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9983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南北朝时民族融合已经出现,故C错误;

索虏、岛夷都是相对于华夏而言的称呼,故材料说明南北政权都认同了华夏文明,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索虏、岛夷”,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华夏与夷狄之分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为了解决土地兼并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如恢复“井田制”、抑制兼并等主张。

下层民众在斗争中也提出现了“均”、“平”之类的思想,如唐末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宋朝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明末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等。

到了近代,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也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B.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

C.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巩固政权的必然要求

D.土地公有、平均分配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平均分配并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是平均主义的体现,故A错误;

中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有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这说明在中国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故B正确;

土地公有、平均分配与巩固政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

材料未涉及土地公有平均分配与生产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故D错误。

4.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

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

A.君主专制强化

B.皇权逐渐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D.宦官权力失控

【答案】A

...............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内阁票拟制度与宦官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1881年,广州地区一些手工丝织业者因生计受到机器工业影响而捣毁了部分机器缫丝厂。

事件发生后,当地官员发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的公开布告,查封了各缫丝厂的机器,并勒令厂方签署“永不复开”的结状(相当于保证书)。

这反映了

A.近代工业与传统行业难以共存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恶劣

D.中国农民阶级思想愚昧落后

【答案】C

6.有一对联概括孙中山先生一生功业,“行二百年独创名言,视孔仲尼、马克思、卢梭皆如无物;

后廿四史别开生面,合朱元璋、华盛顿、列宁而为一人。

”下面对这一联解读错误的是

A.主张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堪比列宁

B.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堪比朱元璋

C.创立共和政体,功成身退,堪比华盛顿

D.摆脱外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堪比华盛顿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孙中山主张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且辛亥革命实现了这一目标,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且功成身退,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并没有摆脱外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故D错误,符合题意。

7.“问题小说”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小说流派,它的核心是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涉及家族礼教,恋爱婚姻,妇女贞操,劳工问题,子女问题等,这个小说流派盛行于

A.五四时代

B.抗日战争时期

C.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解析】据材料“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涉及家族礼教,恋爱婚姻,妇女贞操,劳工问题,子女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平等的主题,五四运动时代,提倡新道德,主张思想解放,符合题意,故A正确;

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主流是民族意识觉醒,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故C错误;

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主题,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近代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涉及家族礼教,恋爱婚姻,妇女贞操,劳工问题,子女问题”,即可得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平等、思想解放的结论,据此联系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特征,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8.有学者通过坐标的方式,以生产力发展为横轴,经济体制演变为纵轴,将古代自然经济、原始工业化经济、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四种经济类型定位。

下面坐标属于计划经济的位置是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关系,属于封闭体制,故属于计划经济的位置是D,故D正确;

计划经济不属于手工劳动,故AC项都错误;

计划经济不属于开放体制,B应该属于现代市场经济,故B错误。

9.某学者指出,雅典人认为城邦是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公民群体,在血统上排斥外来因子。

奴隶大多数是“进口”而来,自然被排斥在外,外邦人更不必言。

但是外邦人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就弥补了其政治权利上的缺失。

材料表明

A.参与城邦政治文化生活是雅典人的权利和义务

B.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外邦人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公民阶层

D.雅典城邦具有开放和排外的双重性质

【解析】据材料“在血统上排斥外来因子……外邦人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雅典既有排外的特点,又有对外邦人一定程度的开放性,故D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雅典人参与城邦政治文化生活的问题,故A错误;

外邦人不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故B错误;

外邦人不属于公民阶层,故C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正确解读信息的含义,抓住“排斥外来因子、外邦人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两个方面,据此即可排除片面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0.马丁·

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到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

对德国来说,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

对这则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A.马丁·

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马丁·

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

D.宗教改革使德意志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

【解析】据材料“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圣经》翻译成德文有利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认同,说明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故C正确;

马丁•路德的译书与德意志国家的统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

马丁•路德的译书属于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表现之一,故B错误;

宗教改革也不是德意志实现民族国家的独立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C。

11.一战前,英国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食利阶层,这一阶层向国外投资大幅度增加,以此获取利润,在国内大量修建狩猎场和赛马场,这一变化反映英国

A.国际金融竞争力下降

B.丧失经济霸主地位

C.社会创新氛围不足

D.第三产业得以兴起

【解析】庞大的食利阶层依靠国外投资获利,这不利于社会创新的开展,故C正确;

“向国外投资大幅度增加”说明其国际金融竞争力较强,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英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故B错误;

第三产业在此之前早已存在,故D错误。

12.有学者指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支持欧洲经济一体化,使欧洲国家放弃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通货交换自由。

由此可知,美国推动西欧一体化的主要动机是

A.按照美国的需要来重塑欧洲

B.遏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C.与西欧维持长久的盟国关系

D.密切与西欧的经济合作

【解析】据材料“使欧洲国家放弃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有利于美国对欧洲的商品和资本输出,说明美国推动西欧一体化的主要动机是按照美国的需要来重塑欧洲,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遏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目的,故B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美国与西欧维持长久的盟国关系的意图,故C错误;

“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也不等于美国密切与西欧的经济合作,故D错误。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三行是1685年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外贸商行,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海外贸易。

1757年,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

1842年,十三行贸易特权被取消,1856年,十三行毁于大火。

十三行是清廷实行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

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

19世纪初,贸易垄断权被逐渐取消,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是从政府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包括舰队),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机构,对殖民地进行政治统治、经济掠夺以至于贩卖奴隶、毒品的军政经合一的殖民机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的相同之处。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广州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设立对该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东印度公司和十三行这两个外贸公司都在19世纪中期消失,为什么?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

【答案】相同:

都是海外贸易机构;

都拥有垄断贸易的特权;

都消失于19世纪中期。

影响:

十三行垄断海外贸易,增加清政府财政收入;

是清代中期外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州成为是东、西方贸易重地和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国际经济贸易、外交人才;

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促进中西文化的发展。

十三行是清政府闭关政策的产物;

严格管理外贸,不利于中外商民自由交往,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掠夺促进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殖民侵略,扩大了大英帝国的领土;

排挤了欧洲其他殖民大国,占领全球战略要地,促进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东印度公司统治为日后大英帝国政府的直接统治管理积累了经验。

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逐步完成

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在国内开展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东印度公司已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须取消;

工业资产阶级对外打着自由主义旗帜侵略扩张,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

清政府被迫改变闭关锁国政策,对外开放,取消十三行贸易特权。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海外贸易”、据材料二“东印度公司是从政府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海外贸易机构、垄断贸易的特权、消失于19世纪中期等方面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的相同之处。

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从增加清政府财政收入、中外文化交流、闭关政策阻碍中外交流等方面说明广州十三行的设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再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扩大领土、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等方面说明东印度公司的设立对英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本题据材料二“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工业革命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鸦片战争使清政府被迫改变闭关锁国政策等方面回答东印度公司和十三行这两个外贸公司都在19世纪中期消失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在新政前讲的一番话“采用一种方法并进行试验,这是一种常识。

如果失败了,就坦率地承认,再试验其他方法。

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进行试验。

”第35任总统肯尼迪竞选演说中的一部分“我想要的美国不是‘假如,第一’;

不是‘第一,但是’;

不是‘当……时,第一’;

不是‘也许,第一’;

而是‘第一,句号’。

——肖德甫《美国崛起沉思录》

根据材料并运用世界近代史某一个国家的相关知识,围绕“政府决策和国家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说明:

论题切合题意且明确

阐述史实符合要求且表述清楚。

总结呼应主题

一等所拟论题切合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正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所拟论题接近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正确,逻辑较严密,表述较为清楚。

三等所拟论题偏离题意,阐述史实欠正确,表述不清楚。

示例论题:

政府正确决策(抓住机遇)能够推动国家迅速发展。

阐述(以英国为例):

①新航路开辟后,利用大西洋沿岸中心地位的机遇,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开展海外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通过暴力和妥协方式,逐渐确立君主立宪制,提供政治保障;

③制定专利法,成立皇家科学会等,鼓励发明创造,以牛顿经典力学为标志的自然科学成就,引领时代;

④通过殖民战争、扩张,18世纪后期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推动英国社会生产的发展;

⑤开展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

阐述(以美国为例):

①殖民地时代,各州模仿英国建立议会等相对自由的制度,创办学校培养人才,推动殖民地经济发展;

②独立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制,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利用远离旧大陆的优越地理位置,制定先美洲后世界的扩张政策,积聚力量;

④工业革命期间,结合本国地广人稀等实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19世纪末工业生产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⑤利用一战,大发战争横财,从战前的债务国到战后的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总之,一个国家能够抓住机遇,制定正确的政策,就能推动国家(社会)跨跃式的发展,引领世界潮流。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采用一种方法并进行试验,这是一种常识。

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进行试验”并结合世界近代史某一个国家的相关知识即可围绕“政府决策和国家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例如:

政府正确决策能够推动国家迅速发展。

再结合英国或美国相关知识从重商主义、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鼓励发明创造、开展工业革命等方面阐述英国的论题;

再从殖民地经济发展、1787年宪法、优越地理位置、工业革命、大发战争横财等方面阐述美国的论题。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辽太宗把幽云十六州并入辽朝版图……客观上加剧了辽朝南北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辽朝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接触到中原政权的统治制度、典章文物以及建立在发达的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封建文明的各个方面,这些使契丹贵族在大开眼界的同时,更刺激了他们广土众民的政治欲望,不以统治塞北一隅为满足。

……随着投靠辽朝的汉族官僚日益增多,辽朝即模仿中原政权的职官制度设官以安置之。

辽朝“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辽朝的南面官制度由此建立,并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摘编自王德忠《论辽朝“因俗而制”统治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辽太宗改革的主要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太宗政治改革的历史影响。

【答案】因素:

巩固统治和扩张领土的需要;

对中原文明的了解和仰慕;

汉族知识分子的投靠和推动。

缓和了辽朝内部的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

维护了辽朝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发展;

有利于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汉化;

延续对汉族政权的战略优势,造成了长期的政权对峙。

(1)本题根据材料“了解和接触到中原政权的统治制度、典章文物以及建立在发达的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封建文明的各个方面……刺激了他们广土众民的政治欲望,不以统治塞北一隅为满足。

……随着投靠辽朝的汉族官僚日益增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巩固统治和扩张领土、对中原文明的了解和仰慕、汉族知识分子的投靠和推动等方面概括推动辽太宗改革的主要因素。

(2)本题根据材料“辽朝即模仿中原政权的职官制度设官以安置之……并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融合、社会发展、少数民族的汉化、政权对峙等方面简析辽太宗政治改革的历史影响。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第二部分“盟国的权力”中关于“与日本政府的关系”规定,“最高统帅将通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政府机构及其代理机构行使其权力,但以能圆满地推行美国的政策为度”。

美军进占日本之初,由于对日作战刚刚取得最后胜利,推行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两大原则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整肃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等。

材料二《波茨坦公告》第十一条对日本赔偿问题的原则是:

“日本将被准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需及可以偿付实物赔偿之工业,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装作战之工业不在其内。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对处理日本赔偿问题持比较积极的态度。

《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关于“经济上的非军国主义化”的规定严厉要求:

“日本军事力量的现有经济基础,必须加以摧毁,并且不容许其恢复。

”美国最初打算大量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作为赔偿,并在分配时向中国倾斜。

1949年5月12日,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止实施1947年4月开始的拆迁赔偿方案。

两年来实际拆迁的日本军工企业只有17家陆海军兵工厂,拆迁的机器设备16736台(件)。

中国的对日索赔也半途而废。

——摘编自徐康明《战后初期美国主导下的日本拆迁赔偿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占领当局主导推行二战后日本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日本赔偿问题的重要性,分析美国停止日本拆迁赔偿计划的原因。

【答案】目的:

打击日本的反美势力,迫使日本统治集团投靠和追随美国。

意义:

基本上符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摧毁了战前日本军事封建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

为战后日本发展扫清了道路;

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民主力量的发展。

重要性:

惩罚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防止日本东山再起;

恢复各国遭战争破坏的经济的重要措施。

原因:

“冷战”开始,美苏对抗加剧;

中国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政府的统治濒临崩溃;

美国调整其远东战略,把日本作为抗衡社会主义的主要基地。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首先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占领当局主导推行二战后日本改革的目的,然后从《波茨坦公告》、政治经济社会结构、资本主义发展、民主力量成长等角度分析其意义;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首先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日本赔偿问题的重要性,然后从美苏对抗、美国调整远东战略等角度分析美国停止日本拆迁赔偿计划的原因。

考点: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波茨坦公告》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坤一(1830——1902)曾任两广总督、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等职,在晚清的外交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东南互保”。

在清政府决定对列强宣战后,为了维护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入侵,他与东南各省的督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相互联系,达成在东南等地“互保”的意愿。

但要列强同意并承认就必须与列强签订“互保”的协定,这样才能符合国际公法,被列强承认。

然而在具体的接触和磋商中,英国欲派军舰进入长江协同保护,这令刘坤一进退两难,同意就是扩大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如果不同意,就会使得英国以此为借口阻碍“互保”进程。

为稳住英国,刘坤一一方面在长江沿岸添派重兵以防英舰。

另一方面,刘坤一电令晚清驻外国使节,让他们展开外交工作去遏制英国的企图,这一举措收到了非常好的回应。

后来,在1900年6月24日,正式签署了《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正式形成。

——摘编自周源《论刘坤一在“东南互保”中的作用》

注:

“东南互保”指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东南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

(1)根据材料,简要评价刘坤一在“东南互保”中的作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南互保”运动的影响。

【答案】极具政治眼光;

为列强信任;

具有高超的外交技巧,老道的外交经验;

使用“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

化解了“东南互保”面临中断的问题。

避免战乱波及东南各省;

使地方政治和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中央集权减弱);

对1911年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有较大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1)依据材料可以直接概括出刘坤一在东南互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刘坤一的所作所为的结果可以推导出评价:

极具政治眼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对东南地区的影响;

对清政府的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