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9386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遗传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遗传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遗传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遗传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

《遗传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传学名词解释Word格式.docx

5.染色单体:

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6.姐妹染色单体:

二价体中的同一各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间期同一染色体复制所得。

7.非姐妹染色单体:

单体二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同源染色体这些间期各自复制所得。

8.联会: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9.同源染色体:

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成为同源染色体。

10.异源染色体:

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12.染色体组:

指包含有一套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最小限度的基因群的一组染色体。

13.着丝点:

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

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14.染色粒: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期的染色体,由DNA丝局部螺旋化而产生颗粒状结构。

15.染纽:

指某些生物中(玉米、紫苜蓿),位于染色体的末端或中间的特别大的染色

粒。

16.新着丝粒:

是一种次级着丝粒,它是细胞分裂时除了正常的着丝粒外,在染色体上出现的具有类似着丝粒功能的其它区域,新着丝粒出现时,纺锤丝不与原正常的着丝粒结合,而与新着丝粒区结合,产生提前定向和偏向分离。

17.全身性着丝粒:

指沿染色体的每一点都表现有着丝粒的活性。

18.中板集合:

染色体移向位于纺锤体两极之间的赤道板,染色体各自到达赤道板上的一个平衡的位置上。

19.着丝粒定向:

通过纺锤丝的牵引,使得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粒的驱动部位朝着相反两极。

从而使染色体由原先在细胞内的随机状态转变为在赤道板上的稳定的平衡状态。

20.常染色质:

是构成染色体DNA的主体,染色较浅,而着色均匀。

在细胞分裂间期,常染色质呈高度分散状态,伸展而折叠疏松。

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S期的早期和含单一或部分重复序列的DNA。

在细胞分裂中期,常染色质螺旋化程度极高,染色较深。

21.异染色质:

根据其性质又可进一步分为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两种类型。

22.组成性异染色质:

就是通常所指的异染色质,它是一种永久性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大小都较恒定,在间期时,仍保持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因而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鉴别。

23.兼性异染色质:

它起源于常染色质,具有常染色质的全部特点和功能,其复制时间、染色特征与常染色质相同。

但在特殊情况下,在个体发育的特定阶段,它可以转变成异染色质。

24.无丝分裂:

也称直接分裂,只是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成为两个细胞,整个分裂过程看不到纺锤丝的出现。

在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中,不象有丝分裂那样经过染色体有规律和准确的分裂。

25.有丝分裂:

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核分裂和质分裂。

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

个核。

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

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26.减数分裂:

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它含两次分裂,第一次是减数的,第二次是等数的。

27.核内有丝分裂:

细胞进行DNA复制,但没有核分裂或胞质的分裂过程。

28.多线染色体:

是DNA连续多次复制,形成的许多染色体纤维丝不分开,而彼此并排相连形成的一种巨大的染色体。

29.二价体:

是指减数分裂前期I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30.双价体:

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

原来是2n

条染色体,经配对后可形成n组染色体,每一组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双价体。

31.交换:

在减数分裂前期I的偶线期各对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合现象。

到粗线期形成二价体,进入双线期可在二价体之间的某些区段出现交叉,这些交叉现象标志着对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体单体的对应区段间发生了交换。

32.二分体:

是指减数分裂末期I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

33.四价体:

是指同源四倍体在减数分裂时所联会的四条同源染色体。

34.四合体:

是指减数分裂前期I所联会的二价体中所包括的四条染色单体。

35.四分体:

是指减数分裂末期H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

36.双受精:

授粉后,一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

同时另一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

这一过程就称为双受精。

37.胚:

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一代植物体的雏型(即原始体),是种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

38.不定胚:

直接由珠心或珠被的二倍体细胞发育为胚,完全不经过配子阶段。

39.花粉直感:

如果在3X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又称胚乳直感。

40.胚乳直感:

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

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

感。

41.果实直感:

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42.B染色体(超数染色体,副染色体):

(1)有些生物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

(2)

较正常染色体小,多由异染色质组成,不载有通常说的基因。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名词解释

1.性状:

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对性状:

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3.单位性状:

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

4.质量性状:

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它的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所具有相对性状的差异,可以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

5.数量性状:

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

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只能用一定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

它一般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一般是不遗传的。

6.杂交:

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7.异交:

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随机相互交配。

8.近交:

亲缘关系相近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

9.自交:

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10.测交:

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以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11.回交:

是指将杂种后代与亲本之一的再次交配。

12.显性:

F1表现出来的性状。

13.不完全显性:

F1表现的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

14.假显性:

如果缺失的区段较小,不严重损害个体的生活力时,则存活下来的含缺失染色体的个体,不免表现各种形式的遗传上的反常。

当含缺失显性基因染色体的杂合个体表现其缺失染色体相对的隐性性状。

15.共显性:

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而不是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16.超显性:

杂合体的性状表现超过纯合显性的现象称为超显性。

17.相引组:

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18.相斥组:

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与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19.显性性状:

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

状。

20.隐性性状:

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不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

性状。

21.基因型:

个体的基因组合。

22.表现型:

植株所表现出的单位性状,是可以观测的。

如红花,白花。

23.基因型:

个体的基因组合即遗传组成,如花色基因型CC、Cc、cc。

24.纯合基因型:

成对的基因型相同,如CC、cc。

或称纯合体,纯质结合。

25.杂合基因型:

成对的基因不同,如Cco或称杂合体,为杂质结合。

26.等位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点上的成对基因。

27.复等位基因:

指一个群体中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能存在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称。

28.主基因:

是指控制质量性状、对表现型影响较大的基因;

29.微效基因:

是指控制数量性状、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较小的基因。

30.修饰基因:

是指能够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但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微小的基因。

31.一因多效:

指一个基因控制多种不同性状表现的现象。

32.多因一效:

指多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表现的现象。

33.基因互作:

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34.互补作用: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

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

生9:

7的比例。

35.积加作用: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

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

6:

1的比例。

36.重叠作用:

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影响,F2产生15:

1的比例。

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37.显性上位作用: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

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

3:

1。

38.隐性上位作用: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的分离比例为9:

4。

39.抑制作用: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这对基因称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3:

3。

40.基因内互作:

指同一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为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和隐性;

41.基因间互作:

指不同位点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如上位性和下位性或抑制等。

42.上位效应:

某种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为上位效应。

43.自选择压力:

自然选择在若干世代中使群体内遗传组成发生改变的效能。

44.显性假说:

显性假说是关于杂种优势的遗传解释,布鲁斯(A.B.Bruce)等人于1910

年首先提出显性基因互补假说;

1917年,琼斯(D.F.Jones)又进一步补充为显性连锁基因

假说。

该假说简称为显性假说,它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全部聚集在杂种中所引起的互补作用引起的

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名词解释

1.基因连锁:

是指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有连系在一起遗传倾向的现象。

其原因是控制两个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造成基因连锁。

在遗传研究中

的应用主要是进行连锁基因的定位和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等。

2.连锁遗传:

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连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3.完全连锁遗传: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F1只产生两种亲型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均为亲本组合。

4.不完全连锁遗传(部分连锁):

F1可产生多种配子,后代出现新性状的组合,但新组合较理论数为少。

5.基因定位:

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6.性染色体:

指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7.常染色体:

指除了性染色体之外的各对染色体。

8.连锁相:

指两个显性(或隐性)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如果两个显(隐)性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称为相偶相;

如果两个显(隐)性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称为相斥相。

9.性连锁:

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雌、雄体共有的性染色体(X或Z染色体)上,因而该性状的表现与该性染色体动态相联系,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其原因是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雌、雄体共有的性染色体(X染色体或Z染色体)上,因而该性状的表现与该性染色体动态相联系。

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可以明确性染色体上所带的连锁基因、构建性染色体连锁图谱、早期鉴别畜禽或蚕的性别等。

10.伴性遗传:

由于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伴,这一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11.限性遗传:

是指位于Y染色体(X是指由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12.从性遗传或称性影响遗传:

不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

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3.异配性别:

能产生两种不同配子的性别称为异配性别。

对于XY型性别决定来说,雄性是异配性别,可产生两种配子,一种带X染色体,一种带Y染色体;

对XO型性别决定来说,雄性个体只具有一条X染色体,它可以产生两种配子,一种带有X染色体,另一种没有X染色体;

对于ZW型性别决定来说,雌性是异配性别,雌体产生两类配子,一类带Z染

色体,一类带Y染色体。

14.连锁群:

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

15.连锁遗传图:

通过估算交换值,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标记在染色体上,绘制成图。

也称为染色体图和基因连锁图或遗传图。

16.交换:

成对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基因的互换。

17.交换值(重组率):

指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一般利用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

18.染色体干涉(染色体干扰):

染色体每发生一次单交换都会影响它邻近发生另一次单交换的现象。

第一次交换发生后,引起邻近发生第二次交叉机会降低的情况称为正干涉,引起邻近发生第二次交叉机会增加的为负干涉。

19.符合系数(并发系数):

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它是衡量一个单交换对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干扰程度的指标。

20.染色单体干涉:

是指两条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参与多线交换机会的非随机性。

染色体干涉影响基因间的交换值,而染色单体干涉则影响交换发生的形式。

21.图距:

两个基因在染色体图上距离的数量单位成为图距。

1%重组值(交换值)去掉

其百分率的数值定义为一个图距单位,后人为了纪念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T-H-Morgan,将图距单位称为“厘摩”(centimorgan,cM),1cM=1%重组值去掉%的数值。

22.细胞学图:

把遗传分析和细胞学观察结合起来,就可把决定性状的基因定位在某一

染色体的某一区域,所作图称为细胞学图。

第五章数量遗传

1.表现型值:

是指基因型值与非遗传随机误差的总和即性状测定值。

2.质量性状:

在杂交后代(F2)中表现为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3.数量性状:

在杂交后代(F2)中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

4.加性效应:

基因座(locus)内等位基因(allele)的累加效应。

5.显性效应:

基因座内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

6.上位性效应:

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7.主效基因:

控制某个性状表现的效应较大的少数基因。

8.微效基因:

指一性状受制于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小、效应累加、无显隐性关系、对环境敏感,这些基因称为微效基因。

9.修饰基因:

基因作用微小,但能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基因型的作用。

10.NCI设计:

一般适用于动物遗传分析,雌性个体一次只能与一个雄性个体交配产生若干后代,但一个雄性个体却可以与若干雌性个体交配。

11.NCII设计:

一般适用于植物遗传分析,许多植物个体上有许多花器,可同时在一个植株上产生不同组合的后代。

12.双列杂交设计:

采用p个亲本相互交配,可以产生p个自交亲本Pi=PixPi、p(p—1)/2个正交F1(F1(ixj)=PixPj)和p(p—1)/2个反交F1(F1(jxI)=PjxPi),每个自交亲本和杂交组合有若干个个体。

13.遗传率:

是遗传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的比值,可以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指标。

14.广义遗传率:

是指杂交后代中的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值;

15.狭义遗传率:

是指杂交后代中的基因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值。

16.普通狭义遗传率:

为累加性遗传主效应的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17.互作狭义遗传率:

为累加性的基因效应与环境效应互作的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18.多基因假说:

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且各基因的效应相等,各等位基因的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

19.近亲繁殖:

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即两个基因型或相近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20.同型交配:

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

21.异型交配:

指基因型不同的纯合子之间的交配。

22.血缘系数:

是个体间亲缘程度的度量。

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共同祖先的个体称为亲属,最基本而又最为重要的亲属关系是亲子关系,即亲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血缘系

数愈大,亲缘关系愈近;

血缘系数为0,则可认为个体(X、Y)间在近期时代内没有共同

祖先。

23.通径系数:

度量各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直接影响的系数。

24.通经链:

由一条或一条以上的通经所组成的完整的通道。

25.累加作用:

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数值与尽余值(无效基因的基本值)相加或者相减。

26.倍加作用:

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数值与尽余值相乘或相除。

27.近交系数:

是指个体的某个基因位点上两个等位基因来源于共同祖先某个基因的概率。

28.共祖系数:

个体的近交系数等于双亲的共祖系数。

29.杂种优势:

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

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30.超亲遗传:

指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亲本杂交后在某一性状上超过其亲本的现象。

原因是控制某性状(如熟期)的一些基因分散位于两个不同的亲本中,杂交后的F1中集中

了双亲的显性基因,从而表现出比双亲更早或更迟的超亲遗传。

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单株和新种质。

31.自花授粉作物:

如水稻、小麦、大豆、烟草等,天然杂交率低(1-4%)。

32.异花授粉作物:

如棉花、高粱等,其天然杂交率常较高(5-20%)。

33.常异花授粉作物:

如玉米、黑麦、白菜型油菜等,天然杂交率高(>20-50%),自然

状态下是自由传粉。

34.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即QTL,指控制数量性状表现的数量基因在连锁群中的位置。

35.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数量基因对环境比较敏感,其表达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因此,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是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不同反应和对遗传主效应的离差。

36.基因型频率:

群体中某特定的基因型个体的数目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第六章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

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2.重演性:

同一生物不同个体间可以多次发生同样的突变。

3.突变:

是一种遗传状态,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永久性改变,所有的突变都是DNA结构中碱基所发生的改变。

4.正突变:

任何离开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变化称为正向突变。

5.反突变(回复突变):

与正向突变的概念相对应的是回复到野生型的变化。

6.单点突变:

只有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

7.多点突变:

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碱基对发生改变。

?

?

8.同义突变:

指没有改变产物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变化,与密码子的简并性相关。

9.错义突变:

指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10.突变的平行性:

亲缘关系相近物种因遗传基础近似,常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

11.突变体:

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出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

12.突变率:

突变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数。

13.形态突变:

突变主要影响生物体的外在可见的形态结构,如形状、大小、色泽等的改变,故又称可见突变。

14.生化突变:

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一个特定的生化功能改变或丧失。

15.失去功能的突变:

突变事件删除或改变了基因的关键性的功能区,干扰了野生型对某种表型的活性功能,其结果是产生了一种丧失功能的突变。

16.获得功能的突变:

突变事件引起的遗传随机变化有可能使之获得某种新的功能突

变。

17.致死突变:

影响生物体的生活力,导致个体死亡的一类突变。

18.等位基因:

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对应位点上的一对基因。

19.复等位基因:

指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多个等位基因的总称。

20.突变的平行性:

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其遗传基础比较近似而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的现象。

21.突变的稀有性:

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突变率往往是很低的。

据估计,高等生物中的

自发突变率一般为1X10-5-1X10-10,细菌的自发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