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856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doc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典.doc

2018版岳麓书社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凯里市板溪中学龙安先整理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协商建国

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北平)

①制定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

③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会议还决定在天安门前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开国大典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⑵开国大典:

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国内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百年多来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奴役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开始当家作主。

②国际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也是20世纪世界的重大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09年中考已考)

三、西藏的和平解放:

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除台湾等沿海岛屿及香港、澳门等地外,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

第2课抗美援朝

一、朝鲜战争爆发

⒈原因: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乘机进行武装干涉,发动侵朝战争,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了解)。

二、跨过鸭绿江

1、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

英雄人物:

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冒着-20度严寒跳入冰窟救出落水的朝鲜少年,自己不幸牺牲的罗盛教(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1953年7月,朝鲜和中国的代表同美方代表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战争的取得胜利

2、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3课 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彻底改革土地制度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

①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②土改总政策是: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③基本内容: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

④意义: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背景: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

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和长期战乱)。

②采取的重要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

③结果:

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4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一五”计划的实施

1、背景:

国家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可能。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主体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从1953年开始,国家借鉴苏联经验,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3、成就: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②武汉长江大桥③沈阳飞机制造厂④鞍山钢铁公司⑤新藏、康藏、青藏公路⑥南昌飞机制造厂⑦克拉玛依油田。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的国家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第5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1、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主要任务,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形式,引导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公私合营

1、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为国家的主体经济成分,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09中考已考)

第6课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⑴制定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人民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

1954年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一次会议召开。

会议决定,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①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②管理: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⒉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②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

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第7课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就与苏联,印度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①1953年底,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中、印、缅三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⒈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

⒉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内容:

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

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8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①大跃进:

是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

口号: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结果: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一大二公”,政社合一。

结果:

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原因还有:

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

⑵失误原因: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

⑶教训:

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⑷左倾错误的纠正:

①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②结果: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二“文化大革命”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导火线:

1965年11月,姚文元发表文章点名批判吴晗历史剧《海瑞罢官》是“一株毒草”。

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冤案。

3.“二月抗争”主要人物:

谭震林、陈毅、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

4、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

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被称“四人帮”。

5、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

清明节时,北京群众举行追悼周总理的“四五运动”。

这一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

1976年9月,毛泽东与世长辞,全国人民无限悲痛。

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6、九一三事件;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坐的飞机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集团随之被彻底粉碎

7、评价①、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