局带来一定程度的变化。

不过,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必须兼顾周围环境和设计目的.

设计师还可直接利用使某一建筑物的形状和线条与附近建筑物的形状和线条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建筑物之间的协作关系。

具体实施方法,须是沿一已知建筑物的边缘向外延长虚线,然后使其与临近建筑物的边缘一致对其。

这种方法能在群里中相邻建筑物之间,创造出一个令人深思,但又明显清晰的视觉联点。

这一方法还能容许大量的视线从任何一建筑物进入到中心开放空间中,而且还不会受到邻近对立建筑物墙壁的直接封锁。

不过,另一方面,这种组合建筑物的方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建筑物边缘的这种假想联系,并不能消除建筑群的空间空隙。

由此便会形成一个受到微弱限制的空间.而且,该组合方式与直线布局方式一样。

会使建筑序列有些过于呆板、生硬,为解除这两个潜在的弊端,有时就必须使相对的两建筑物立面呈一重叠关系。

这样,当行人穿行于这两个建筑物之间时,就会感受到一种空间挤压感,这种重叠关系,也会在建筑群的中心开放空间中,造成极强的空间封闭感。

设计中选用一相对高的建筑物来充当支配因素.而建筑群中所有其它建筑物都应附属和烘托它。

设置这一具有支配地位的建筑的一个方案,就是将它置于其它建筑物中间某处,这样,由于其它建筑物与它越来越近(距离极其相近),它也就会逐渐获得高度感.因此,较低的建筑一般被置于布局的边缘,而较高的建筑物则给置于布局里面.这种方法能造成从低建筑物向高建筑物的缓慢过渡,并且能将中心点更多地置于布局内部.这样这一中心点也能受到周围建筑物恰当的烘托。

单体建筑物的定位:

1)将该单体建筑当作受其周围环境衬托的、纯净的雕塑品来对待;

2)将该单体建筑物当作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因素来对待。

12.较平缓斜坡上营造建筑物的普通方式:

1)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将地面构筑成梯田状,以使其形如一块平地;

2)台阶地形;

3)在较陡的斜坡上(10-15%),台阶方式还可进一步加以发展,以便在高坡与矮坡之间出现一个完整的楼层高差;

4)在极低地平面上使用一支柱结构,借用柱式结构或其它支撑结构,建筑物就可最低限度地被升高地面,并且与原有地平面等高线无什么差异。

13.过渡空间可以通过植物、围墙、土丘以及独特的铺装形式,而部分地勾划出建筑物外的区域的方式来构成.另一种建造过渡空间的办法,则是延长建筑物的上层楼板,使之覆盖住底层入口出。

这种空间虽然从实质上来说是出于外部,但它仍能免受气候的影响,并能在建筑体和外部空间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14.构成过渡空间的关键因素乃是阶梯的布置。

如前所述,当建筑物内部地层与其紧贴的外部地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对,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连续感最强。

因此,如果要使一系列台阶适应坡度变化的需要,就应将其设置在与建筑物有一定距离的外部,或一定距离的内部。

挡土墙和独立围墙的作用:

1)从视觉上和功能上用来连接建筑物与其环境;

2)在整个环境中重现建筑物立面材料,这一作用可以建立起一种视觉“联想”,并从视觉上将建筑物与其环境中的其它围墙连接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