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1309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Word格式.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的经济与文化教案Word格式.docx

3、商业发展的表现

(1)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2)区域间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3)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的形成

(4)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学习明清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表现,结合教材所给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经济的局限

(1)表现: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2)原因:

日益僵化的封建统治。

经济:

重农抑商;

政治: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社会走向没落;

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对外:

海禁和闭关锁国。

(3)后果:

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鸦片战争)

学习明清经济的局限,并分析局限的原因,并对比此时西方国家的发展,得出经济发展局限造成的后果,培养学生分析中外共时性问题的能力——历史时空观。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一)变化:

1、陆王心学:

“致良知”

2、李贽: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3、黄宗羲:

抨击君主专制;

工商皆本。

4、顾炎武:

经世致用

5、王夫之:

提出唯物主义

(二)变化的特点

1、政治上:

反对专制权威,提倡自由民主;

2、经济上:

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3、治学上:

反对空谈教条,提倡经世致用。

(三)变化的原因: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商品经济发展,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3、市民工商业阶层的壮大

学习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思想领域变化的原因是基于国家经济政治出现了新变化。

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三.小说和戏曲

(一)小说

(二)戏曲

学习明清小说与戏曲,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四、科技

(一)科技著作

科技呈现特点:

1.从内容看:

总结性巨著,集大成之作;

2.从价值和影响看:

虽无突破、创新,但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3.从部分内容看:

体现出西方文化的传入。

如《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二)西学东渐

学习明清科技著作,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并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呈现的特点与封建国家的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经济思想部分内容较难,在讲解是需要辅之大量史实进行讲解佐证。

2、本节课课容量大,在上课时注意把握重点。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

时间

人物

评价

战国

孟子

孔子,圣之时也。

西汉

司马迁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南宋

朱熹

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

明末

李贽

孔子并非“天生圣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晚清

康有为

孔子为制法之王,所谓素王也。

民初

袁世凯

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人人都应该尊孔读经。

1917年

李大钊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摘编自陈典平《在尊孔与批孔之间:

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

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说明:

西汉时期,儒家逐渐成为西汉国家哲学,司马迁将孔子称为至圣之人。

面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盲从孔子。

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为改制创教的“制法之王”。

民国初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李大钊等人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反对对孔子的偶像崇拜。

总而言之,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解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依据表格中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可得出历代对孔子评价不同但都突出其作用的观点。

然后结合所学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孔子评价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论说儒学功过,要让儒学回到它所产生和演变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帝曰: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

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董仲舒答曰: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对于孔子及其思想,)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为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论证李泽厚提出的观点。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晰;

280字左右)

【答案】

(1)主张: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

另一方面有助于劝诫君主实行仁政。

(2)

等级

观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一档

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进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

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挑战。

宋代朱熹等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有力维护了封建统治

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吸收佛教思想继承发展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二档

能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

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三档

观点较明确;

能从上述1-2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

论证表述清楚。

四档

观点不明确;

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

表述不清楚。

(1)依据材料一中“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

”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从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劝诫君主实行仁政等方面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中“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信息可概括得出,李泽厚认为,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

然后结合所学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宋代朱熹等建立“理学”体系以应对佛道冲击、明代王阳明发展心学应对统治危机、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以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等方面论证其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

试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总结两条关于中人命名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

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

如西汉初期,统治者在政治上吸取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同时也受道家养生之道的影响,追求长生,所以社会上出现类似延年、益寿、千秋、万年等名字。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在东汉时期,社会上兴起尊儒读经的风气,所以体现儒家思想追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命名的青睐,如《三国志》中刘备张飞曹操的字都不约而同出现了“德”字。

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体现在命名时,如李义府、狄仁杰受儒家思想影响,李白号“青莲居士”则体现出其受佛家思想影响;

而房玄龄的玄字则是道家思想影响的体现。

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所以取名偏爱美、德、善、行等字,如希仁、守信、正道等。

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依据材料体现的古代命名的相关信息可知,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

然后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西汉初期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长生,所以社会上出现类似延年、益寿、千秋、万年等名字;

东汉受儒家思想影响,追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命名的青睐;

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取名偏爱德、善、行等字。

其他答案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

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

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五四前后

留美、留法、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

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

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

依据材料信息,概括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

解读清晰,史实准确,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严密合理的逻辑关系。

【答案】第一段:

特点:

主要官费;

到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

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战败;

西学的传播;

新思潮的萌发;

洋务运动的兴起。

影响:

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

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段:

主要到日本;

主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

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

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剧;

清末新政;

科举制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

距离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

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

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三段:

主要到美国、法国、俄国;

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

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

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

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首先,须认真审清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要从表格中给出的信息选择任意一个阶段,分析结合每个阶段从特点、背景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背景主要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

其次,须审清并把握三个阶段,同治时期、光绪年间、五四前后;

并注意每个阶段的方式和学习对象。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出学习的层次性,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各阶段具体状况进行阐述即可。

比如第一阶段可从“主要官费到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分析;

背景从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等角度分析;

影响从近代教育、工业等国防角度回答。

答案不唯一,答其它阶段也可,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6.在20世纪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苏俄(联)、美、中三国在处理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给我们留下许多启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

这里最重要的是对市场机制的认识,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否允许引进市场机制。

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强调的正是这一点。

他说:

“据我看来,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在这种那种程度上,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它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郑异凡《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

材料二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三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

……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在1956年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已经发现问题,也曾做过放权让利的努力,但效果不好。

邓小平1978年领导的经济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逐渐建立一种新的机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王浩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苏俄(联)、美、中三国的有关史实,以“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现代化发展的作用”为主题,加以论证。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时要正反举例,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1)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观点

论证

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现代化的发展。

“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发俄国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引进市场机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使得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在西方陷于经济大危机的同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到1937年工业产量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中,美国胡佛政府固守自由放任政策,没能挽救经济危机,反而使形势更加恶劣。

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使得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带来很多弊端。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逐步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加入WTO,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1)“实质”,依据材料一信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在这种那种程度上,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它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取三则材料的共同观点,观点要明确;

然后围绕“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现代化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史论结合,正反举例,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而且有字数要求。

如,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是强调市场机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作用,材料二是强调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由此得出“观点”:

“论证”,结合苏俄(联)、美、中三国的有关史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