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2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1910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2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2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2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2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2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2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2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2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练习2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赫鲁晓夫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体制,对原有体制弊端进行了冲击,故选C;

“盲目性和随意性”的评价有误,排除A;

赫鲁晓夫的措施不是高度集中行政模式的体现,排除B;

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C。

3.苏联官员巴卡京在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称:

“改革我们制度的最高任务在于改造它的经济,在于确定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企业家自由活动过渡的最佳途径。

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其余(如国家制度、政治结构等)都是次要的。

”这一论述实际上是指

A.苏联改革重心转移过快导致局势失控

B.苏联社会问题的解决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C.戈尔巴乔夫采取的改革措施得到认可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成效被全盘否定

【答案】A

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巴卡京认为苏联改革的根本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只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才能为政治等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质上是在批评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前提下,贸然转向政治领域改革,结果导致局势失控,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A项正确;

巴卡京希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苏联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故排除B项;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巴卡京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是非常不满的,故排除C项;

D项中“全盘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4.下表是苏联与西欧部分国家相互贸易的统计数字表:

(单位百万卢布)从图表可知当时

A.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B.战后欧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C.苏联调整了与西欧国家关系D.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被打破

依据表格数据变化可知,当时苏联与西欧经济往来迅速扩大,由此可得出当时苏联调整了对外政策,缓和了与西欧国家的关系,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排除;

B选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被打破,D选项错误。

5.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历史的教训》中指出:

“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逐步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

”这里主要评价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

C.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B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农业方面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在工业方面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符合材料中的“正在逐步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故答案为B项。

A项是在1918—1920年,B项是在20世纪20年代实施,D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60年代”不符,排除A、C、D项。

点睛:

赫鲁晓夫上台后,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消不必要的国家干预等。

在工业方面,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

但是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加上赫鲁晓夫本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6.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这实际上是

A.承认市场调节作用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恢复部门管理体制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经济管理方法”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发展经济,A项正确;

经济的“计划指导”、“部门管理体制”是原有的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活动方式,排除BC两项;

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排除D项。

7.根据苏联官方的统计,在1970年代,苏联在投资规模同美国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其工业劳动生产率仅是美国,一半,其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是美国的1/5,国民收入才相当于美国的65%。

据此,苏联出现这一状况

A.导致了国民收入比较低B.是排斥市场机制的结果

C.源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D.宣告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根据材料,苏联在1970年代的投资规模与世界大国美国相当,但其工、农业生产率和国民收入均远远低于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模式排斥市场机制,B项正确;

国民收入比较低是统计中的现象之一,不是分析、推理出的结论,A项不符合题意;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部分问题,不是源头,C项错误;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改革已经失败,七十年代苏联的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D项错误。

8.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最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故答案为B项。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9.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积极提倡种植玉米的苏联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积极提倡种植玉米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措施,B正确。

斯大林没有对苏联体制进行改革,A错误;

C主要集中工业;

D是从政治改到经济。

10.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指他

A.未改变农业发展落后的局面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D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指的是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对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因此D选项正确;

其他选项都不属于“跨进新时代”的表现,排除。

故选D。

1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建国以来,有助于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有关认识、决定或者会议有

①1956年中共“八大”

②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

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注意材料说的是有助于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会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制定出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①③④都有助于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故选C;

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错误的总路线,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遭到重大的损失,排除②,故排除ABD。

12.1983年4月24日,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将国营企业原来给国家上缴利润的办法,改为按国家规定的税种和税率向国家缴纳税金。

《办法》的实施

A.推动企业积极追求经济效益B.改变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

C.促进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D.有利于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

材料信息是,1983年开始,国务院将国营企业给国家上缴利润的办法改为向国家缴纳税金。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的实施会大大推动企业积极追求经济效益,故A正确;

这不涉及分配体制,故B错误;

1984年开始,国企改革涉及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故C错误;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统一全国财政经济,故D错误。

13.30年前:

有女莫嫁向阳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

30年后:

杨柳青青江水平,向阳花木早逢春,一朝做得此地客,潇潇洒洒不羡仙。

这两句顺口溜是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四川广汉市向阳镇改革开放30年的前后写照。

产生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描述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外资的引入

C.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国有企业的改革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四川广汉市向阳镇30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即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实现的,A项正确;

外资引入不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成功的主要经验,B项错误;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1世纪初)和国有企业的改革,都不是“农村改革第一乡”向阳镇发展的主要原因,CD两项错误。

14.现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先后打破“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每一次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打破“计划经济崇拜”的是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试题分析:

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等困扰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问题。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

成为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故选C。

15.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

《时代》周刊介绍到:

“‘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据所学可知,邓小平领导的党中央于1979年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对推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B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不符,A错误;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

1997年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与材料不符,D错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1980年比1950年增长9.3倍左右;

美国工业生产1980年比1950年增长了2.1倍。

1965~1982年苏联按人均计算的居民实际收入增加1.02倍。

美国私人非农业部分的工人的实际周平均工资,从1965年的101.1美元下降到1980年的95.18美元。

从1973年到1994年,美国普通工人每周实际工资已下降了1.9%,实际工资大体已降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水平。

1988年到1993年,美国私营部分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9%,而职工每小时的平均收入降低了4%。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2年)》《苏联经济概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80~2007年美国经济贸易逆差与GDP增长率(单位:

10亿美元、%)

——摘编自邹玉娟《财贸经济——美国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并存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和苏联1950~198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简要分析造成这些态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980~2007年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并概括促成这些态势的主要因素。

【答案】

(1)态势:

美国:

经济总量继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升,但经济增长率、居民实际收入下降;

苏联:

经济总量,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和居民实际收入均呈现增长趋势。

原因:

侵越战争、经济危机的拖累;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政策的失灵;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

争夺霸权与军事工业、重工业发展的带动。

(2)态势:

GDP增长率总体上升,低速增长,贸易逆差起伏不定。

因素:

新理论应用;

新模式应用;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大投资,创造就业;

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

据材料“美国工业生产1980年比1950年增长了2.1倍。

”可知,美国经济总量继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升;

据材料“美国私人非农业部分的工人的实际周平均工资,从1965年的101.1美元下降到1980年的95.18美元。

……从1973年到1994年,美国普通工人每周实际工资已下降了1.9%,实际工资大体已降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水平”可知,居民实际收入下降,这反映经济增长率下降;

据材料“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1980年比1950年增长9.3倍左右……1965~1982年苏联按人均计算的居民实际收入增加1.02倍”等信息可知,苏联的经济总量,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和居民实际收入均呈现增长趋势。

结合所学可从侵越战争、经济危机的拖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政策的失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据所学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争夺霸权与军事工业、重工业发展的带动等角度回答。

从1980~2007年美国经济贸易逆差与GDP增长率图表可知,GDP增长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

而贸易逆差起伏不定。

据所学可从新理论应用、新模式应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投资、创造就业、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等角度回答。

附赠材料

答题六注意:

规范答题不丢分

提高考分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减少或避免不规范答题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具体来说考场答题要注意以下六点:

第一,考前做好准备工作。

做题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认真检查答题卡页数和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与本人的姓名、准考证上的号是否相符等。

此外还要准确填写答题卡的相关信息,正确粘贴条形码,注意不能超出框外。

第二,使用规定的笔作答。

答选择题时,考生必须用2B型铅笔在答题卡上的“选择题答题区”内将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点涂黑

第三,答题不要超出规定范围。

考生必须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包括画表及作辅助线)。

在各题目指定答题区域外的地方,或超越试卷上标出的边界作答,或者自己编题号,其答案都是无效的。

第四,若题中有图,答题前应规划好“布局”,合理安排空间。

例如几何题,图形多在左边。

这种情况下建议大家从图下方开始写起,书写规范字迹清晰,避免“箭头”“地图”等出现。

第五,答题卡千万别折叠。

考生答题时,要注意保持答题卡的清洁,不能折叠、弄皱和损坏答题卡,以免影响计算机扫描。

第六,书写要整洁。

有的学生的答案“布局”很乱,还用箭头标注下一句话的位置,加上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情况,阅卷老师很难辨认,甚至对考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产生怀疑,由此分数也将大受影响来确定一个足够小的范围,要是四个选项中有一个答案是满足该范围的,那么正确答案也就有了。

第五,草图法。

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椐题意画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作法、形状、位置、性质和图形的特征等,得出结论。

在答选择题时,你可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答题顺序。

先从前往后把你认为有把握的题先做完,然后再做那些不确定的题;

对自己把握不大的题可采用排他法,尽可能排除你认为不正确的答案。

这样在剩余的答案中进行选择,正确率就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