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8921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推荐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推荐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推荐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推荐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推荐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安徽省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拓展村庄搬迁思路,将村庄搬迁模式由“先采后搬”改为“先搬后采”,维护了群众利益,有效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通过省级财政“以奖代补”、省属采煤企业缴纳的历史矿业权价款省内留成部分、中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地方政府配套、矿山企业自筹等渠道,共筹集资金90余亿元。

保障村庄搬迁用地。

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用地实行先行使用、据实报批和增减挂钩等政策,统筹解决了1.9万亩安置新村用地问题。

二、面临形势

(一)煤炭产量持续增加,塌陷区范围不断扩大

皖北地区20XX年拥有已建和在建煤矿122处,年产量约1.6亿吨,十二五期间将新建安全高效高产矿井17对,改扩建一批大中型矿井,新增煤炭开采规模4000万吨/年以上,到20XX年皖北地区煤炭开采总规模将达到1.8亿吨/年。

20XX年采煤塌陷区总面积为45269.54公顷,其中:

塌陷深度小于1.5m的面积为26246.94公顷、塌陷深度1.5~3.0m之间的面积为8952.92公顷,大于3.0m的面积为10069.68公顷。

随着煤炭资源大量开采,塌陷区面积将继续扩大,预计到20XX年末,皖北六市塌陷面积为77012.40公顷,其中:

小于1.5m的面积为40994.27公顷、1.5~3.0m之间的面积为17445.64公顷、大于3.0m的面积为18571.49公顷。

到20XX年末,皖北六市塌陷面积为101208.52公顷,其中:

小于1.5m的面积为49832.81公顷、1.5~3.0m之间的面积为23860.21公顷、大于3.0m的面积为27515.50公顷。

由于皖北地区地处淮北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密度大(约700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4%,人均耕地1.2亩,该区每开采百万吨煤炭塌陷土地4-5亩,每开采1米深度煤炭地面塌陷0.6-0.7米,地下潜水位高,采煤塌陷危害大,主要表现为:

塌陷区房屋开裂、倒塌;

耕地破坏;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损毁;

生态环境恶化;

劳动力失地失业,群众生活困难,社会矛盾突显。

(二)村庄搬迁任务艰巨

采煤塌陷对建筑物的破坏较为严重,多数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开裂、大范围进水的情况,必须实施村庄搬迁。

20XX年,皖北六市采煤影响村庄已涉及58个乡镇、253个行政村、545个自然村,29.86万人,总面积为4751.25公顷,安置点需用地2371.91公顷。

至20XX年,皖北六市采煤影响村庄将涉及65个乡镇、345个行政村、949个自然村,53.04万人,总面积为8556.16公顷,安置点需用地4317.29公顷。

至20XX年,皖北六市采煤影响村庄涉及74个乡镇、421个行政村、1045个自然村,59.27万人,总面积为9613.50公顷,安置点需用地4900.76公顷。

通过实施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和20XX年的村庄搬迁,基本上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应搬未搬”采煤塌陷村庄,目前已逐步走向“先搬后采”的新局面。

然而每年新增近5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对于资金、用地和管理的需求都将是新的挑战。

(三)综合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至20XX年,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影响村庄将达到1045个、塌陷面积将增至101208.52公顷,通过对塌陷区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复垦,预计可恢复耕地57786.21公顷,复垦耕地率达57.1%。

余下区域将复垦为林地、建设用地、精养鱼塘和水域等。

同时,还需对采煤塌陷破坏道路和水系进行治理修复。

由于留有保护煤柱,高速公路和主要铁路线不受影响。

需要治理的道路主要有206国道、225省道、308省道、310省道和部分矿区铁路专用线等;

需要修复的水系主要有淮河、西淝河、永幸河、幸福沟、泥河等。

对采煤产生和衍生的固体废弃物矸石山和粉煤灰等进行治理,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以保护生态环境。

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是实施“生态强省”和“美好乡村”建设的战略举措。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美好乡村”为契机,严格实行“先搬后采”政策,基础设施齐备、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安置点。

切实保障采煤塌陷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

以“生态强省”建设为着力点,加大塌陷区综合治理力度,因地制宜,恢复塌陷区土地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现煤炭资源可持续开采,塌陷区群众安居乐业,创建“地、矿、农”和谐共赢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先搬后采

坚持以人为本,为塌陷区群众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特别是资源压占与安置点选址发生矛盾时,要以群众利益为先,严格执行“先搬迁、后开采”制度。

(2)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市、县级人民政府加强对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先使用后复垦”的领导和组织实施,政府有关部门具体落实,采煤企业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提供资金保障、技术支持,配合项目实施。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根据塌陷程度和区位条件,以耕地恢复为主,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渔则渔、宜副则副、宜建则建,对田、水、路、林、村合理布局、综合整治。

在搬迁村庄选址时应科学规划、预测,避免二次搬迁。

(4)整合资金、试点先行

为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单位投资集资,多渠道、多途径筹集采煤塌陷区治理资金,探索农业建设、水产养殖、旅游发展等综合新模式。

目前的待复垦土地,应制定优惠政策,按照统一规划,将土地复垦行为纳入市场机制,切实做到“谁投资、谁受益”,以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趋于合理。

(三)规划目标

规划期限为20XX-20XX年,基期年为20XX年,近期20XX-20XX年,远期20XX-20XX年。

约束性指标:

1)全面完成应急搬迁工程。

彻底解决历史塌陷应搬未搬的414个自然村,新建108个安置点,安置人口24.3万。

2)严格实行先搬后采政策。

20XX年-20XX年搬迁村庄404个、人口23.18万、新建安置点92个、20XX-20XX年搬迁村庄96个、人口6.23万、新建安置点32个。

3)采煤塌陷区治理率近期达到30%,其中稳沉区域的治理率达到80%;

治理率远期达到50%,其中稳沉区域的治理率达到100%。

4)塌陷村庄拆迁率近期达到80%,土地复垦率50%,塌陷村庄拆迁率远期达到90%,土地复垦率60%,实现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用地占补平衡。

预期性指标:

1)建立比较完善的塌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法制、体制、机制;

2)探索塌陷区综合治理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

3)失地农民近期生活水平不降低,社保、就业得以解决,远期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塌陷区社会经济繁荣;

4)塌陷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土地、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5)塌陷区交通、水利、通讯、供电、学校、卫生等基础设施得到恢复和完善。

四、主要任务

(一)村庄搬迁建设

按照搬迁目标,近期新建安置点92个,安置人口23.18万,远期新建安置点124个,安置人口29.41万。

(1)布局与选址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企开采计划,优先考虑交通、环保、水利、电力、学校、卫生院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城(镇)和中心村,按照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适度聚集、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搬迁安置点选址不能压覆矿产资源,避免二次搬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断壮大小城镇、发展中心村、着力建设镇村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配套的具有塌陷区特色的村镇布局空间结构。

(2)搬迁方案

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治理管理机构会同采煤企业制定年度搬迁计划,经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批准后,编制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方案。

①新村用地标准:

贯彻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人均综合用地标准原则上控制在100m2以内,优先考虑新村统一建设,并考虑公共设施、道路广场以及公共绿化等用地需求。

②新村搬迁模式

——异地合并型将规模较小、布局较为分散的自然村庄,合并到经济实力强、地理位置优越的聚居点。

在建设完备的农村基础设施后,逐步吸引周边村庄人口向该聚居点集中。

——依镇建村型利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资源,把塌陷村庄向小城镇集中,也可结合旧城改造,实现失地农民城镇化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通过发展小城镇的工业园区、城镇三产,解决搬迁农民的就业问题。

——矿村结合型依托矿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把塌陷村庄向矿区集中。

——中心集聚型打破行政区划,依托中心村划定搬迁区域,通过强村带弱村,对塌陷村庄集中搬迁,人口集中安置。

——再建新城型大面积塌陷区宜建设新兴城镇,实现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

③配套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排水、道路、绿化、亮化(路灯照明)、垃圾收集等六项工程。

具体标准按照《安徽省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皖国土资[20XX]402号)执行。

省政府继续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资金补助。

④补偿方式

塌陷村庄搬迁补偿,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补偿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XX]58号),采取按人口支付搬迁安置费或据实补偿两种方式,具体补偿方式及补偿标准,由所在省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与采煤企业协商确定,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提高标准,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效遏制塌陷区房屋乱搭、乱建、抢建现象。

⑤安置点规划

新建安置点232个,安置点新村建设面积4900.76公顷,具体安置点见附表。

(二)综合治理

(1)治理重点

①重点治理稳沉区,非稳沉区做一般简易治理;

②塌陷区积水深度小于1.5m的区域为重点治理区,优先治理成耕地或建设用地,1.5-3m的区域为一般治理区,优先发展渔业养殖,大于3m的区域为简易治理区,原则治理为湖泊、水库和旅游综合发展区域;

③开展塌陷区工矿废弃地治理试点,推行土地复垦调整利用,挖掘塌陷区土地资源潜力,拓展皖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空间。

(2)治理模式

根据皖北六市各矿区塌陷地的类型、分布及环境条件状况,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各地经验,可采用以下4类12种综合治理模式。

专栏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模式

(1)农业建设模式

——农业种植模式。

通过挖深垫浅、土地平整和健全配套设施,恢复土地可耕种能力。

通过土壤改良,培育土壤肥力,提升土地产能。

——水产养殖模式。

改造条件发展水产养殖,同时配套发展禽畜养殖、果树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以水产养殖为主,综合经营种、养、加。

——基塘治理模式。

通过挖深垫浅获得一定比例的旱田与水面,并按生态学原理对旱田和水面进行合理利用。

——生态农业综合养殖场模式。

深积水区养殖鱼虾,栽藕或其他水产品,并修建禽畜饲养基地,深浅不一的塌陷地挖深垫浅、土地平整,改造成水田或旱田,种植农作物、建造林带或发展果品业,改进田间水利设施,形成多样化景观格局,养殖和种植业共同发展。

(2)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

——生态经济林模式。

通过土地平整或矸石、粉煤灰等充填宜林的区域,营造生态防护林、经济林,美化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和护坡,增强景观多样性,发挥“碳汇”作用。

——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模式。

利用深度塌陷积水坑构造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矿区生产和生活污水。

——平原水库建设模式。

利用采煤塌陷和天然湖洼地等有利条件,建设平原水库,蓄滞洪水,根治水患。

(3)生态景观建设模式

——生态园林模式。

综合利用工程和生物措施,在水域中栽种各类观赏性植物,在平整后的土地上建造林带,在水塘周边布置园林椅,建造亭台楼阁等娱乐休闲场所,配套建设基础设施。

——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综合改造采煤塌陷区的水面、洼地、坡地,建成集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旅游度假区、休闲娱乐区水上活动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中心,充分发挥生态保育及休闲旅游的功能。

——湿地公园模式。

针对采煤塌陷区的大量积水区域,建设湿地公园,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市容、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4)园区建设模式

——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在稳沉塌陷区进行场地平整,完成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成工业园区,发展工业项目。

在非稳沉塌陷区,与发展三产相结合,回填塌陷地,建设易拆易建的轻钢结构板房,发展合适的项目。

——生活宜居区建设模式。

统筹安排煤矸石的堆放与塌陷区的治理,利用发热量较低的煤矸石作填料,填充塌陷区造地,用于煤矿基建用地和压煤村庄搬迁的新村建设。

(3)治理分区

重点治理区

根据治理区的规模、代表性和影响程度,将下列区域划分为确定重点治理区:

①淮南九龙岗-大通重点治理区:

区内积水塌陷坑将采取挖深、垫浅、回填、修坡等措施,恢复治理为绿地景区;

废石渣土堆将作为塌陷坑回填材料,残留部分就地整平、覆土绿化;

垃圾场进行沼气导排、表面平整,然后覆土绿化;

废弃矿井将进行回填整平,覆土绿化;

剩余广大塌陷区因地表坑洼不平,将依坡就势,适当整理,部分覆土,植树种草,绿化为园林。

为提升公园的功能,园区内将根据坡形、地势,结合排水,修建步行道和排水沟;

通过对积水塌陷坑改造、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处置以及植树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的实施,大通塌陷区将变成风景秀丽的生态园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将协同发展。

②淮河北岸平原水库:

由于淮南煤矿的开采,在淮河中段逐年沉陷出几十平方公里至上千平方公里的塌陷区,其蓄水量从几亿立方米逐年增加到过百亿立方米,且沉陷区水体和淮河水系的联系逐渐增强,因此规划将其治理为平原水库,既可缓解皖北水资源的稀缺,又可为淮河调蓄水资源,防洪泄洪。

③淮北环湖水系:

通过综合治理,达到恢复破坏的生态环境,消除矿山开采遗留的地质灾害隐患、解决矿山安全问题,拓展城市生存发展空间,改善治理区生态环境,增加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面积,促进就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恢复治理后的南湖采煤塌陷休闲娱乐景区和东湖煤文化雕塑园景区占地近5500亩(其中大水面4800亩),全部利用采煤塌陷地,通过生态修复、环境再造而建成,现已成为淮北人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④宿州环沱河治理区:

追求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生态长廊,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和乡土民风民俗,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具有当地文化气息和传统乡土特色的新型展示空间,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的长廊。

⑤朱仙庄卫星城治理建设区:

将塌陷区及其周边建成安置新区。

依据“新城新村社区”的理念,规划形成“一轴、两心、四组团”的城镇结构形态:

“一轴”即沿运粮河支流规划的主干道交通及商业轴;

“两心”即位于沿206国道西侧新城主入口处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位于城心位置的文化、教育及商贸服务中心;

“四组团”即由河流和规划主干道分隔形成的东南西北四个住宅组团。

⑥阜阳迪沟治理区:

即旅游业带动煤矿塌陷区治理的“迪沟模式”是通过深挖高筑,促进生态恢复,为旅游业提供基础。

发展旅游,提升塌陷区资源利用;

依托旅游,促进塌陷区的进一步治理。

一般治理区

即在非重点治理区中,根据塌陷范围和深度,在明确治理区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塌陷区的现状条件,对塌陷区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分区。

(具体见附表)。

(4)治理工程

①土地复垦工程

至20XX年,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塌陷面积共计101208公顷,其中塌陷的农用地为74690公顷(其中耕地为60650公顷),建设用地为20364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10985公顷),未利用地为6154公顷;

可复垦的农用地为47428公顷(其中耕地为34662公顷),可复垦的农村居民点为63603公顷,另有部分其他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通过对塌陷的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复垦,可恢复耕地57786公顷。

(具体项目见列表)

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重点治理淮北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淮南九龙岗—大通矿山地质环境,积极申报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项目,合理安排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③水系治理工程

大面积塌陷改变了皖北地区原有的地貌及水系,需要因势利导,进行水系综合治理。

主要治理工程有:

沿淮塌陷区平原水库治理工程:

利用塌陷区充分调节淮河平衡,解决皖北地区水资源供需不足的矛盾,可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又可解决城镇集中供水。

淮北“六湖九河”治理工程:

利用塌陷区毗邻城区,建设生态公园,打造“皖北江南”。

皖北采煤塌陷区防洪保安治理工程:

对水系进行适时修复和治理,确保塌陷区安全度汛。

淮河干流六坊堤段河道治理工程:

主要包括淮南市城市防洪堤和下六坊堤行洪区。

必须加强工程加固及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同时要毫不松懈的进行日常监测工作,以确认塌陷动态及稳沉情况。

沿淮支流水系治理工程:

受采煤影响的淮河支流水系有西淝河下段、永幸河、架河、泥河和花家湖等。

支流河道要根据采煤塌陷范围、塌陷深度,对塌陷区影响的灌排水系进行改建、调整,或恢复排涝、灌溉沟渠;

或按照规划重新设计、布局;

或采取更为安全的保护性开采措施。

淮北支流水系治理工程:

采煤塌陷区涉及淮北支流水系主要包括浍河、沱河、游河、北淝河、涡河、龙岱河、闸河、濉河、王引河等。

淮北矿区采煤累计厚度一般较小,大部分河堤下沉量不大,且影响范围较小,尽量采用恢复现有水利设施功能的措施。

对于河道两岸塌陷的堤防,结合防洪排涝规划确定的标准,采用回填修复方案。

④交通治理工程

常年运行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留设保护煤柱,其他道路随采煤塌陷适时恢复或采用充填方式保证交通畅通。

必要时根据塌陷程度改变路网体系。

(详见列表)。

⑤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实施矿山复绿行动,重点治理矸石山、电厂粉煤灰堆放场,消除视觉污染。

治理矿坑污水、选煤废水,改善水体环境。

⑥采煤塌陷区地下充填治理工程

在城镇、重要河流、交通干线下探索地表无塌陷或地表微变形开采技术,实施地下充填开采工程。

⑦绿色矿山工程

建设绿色矿山就是要普及绿色生态理念、塑造矿井形象,实施绿色开采、实施环境重建。

强化基础管理,实现矿产资源利用集约化;

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利用科学化;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实现生产工艺节能化;

科学规划,实现矿区环境建设园林化。

目前皖北六市已经批准或正在建立的绿色矿山有:

宿州桃园煤矿、淮北五沟煤矿、淮南顾桥煤矿、淮北杨庄煤矿等。

⑧矿山公园建设工程

实施矿山公园建设工程,挖掘矿业开采历史,展示矿业文化,讴歌塌陷区群众奉献精神,弘扬煤炭行业创业精神。

完善淮北国家矿山公园,开发矿业旅游,取得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效应。

建设淮南大通矿山公园,实现揭碑开园。

五、环境影响分析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在于改善矿区水环境和空气质量、消除固体废弃物污染,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塌陷地景观,恢复塌陷区生态系统的功能。

但在规划项目施工过程中也会给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消除:

在各重点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方案,对实施的效果进行细致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为环保方案的制定提供资金、技术和组织上的保证;

注重高效节能环保技术、理论和方法的推广应用,减少综合治理时发生的二次污染;

对塌陷区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尤其是煤矸石和粉煤灰的再利用;

将生态效益作为评价治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对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强化省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完善组织机构;

相关市、县(区)政府加强采煤塌陷区治理工作领导,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及时解决综合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将皖北六市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作为市、县政府和大型国有采煤企业考核内容,建立长效考评机制。

有关煤矿企业必须履行义务,按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工程进度,及时足额支付资金。

发展改革、国土、建设、财政、教育、文化、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确保新村建设和治理工程质量。

纪检、监察机关加大对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补偿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有关违纪违法行为。

(二)经济保障

多方筹措,拓宽资金渠道。

一是争取国务院批准我省皖北采煤塌陷区建立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专项用于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和村庄搬迁。

二是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市、县分成部分,塌陷区当地政府要重点用于塌陷区土地治理。

三是市、县政府按土地出让净收益20%提取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要专项重点用于塌陷区土地治理。

四是塌陷区因适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