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9441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温州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温州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温州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温州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温州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州的故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王母娘娘大怒:

凡间人如此糟蹋五谷,太可恶了,该严惩!

回到天庭禀报,玉皇大帝当即下旨:

天降大灾,让这一带五谷不生,六亲不认,出现“人吃人”的惨相。

七仙女得知后大惊,也扮乞丐下凡探虚实。

她到的是海边,向一摆渡老伯讨吃,老伯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粗糠野菜饼给她。

七仙女问:

“你们用糯米捣油灰砌坟墓,怎么却用这种东西当吃食?

”老伯告诉她:

“用糯米建墓的是黑心的财主,这糠菜饼是我这样的穷苦人的救命粮呀!

”七仙女拿着糠菜饼返回天庭,王母娘娘这才知道自己错了:

凡间人有恶也有善,不能惩罚恶人伤及无辜!

可玉皇大帝已发出的旨令又不能更改,怎么办呢?

七仙女聪明,说是愿下凡行令。

她用米粉制成许多人形的果饼,和六位姐姐一起施舍给百姓。

这样,人们吃了米粉做的“人”,度过了灾荒,玉皇大帝的旨令又照着办了,两全其美。

人们感念七仙女的灵巧和善举,把这种果饼取名“巧人儿”饼,年年七月七都要制作,供祭拜和品尝;

又扎出各式的纸亭子,让七仙女以后再下凡间体察民情时,有个遮风挡雨的歇息地。

洞头县操闽南语居民的先人,300多年前从闽南入迁,由此带来的这种习俗也沿袭了300多年。

不知平阳、苍南、玉环诸县操闽南语的居民,是否也有这种习俗?

近些年,洞头县发展海岛旅游业,举办“渔家乐”民俗风情旅游节,把巧人儿饼作为特色小吃推出,游人们颇觉新奇,于是便有了一段新编的顺口溜:

“海岛小吃真妙,‘猫耳朵’下水煮,‘巧人儿’任你咬”。

“猫耳朵”也是洞头特色小吃,是用番薯淀粉包馅做成的甜食,形似猫耳朵,类似汤团。

洞头的巧人儿饼,借七仙女的灵气,现在成为外地游客喜爱的海岛特色小吃。

谢公岭和落屐亭

东晋时候,雁荡山下住着一个叫朱投雁的大财主。

财主肚里无几滴墨水,偏偏要装成斯文。

清时节,永嘉太守谢灵运来游雁荡。

消息传来,朱投雁蛮快活,他到城里买了酒菜,亲自到观音洞去请谢太守来做客。

哪晓得这谢太守只喜欢游山玩水,不喜欢交结士绅,只爱做诗,不爱做官,朱投雁三番五次来请他,他都谢绝了。

财主碰了一鼻子灰,肚里酸溜溜的,但又不甘心。

谢灵运脚着一双登山木屐,一处一处游览。

朱投雁跟在后面,一步不离。

谢太守看着雁荡山的奇峰怪石,飞瀑深潭,忍不住吟起诗来。

财主赶紧从衣裳兜兜里摸出一块雪白的手巾,整理好笔墨,毕恭毕敬送到谢太守面前讲:

"

请谢太守将吟咏的这首诗题在这里,给鄙人留个纪念!

谢灵运哈哈大笑:

这手巾嘛,是揩鼻涕擦臭汗的,我的诗怎能和龌龊的东西沾在一起!

“言之有理!

言之有理!

老爷,你讲写在哪里才好?

写在你的板油皮上。

板油皮上?

老爷是讲要记在心上吧。

哦,是是是!

到了岭脚,谢灵运看到一块很象猪头的岩,想一想,觉得特别有趣:

猪头岩"

和"

朱投雁"

正好同音;

这"

的样子和稻桶一样的朱投雁,也相象得不得了。

谢灵运借题发挥,吟道:

阿谁秽品祭山神,大煞风景人皆憎。

雁荡何时除此物,名山胜色添三分。

财主根本不懂得诗的意思,却装作懂的样子讲:

恁的好诗,刻在这岩山上,更叫名山生色不少。

走到岭头,朱投雁还是蚂蟥叮住鹭鸶脚,谢太守肚里更加讨厌了,就加快脚步,想快点离开朱投雁,哪晓得"

扑"

的一声,右脚的木屐被石头绊了一下,木屐齿碰掉了。

谢太守索性赤着一只脚,一脚高一脚低向前走去。

"

谢大人,等一等,你的木屐掉了!

财主捧着那只木屐,上气不接下气地随后赶上来。

谢灵运斜眼扫他一下,厌恶地讲:

无耻的东西,还有什么用?

抛掉算了!

讲歇,又脱落左脚的木屐,"

啪"

地一声,甩在财主前面的那块石头上,管自走了。

这一下,朱投雁才有点觉着,脸色红一阵白一阵,半日讲不出一句话来。

后来,村里人在谢灵运落木屐的岭上建了个石亭,叫做"

落屐亭"

把谢灵运当年走过的那条山岭叫做"

谢公岭"

灵昆岛的由来

太阳神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

一日,她偷偷划着一只小船到东海游玩。

划呀划呀,一下刮起了大风,翻滚的波浪好比小山恁,把小船打个仰翻天,女娃淹死了。

那条小船随着波浪飘来飘去,飘到了瓯江口,船缆被一块礁石阻挡牢,嵌进了岩缝里,小船飘不走了。

年长日久,慢慢变成了船岛。

随着海潮涨涨落落,潮涨船岛高,潮落船岛低。

多少年过去了,岛上才有人住。

顶伤脑筋的是,这个船岛象是只破漏船,蓄不得水,一落大雨河水就满,三日不落雨,河水就干了。

慢说稻田缺水,就连吃的水也成问题,有时只得吃咸水,又苦又涩,大家把这个岛叫"

淋干岛"

温州永嘉场有个宰猪出身的丁灵昆,从庐山老祖那里学法回来,本领蛮大,平日喜欢帮助穷人,大家都亲热地叫他"

丁仙伯"

一日,住在淋干岛的一个打鱼人,到永嘉场来看望舅舅,顺便讲起淋干岛的苦楚,恰巧被丁仙伯听到,他十分同情,就到淋干岛去看个明白。

淋干岛上的百姓见丁仙伯来了,又敬茶又递烟筒,都恳求丁仙伯行行好,帮帮忙。

丁仙伯捋捋胡须,笑笑说:

要我帮忙不难,只是有一条,还要大家出把力哪。

有个打鱼人说:

整日只同海打交道,有力气也用不上啊!

丁仙伯说:

用得上,用得上,只要大家齐心肯干,就不怕淋不怕干嘛。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

第二日,红日当空,丁仙伯爬上大罗山顶,施也庐山老祖传授的移山填海法术,要把山脚一个孤零零的球山镇在淋干岛上。

一转眼间,只见球山升上半天,向北飞去,不歪不斜,恰恰落在淋干岛上。

只因用力太猛,球山被甩做两半,成了两个小山头落地生根,镇住了船岛。

从这时候起,这个船岛就固定在永嘉场北面的瓯江口,"

破漏船"

也不漏了。

岛上百姓依照丁仙伯的吩咐,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冒着热夏寒冬,开河的开河,掘井的掘井,修堤塘的修堤塘,筑陡门的筑陡门,还栽了许多树,两年工夫,把个淋干岛打扮一新。

从此,河满了,水有了,碰到暴雨,陡门一开,百川归大海,原来淋淋干干的船岛变成了鱼米之乡啦!

为了感谢丁灵昆的帮助和指点,岛上的老百姓就把"

改名为"

灵昆岛"

双莲桥

一千多年前,温州大同巷住着两户小康人家,一户姓李,一户姓张。

张家的住房坐西朝东,李家的房子坐东朝西,门对门,窗对窗。

张家是父母儿子共三个,李家也是爹娘女儿共三口。

张公喜欢下棋,李家爹也爱好对奕,棋迷碰棋迷,走勿歇也讲勿完。

两家大人往来亲密,细儿呢,感情也好。

这年,张小郎十三岁,李小缓十二春,两家大人商定结下亲事。

到定亲这一日,两个细儿似懂非懂,弄得蛮尴。

此后见面,反觉得有点别别扭扭的。

过了三年,发生了场火灾,烧掉半边大同巷,那日东南风很急,坐西朝东的房子叫火神放了火鸦,还好后门是河,张家三口从河上逃得性命。

人是脱了险,只是衣食住都有困难。

俗语说:

贼偷一半,火烧全完"

这场火,把个张公烧去了魂,勾去了心,想想忖忖,忧忧闷闷,竟一病不起了。

张家自张公过辈,母子两人生活更加艰难了。

再说李家住在张家对门,火烧时也吃了一场虚惊,幸好是东南风帮了忙,只是救火的人踩坏了他家的一些屋椽瓦片,没有动掉家底,也就多次接济张家,真是救急容易救穷难,到了张公归天,李家两老的心冷淡了许多。

李婆讨厌这门亲事,借故责怪李爹下棋,还把那副象棋放进镬灶洞里烧掉。

李婆几次要李爹到张家去退亲,李爹想,自己亲口许配的,退婚两字怎么讲得出口。

李家不去退,张家不来迎,就恁个拖了三四年。

李家夫妻为女儿婚事常常争吵,李小缓看在眼里,愁在心里,眼泪滚落在被窝里。

那一年元宵节,温州城底男女老少,都涌到五马街一带观灯,李小缓也和几个女伴一起去。

事有凑巧,龙灯舞过,张小郎先见了小缓,挤到她身边,轻轻叫了一声:

小缓。

李小缓转过头来一看,原来是张小郎,只见他衣裳单薄,人瘦得只剩把骨,她心一酸,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为避开耳目,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随离开闹市,朝小南门外走去。

走到冷僻地方,两人站在桥边的一颗榕树下,李小缓只叫了一声"

阿郎哥"

,眼泪就密密流,话讲勿出来了。

张小郎好比乱箭穿心,抱着小缓痛哭。

哭了半日,他才抬起头来说:

小缓,你阿爸阿妈想退婚,我早有耳闻。

只恨我没有钱迎娶,就是你过了门来,我也无法养活呀,看来你我今世夫妻无望,只求来世了。

……."

李小缓哭着说:

阿郎哥,今生今世不能成夫妻,但愿我伲死后结鸳鸯。

讲停当,就紧紧拥抱着张小郎,"

冬"

一声跳落了塘河。

过了几日,张家老母不见儿子走归,只到附近街坊打听,没有胆到李家去问。

李家的人只当是小郎带李小缓私奔,找张母吵闹几次。

后来李家的人看看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菜,也不去吵闹了。

到了第二年六月,在那塘河桥边,生出几片荷叶,还开了一株并蒂莲,这是千年难见的奇事。

县官的舅老爷晓得后,也赶来看热闹,看着看着,他忽然想出了个好主意。

这并蒂莲世上没有几个人见过,若移植作盆景,送到京都御花园,多少能讨点便宜。

他就雇了人工,围堰筑堤,车水挖土。

当水车干后,大家惊得叫起来。

只见河底有两具尸体,一男一女,互相依偎,面色带活的恁,那并蒂莲就从这对男女的嘴里长出来。

这奇闻一传出,轰劝了温州全城,男男女女都涌到塘河边来看。

有认识张小郎、李小缓的,就讲了内中的曲折。

县官听到后也急忙赶来察看,看过就吩咐地保把这两具尸合葬在一起;

又叫人刻了块墓石,放在坟墓前面。

后来,为了纪念这对情人,这条桥被当地百姓取名为"

双莲桥"

金锁匙巷

温州信河街有条巷弄里,有份人家姓金,生个细儿名字叫"

锁匙"

向东走有座小山,山上有个岩洞。

相传这洞里有宝贝,好多人都想到岩洞里去采宝,只是洞门口有块大石板封牢,不管多少人扳也扳勿动。

一日,有个采宝客走到这巷弄,听见有人喊:

锁匙,锁匙!

他寻声走到这份人家门口,问道:

老大哥!

你叫"

锁匙,锁匙"

作什么?

这人回答说:

锁匙是我儿哪!

喏,就是他。

这人指一指站在旁边的细儿。

采宝客又问:

你姓什么?

我姓金。

采宝客看看这细儿,人只一点儿大,头呢,方斗恁大,姓和名合在一起,哈,是把"

金锁匙"

呀。

宝贝,宝贝,真是宝贝!

采宝客快活呀。

他又讲:

我是外地人,想叫你这细儿陪我到山上嬉嬉,可以吗?

我给你一锭银子!

这份人家穷,听讲的银子,赶紧说;

可以,可以!

就对儿子说:

锁匙,你跟这人客到山上嬉!

锁匙呢,也快快活活跟采宝客走了。

采宝客带着细儿走到山上岩洞边,对细儿讲:

孩子,你用头碰一碰这块石门。

细儿的头在石门上撞了两下,哈嘁,真奇怪,石门裂开了。

走进石门,里面光闪闪,眼乌珠都看花了。

哎呀,恁多的珍珠宝贝啊!

这些珠宝都是成片成片的,要用斧头砍,才能砍得下。

采宝客没带家生,不好拿,想了想,就对细儿讲:

孩子,你先走归。

别人问你,都勿讲,明朝黄昏我再带你来。

细儿跑回家,阿爸问他:

你到山上去嬉,看见什么哇?

细儿开头没有胆讲,阿爸就瞪起眼乌珠,吓他说:

不讲,黄昏你勿想饭吃。

细儿只好讲了:

阿爸,山上有个岩洞,洞口有一片石板门,我用头碰了两下,石板门就裂开来,里面全是金银财宝,光闪闪的!

阿爸快活呀,问:

真啊?

真呢,真呢!

人客还有讲什么?

他讲明朝黄昏再带我到山上去!

他阿爸想,不对呀,到明朝黄昏,里面金银财宝搬光了。

不如趁没有人晓是,先去搬一些来。

儿子见阿爸在想些什么,就说:

阿爸!

岩洞里的珍珠宝贝成片成片的,要用斧头砍,手掰不落的。

他阿爸就拿了斧头,担一担箩筐,带着儿子向山上走去。

走到岩洞口,"

将头撞在石门上,"

砰"

一声,石门裂开了。

阿爸急忙忙把箩挑进去,回头对儿子说:

锁匙,你站在门外等,阿爸若叫你,你走来;

不叫你,你勿进来,在外面等!

阿爸有斧头砍啊,砍啊,珍珠宝贝被砍下来,装满了两箩,洞里还是金光闪闪,砍不完,装不尽。

箩里全满了,衣裳兜兜里也装满了。

他还想多拿点,就朝着岩洞门口喊:

你走来,在阿爸拿点回去!

这儿细应声"

哎!

就跑进岩洞。

哪晓得一进去,就听见"

哗啦啦"

一声响,石门关拢了,阿爸和儿子拼命推门叫,门一动也不动,两个人关在里面,再也走勿出来了。

第二日黄昏边,采宝客来到细儿家,晓得了这起事,双脚密密顿,只叫"

可惜!

后来,事情传开了,大家就把细儿住的那条巷叫做金锁匙巷;

那座山呢,就叫它资福山。

窦妇桥的故事

北宋时节,温州城外九山河边,住着一位守寡老妪,她姓窦,别人叫她窦妇。

窦妇有一双灵巧的手,纺纱、织布、绣花,样样精工。

她日里在九山水河边洗纱;

黄昏呢,就在菜油灯下织布、绣花。

她恁勤力,天上的织女晓得了,十分感动。

那年七月七,织女同牛郎在银河相会后,拿出一把小雨伞,请牛郎带给九山河边的窦妇。

第二日黄昏,牛郎来到了窦妇的家。

窦妇正在绣花,抬头看见一人陌生人来找她,肚里蛮奇怪,正想问,那人双手恭恭敬敬捧上雨伞,对她说:

这把伞,是我老安送给人的,请收下吧!

窦妇站起来,摇摇头说:

我同你老安素不相识,怎好好收她的礼物呢!

牛郎说:

你是绣花女,她是织绸女,情同姐妹,你若看得起她,就收下吧!

他一边说着,一边把雨伞放到桌上,转身就走。

窦妇连忙上前拦住牛郎,说:

我收下,不过,你也要收我一份小礼物。

说着,她取出一幅精心绣成的《鸳鸯戏水图》交给牛郎;

这小礼物送给你两人,永远相处在一起。

愿你两夫妻好比鸳鸯恁。

牛郎苦笑着说:

谢谢。

你勿晓得我同老安一年只能相会一次呢。

窦妇听后,奇怪了,就问:

为什么?

牛郎用手指指天上说:

我老安是织女呀!

窦妇晓得了送伞给自己的是天上的织女,心里快活得说勿出话来。

牛郎走后,她小心地把伞打开,一看,呆了。

只见伞里织满了天上的胜景,真的恁。

窦妇越看越爱,不肯放手。

看呀看,她看见伞顶上伏着一只蜘蛛,她怕蜘蛛会咬破雨伞,慌忙竖起雨伞,把伞柄朝桌上用力一顿,"

地一响,那蜘蛛应声掉落在桌面上。

她随手有抹布一掸,把它掸到墙角落里去了。

她收拢雨伞,高高地挂在墙壁上,坐下又绣起花来,直到深夜。

这夜,窦妇困得很香,一醒来,已是天光边了。

她睁开眼一看,呀,那把伞下面飘着一段长长的丝绸呢。

她赶忙走过去,用手掂着摸摸,又细又软,心里喜欢,就随手把丝绸拿下来。

谁晓得丝绸的那端有许多根丝,还连着蜘蛛呢。

哎呀,这丝绸原来是蜘蛛织出来的。

从此,窦妇在蜘蛛织出来的丝绸上面绣花,真好看呀,大家争着来买,窦妇名气很快就传遍温州城。

再说,温州城里有家专做丝绸生意的店铺,老板姓金,为人奸恶刁钻,人们给他取个外号叫金刁。

这日,金刁听说窦妇家里有一把会织丝绸的宝伞,生起了恶念头,就带了家奴,气势汹汹闯进了窦妇家,把雨伞抢走了。

金刁得到这把伞,快活得头跳尾跳,心想:

有了这把宝伴,我就可以发大财了。

他把伞放在床头,端来酒菜,独自大吃大喝,几斤老酒落肚,泥昏烂醉了。

夜里,那蜘蛛从雨伞里慢慢爬出来,爬到金刁身上,用蛛丝把金刁全身一圈一圈缠得紧紧的,象千万根绳索把他牢牢捆着。

到天光,金刁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绳索捆着,就拼命挣扎,谁晓得越挣抱绳索捆是越紧,捆得他冷汗密密流,疼痛难当。

他慌得大叫起来:

救命,救命啊!

他家里的佣人听到叫声,慌慌张张跑来,一进门,只看见那把伞轻轻飞起,朝窗口飞出去。

伸手正想抓,雨伞已随风飞上了天空。

佣人们赶紧回头救东家,七手八脚地解的解,拉的拉,那绳索既没有头,又没有结,解又解勿开,拉又拉勿断,只得用剪刀来剪。

忙了大半日,才把绳索剪断。

金刁松了口气,喝了一碗参汤,元气刚有点恢复过来,就带一伙人又奔窦妇家里去,一边走,一边骂:

该死的窦妇,我一定要把你雨伞拿到手。

这日天光,窦妇正坐在床边想雨伞,忽然看见那雨伞从窗外飞了进来,一直飞到墙上。

她心里快活得想哭哩,赶紧上去把雨伞拿下,紧抱在胸口不放。

这时,有人急匆匆跑来对她说:

昨日那班人又来抢雨伞了,你快避一避!

窦妇连忙拿起雨伞往外跑,刚跑出门口不元,金刁那班人已从大路上过来了。

她慌呀,附近又没有人家好躲避。

只好朝岔路上跑去。

可是,一条长长的九山河拦住了她的去路。

这时,只听有人高声叫喊:

那个就是窦妇,抓住她,抓住她!

窦妇歇下脚步,朝四面看了一看,心想:

我决不能让这把雨伞落到恶人手中。

心一横,纵身一跳,跳进了九山河。

这时,先前报信的人和邻居们都赶到了。

人们望着九山河,流下了惋惜的眼泪。

一个老人说:

唉,这里若有条桥多好啊!

过了桥,她就得救了。

几个后生正想跳下水去救窦妇,只见窦妇落水的地方,泛起一朵朵浪花,一会儿,窦妇随着泛起的浪花露出水面,一手撑着雨伞,一手舞着彩绸,在霞光瑞气中慢慢往上升,越升越高,越升越快,一直升到云彩中去了。

很久很久以后,温州百姓还怀念着这位心灵手巧的窦妇,就在窦妇落水的地方架起一座小桥,取名为"

窦妇桥"

龙头虾进贡

海洋里有一种生猛的海虾,身披盔甲,壳薄肉多;

头部似龙头,前端有较大的柄,复眼一对,触角两对,似螳螂大臂;

腰身周边锯齿状,尾部似古冠,相当威武,名曰龙头虾,学名虾蛄。

温州人因它喜伸缩腹腰,活像叩头求饶,且常弹跳前进,以形象取名虾叩弹。

而港粤人因它离海洋时,身上有股水从腹部射出,形似小男孩撒尿,戏称濑尿虾。

说起它,还有一段有趣的进贡传说哩!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温州张孚敬(即张璁)出任华盖殿大学士(人称张阁老),成为皇帝的宠臣。

朝臣中有人很嫉妒。

一位王姓御史心怀谲诈,一天上朝时奏曰:

“温州海里有龙头虾,味甚佳,万岁爷应命内阁张大人按月进贡。

”皇帝准奏,遂命张孚敬回乡选办龙头虾进贡献尝。

张阁老接旨后心想:

龙头虾清甜鲜嫩,是令人喜食的海味品。

若不进贡,有欺君之罪;

若按月进贡,则百姓不堪忍受负担。

他进退两难,可是圣令如山,岂能违抗,只得回乡采办,携带部分鲜龙头虾进京复命。

世宗皇帝一见龙头虾的“威武”,就喜形于色。

张阁老命厨师将虾煮熟,入盘献上,只见那虾体红紫,色泽鲜美,香气扑鼻,风味诱人。

皇上见了更龙颜大悦,顿时胃口大开,匆忙地拍一只入口大嚼,被虾壳边刺和尾刺戳破口唇,弄得满口是血,味虽佳却难下咽。

张阁老见此情景,急中生计跪奏道:

“皇上,此物又名‘口红’,是海龙宫的虾兵,甲胄护身,其色香味虽佳,却多棘刺,中看而难以享受。

温州除此物,则无更好的海味珍肴。

”皇帝听奏,因深有体会,非但不动怒,反而下旨曰:

既然海龙宫的虾兵如此难以“征服”,日后上贡就免了罢!

王御史挑起的温州龙头虾进贡一事,就此告吹,计谋未逞。

张阁老斗智获胜,为温州老百姓免除了按月进贡龙头虾之殃。

贪小便宜吃大亏

从前,有个名叫钱福的人与邻居李四年终时各挑着一担瓯柑坐船到温州城底卖。

两人的妻子嘱咐他们:

“新年将近,瓯柑卖毕,顺便带些年货、布料回来。

”并给他们每人五两银子,以备急需。

两人从小南门上了埠头,正欲整理担子赶路。

钱福眼快,发现埠头边有一“手巾包”,料定里面是银子,故意不露声色把装柑的箩筐压在上面。

其实李四跟在后面早就察觉,不声不响地停在他旁边。

双方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捱了好一段时间,钱福知道无法隐瞒,便对李四说:

“老弟,话讲前面,这包银子可是我捡到的……”边说边端开箩筐,打开“手巾包”一看,里面原来是十几个荸荠,便恼恨地扔在河边,唉声叹气地说:

“这包若是银子多好啊,过年货应有尽有,弗用这样辛苦外出做生意了……”李四笑嘻嘻接过话题:

“老兄,如果是银子,可不能独吞哇,要分给我一半!

”钱福本来就讨厌李四跟着他,一听十分恼火:

“凭什么要分给你一半?

这不是明敲我的竹杠吗?

”李四说:

“见者有份,这是老规矩么,况且我们还是老邻居呢!

”这样一来,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你骂一句,我骂一声,进而发展到拿着扁担动起武来。

码头上车来人往,围观的人越聚越多,衙役以影响交通为名,抓他们到衙门里解决。

县官立即升堂,一拍惊堂木大声说:

“古人云:

君子取财有道,你二人竟昧金斗殴,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