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专题三 第一讲《新中国社会训练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1117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专题三 第一讲《新中国社会训练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专题三 第一讲《新中国社会训练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专题三 第一讲《新中国社会训练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专题三 第一讲《新中国社会训练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专题三 第一讲《新中国社会训练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专题三 第一讲《新中国社会训练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专题三 第一讲《新中国社会训练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专题三 第一讲《新中国社会训练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专题三 第一讲《新中国社会训练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2013·

东莞统测)下图是建国后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

下列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工业化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建国初技术人才匮乏

D.国内形势日趋稳定

7.(2013·

中山统测改编)“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

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8.(2013·

广州调研)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9.(2013·

海南卷)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

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10.(原创)“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

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

”钱学森强调我们的教育应重视(  )

A.务实精神B.爱国精神

C.创新精神D.包容精神

11.(2013·

湛江二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择偶观经历了5次重要变化。

下列符合20世纪50年代择偶条件的是(  )

A.首选工人老大哥B.家庭人口要简单

C.经济条件必须好D.孝敬老人排第一

12.(2013·

汕头一模)下图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的背景是(  )

A.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

B.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

C.“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

二、非选择题

13.(2013·

深圳一模)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 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结论二 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结论三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回答问题。

(1)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

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

 

(2)结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结论二的合理性。

(3)结合史实,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14.(2013·

临沂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

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3亿美元的建设贷款。

——[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

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自1970至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加拿大

1970年10月13日

意大利

1970年11月6日

奥地利

1971年5月28日

比利时

1971年10月25日

冰岛

1971年12月8日

英国

1972年3月13日

荷兰

1972年5月18日

西德

1972年10月11日

澳大利亚

1972年12月21日

新西兰

1972年12月22日

西班牙

1973年3月9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回答,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

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变?

(3)你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一讲 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B卷)

南京二模)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

“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

”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求同存异”

乌鲁木齐二模)美国学者约翰·

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

B.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

深圳二模)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谈到了争取持久和平的三项原则:

建立伙伴关系;

继续保持军事实力;

同共产党国家谈判分歧。

依照这些原则,美国(  )

A.实施了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

B.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C.和苏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D.同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4.(2013·

江门统测)中国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一直坚持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

这是因为(  )

①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为国际社会所倡导 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目标之一 ③“一边倒”政策提出后,不利于发展对外关系 ④它可以为国内改革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揭阳调研)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列哪一时期(  )

A.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广州二模)据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了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

这一时期国家精简城镇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

A.应对严重的经济困难

B.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贯彻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

佛山二模)“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

“定产到户,超额归己。

”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

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

这反映了(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8.(原创)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安徽文综)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10.(2013·

广州一模)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

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做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杭州二模)人口的变化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图是19501990年中国城镇人口变化趋势图。

其中影响图中C点到D点城镇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调整、巩周、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贯彻

B.“文化大革命”大动乱的影响

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影响

D.改革开放的影响

佛山二模)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  )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

13.(原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洋务外交时代:

弱国有外交”:

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

……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

——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

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

——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材料三 

  注:

前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以至于19571985年间担任苏联外长的格罗米柯得了个“不先生(Mr.No)”的美称。

美国共投过83次反对票,其中59次都是“单兵作战”。

——《新京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

(2)根据材料二,简述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苏联“Mr.No”的称号和美国59次“单兵作战”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国际关系或现象?

概述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所做的外交努力。

(4)通过上述问题探究,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东莞质检改编)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

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

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

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

奈《权力的未来》

(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

(4)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主要靠公民社会力量还是国家政府力量,你是如何认识的?

请说明理由。

第一讲 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A卷)

1.B

2.A

3.D

4.D

5.B

6.A

7.A

8.C

9.C

10.C

11.A

12.D

13.

答案:

(1)特点:

专制主义(或答中央皇权至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或答地方实行郡县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2)西方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的开展;

早期维新派出现(或答民族企业的诞生)。

(3)得:

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现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化选举。

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三大改造,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

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任答两点即可)

失:

“大跃进”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体利益;

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缓慢。

14.

(1)背景:

两大阵营尖锐斗争;

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作用:

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起了积极作用。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联合抗苏(或“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3)苏联威胁中国安全;

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中美关系正常化。

影响: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有利于抗衡苏联;

有利于中西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B卷)

2.B

4.B

5.B

6.A 

7.C

8.B

9.D

10.D

13.

(1)主要原因:

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出现危机;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外联系的加强;

洋务运动的兴起;

西学东渐的进行。

体现:

外需和戎:

接受和签署《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或《中法新约》,以胜求和)。

内需变法: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2)主要影响:

大起:

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行;

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大落:

成为国民经济三年困难的原因之一;

反修防修,意识形态领域掀起阶级斗争;

中国建设缺少外援。

(3)关系或现象:

美苏“冷战”(美苏争霸)。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或单边主义)。

外交努力:

与俄罗斯等国家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维护联合国权威,支持联合国改革。

(4)平等外交,反对霸权;

承担责任,维护和平;

务实求真,维护权益。

(1)表现:

文化价值:

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理学;

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

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社会制度:

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中央集权制。

(2)物质层面:

兴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制度层面: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

精神层面:

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3)努力:

政治方面: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文化教育:

实行“双百”方针;

推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

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创办孔子学院;

外交方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加入WTO组织等。

(4)观点一:

主要靠政府力量。

理由:

政府掌握大量社会资源,可以进行规划和统筹。

观点二:

主要靠公民社会。

可以调动更多人参与的积极性,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观点三:

可以综合两者的力量。

可以综合二者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