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楼论拳 第一卷 习武总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9358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苦楼论拳 第一卷 习武总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苦楼论拳 第一卷 习武总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苦楼论拳 第一卷 习武总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苦楼论拳 第一卷 习武总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苦楼论拳 第一卷 习武总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苦楼论拳 第一卷 习武总论Word下载.docx

《苦楼论拳 第一卷 习武总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苦楼论拳 第一卷 习武总论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苦楼论拳 第一卷 习武总论Word下载.docx

若欲使效果最大,需六要之边际效果等也。

昔者,郭氏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

其之崩拳非崩拳也。

以崩拳之形而施六要之功,曰混元之功也,故可无敌于天下。

混元者,通备也。

无所不含,无所不容,无所不生,无所不克。

阴阳合而混元,阴阳分而太极。

拾壹

世之武者,须知重功而不贵招。

招虽万变,惟功不败。

功深者,招自成也,所谓出手皆成招也,吾深然之。

拾贰

招之用也,以功为本。

无招不破也,惟功不败。

招之与招,交相破解,连环无端,以功破招,势如破竹。

武者交手,其能胜者在乎孰能于斯境中把握对方之力点,用所当用之招也。

此则需功深而感应神明方能为之。

拾叁

余谓练武者,不外乎筋骨、整合、神意者也。

筋骨者,筋韧骨坚也;

整合者,周身和而各所当也。

神意者,意念精神也。

三者成而拳术就。

拾肆

筋骨、整合、神意三者,亦不可强分也,一练俱练,无非各有轻重也。

故曰:

所有功夫俱是内外兼修,无非各有所重。

少林之七十二艺者,多所练者为筋骨,然亦配合意念之运行。

桩功主练神意,然亦练筋骨。

易筋、洗髓二经则三者俱全,太极、八卦、形意等拳架亦复如是。

惜哉世人练太极者多重神意而轻筋骨,故鲜有成。

拾伍

整合者,需以筋骨为基础,而调之以神意,乃能成。

故武者入门必从筋骨始,斯所谓基本功也。

惜哉世人练武者以练筋骨为下乘,而直练神意,此犹空有将令而无兵卒,焉能胜哉?

拾陆

以机械喻之,筋骨为部件,整合为装配,而神意为指令。

指令明确、装备精密、而各零件能堪受,此机器乃可运行。

世人练武者不可不知。

有所谓能纯以意念成就者,诚可笑哉。

拾柒

尝有人问我:

“拳架之用何在?

”吾告曰:

“拳架之用,在于练筋骨、整合、神意也。

三者成,则内功就,劲力出;

三者不成,徒是花拳绣腿,不入门庭。

拾捌

世人有谓“一力降百巧”,又有“一巧破千斤”之说。

此公婆之争也。

犹如水火之攻,水大则火熄,火强则水干。

巧与力之孰强孰弱亦复如是。

况巧无力不足以施巧,力无巧亦不足以成劲,岂能分而论哉?

拾玖

世有所谓内、外家者,曰: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并相互攻击不已,自以为自家真理,诚可笑哉。

犹如观日,有人道日为圆形,有人日为红色,并各以为是,互相攻击。

武术者,原需筋骨、整合、神意俱修方能成就。

内家拳岂不练筋骨哉?

外家拳岂不练神意哉?

强自分之并自以为是,此中华武术衰败之一由也。

贰拾

吾以筋骨为基本功。

所谓基本功,功夫之基也。

以炮喻之,基本功犹炮身,功力犹爆炸之威力。

世人但求爆炸威力之巨,而无视炮身之所堪。

孰不知,若炮身不足以当威力之巨,则威力愈大,炮身损害愈剧,此诚不可不察也。

故古之高手者往往不得善终,亦因此也。

故吾所谓基本功之强弱决定了功力之最大限,不亦然乎?

余以为世之习武者多不能有所成就,盖因基本功不足也。

贰拾壹

或问吾何以练筋骨,吾以为易筋经实为高明。

故易筋经虽不为功夫,而实为功夫之基也。

易筋经能成就,则诸家功夫成就易也。

而洗髓经乃练神意者也,两者相辅,功成矣。

贰拾贰

呼吸者,沟通内外之桥梁。

对内以调神意,对外以合筋骨。

呼吸乃调控节奏之关键。

练拳之时,呼吸宜细、匀、慢、长、深,交手时则纯任自然。

发劲时之呼吸不仅作提供氧气之用,亦是发劲之信号,有如古之令旗也,协调发劲之节奏,以调神意,合筋骨。

贰拾叁

余谓练筋骨需内外兼修。

余亦习拍打之术、铁臂功、拈花指、鹰爪功、沙袋功等,此外功也;

余亦调以桩功,以神意导之,自觉筋骨沉实厚重,久之骨坚筋韧也。

贰拾肆

夫整合者,武者之所求也。

周身和而各所当,整力出焉。

此犹机械装配精密,则能量损失减少,效率增大也。

世之武者皆求整合,而不知何谓整和。

斯整合者,需以筋骨为基,而调之以意念乃能成。

或曰全身之力集于一点皆于一处发出为整;

或曰周身对争互拔而出之力为整。

余皆然之。

盖整合者,凡周身和而各所当者皆可称之。

此两者皆整合也,而所谓整合者不惟此二者也,更有其余。

整合者,是技术之功,非下工夫日久,而体会感悟不能成焉。

贰拾伍

吾之所谓神意,是大神意也,凡所一切精神、意念、思想、观念、乃至灵感,等等皆为神意。

夫神意之炼者,各家功夫各有不同,乃所谓内家心法也,从来密不示人。

其各家练法虽有不同,然其理一贯,下功日久皆能成就。

不可厚此薄彼,厚己而薄人,徒增夜郎之笑也。

贰拾陆

吾个人所炼神意之法分三层功夫。

一曰:

意遍全身;

二曰:

意存丹田;

三曰:

神意集中于虚无。

夫初习武者,周身不灵活通畅,故需意遍全身,以查周身之活动,乃使周身顺遂,此练武入门之基,曰第一层功夫。

待得周身顺遂,则意存丹田。

盖因丹田乃周身之令,周身既顺遂矣,则受命于丹田。

故丹田令行,则周身功成。

又意存丹田有助于气沉丹田,乃可使下盘稳固,此曰第二层功夫也。

第一、二层功夫乃求之于自身。

然拳者,搏人之术也。

待自身顺遂而应令于丹田,则需求诸外也。

与人搏,需能应敌而变以克之,故需心无所想而无所不想,无所应而无所不应,故需神意集中于虚无也。

此即佛家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贰拾柒

吾向不喜看武侠小说中所述之武功,以为误人不浅。

然其中有一句话吾深然之。

武功有三重境界,一曰:

手中有招,心中有招;

手中无招,心中有招;

手中无招,心中无招。

手中有招,心中有招,此第一层功夫也,因周身尚未顺遂,未能应命于丹田,各自为政,故需手中有招,心中有招。

手中无招,心中有招,此第二层功夫也,因此时周身顺遂而能应命于丹田,故心中有招,而丹田一动,周身应命于丹田,自然出手成招。

手中无招,心中无招,此第三层功夫也,此时神意集中于虚无,无所想而无所不想,无所应而无所不应。

敌一动,吾自有所应而克之,故能手中无招,心中无招,应敌而变,出手成招也。

此乃习武之大境界。

贰拾捌

第三层功夫,第三重境界,可入道矣。

非下功日久,待功深后不能成焉。

然则何谓神意集中于虚无?

吾不知何以名之。

有如深度睡眠,而深度睡眠神意涣散;

有如凝神思索,而凝神思索乃有所思。

以愣神喻之,亦不是,近之矣。

以鉴可喻之。

鉴中无物,而外界一动,鉴中有应,此可谓神意集中于虚无也。

是故神意如鉴。

贰拾玖

吾以为吾之所练神意之法可行也。

而别家之法亦可行也。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也。

叁拾

余以为神意者有自我神意、超我神意之分。

所谓自我神意者,经意念调控者也;

所谓超我神意者,非由意念调控者也。

条件反射可谓超我神意也。

叁拾壹

 

吾尝垂手而立,或偷袭于吾,突击我面,吾不经意间以左手圈化之,而右手击其面,中其目。

彼大惊以为神也。

其动作成于火光电闪之间,吾未及思索而应手出招,过后吾亦奇哉,不知何以击之。

此可谓超我神意也。

叁拾贰

诸家武术所重之本能反应亦属超我神意。

吾所练之神意集中于虚无,是练超我神意之良方。

叁拾叁

余以为本能反应有先天本能反应与后天本能反应之分。

所谓先天本能反应,乃与生俱来之本能;

所谓后天本能反应,乃后天培养所成之本能。

有拳派惟重先天本能,吾不以为然。

余以为先天本能固当重之,而后天本能犹当重之。

叁拾肆

余以为神意者需能敛得住,而放得出。

神意敛住,即所谓神意内敛,是练功之法门也;

神意放出,则精神一动,气势大震,自能威慑敌胆,震撼敌心。

斯所谓以意击人也。

叁拾伍

余尝演拳于人前,待练之十字摆莲接闪通背时,不意间神意外放,一女士骇然而退一步有余。

余奇之。

或所谓劈空劲、凌空劲也复如是。

虎虽不击人,而人见虎两股战战,不能站立。

精神如虎,不击人而人自败矣。

叁拾陆

余所谓精神如虎,不惟虎之雄威,而虎之机警也。

余所练神意如鉴,神意如虎之法,即神集中于虚无也。

叁拾柒

世有所谓象形拳者,象形取意,颇有意趣神妙。

盖人为百灵之长,能取万物之长而为己所用。

余以为,想象己为何物,而下功日久,则能象其形而取其意。

此亦练神意之一奇妙也。

叁拾捌

习八卦拳者,想象自身龙形猴相、虎坐鹰翻,久之则身形如龙、机警如猴、威势如虎、盘旋如鹰,颇为神异。

是故练通背、劈挂者,想象两臂如鞭,久之鞭劲自出;

练少林者,想象自身为金刚巨神,久之自然力巨体坚;

习太极拳者,想象自身如水、如簧,久之则柔如水,而弹如簧。

斯所谓神意练就功夫也。

叁拾玖

故世之练武者,需兼练形神,不可偏废,否则功难成。

有形无神,行尸走肉;

有神无形,海市蜃楼。

肆拾

世有所谓大成拳,以站桩为主,而继之以试力,不求招、不求形,纯以意击人,曰打出人之先天本能。

吾未能信之也。

大成拳以人为先天本于道,乃因后天俗惯而泯之,故需以站桩而导以意气修炼,去后天而返先天,自然合于道也,道合则功成。

此说根于中国古典哲学也,犹以道家为主。

余则不以为然,余以为技击之法固仗本能也,然非惟先天之本能,而后天之本能也。

所谓后天本能者,乃后天训练,是习惯成自然,而成本能者也。

倘如大成之论,岂非婴孩为技击大师乎?

不亦谬哉?

或对曰:

“婴孩形小体弱,倘力盛体长,则能胜”。

果如是,则古之学子,未尝劳力,当无后天之病,而携婴幼之道,当无敌于天下乎?

吾不觉乃笑。

吾以为技击之道,筋骨、整合、神意,三者缺一不可。

形神亦需兼备之。

功之与招,亦不可偏废。

固当以功为本,然而,功以招显,招以功成。

无招则功亦不能行也。

以刀喻之。

招者,刀也;

功者,锋利也。

倘无刀,斯锋利焉存?

以之而论,大成之病,昭然若揭。

况吾未闻有止练大成而能成技击大师者。

举以芗老,吾亦以为芗老之功多赖早年所习之形意拳也,亦非大成之功。

肆拾壹

李氏之截拳道,亦谓打出先天本能反应。

此李氏将终前所悟也。

然纵观李氏一生练武之方,知其所谓本能反应,乃后天本能,非先天也。

后天本能者,功夫也。

肆拾贰

中华武术练目力,非止在练目力也,在练神意也;

中华武术练听力,非止在练听力也,在练神意也。

甚或中华武术练步法者,亦非止在步法也,亦在神意也。

神意凝而筋骨就,则步法自然轻灵稳重。

肆拾叁

《曹继武十法摘要》曰:

“乃世之练艺者,多感于异端之说,而以善走为奇,亦知此拳有追法乎?

以能闪为妙,亦知此拳有捷法乎?

以左右封闭为得力,亦知此拳有动不见形,一动而至,而不及封闭乎?

且能走、能闪、能封、能闭,亦目有所见而能然也。

故白昼遇敌,尚可侥幸取胜,若黑夜时,偶逢贼盗,猝遇仇敌,不能见其所以来,将何以闪而进之?

岂不反误自身邪?

惟我六合拳,练上法、顾法、开法于一贯,而其机自灵,其动自捷。

虽黑夜之间,而风吹草动,有触必应,并不知其何以然也,独精于斯者自领之耳。

”曹君此言虽偏激,然吾深服其论。

实则不惟六合拳,一切功夫练至高深境界,皆如是也。

拳之精要,非在练目力、听力也,在练神意感应也。

肆拾肆

武术之步法,起脚轻灵,落脚沉稳;

起若卷地风,落如板上钉;

起则轻灵中有沉稳,落则沉重中似轻盈。

然则其步法轻邪?

重邪?

实则中华武术之步法所练非轻非重,而能轻能重者也,斯所谓混元之功也。

步法之关键在乎神意与裆胯,神意凝而裆胯活,则自然步法灵活沉稳,有若虎行豹走也。

肆拾伍

中华武术植根于中华之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曰:

“清气上升谓之天,浊气下降谓之地”,又云:

“一人一宇宙,一动一太极”。

故夫人也,需效仿天地,下实而上虚,若墙头之草,随风飘荡自如,而其根岿然不动。

其之关键在于,上则虚领顶劲,有凌云之志;

下则气沉丹田,如磐石之稳。

肆拾陆

夫练拳者,需上而虚领顶劲,下则气沉丹田,上下撑拔,则脊之弹性生。

夫练拳者,其之力需左右互争,前后互撑,上下互拔。

其身有如太极球,以丹田为心向外膨胀,周身撑拔,曰:

“肌肉松而筋骨撑”,则筋骨之弹性出焉,而内力生焉。

肆拾柒

吾以为功夫者,在于对力之控制。

其力也,有内在之力,亦有外在之力。

内在之力控制求诸己,外在之力控制应乎人。

内在之力控制高明者曰功,外在之力控制高明者曰巧。

功成而巧就,百战百胜。

肆拾捌

武术者,讲究身松体柔,发劲则讲究刚猛有力。

盖因身体松柔,则转换灵活,进退迅捷,且筋骨弹性出而内劲生。

然则武术又云:

“松而不软,刚而不僵”。

所谓松者,是一种劲力;

所谓软者,是一种状态。

故曰松者如簧,柔者如水。

所谓刚者,是一种劲力;

所谓僵者是一种状态。

肆拾玖

兵法,有兵力之强弱;

武学,有功力之深浅。

兵法,“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武学,“明六要,而知功力之深浅,曰速、硬、力、柔、稳、和”。

武者交手,需综合考虑此六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备周而制相应之战术,而能胜也。

伍拾

习武者最讲究能观敌之虚,察敌之漏;

能避敌之强,惰敌之锐。

以蛮打强进取胜,不为高明,正所谓击人一千,自损八百,此是下乘功夫。

真正之高手能不战而屈敌。

次则与人交手,能屈指胜人。

伍拾壹

习武者需善审时度势。

功力深,然不会审时度势,功亦未大成也。

功夫深者,审时度势上便会胜人一筹,从而能避敌之强,惰敌之锐,避实击虚,以实击虚,胜来易如反掌。

伍拾贰

吾尝与一位练习拳击之武友切磋武艺。

习拳击者,上实而下虚,上肢力大而速快,然下盘却虚浮不稳。

故吾避开与之近距离拳头之冲突,而用腿法击远速快之优势,将之逼至外围,攻其下盘,轻松取胜。

吾亦尝与一位练习跆拳道之武友交流功夫。

习跆拳道者,上下俱虚,下肢虽力大速快、灵活多变,却失于空虚漂浮,尤其上肢基本完全空虚。

故吾利用八卦掌转掌功夫,避免与其进行腿法之比拼,寻其破绽突然进身,利用掌法速快力沉之优势,拱手胜之。

与人交手,需知敌之虚实强弱,鉴以己之虚实强弱,制定相应之计,终能胜也。

斯所谓知己知彼、避实击虚之计也。

伍拾叁

武者交手,往往弱小者可胜强大者,耄耋老者可胜孔武壮年,其理在乎前者善用避实击虚并局部相对优势之计也。

武者交手,己力不如敌时,须动敌以计,以自己之强攻敌之弱也。

譬如,可以己之手攻敌之指,以己之臂攻敌之手,以己之身攻敌之臂,而成局部相对优势之势也。

有如田忌赛马,虽己之综合实力不及敌,然因合理布置,而成局部优势之局,亦足以胜敌也。

伍拾肆

然则武术中另有谚曰:

“制稍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

习武者讲究三节,举一身而言之,手臂为稍节,腰胯为中节,足腿为根节。

分而言之,三节中又各有三节。

如稍节之三节,则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中节之三节,则胸为稍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

根节之三节,则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武谚有云:

“三节齐,泰山移”,又云:

“练武之时,因根动中,因中动稍,总需一气连贯也”,又云:

“与敌交手时,需稍节领,中节随,根节催”。

“制稍不如制根,制根不如制身”之言,意为控制敌之稍节不若控制敌之根节,控制敌之根节不若控制敌之身体。

盖因运动学之理,人体之活动由大关节带动小关节,故控制了中节便控制了稍节,控制了根节便控制了全部。

然则,稍节力量最小,中节次之,根节力量最大,此岂非与布成局部优势之计矛盾乎?

实则,稍节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中节次之,根节活动范围最小、最笨拙。

以此而论,稍节最难控制,中节次之,根节最易控制。

其之关键在乎找准敌之力点,以己之强攻敌之弱也。

斯可谓另一种局部之相对优势也。

布成局部优势之计,非能神会而灵活运用不能为焉。

伍拾伍

武者交手,向来强调掌握主动权。

占住先机,方能克敌制胜。

故武谚有云: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又云:

“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伍拾陆

内家功夫者讲究后发制人,以逸待劳。

其能后发制人者,在乎敌来击我,其能触吾时,吾亦能触彼。

敌之先动,吾可察其势而后动,有如挖好陷阱待敌来跳,巧妙非常。

内家拳之高明者在乎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以被动为主动,胜人于无形之中。

然则非下功日久不能成焉。

伍拾柒

世有人能以慢打快者,世人疑之,不知何以然也。

其能然者,在于敌来击我,其能触吾时,吾亦能触彼。

故曰能击者在乎双方之距离,而不在双方之位置。

故与人搏也,己不动而待敌之来,令其所走路程长,而吾所走路程短,是以能以慢打快、后发先至也。

然则,说来容易,施之则难。

斯对神意感应要求极高。

故非高手巨匠不能为之,非下功日久不能成焉。

伍拾捌

武学中有奇正之分。

武学中,以正面攻击,脚踏中门为正,以侧面进攻,打击侧门为奇;

以强大功力,稳扎稳打为正,以奇招绝技,投机取巧为奇。

武林中人对奇正之看法亦殊异也。

或主正,譬如形意门讲究脚踏中门,硬打硬进,练功不练拳,练拳不练招;

或主奇,譬如八卦门讲究脚踏侧门,避正打斜,变化无端,出奇制胜,庶几每位八卦门人皆有一招绝技也。

吾以为,武术需出奇制胜,然亦需有强大功力为基。

若无功力,止一味靠奇招妙技,一旦遇真正之高手,有如以卵击石,势必危矣。

但若只有功力,而不懂用奇,势必有如雄狮子捕蝇,事倍功半,空耗体力也。

故武术亦讲究以正合,以奇胜。

正所谓奇正相生也。

伍拾玖

夫习武者,主张静、敬、净,而不倡竞。

静以修身,敬以修德,净以修功。

武术者,虽搏人之术也,然其目的在于止搏也。

无竞而无不竞,非功深而德高者不能为焉。

夫练武者,需拿得起、放得下;

进得去、出得来。

陆拾

习武如爬山,上山之路千万条,有能到山顶者,有不能到者。

夫师父有若地图也,指正确之道路。

然而虽有地图尚需看汝识地图否。

且能否到山顶还看个人之体力与毅力。

故习武者需重基本功,否则不能大成也,吾谓之基本功决定功夫也,且要有毅力,能持之以恒,方可成就。

习武非易事也。

“习武者千人万人,成就者止有一人半人”。

陆拾壹

世有习武者能自学成材者,此犹上山之路千万条,恰被其误打正着,概率万不及一也。

且花费时间、工夫、精力倍之,甚为低效。

故曰此种人可敬而不可学,毕竟成功之概率过低,能否成就纯看个人造化也。

陆拾贰

武学至高境界,曰:

入道。

实则,世上一切学问之最高追求皆为入道,也皆可入道。

茶有茶道,酒有酒道,画有画道,棋有棋道。

武术则讲究修武入道。

然则若想入道则需勤学苦练,广思深悟,下功日久,方能成就也。

陆拾叁

各门学问之“道”一贯,即道法自然。

是故智者能一通百通,一悟百悟。

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李小龙观水之动态而创立截拳道;

孔子见大河奔流感悟:

逝者如斯夫;

子期闻琴音袅袅赞道:

巍巍乎高山。

武术更是常借鉴外界自然而入武道,所谓象形取意也。

或模仿猴嬉创立猴拳,或模仿蛇形创立蛇拳,或深明醉酒之意创立醉拳,或悟通佛家慈悲创立大悲拳。

陈王廷悟透太极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互为其根之理创立太极拳。

禅宗之发源地少林寺更是以禅习武,修武入禅,故少林功夫又称武禅。

盖人为百灵之长,最擅能取万物之长,而补己之短。

陆拾肆

因世间一切学问与事物皆相通,故研究科学于研习武学深有裨益,研习武学于研究科学亦大有帮助。

世间万物就是这么有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正所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其根,此矛盾之关系将世间万物万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此即为宇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