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结构造就的自主成长 美国高等教育崛起的原因Word格式.docx
《复杂结构造就的自主成长 美国高等教育崛起的原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杂结构造就的自主成长 美国高等教育崛起的原因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那些进入顶尖名校的学生来说,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确处于不错的运行状态,但他们的良好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建立在一种截然相反的事实之上。
这一事实是,对那些在社医学院上学的学生束说,美国高等教育简直太糟糕了。
这就是美国高等教育:
一端是成功,另一端则是时常被掩盖的失败。
对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而非其实际社会影响,我仍想补充一点,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能描绘美国高等教育迅速崛起的条件,归纳其结构特征和历史积累一正足这些缔造了庞大复杂的美国高等教育而无法详细叙述它的成功故事。
见多识广的人或许会觉得,本文提到的事实并不陌生,但我把这些事实放在一起,却是为了从新的角度对美国太学的成功故事展开解读。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美国大学成功登上世界学术排行榜上的顶端地位?
对于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乃是美国高等教育那令人吃惊的复杂结构复杂(complexity)常被视为一大缺点,但正是复杂孕育了美国大学的成功。
因为结构太过复杂,只有自己清楚自己,所以必须确立自主权。
美国大学就本质而言,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但却很难加以控制。
对于生存环境里的刺激,她善于做出反应;
但与此同时,她也很会保持自己的独立。
大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受控于国家权力,但美国大学却可以摆脱不利的国家控制,以半独立的企业法人(semi-dependententrepreneurs)姿态.到市场上寻求发展。
美国大学能这样,是因为她为自己准备好了另一条路,当地不愿走这条路时,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渠道获得赞助人、经费资源,所以她有自主的余地,谁也控制不了她。
美国大学在本科学院提供大众教育,与此同时,她还可以在研究生院提供精英教育或高深学术,并通过职业课程或应用研究提供实用知识。
集平民主义、精英主义与实用主义于一身,可以使美国大学获得广泛的政治社会基础,经费来源也因此变得多元化,不仅如此,美国大学还采取多元化的管理体制.既有现代官僚机构,也有中世纪的传统和学术领袖的人格魅力。
因为体制复杂,人们很难搞清美国大学是什么样的机构,甚至看上去没有管理:
但恰恰这样,美国大学不会成为纯粹理性化的科层机构,或被任何单一的机制束缚住。
事实也证明,正是这种大杂烩的混乱体制特征,让美国大学尤其擅长适应环境一依靠它,美国大学得以保持相对自主的姿态,同时养成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追求成功所必需的企业家精神。
一、辉煌的成功故事及其根源
无疑.美国大学的根源来自欧洲.而欧洲大学自诞生以来.似乎一直在书写一种伟大的机构传奇。
2001年.克拉克·
科尔曾指出:
“1520年以前建立的欧洲机构中,大概有85所机构直到现在仍保持其当初的形式.功能也没什么变化,她们的历史像是从未中断过.这些机构包括天主教堂、马恩岛、冰岛及不列颠岛议会、瑞士州政府和70所大学。
”在历史长达五百年的85所欧洲机构中,大学占了70所:
如科尔所言:
君主统治、封建的主仆关系以及行业垄断今天都已消失,但这70所大学仍位于相同地点,建筑风格也一样,教授与学生
做的事情也大致相同,管理方式也没多大变化,欧洲的这些大学显然拥有自己的特征,从而可以长期保持稳定。
就长期保持稳定的结构而言,美国大学无法与欧洲大学竞争,但美国大学在短时期内便可以取得骄人战绩。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曾根据学术引用率、诺贝尔奖等指标.推出了世界大学500强的排行榜,其中有170所大学来自美国,而且排名越是靠前,美国大学的出现频率就越高。
在前100强中,美国大学占了54所;
前50强中,有36所是美国大学;
前20强中,美国大学有17所,排名前10的大学中,除剑桥和牛津外,其余8所全是美国大学(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2008)。
人们大可挑评价标准的刺,但却无法否认美围大
学的杰出表现,尽管美国大学诞生的时问比欧洲大学晚得多。
在《世界新闻刷刊》2006年发布的排行榜上,前20名大学也是有17所来自美国。
G因子排行榜(标准是Google公司统计的大学网址链接数)上,同样是17所美国大学占据了前20名(UniversityMetrics,2006)。
在《泰晤士报》2009年发布的排行榜上.前20名中有13所是美国大学.前10名有6所。
为什么美国大学在过去一百里可以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因为20世纪美国在世界经济、军事与文化领域的支配地位。
财富与实力在美国高等教育的成长过程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藉此美目大学可以获得大量经费,并使得全世界的学术天才大批涌入美国。
另一种解释认为,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使得美国大学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吸引世界级的学术精英:
此外,还有人指出.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令欧洲大学备受摧残;
其间,美目大学却从政府那里获得了大量的经费支持,用以发展与军事相关的科学研究。
在接下来的冷战时期,美国政府更是加大了对大学的科研投资力度。
所有这一切显著提高了美国大学的竞争优势。
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美国大学或许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但本文不会击考察这些影响强大的背景因素,而是要分析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元素,正是这些结构元素.使得美国高等教育体系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充分利用外界提供的财富、权力、语言统治,科研投资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这里,我不会否认国家权力的重要性,相反,我将关注一些不怎么明显但在美国大学的崛起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权力。
到20世纪中期,所有这些结构元素开始产生效应,美国高等教育到这时已变为成分复杂的巨大体系。
广阔的政治社会支持、多元的经费来源、机构自主和灵活的管理机制,将这些条件集于一身的美国大学从此能够充分利用摆在她面前的每一次历史机遇。
二、在政治与市场之间保持平衡
为了理解美国大学的成功,须先留意大西洋两岸自由民主杜会的内在张力.这股张力位于推祟平等的民主政治和能够容忍不平等的自由市场之间。
自由民主社会的内在张力使得高等教育也要在两极之问寻求发展,并因此集机会均等与排他主义于一身:
一方面它向大众敞开,另一方面它又设置精英门槛。
无论在欧洲,还是在美国,这种紧张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政治问题,而且化解紧张的机制也极其相似。
那么大学该如何处理民主政治与市场取向之间的矛盾?
答案是分层制度(stratification)。
通过分层,我们建构了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它的底端.所有人都可以进去,但在顶部,则只有少部分人有资格进入。
正是这种既讲究平等又保护特权的体系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成功,与此同时,不想太出类拔萃的人同样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在这个体系中.所有大学都是平等的法人,但却功能各异。
有些大学谁都可以上,它们是起码的社会福利;
而有些大学则设置最严格的入学要求,它们通往的是真正的成
功。
尽管分层是西方高等教育化解民主与市场矛盾的基本途径,但欧洲大学与美国大学在分层程度上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将会引出本文的核心观点:
美国大学与欧洲大学的本质区别在于,与欧洲大学相比,美国大学更偏向于市场,所以美国大学的分层或分化程度明显高于欧洲大学。
在市场取向更强烈的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位于顶部的大学和位于底端的大学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与其他国家的人学相比,为什么美国大学对于市场变化具有更加灵敏的反应能力,并因此更有热情和办法去追求高等教育的领先地位。
接下来,我将首先探讨美国高等教育如何围绕市场组织自己,把自己变成极具企业家精神的自治机构(entrepreneurialautonomy)。
然后我会分析美国高等教育怎样在市场取向的作用下演变成分化明显的体系。
之后我将转向政治,考察美国大学如何兼顾政治目的,赢取政治支持,以便巩固自己的基础和独立。
此外,我还会把中世纪大学拉进来作比较,从中将会看到,这两种大学都依靠游走于国家及其政治对手之间获得了可观的自治审问。
最后我将探讨美国大学如何通过协调多重权威(authority)来塑造自己的独特治理模式,使自己能够泰然面对外界的控制力量。
三、美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取向
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市场很晚才出现,但它恰好是在美国历史的开端处形成的。
这里不妨加以比较。
托洛茨基(LeenTrotsky)曾指出,俄国跳过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从封建社会进人共产主义社会;
而哈茨提出美国充分利用其诞生晚的优势,一出生便是自由社会,完全没有封建社会阶段(Hanz,1955:
3)。
马丁·
特罗从这点一出发,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及其迅速扩张做过诸多考察(Trow,1988,1999,200】),本文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正是以特罗的分析为基础。
特罗发现,在革命之前,美国殖民地有9所大学,英国有2所;
到内战时期,美国大学的数量猛增到250所:
1880年.英国只有4所大学.而仅在俄亥俄州就有37所大学。
“19l0年,美国大学的数量已接近1000所,学生达到300万。
同一时期,法国只有16所大学,在校学生大约为4万,仅相当于美国大学教员的数量”。
特罗认为,市场环境从一开始便让美国大学形成了独特的组织与治理模式。
与欧洲大学不同,早期美国大学乃是非营利的社团联合体(corporatenon-profitentities),它从州政府获得许可,但州政府并未给予多少支持。
19世纪中期,各州纷纷创办大学,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不过这些大学仅从州政府那里得到一部分经费。
整个20世纪,州政府投资在高等教育总收人中也只占20%一30%。
州政府投资在公立大学财政中所占比率最高的阶段是在20世纪中期,但此后州政府投资的比率便一直下降,到20世纪末,公立大学的收入只有36%来自州政府投资,来自联邦政府和当地政府的投资分别占11%和4%。
进人21世纪,州政府投资在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收人中所占比率更是少得可怜,只有10%。
言外之意,公立研究型大学的绝大多数收入来自市场,包括科研投资、专利、销售、服务、捐赠、赞助和学费。
这些收入几乎都不在州政府的控制范围,而大学要想获得这些收人.显然必须组建有效的机构模式,允许甚至正式授权机构领导者能够以企业家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开拓教育市场。
为了生存与发展,大学必须善于从在校生那里取得学费、从毕业生那里获得捐赠,同时开辟其他财源,诸如寻找科研经费、销售专利或提供有偿服务.而这自然意味着要和其他大学展开竞争。
18、19世纪,市场收入主要来自学费。
今天各种非政府渠道的收人增长显著,但学费对于大学依然非常重要。
甚至可以说,美国大学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它对学费的依赖,私立大学更是如此。
公立大学同样得靠学费,否则便难以克服政府投资不足造成的经费短缺,更不要说发展政府投资项目之外的事业了。
从建立到20世纪中叶,一些州(最著名的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公立大学实施免费教育,但进入20世纪后半叶,免费教育便消失了.纳税人的抗议和其他更棘手的财政支出使得州政府捉襟见肘,无力负担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开销。
整个20世纪,学费在高等教育总收人中所占比率大概是在20%一25%之间。
20世纪末,私立大学的总收人有28%来自学费,公立大学的比率是19%。
相比之下,欧洲大学的财政长期以来明显依靠甚至全部来自政府投资,尤其是在北欧地区,大部分大学不能收取任何学费,直到20世纪90年代,情况才发生改变,这与美国大学可谓足天壤之别。
靠市场赚钱,意味着美国大学一直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因此必须成为思维敏捷的行动者。
她们必须努力吸引、留住学生,知晓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
只要消费者及社会条件一发生变化,她们就得迅速做出调整。
她们必须善于赢得投资、捐赠及其他收入。
这一切促使美国大学必须形成适宜的管理、组织和课程模式。
就美国大学的管理模式而言.其核心特征在于组建了独立的董事会(inde-pendentboardoftrustees)如马丁·
特罗所说,控制董事会的既不是州政府官品,也不是大学学者,而是一群善于沟通、关系广泛、能为大学保驾护航的圈外人(1aypersons)。
他们来往穿梭于大学与政府之间。
当教授的影响力不利于内部和谐时,他们同样可以起到平衡作用。
至于在市场上追求各种实际利益,他们更是不可或缺的中介。
挑选、任命校长亦是由董事会负责,而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校长绝对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董事会与校长之间的权力对比会随大学的地位、教授的权力增长直接发生变化,但即使是在私立大学.校长也能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一点在欧洲大学很难想象,因为那里通常是教授们的天下。
赢得董事会支持的强力校长将扮演CEO的角色,他像是在领导一家市场取向的教育公司(educationalenterprise),会根据市场形成台适的组织结构。
美国大学因此在组织结构上差异明显,无论地位高低,每一所大学都会努力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争取市场份额。
这意味着,学生选择将受到重视,大学会设计包罗万象的教育项目,同时尽量减少课程要求.供学生自由选择。
此外,美国大学还重视专业教育(specializededucation),其主要任务不是去生产高深知识,而是涉及面尽可能宽的分科教育,以满足社会就业的需要。
最后,市场取向的美国高等教育还发明了一套非常灵话的学分制度,其特别之处在于不是根据学习总量来评价学习成绩,而是规定学满多少学时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
学分像可以流通的货币一般,允许学生白由购买课程.只要达到规定学分便可毕业。
不仅如此,学分还使得转学也变得容易起来。
总之,市场取向使得美国高等教育常常可以不依靠政府,因此能够保持自主。
美国大学更依赖的对象是消费者。
也正因为这一点,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会出现显著的分化。
接下来将进一步探讨这一高度分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四、结果:
高度分化的体系
高度分化源自市场化高等教育的特殊动力机制。
每家教育企业都会为争夺市场地位与对手展开较量,如此才可以吸引学生、提高收入,进而长期保持发展局丽。
这是因为政府不会限制创办或扩张高等教育,大学发现自己处于买方市场(buyer’market)。
买家也许只想学这门课,而非别的什么课,大学因此热衷于区分市场需求,并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五花八门的学院建制与课程项目。
当然,高等教育购买者有一个共同目标:
获得社会上升必需的文凭。
这意味着消费者绝不满足于上所不一样的大学。
他们想上的足一所更好的大学——文凭更硬,有更多进入高新行业的机会,与其他毕业生追逐同样的目标时可以占据优势位置。
对于消费者的这种特殊要求,美国已经设计出了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制度,位于底端的大学向所有人敞开,但只有少部分人才有资格进人顶级大学。
这些顶级大学颁发的文凭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特殊要求。
灵活的市场机制导致高等教育的分化。
面对多变的教育市场,机构领导者需要明确以下四点成功规则。
规则一:
要看大学资历。
今天,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都是老牌大学,这一点绝非巧合。
美国前20名大学中,有19所建立丁1900之前,7所建立于1776年之前。
在大批的竞争者潮水般涌入高等教育领域之前.这些老牌的大学便已确立了声名显赫的地位。
她们培养出了国家领导人与最富裕的家族建立关系的渠道也被她们封锁了。
她们拥有巨额捐赠,雇佣了最优秀的教授。
新兴的大学在这些方而都是从零开始,怎么可能有实力和老牌大学展开竞争。
规则二:
奖励属于位居顶端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顶端下面的大学都想爬上去,与此同时,位于顶端的大学则会设法击退竞争者,以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
如规则一所述,顶端已被老牌大学占据.下面的大学很难爬上去,但下面的大学大可以尝试。
顶级大学手握巨大的权力、财富和荣耀,教员、学生、管理者以及她们的校友都将从中获得利益。
所以即使成功之路漫长,但加入顶级行列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谁都想加入。
何况也确实有一些后来居上者,例如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她们的成功故事也给梦想加人顶级行列的大学带去了希望。
规则三:
模仿需要付出代价。
20世纪当位居前列的美国大学纷纷加入创办研究型大学的运动时,研究型大学逐渐成为所有大学的办学追求。
要想引领潮流,就必须建构完整的本科、研究生和专业教育体系,提高入学要求,招募学术成果卓著的教授,还得创作校歌,兴建橄榄球馆和哥特式的建筑。
总之.研究型大学该有的东西,都应置办齐全。
从顶级大学的实力来看,底端大学的机械性模仿显然不会产生理想效果。
当然,对底端大学来说,也只能模仿了再说,或许它奏效呢。
即便最后排名仍没上去,但至少对自己的学校到底有多少赞助者重新做了一次评估。
规则四:
顶级大学保持优势地位的正确办法是创建新的学院,而不是让已有的学院扩大招生。
初的应对办法是扩大已有学院的招生量。
哈佛直到1900年仍采取这种老办法,当时她已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
但之后哈佛便不这样做了。
为了保持优势,哈佛已有的学院再也不愿贸然扩大招生,她们担心这样会毁了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卓越形象。
所以哈佛情愿创办新的学院来实现扩张理想。
新学院建立了,但却在哈佛处于下层地位,这既是因为学院是新办的,也是因为招生要求不高,比较容易进去。
以上四点规则主导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并造成了当前高度分化的体系。
从顶端到底端,这个体系大致分为四个等级tiers),资格最老的大学位于顶端,新成立的大学位于底端。
例外难免会有,但总的来说,资历仍是最重要的等级界定标准。
老牌的常春藤名校均建立于殖民地时期,紧随其后的是19世纪早期和中期成立的一系列旗舰州立大学。
这些大学和后来出现的几所大学发展成了精英研究型大学的中间力量,并因此同样得以跻身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的大学束源于19世纪中晚期形成的赠地学院(landgrantcolleges)。
创建赠地学院,是为了满足已有大学未能顾及的实际需要,向更多的学生提供升学机会,所开设的课程多为农业、工程领域的实用知识。
为了和那些旗舰州立大学区别开来,赠地学院通常会在校名中加上State一词,例如MichiganState表密歇根州的赠地学院,从而不会被误认是Michigan(即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
但在满足市场需要的过程中,赠地学院很快就发展成了综合性大学,到20世纪,又进一步演变成研究型大学,尽管其声誉不如第一等级的研究型大学卓著。
第三等级的大学源自19世纪末为培养教师而成立的师范学校(normalschools)。
第三等级的大学最初仅提供职业课程.但就像此前诞生的赠地学院那样,此类学校也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迅速向第一等级的办学模式转变,以便满足学生愿望,提供更有价值、可以拓宽就业出路的文凭。
师范学校就这样先是变成师范学院,然后变成综合性的州立大学,最后到1960年代,演变成地区性的州立大学。
第四等级的大学源自20世纪初期成立的初等学院(juniorcolleges),今天它们组成了体系庞大的美国社区学院。
和赠地学院、师范学校一样,当初创办此类学院也是为了给底层学生提供升学机会;
但与赠地学院、师范学校不同.此类学院没有从州政府那里获得发展成大学的许可,所以大多只开设两学年的课程。
不过,此类学校学费低廉,而且可以转学,因此许多学生也会选择,然后再努力转学去等级高的大学。
上述等级分化足以表明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复杂性,但我们仍遗漏了另外两类大学,分别是教会大学和文理学院(liberalartscolleges)。
那么该如何界定它们的位置呢?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类大学都有自己的市场,可谓自成体系,而且内部也有等级划分。
以教会大学为例,位于顶端的乃是天主教大学.诸如圣母大学(NotreDame)、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等。
当然,今天的教会大学已越来越像那些非教会的私立大学,因为市场压力会迫使教会大学向竞争者看齐。
至于文理学院,美国《新闻周刊》也曾为之发布专门的排名。
可见,这两类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可以印证前文讨论的高度分化特征。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文理学院常被看成是大学研究生院的摇篮,同时也让本科教育多了一种选择。
此类学院以“白由或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著称于世,在等级分化明显的美国高等教育界致力于追求学术荣耀,并因此瞧不起职业教育。
尽管文理学院自成体系,但它也口可以通过成为顶级大学研究生院的预备学院,在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界确立自己的特殊地位。
文理学院的声誉因此远高于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只提供两年的职业课程,入学要求非常低,要想接受四年的本科教育,就必须转学。
文理学院的入学要求则非常高,许多人因此被拒之门外。
如果被录取,不仅可以接受学术质量优异的四年本科教育,而且能够进入最好的研究生院深造。
写到这里该做些归纳。
任市场的推动下,美国高等教育体系陆续衍生出了四类等级不同的大学。
顶级大学最具社会优势,但底端的社区学院却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
言外之意,四类大学各具特色,但是三类大学也有点共同之处,即都是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办学理想。
研究型大学的确已成为所有大学的追求目标,尽管大部分入学的辛苦努力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远没有成为真正的研究型大学。
五、美国高等教育的广泛支持与政治基础
如果说根深蒂固的市场化取向是美国大学之所以不同于欧洲大学的一大主要因素,那么另一大因素则是美国大学拥有广泛的政治支撑。
克拉克·
科尔曾指出,美国大学其实是一种高等教育模式的融合体,其中两种来自国外,一种是本土发明,它们分别是英国的本科学院、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和美国的赠地学院。
对此,我的看法是,美国大学的成功不只在于采纳了这三种模式,而是因为无论就美国高等教育体系而言,还是从个别案例来看,美国大学都能做到将这二种相互矛盾的办学理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发挥每一种模式的长处以增强大学的整体实力,同时弥补其中任何一种模式可能产卡的缺陷。
上述三种模式从两个层面塑造了美国高等教育。
第一个层面体现于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等级性。
等级低的大学将办学重点界定为发展大众化的本科教育,顶级大学的核心使命则是发展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中间等级的大学致力于实用教育和应用研究。
可见,整体来看,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确做到了将三种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所以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功能完整。
另一个层面的有机融合表现为研究型大学也能根据需要与市场发展本科教育和赠地学院的应用研究及实用教育。
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平民主义的学院吸纳了大量的本科生。
而从财政上支撑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正是本科生。
本科生交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