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将进酒》公开课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1876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将进酒》公开课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将进酒》公开课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将进酒》公开课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将进酒》公开课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将进酒》公开课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将进酒》公开课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将进酒》公开课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将进酒》公开课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将进酒》公开课优秀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3、通过问题,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四、解析诗意,把握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变化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内容,提炼信息,从而把握诗句中体现出的不同情感,并且根据分析出的不同情感,指出朗读的注意事项,教会学生对这首诗的朗读)

【诵读提示一】

这两句诗朗读时要注意先“高亢”后“悲伤”的情感把握,重读“悲”字。

【诵读提示二】

这几句诗朗读时,要节奏稍许明快一些,展现出“乐”情,不过,仍不能过于明快,还要注意“愁”情的贯穿。

【诵读提示三】

这几句诗,李白的愤慨之情尽情宣泄,故而,朗诵之时,要加强语气,注意重读。

【诵读提示四】

自然而然,这部分朗读时,要注重配合作者的“狂放”之情,要将这种情感通过节奏的加快展现出来。

2、总结把握全诗主旨

3、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五、拓展阅读

(通过对诗歌句意的解释,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怀才不遇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李白作品中那豪迈奔放的特点。

六、作业布置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因为“愁”而喝,怀才不遇,喝!

仕途失意,喝!

功业未成,喝!

离愁别绪,也喝!

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

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

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穿梭,尽情翱翔;

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狂言,因酒而成传世佳作。

唐代天才诗人李白在这个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的诗为证: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小黑板出示】一个嗜酒如命,狂放不羁的李白跃然笔下,不过李白不仅能喝,而且也善劝酒。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

【板书课题】

【点拨】

“将进酒”中的“将”读“qiāng”,为“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为劝酒歌,多为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个朋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等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问题一】请同学们依据诗歌内容作一个大胆推测,宴饮后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明确】形象:

大醉,酣睡不起

理由: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饮酒多)

“将进酒,杯莫停。

”(饮酒快)

【问题二】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

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

(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明确)

【明确】

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聚会

②“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

【问题三】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

李白于公元744年,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本诗写于公元752年,已据流放当时八年之久,本来梦想未灭,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还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但韶光易逝,人生易老,垂暮之年的李白,发现昔日的梦想离自己愈来愈远了,却无可奈何,怎么不愁思满怀呢?

【引言】

本诗抓住一个“愁”字,由“愁”生饮,由“愁”引发感慨,不过,全文的情感并未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愁”到底,而是围绕着“愁”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是如何围绕着“愁”转变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如下分析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提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解析】黄河的水好像是从天上奔涌而下,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很有挟天风海雨的气势,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气势雄壮的画面,有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提问】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慨?

【解析】看似是作者借黄河之恢宏气势抒发豪迈之情,其实作者“另有所图”:

我们知道,自从《论语》提出“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诗人借“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

这种“先咏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

【提问】“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

悲什么?

【解析】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从更深一层讲,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小结】诗的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作者因“愁”而“悲”,感人肺腑。

(2)“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提问】这几句中,哪两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解析】“欢”“乐”

作者认为人生既然有太多的不得志,不如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恰逢知己聚会,这种及时行乐的心情,即化为豪迈的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提问】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

这不是与“愁”不符吗?

【解析】作者这种“欢”与“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提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话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态?

【解析】这两句话自古以来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的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它给人以自信的力量,展现了李白自信乐观的一面。

【小结】

人生是短暂的,何不趁此时光及时行乐,开怀畅饮,李白于此要展现其豪迈、洒脱的一面,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却在“乐”的言辞中贯穿这“愁”情,渴望受重用之情溢于言表。

(3)“岑夫子,丹丘生,……斗酒十千恣欢谑。

【提问】“岑夫子,……杯莫停”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这几句话在文中起点题的作用,交代了“劝酒”的主题,朗读时,要符合劝酒场景,节奏明快一些。

【提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性格?

【解析】“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一个“不足贵”将李白对权贵蔑视之性格淋漓尽显。

【提问】“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作者的羡慕之词,还是另有所指呢?

【解析】自古以来,古代的圣贤们如孔子,孟子,贾谊等,都得不到重用,可谓怀才不遇,李白言之“皆寂寞”,作者认为“善饮者”才留下了美名,看似是羡慕,其实李白是另有所指,“圣贤”本重用不用,李白无形中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达自己对这种不公平的愤怒的批判。

【提问】“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作者为何列举曹植呢?

【解析】作者用典列举曹植,是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而来的:

有才,好饮,怀才不遇。

作者其实要借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

【小结】作者由悲转乐,但仍然掩盖不了内心之“愁”,无论怎么安慰自己也是无济于事,于是,随着酒的量饮,借着酒劲,李白爆发了,将自己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宣泄出来。

(4)“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提问】这几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解析】本来,李白是客人,但这后几句中,他喧宾夺主,看不出他客人的身份,甚至喝到最后,他无所顾及,尽然要求主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把李白的狂放的性格展现出来。

“与尔同销万古愁”点出了全文的主旨。

【小结】诗人由愤懑,加上酒精的作用,最终走向狂放,这正是李白豪迈的一面,李白越狂放,心中的“愁”越是让人感受更深,那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之味更浓!

全诗内容紧扣一个“酒”字,情感又基于一个“愁”字,跌宕起伏,不落俗套:

悲欢愤狂,作者因“愁”而纵酒寻乐,又因“愁”而愤怒不遏,最终因“愁”而狂放失态,可谓: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提示】通过朗读录音,让学生对刚刚课堂上的诵读提示有个更好的理解,同时,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小黑板出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解析】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

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1、背诵《将进酒》

2、搜集李白其他诗歌

【附板书】

将进酒

李白

悲欢愤狂

【教学理念】

区分选修和必修在诗歌教学中的侧重点,把课堂由原来基本知识的讲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转移到审美和探究能力的拓展上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诗歌鉴赏的知识,反复吟咏诗词,在吟咏中把握节奏,在吟咏中感知意境,在吟咏中体悟感情,使学生成为本节课的主角,让文本在生本的意识下,散发璀璨光芒。

【教材分析】

《将进酒》是新课程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赏析示例。

本文是李白的代表作,它不仅体现出了诗人狂傲不羁,洒脱豪放的人性光芒,而且更多地交织着作者理想与现实强烈冲突后的深沉苦闷。

诗歌采用古乐府诗的形式,句式参差错落,韵脚转换自然,长短句相杂,韵律回环往复使得诗词的表现空间更加广阔。

作者为使感情表现得更加充沛,采用雄奇的夸张,瑰丽的想象,比兴、对比、用典散落于文间,诗歌丰富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完美艺术形式的结合,让作品焕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如黄钟大吕振人肺腑,撼人心肠。

【教学目标】

一、指导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感受诗风诗韵。

二、引导品读,咀嚼诗词情感,评价诗词内容,感悟人格精神。

【学习目标】

一、因声求气,把握节奏,诵读品味。

二、吟咏诗韵,体悟感情,品评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就是酒文化,虽有夸大渲染之嫌,但酒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气质性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酒丰富了生活亦斑斓了历史。

酒里盛豪气,杯中寄深情。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臣武将,墨客骚人,上至帝王贵胄,达官名流,下至贩夫走卒,市井百姓,为酒倾倒,为酒着迷。

若不信,君请看:

秦皇汉武大宴群臣醉舞长袖,竹林七贤举杯长啸展名士风流。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张翼德醉酒鞭督邮。

俊貂蝉美酒戏吕布,杨玉环醉倒于君王袖。

陶渊明悠然把酒东篱下,李清照醉吟凄美黄花瘦。

苏东坡赤壁杯中赏风月,欧阳修醉翁亭中斟美酒。

真可谓,推杯换盏刻画生活百态,觥筹交错展现人生风流。

而对于,嗜酒如命,以酒为文,“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酒场之上又该如何醉舞长袖,又将呈现何种风流?

今天,就让我们在其《将进酒》的绵绵酒香中嗅一段传奇,在其悠悠酒韵中抒一曲豪歌。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诵读课文,学生注意语调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停顿张弛,感受李白豪放旷达的诗风,体会作者丰富多变的情感。

四、出示课文,标示生僻字音,正音,指导学生吟诵。

五、学生根据老师诵读,结合对诗词的理解,自由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滋味,可以给同桌或前后学生展示。

六、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指导

(此环节教学和学习的第一个目标,注重学生自己的诵读体会,给足时间,让孩子们在诗意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味道。

但老师对于学生的展示,要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以便学生能更充分地读出诗词的韵味,更容易走进诗词诗词的意境,更贴近诗人的心灵,产生诗词共鸣。

七、品味鉴赏

刚才同学们真情的投入,本真的演绎,让诗仙的这首饮酒歌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在我们的吟咏中,我们和古人交流,在我们的吟咏中,我们和生命合唱。

我们突然间发现诗歌距离我们如此之近,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好像就有这样一种古诗情结,一旦被打开,犹如春水破银瓶,清音绕玉行。

这种穿越时空的美丽,这种划破沧桑的萌动,让我们打开了欣赏诗词的一扇窗户,打开的方法就是反复吟咏,吟出色彩,咏出气概。

《将进酒》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张弛的节奏上,和谐的韵律中,她的美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在字字珠玑里,在句句铿锵中,现在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请标示出,并说明理由?

(此环节为教学和学习的第二大目标,是在第一目标基础上的拓展和升华,本环节仍以学生自己的体会和鉴赏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尽量在不展示任何创作背景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描摹出诗词情感变化的曲线。

八、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通过诵读和品读,我们读出了个性,品出了情调。

诗歌也只有在反复吟咏中,才能进入意境,走进作者心灵,产生思想碰撞和情感相融。

《将进酒》以宴饮为背景,以酒为催化,让作者的情绪在酒中翻飞起落,悲喜相加,狂愤交杂。

这种多变的情感不仅是作者气质性情的表现,更是作者身处的那个时代在其诗文中的反映。

酒场百态,五味陈杂。

在酣畅淋漓的痛饮中,在荡气回肠的酒宴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率性而为的李白,看到了一位旷达豪迈的李白,更看到了一位愤世嫉俗、壮志难酬的李白,内心的郁结外化为行动的洒脱狂放,对现实的超脱又成了他平衡内心的良药。

作者情感在其笔下流淌成佳句,酝酿成美文,创造万千气象,开辟壮美境界。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真可谓是绝美的写照。

正如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所说: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酒中的李白真实,酒中的李白本性,酒中的李白可爱,可敬,但也可怜。

酒是他的血,酒是他的魂,他因酒而伟大,他因酒而明亮。

如果李白是酒,我愿他是一瓶老白干,刚烈而热辣;

如果李白是酒,我愿他是一坛女儿红,柔婉而甘冽;

如果李白是酒,我愿他是一杯葡萄酒,顺滑而甜美;

如果李白是酒,我更愿他是一碗茅台,醇厚而绵香。

九、作业布置

结合中国的酒文化,在学过的诗文之中,找一些和酒有关的篇章或诗句,联系作者,咀嚼品评一番,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为新课程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文章。

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在处理教材内容和安排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这个核心任务,把传统诗词学习最基本的手段——朗诵贯穿整个课堂。

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学生出色到位的诵读给了课堂精彩的点缀,诵读成了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古典诗词鉴赏过程中,吟咏的作用和吟咏的魅力。

但是在对文本探究中,教师自身定位不准确,才情的展示较多,引导启发的较少,预设干预的过大,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展示受到一定影响。

既然是选修课程,就要关注学生这一阶段独特的教学目的,我没能严格区分必修和选修的不同,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虽在本节课中再次强化,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却显得相当薄弱,对于这一点,我感觉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教师展示较多,提示明显,学生自我思考受到限制;

其二,课堂安排不当,导致学生探究讨论时间过紧,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能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其三,拓展探究问题设置的不精准,没能抓住文本的实质和灵魂,做了一些不必要的延伸。

本课的教学让我对对文本和生本这两个语文课堂的关键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重视文本自有的价值,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应该成为下一步语文教学中调整的方向。

李白《将进酒》教学实录

说明:

这是去年暑假里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听课实录。

基本上能记下来,有个别差错,请谅解!

A:

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

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

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

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B: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西出阳关无故人”。

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

P:

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

“心中醉时胜醒时”“面上今日老昨日”。

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

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

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

B:

岑夫子、丹丘生。

就是朋友。

李白劝人怎样喝酒?

其实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有埋头苦饮,李白是怎样劝的呢?

杯莫停。

喝得怎样?

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

“会须一饮三百杯”。

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

那李白怎样饮?

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纵情到什么程度?

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李白为什么让人这样喝酒?

如此的豪饮、狂饮?

欣赏朗读录音,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自己身世,所以郁闷,借酒浇愁。

什么心情?

B:

愁,忘了一切。

是不是也说到了乐?

及时行乐,饮酒无比快乐,所以要狂饮。

时间一去不复返。

大家读“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苦短,人生易逝,有没有不同的见解?

“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得意吗?

进宫的遭遇是他人生的耻辱,李白乐了没有?

“烹羊宰牛且为乐”“且”什么意思?

“暂且”“姑且”

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营造乐的氛围。

前面要表现他内心的悲愁,他愁的根源何在?

“天生我才不得用”,期待“千金散尽还复来”。

还期待什么?

应该用,没有用,51岁了,期待在哪一方面被用?

是不是诗词、文学上?

政治上。

李白一生理想远大,有大济苍生的理想,但政治上却屡遭挫折,前几句是劝人饮,自己愁根源是未得用,引起无尽悲愁、痛苦,那么李白是不是沉浸其中,作者对这种现实有什么态度?

看“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如果“但愿长醉不愿醒”是人生宣言的话,那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

与前面的话有矛盾。

有矛盾,其中必有一假,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

哪个是真正的想法?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那么“古来圣贤皆寂寞”怎么理解?

心灵寂寞,抱负无法实现。

才干无法发挥,但李白是以圣贤自况的,所以他B:

难过、悲凉、逃避。

还有无奈,还读到了什么情感?

激愤,怀才不遇,抱憾终生。

李白这次到哪家宴酒?

元丹丘。

谁是主谁是客?

劝主人喝酒的有吗?

反客为主,由此看到什么?

换成杜甫行不行?

杜甫会不会像李白这样?

不会,李白豪放而浪漫。

这里我们看到李白的个性,豪放,率真,作为诗人的狂放不羁让世俗的礼法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哪里是在劝朋友喝酒,其实分明是痛苦的心需要麻醉,不平的心需要滋润,内心不平,愤激,感情很激烈。

请同学们大声地、毫无顾忌的、旁若无人的读一遍。

余光中的《寻李白》中说“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感觉有愁,有激情,有自信,也又倔强。

看晚唐于武陵《劝酒》,比较格调有什么不同。

劝酒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A:

齐读

《将进酒》评课说《将进酒》

“关于酒,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老师开篇即发出这样一问。

接下来,从现实说到前人:

“感情深,一口吞;

感情铁,喝出血;

感情浅,舔一舔……”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居易,《劝酒诗》:

“天地迢迢自长久,不如生前一杯酒。

”从古今的对比中,自然引出劝酒的话题,老师说:

“比较起来,写得最好、名气最大、最有价值的劝酒歌,还是李白的《将进酒》。

实际上,考查李白,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

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

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

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

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

李白执着的两种东西是悖论式的人生追求。

两者相互矛盾、冲突,使他在外在社会(人类社会)撞得头破血流,内心世界则长期处于矛盾冲突骚动焦虑之中。

这也使李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大喜和大悲。

正由于内心世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不同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碰撞,使他个体生命得到充分地激扬,也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尤其是盛唐民族活力的典型代表和最深刻的体现者。

这两种东西深深植根于当时民族情绪之中,代表当时两大社会潮流。

所以,只有它能够代表盛唐社会。

解构李白的精神,他的心灵深处常常就是这两股相互对抗情绪的碰撞,反映在诗作中,有些诗往往是他不同情绪的合奏,《将进酒》就是其典型代表。

余光中一首《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深得《将进酒》的个中三昧: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老师的范读以及濮存昕的录音播放,将课堂推向两个高潮。

诵读的力量真是神奇!

老师的提问不多,大的问题是三个:

“李白究竟劝谁喝酒?

”(客人劝主人喝,李白反客为主,更显见其狂放)“李白劝人怎样喝酒?

”“李白为何如此劝人喝酒?

”领起全诗,从李白的豪饮、狂饮中,突出他的豪放、率真以及内心的矛盾。

相比较于一些老师教学《将进酒》,总是让学生在诗中找“悲”“愁”“乐”来,显出了教学的高明与智慧。

美中不足的是对朗诵的引导还是不够,老师强调了诵读的“放大声音”“旁若无人”“无所顾及”,但显得空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