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类书籍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
《教学类书籍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类书籍心得体会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一听心头为之一震:
这个学生第一次举手,值得表扬;
并且说得有新意,更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
于是我当即表扬了他。
我看到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课下我还专门与他交流谈话,并鼓励他今后课堂上继续努力。
这些无形的表扬与肯定形成了一种合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那以后从未举手发过言的同学都在课堂上频频举手了,而且有时还能主动提出一些疑问。
甚至有些学生还特意跑来和我说,以后上课回答多请他,真没想到几句恰当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会带给学生一个这样大的改变的,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也由衷地为自己当初的做法而高兴。
二、及时的保护,让他充满信心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在引起其兴趣的事情上能积极思维,产生疑问,此时他就会举手询问;
往往是在教师讲课中间。
此时教师该怎么办呢?
停下来让他问,势必会耽误进程;
甚至还可能会被问住。
不让他问,他的疑问没有解决,自然不能安心听讲。
有时学生的问题就是一时想到的,也许等到课后,他可能已将自己的问题遗忘了。
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让学生将问题说出来,这是学生课堂上良好积极性的表现。
若总不让他说,时间长了,学生就不肯再动脑筋思考问题了,不会再有高涨的积极性参与课堂了。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学生对爱迪生妈妈得的阑尾炎一病的相关知识感兴趣了,频频举手发问。
有的问:
阑尾炎是一种什么病?
听起来是一种很小的病为什么要及时做手术呢?
还有一个学生问;
为什么这看似这么小的病为什么会危及生命呢?
等等……表面看来似乎有些荒诞,但毋庸质疑,的确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很有创意。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谁又能肯定地说一定不会实现呢。
如果当初不让学生问,我就不能获得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了,因为前两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未想到,而这些问题正是给今后备课提供了借鉴。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
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教师要保护好学生幼小心灵里迸发出的每一点火花,即使是异想天开,也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和斥责,这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三、及时的诚实,让他感到自豪
这是发生在讲评期中考试卷的一件事。
班上的冰冰同学从来没有考试得过100分,可是在期中考试中考了100分。
这真实令她令老师和家长高兴不过的事情,可是当我讲完最后的阅读题时,冰冰举起了手,我叫她站起来说。
她难过地说:
“老师,我不是100分,我最后一道选择题答错了。
”随后我发现她的眼圈红了。
此时下课铃响了,我看了她的试卷,果然是改错了,老师疏忽了。
我当时很激动,为孩子的行为而激动。
试想:
如果她不说,老师、同学不会知道;
而她面对100分的诱惑,毅然选择了诚实,多么可贵的品质。
老师的疏忽给学生带来了痛苦的经历,但也考验了孩子的诚信。
可喜的是,孩子经受住了考验。
我为我们判卷的疏忽向学生道歉,同时肯定了她的诚实。
当时已是课间。
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觉得我有一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说点什么的欲望,这对其他同学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机会;
我抑制不住地想说。
于是下节上课时我说:
“刘莞同学虽然这次考试没有考到100分,但我认为她的行为已经是真正的100分了。
我为冰冰同学自豪。
古语说;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刘莞用她的行动实践了这句话。
同学们,为你们身边有这么优秀的同学自豪吧,也让我们一起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
”学生热烈地鼓起了掌。
我相信:
在学生和我一起吟诵古语和为冰冰鼓掌时,他们一定对那句古语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我为自己能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实施诚信教育感到满意。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教学类书籍心得体会篇二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
”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弱势群体。
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
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
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
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
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
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心得五: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
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
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2.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
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
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
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
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
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
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
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
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
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
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
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
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
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
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
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
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学习心得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
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品友互动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
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
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
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
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
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
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
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
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学类书籍心得体会篇三
近两日读了我买过来很久却未认真阅读过的唐全腾老师所写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感触颇深。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籍那些枯燥难解的专业术语,没有刻板无趣的说教,读之仿佛朋友之间的一次倾心交流。
作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首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学校典型案例,使我们老师感觉到就像在倾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
然后作者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心理原理相似的其他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对学校案例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剖析。
每每读到作者那些总结性话语的时候,都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少年的教学迷惑被他一语道破,让我遂生相见恨晚之感。
书中除对案例的精彩剖析之外,作者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非常实用易行,简直就是一线教师的管理宝典
本学期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与其他心理学的书不一样,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运用实例来解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其中有二种心理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给予了我一定的启示。
一、破窗效应:
书中提到,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尤其需要用心,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是第一扇窗户。
班主任应该为了树立良好的班风,应该更加的细心观察。
班级内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希望每一个班级都不会出现一扇破窗。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
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
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
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
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bdquo;
&
有人说: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
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
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
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
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
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
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
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
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
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
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
换位思考使我明白:
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
”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
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