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打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劝学》教案打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教案打印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
“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
“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梳理课文:
由于高一新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可以在疏通完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问题探讨。
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zhò
ngró
u虽有槁暴yò
upù
•知明而行无过矣zhì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
ng
•騏骥一跃,不能十步qí
jì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Nú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qiè
lò
u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xiè
á
oshà
n
三.重要文言知识点:
(一)第一段文言知识点:
1.重要字词
取之于蓝:
提取/蓝草
木直中绳:
合乎其曲中规:
合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察,反省对于,
知明而行无过:
明达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但是/比
对于,
2,通假字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ì
),智慧。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
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其曲中规曲:
形作名,曲度、弧度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
动词的使动使…弯曲
4,古今异义(古/今)
1、劝学:
勉励/规劝、劝戒
2、輮以为轮:
把…做成/认为
3、金就砺则利:
金属做成的刀剑/金子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检查/参加、加入
5,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式
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七,课堂练习:
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然后由学生评议,教师再点拨翻译要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二)第二段文言知识点:
(1)重要字词
须臾之所学:
片刻博见:
广
闻者彰:
清楚假舆马者:
借助,凭借
致千里:
到达绝江河:
横渡
(2)词类活用
1、非利足也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
2、非能水也:
名词做动词,游泳
3、登高而招:
形作名高处
(3)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
(4)练:
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
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三)第三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实词
神明自得:
人的智慧圣心备焉:
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不积跬步:
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跬”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2)虚词
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圣心备焉:
语气助词
(3)词类活用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
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2、用心一也一: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积善成德善:
形作名善行
(4)古今异义(古/今)
1、用心一也:
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
脚/跪下
3、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5)特殊句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式
练:
翻译句子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
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三、在疏通文意,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明确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在第一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二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研习文本
一、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
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一、二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
第三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练习布置
《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并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2个文言虚词中的重点,《劝学》中的
“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
一、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二、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四、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五、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六、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