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9452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2.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荣获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荣获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荣获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荣获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荣获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荣获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Word文档格式.docx

《荣获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荣获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Word文档格式.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荣获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Word文档格式.docx

威尔金斯

MauriceHughFrederick 

Wilkins

伦敦大学

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

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

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

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

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

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

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

“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

”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一、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

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

麦赛尔逊(MatthewMeselson)和富兰克林·

斯塔勒(FranklinW.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

二、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

三、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

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荣获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神经细胞膜的周边和中央部分与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制

艾克尔斯

SirJohnCarewEccles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

1903年--1997年

霍奇金

AlanLloydHodgkin

英国剑桥大学

1914年--1998年

赫克斯利

AndrewFieldingHuxley

英国伦敦大学

1917年--

神经纤维上的冲动是一种持续1/1000秒的电脉冲。

神经细胞借助这种脉冲系列相互通讯,并发出指令给体内的肌肉和腺体。

这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结果论述了神经冲动本身的性质,以及在神经细胞体引起的电变化,特别是论述了“兴奋”和“抑制”这两种基本的活动。

他们使用的方法是以电子学技术为基础的。

他们用微电极记录电活动,将其放大百万倍,然后显示在阴极射线管的屏幕上。

他们提出,神经冲动与纤维外面的钠离子和纤维内面的钾离子之间的交换有关。

埃克尔斯爵士发现了神经冲动到达另一个神经细胞引起的电变化。

在他的实验中,用尖端小于1微米的微电极插入脊髓运动神经元之内。

这些运动细胞的直径为40~60微米。

因神经纤维末梢与运动细胞膜的兴奋性或抑制性化学机制相连接,所以由神经纤维末梢来的冲动引起该细胞兴奋或抑制。

埃克尔斯已指出细胞膜电位改变是如何表达兴奋或抑制的。

刺激强到足以引起兴奋反应时,膜电位降低到某一值而细胞发生一次冲动,即钠冲动。

一个正在活动的细胞可因冲动到达其抑制性突触而受影响。

这时膜电位增加,其结果是,冲动发放受到抑制。

因此,兴奋和抑制相应于不同的离子电流,它们分别是细胞膜电位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变化。

荣获196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因为他们发现了胆固醇和脂肪代谢的机制和调节

布洛赫

KonradBloch

1912年--2000年

吕南

FeodorLynen

德国

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细胞化学研究所

1911年--1979年

乙酸作为胆固醇和脂肪酸的基本构件的阐明是一项重大的发现。

在维兰德实验室从事乙酸代谢研究的吕南成功地分离出一种所谓的活化乙酸,它是人体内所有脂质的前体,而且也是很多代谢过程的共同物质。

布洛赫和合作者尽可能巧妙地应用了同位素技术,得以在一系列卓著的研究中向大家证明,如何利用乙酸的二个碳原子合成具有30个碳原子的类固醇——羊毛固醇。

接着,这种羊毛固醇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转变成具有27个碳原子的胆固醇。

导致碳氢化合物鲨烯的形成的那些反应特别引人注意;

并且,对这些反应(为很多其他脂质和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所有)的阐明不仅应归功于布洛赫与吕南和他们的合作者,也应归功于英国的Popjak和Cornforth,以及美国的Folkers和合作者。

关于这项研究,吕南还做出另两项有助于我们了解细胞代谢机制的重大发现:

维生素生物素作用机制的解释和细胞氯高铁血红素结构的确定。

在早期阶段,布洛赫做出了另一项重大的发现,他证明胆固醇是胆酸和一种雌激素的前体。

这些发现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吸引着许多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参加。

我们现在知道人体内所有天然的类固醇物质,都是由胆固醇形成的。

通过他们对这方面的基础生化研究,我们今天才能详细知道人体内的胆固醇和脂肪酸是如何合成和进行代谢的。

这些过程包括由很多个别步骤组成的一系列反应。

例如,由乙酸形成胆固醇的过程需要有约三十个不同的步骤。

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脂质形成和代谢的这种复杂机制发生了混乱,结果导致了一些最严重的疾病。

脂质代谢机制的详细知识对从理论上研究这些医学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荣获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酶和病毒的合成的遗传调节

雅各布

Franç

oisJacob

法国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

1920年--

尔沃夫

André

Lwoff

1902年--1994年

莫诺

JacquesMonod

1910年--1976年

雅各布的工作主要是研究细菌及噬菌体的遗传机制以及突变的生物化学效应。

他先研究溶原性细菌的体征并证实它们有“免疫力”,也就是说,这些细菌体内存在一种机制,可抑制原噬菌体内(和同类型的感染性粒子一样)的基因的活动。

1954年后,他与ElieWollman长期合作,成果累累。

他们努力搞清原噬菌体与细菌遗传物质之间关系的本质。

他们经研究搞清了细菌接合的机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又得以分析细菌细胞的遗传结构。

1958年,他们对溶原现象和诱导的β-半乳糖苷酶生物合成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这两种现象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于是雅各布和莫诺开始研究遗传物质转移的机制及细菌细胞内调整大分子活动与合成的调控途径。

进行了这些分析之后,雅各布和莫诺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

信使RNA调节基因、操纵子及变构蛋白质等。

1963年雅各布和SydneyBrenner一起提出了“复制子”假说,以解释细胞分裂的某些方面。

此后他致力于细胞分裂机制的遗传研究。

尔沃夫在观察了隔离的细菌后得出结论说:

溶原性细菌并不分泌噬菌体,细菌在产生噬菌体后立即死亡,以及外界因素能诱导噬菌体的生成。

正是在这个假说,以及与LouisSiminovitch和NielsKjedgaard的合作,尔沃夫发现了紫外辐射的诱导作用。

1954年,尔沃夫开始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

他用实验研究了病毒发育对温度的敏感性与神经毒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启发之下开始考虑病毒感染问题。

就这样,他搞清楚了非特异性因素在初次感染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荣获196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引致肿瘤的病毒

劳斯

PeytonRous

纽约洛克菲勒大学

1879年--1970年

发现了前列腺癌的激素治疗

哈金斯

CharlesBrentonHuggins

芝加哥大学BenMay癌症研究实验室

1901年--1998年

劳斯是第一个想到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不一定是个突然的过程的人。

劳斯把这个过程称为“肿瘤进展”,在这过程开始时,潜在的癌细胞处于“休眠”状态。

被化学因子、病毒或激素刺激唤醒之后,他们就采取一种更加无法无天的生活方式。

劳斯关于肿瘤进展的发现很快在许多实验系统内得到证实。

在1950年,肿瘤病毒研究成了现代肿瘤研究的中心领域。

某些病毒能将部分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细胞内而不杀死细胞或抑制其增殖,这样引入的病毒物质事实上可以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物质中,并且其行为就如同新的遗传因素一样。

病毒感染能引起某些细胞特性的永久性改变。

重新估计了病毒概念之后,就有可能了解肿瘤怎么会将正常细胞循规蹈矩的行为改变为特见于癌细胞的恶性增生。

与此同时,还发现了许多能引起哺乳动物恶性肿瘤的病毒。

肿瘤病毒在试管内与正常细胞接触很短一段时间后即可使它转变为癌细胞。

这就为直接研究人类细胞的癌变开辟了一条新路,以前在活体上是无法进行这种研究的。

哈金斯发现其他肿瘤细胞同样地依赖于某些体内的自然激素。

他开始研究正常狗的前列腺,发现其生长及功能受雄性激素的刺激,并为雌性激素所抑制。

这是人类前列腺癌激素疗法的起点,这疗法的依据是下述假定:

人类前列腺对激素的反应实质上与狗相同,前列腺癌的细胞可保持正常细胞的部分对激素反应能力。

这种推理启发了这样的疗法:

切除睾丸以除去雄性激素及/或用雌性激素以拒抗之。

这种疗法获得了良效从而证明作为其基础的假设是正确的。

在已不能进行手术的晚期前列腺癌病人,用这种疗法后可观察到半数以上病人的肿瘤明显地缩小甚或消失。

这是一种崭新的治癌方法,能治疗以前视为不治的病人,用的是无毒的,自然存在的激素而不是有毒的或放射性的因子,所以很少有副作用。

荣获196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眼内视觉的主要生理和化学过程

格兰尼特

RagnarGranit

瑞典

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

1900年--1991年

哈特兰

HaldanKefferHartline

1902年--1983年

沃尔德

GeorgeWald

1906年--1997年

感觉细胞中的感光物质(视色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含有维生素A的较小的部分即生色团,它像一个钩形的谜块,装配在另一更大的蛋白质即视蛋白的表面上。

但视色素接受一个光量子时,生色团的形状就发生改变:

出现异构化作用。

谜块直挺起来,从原来位置上释放出自己,出现了视色素的分裂。

这种由光引起的分子异构化触发了视觉系统相继的变化。

所有晚期变化--化学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均像沃尔德所说的,属于单-光反应的“暗”结果。

沃尔德的这一反应适合于整个动物界,因而他的发现具有广泛的意义。

我们分辨颜色的能力,需要不同的视细胞对光谱的不同部分其特异性反应。

格兰尼特用电生理方法发现了网膜有不同光谱敏感性的成分。

他与Svaetichin的第一项工作是在1939年发表的,得到了有三种不同光谱敏感性特征的视锥的结论。

格兰尼特的重要结论最近已由沃尔德和其同事以及美国和英国的一些研究组用其他方法进一步证明。

该发现表示视神经传递到脑的信号型式及引起的颜色感觉取决于三种视锥细胞的作用。

哈特兰对感觉细胞在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光照的反应中产生的冲动和传递的编码的细微分析,使我们基本上知道神经细胞是怎样评价光刺激的。

他后期的研究导致发现了一些基本原则,告诉我们感觉细胞是如何对得到的粗资料进行评价。

由于应用精细的技术和小心选择合适的对象--鲎眼,他才得以对各项结果进行细致的定量分析。

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导致他发现了侧抑制现象。

在鲎眼中,侧抑制是由简单的神经连接调制的。

格兰尼特在30年代就指出过在复杂的脊椎动物网膜中抑制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哈特兰在证明邻近视觉细胞的相互连接后,以最有想象力的方式应用了他的这一发现,他要定量描述一个神经网怎样利用侧抑制过程来加工从感觉细胞得到的资料。

他的发现使我们理解到形状和运动的视觉可因对比而得到加强。

获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解读了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方面的机能

霍利

RobertW.Holley

康奈尔大学

1922年--1993年

科拉纳

HarGobindKhorana

威斯康星大学

1922年--

尼伦伯格

MarshallW.Nirenberg

国立卫生研究院

1927年--

每个细胞含有数以千计的蛋白质,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化学反应由这些蛋白质完成。

每种蛋白质在某种核酸的指导下合成。

正是核酸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化学结构,核酸的字母系统支配了蛋白质的字母系统。

遗传密码是一本字典,靠了它我们便能将一种字母系统译为另一种字母系统。

尼伦伯格认识到,生物化学家能在试管内建立一个系统,该系统以核酸为模板形成蛋白质。

上述系统可比作翻译机器,科学家将用核酸字母系统写成的句子加入,然后机器将这些句子翻译成蛋白质字母系统。

尼伦伯格合成一种非常简单的核酸,它有一条链,有许多反复出现的同一个字母组成。

上述系统用这种核酸产生了一种蛋白质,只含一个字母,但这是蛋白质字母系统的字母。

尼伦伯格用这种方法既解读了第一个“象形文字”,又证明了细胞内的机制如何能用来翻译遗传密码。

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非常迅速,1961年8月,尼伦伯格报告了他最早的一些研究结果,又过了不到五年,遗传密码的所有细节都搞清了,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尼伦伯格和科拉纳做的。

最后的工作大部分是科拉纳完成的。

什么是细胞内翻译遗传密码的机制?

霍利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并取得了成功。

有一类特别的核酸,称为转运RNA,霍利就是转运RNA的发现者之一。

运转RNA能读出遗传密码,并将它翻译成蛋白质字母系统。

经过多年工作,霍利成功地制备了一种纯的转运RNA,最后于1965年搞清其准确的化学结构。

霍利的工作表明,有生物学活性的核酸的化学结构首次得到完全测定。

荣获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和基本结构

德尔布吕克

MaxDelbrü

ck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1906年--1981年

赫尔希

AlfredD.Hershey

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

1908年--1997年

卢里亚

SalvadorE.Luria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

1912年--1991年

德尔布吕克是一位物理学家,卢里亚是一位内科医生,赫尔希是一位生物化学家,他们三个人互相配合,成功大有希望。

他们各有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法,因此能够对一些根本问题展开真正的“集中攻击”,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但又保持密切的联系。

起初,他们形成自己的学派,他们所创造的富有启发性的学术气氛吸引了一些来自不同领域、有着许多不同观点的有才华的科学家。

在他们的指导下,事业以爆炸性的速度向前发展。

荣誉首先应归功于德尔布吕克,是他把噬菌体的研究从含糊的经验知识变成了一门精确的科学。

他分析和规定了精确测定生物效应的条件。

他与卢里亚一起精心设计出定量的方法,并且确立了统计求值的标准。

有了这些,才有可能在后来展开深入的研究。

德尔布吕克和卢里亚的长处或许主要在于理论分析,赫尔希则是突出地表现出是一位非常熟练的实验家。

他们三位在这些方面也是很好的补充。

研究工作沿着德尔布吕克十年多以前所定下的道路前进。

在这期间,详尽地描述了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复制过程的不同阶段被分割开来单独研究。

有两点或许最为重要:

一是证实了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有相互作用,二是细胞活动的调节会因外来的有遗传活力的结构的介入而受影响。

荣获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递质及其贮存、释放和失活的机制

卡茨

SirBernardKatz

伦敦大学学院

1911年--2003年

奥伊勒

UlfvonEuler

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学院

1905年--1983年

阿克塞尔拉德

JuliusAxelrod

国立卫生研究所

1912年--2004年

卡茨对运动神经冲动作用于运动终板引起肌肉活动中发生的电变化特别感兴趣。

肌肉中有电容器样特性的特殊结构因神经冲动而充电,它们的放电再激活肌肉。

卡茨不仅发现了有“微终板电位”的成在,还证明了在运动神经和肌肉终板之间的信使物质乙酰胆碱是以小的量子形式从神经末梢释放。

奥伊勒对交感神经系统特别感兴趣,并早已鉴定了肾上腺素物质,去甲肾上腺素。

他与一位瑞典已故的同事Nils-Å

keHillarp一起,证明了神经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是在直径大约为万分之一毫米的颗粒中合成和贮存的。

并在这些神经颗粒的特性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阿克塞尔拉德主要对递质物质去甲肾上腺素从神经末梢释放后的命运感兴趣。

在这方面,他发现和研究了递质物质在酶作用下甲基化而失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证明了去甲肾上腺素被神经末梢重摄取。

递质物质的释放是过量的,一旦需要的量已达到它的目的并引起效应时,余下的则大多数被重摄取到神经末梢的贮存点。

换句话说,这是限制神经冲动作用间的迅速、有效和经济的途径。

荣获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

莱洛伊尔

LuisF.Leloir

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生物化学研究院

1906年--1987年

莱洛伊尔曾就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后一直留在该校任职。

他研究多种复合糖的合成与分解,发现了做为中间体的糖核苷酸以及此过程所必需的一些肝脏的酶。

因此他获得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

荣获197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激素作用的机制

萨瑟兰

EarlW.Sutherland,Jr.

Vanderbilt大学

1915年--1974年

萨瑟兰首先发现当肝脏组织受到肾上腺素刺激的时候,细胞内的肝醣分解酶会被活化,当它被活化的时候,酵素会接上许多磷酸;

而活化的肝醣分解酶接上的磷酸若经由去磷酸酶的作用去除之后,就会失去活性。

这是第一个例子证明:

细胞里的酵素可藉由磷酸化与否,来调控酵素的活性。

萨瑟兰接着发现,其实激素本身不会进入细胞,所以也不能直接控制细胞内部各种酵素的活性,于是他怀疑有其它的物质在细胞内作内应,使激素的讯息得以传递到细胞内。

他发现激素主要是先作用在细胞膜上,然后细胞膜内侧就会释放出一些小分子到细胞内部;

于是,他把激素视为体内负责细胞间通讯的一级信使,而把激素刺激细胞膜后,在细胞内产生的调控分子称为二级信使。

他还证实了体内许多不同的激素,都是利用cyclicAMP作为二级信使。

荣获197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抗体的化学结构

埃德尔曼

GeraldM.Edelman

洛克菲勒大学

1929年--

波特

RodneyR.Porter

牛津大学

1917年--1985年

埃德尔曼在抗体结构研究中,发现了用浓尿素还原抗体分子二硫键的方法。

他再通过还原实验,对抗体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1961年,他和他的助手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建立了四肽链抗体分子模型,这是世界首例。

1962年,他又率领他的学生利用骨髓瘤蛋白和本周氏蛋白进行电泳实验,证明了抗体的不均一性是有限的。

他乘胜前进,深入研究探索,于1965年又发现了多肽链轻链的性质和结构。

接着,又解开了多肽链重键之谜,并通过实验方法测定了抗体各个肽链的氨基酸结构。

至此为止,他完全解决了抗体分子的化学结构,即氨基酸顺序问题已解决了。

波特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将抗体裂解为小分子,同样解决了抗体分子的化学结构。

荣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个体和社会的行为模式的建立和阐述

弗里希

KarlvonFrisch

联邦德国

慕尼黑大学动物研究所

1886年--1982年

罗伦兹

KonradLorenz

奥地利

布尔德恩的蒲朗克研究所

1903年--1989年

丁伯根

NikolaasTinbergen

牛津大学动物系

1907年--1988年

罗伦兹认为每个物种都具有遗传性能力以学习特定事物。

此外,他也发展并启发关于遗传学、生理学、演化和与物种行为适应生存价值有关的个体行为发生学等概念。

罗伦兹早期研究本能行为,后来又与荷兰行为学家丁伯根合作,证明了不同形式的行为是互相协调进而组成一个行为序列的。

在研究物种行为的进化时,他尤其关切生态因子的作用和行为的适应意义。

他帮助阐明了个体在发育过程中,行为模式发展成熟的方式。

他认为低等动物的攻击性行为对其生存有利,而人类的好战行为也有其先天性基础,这种理论可用以理解城市居民中的暴力行为并可用以预防战争。

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的机能

克劳德

AlbertClaude

比利时

1899年--1983年

代维

ChristiandeDuve

1917年--

帕拉德

GeorgeE.Palade

耶鲁大学医学院

1912年--2008年

克劳德1938年从小鼠肉瘤分离出含有RNA的小颗粒,后来发现在正常小鼠肝脏内也存在这种颗粒,1943年起名为微粒体。

接着,与帕拉德等协作,证明微粒体为细胞内膜结构物,称为内质网。

此外,于1939年最先自破碎的细胞分离到线粒体,致力于利用电子显微镜来阐明细胞的细微结构。

代维在胰岛素等激素对肝脏糖代谢作用的研究中,从大鼠肝脏分离出比线粒体还小的微粒。

发现其中含酸性磷酸酶,命名为溶酶体,他研究了这种颗粒在细胞活动中的意义及其与细胞病变的关系。

另外,他也研究了含氧化酶的另一种过氧物酶体颗粒。

荣获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相互作用

巴尔蒂摩

DavidBaltimore

马萨诸塞技术研究所

1938年--

杜尔贝科

RenatoDulbecco

伦敦帝国癌症研究基金实验室

1914年--

特明

HowardMartinTemin

1934年--1994年

巴尔蒂摩早期的工作是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细胞的分子机制。

这些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