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梳理和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7766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梳理和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梳理和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梳理和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梳理和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梳理和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梳理和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梳理和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梳理和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知识梳理和练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

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

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

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子弟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长于言辞,善于说理,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主题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富贵不能淫》阐述了“大丈夫”立身处世的原则,既要坚守“仁”“礼”“义”,并将之推行于天下,指“大丈夫”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气节、有节操,富有现实意义,激励了后世仁人志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提出了判断真正“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陈述了六个出身低微但历经艰苦磨练终担重任的名人事例,由个别到一般,由个人到国家,论证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居安思危,历经磨练的道理,最终提出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艺术特色

三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渲染了文章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排比铺陈,极言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优势,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富贵不能淫》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历史人物,用的是并列排比;

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

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4、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女,同“汝”,你

3.曾益其所能曾,同“增”,增加

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5.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2.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戒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4.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

,动词,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

,同“弼”,辅佐

5.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6.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人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

(3)词类活用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

3.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

淫,使......惑乱、迷惑;

移,使......改变、动摇;

屈,使......屈服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6.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

动,使......受到震撼;

忍,使......坚忍

7.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用作动词,扰乱

(4)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古义:

离开;

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

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今义在一定讲解内的地方,疆域

3.丈夫之冠也古义:

指男子;

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4.所以动心忍性古义:

通过那样的途径,用来......的东西;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

代词,这;

判断动词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2.倒装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3.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悦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语意被动)

(6)文学常识

加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住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

加冠也叫弱冠,表示已经成年,但还没达到壮年。

四书五经:

“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经典书籍。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5、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1)选择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

(C)

A.道德B.道理C.施“仁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D.道路

2.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

C.环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析:

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

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

C项中同为“胜利”。

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

(二)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谈谈你对本章所提观点的看法。

例:

我们的看法,一般应与作者的观点一致。

即,“人和”不仅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它也是小到集体生活,大到国家生活中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上下团结、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齐心合力,才会取得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国家的强盛。

2.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乙)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

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

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题中乙句子的理解符合文章的文意,甲句子句意过于极端且不能体现“得到多助”意思。

3.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②。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吊有忧,贺有喜;

送往者,迎来者;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

”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

勾践灭吴》)

注:

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

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

②“更”改正。

③“节”节制。

④“劝”勉励。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

⑥“囿”古地名。

⑦“没”古地名。

得道多助

题中两段文字共同体现的思想是“得道多助”,此题需注意的是“共同”二字的含义。

翻译:

勾践对国人说道:

'

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

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

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

客人要走,起身相送;

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

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

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

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

……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

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

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

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三)阅读理解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

“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

”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边界

②追者反曰通“返”(返回)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

(用自己的话回答)

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

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

5.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乙文翻译: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

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

追赶的人回来说:

“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

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决断事情,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

”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武器铸成耕作工具,把仓库里的粮食放出来赈济贫穷人,阿县治理的非常好。

魏国听说小孩子治理地方,兵库空了,仓库也空了,就发兵攻打阿县。

阿县的人父子兄弟都上阵,用自己的武器打仗,打败了魏国军队。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

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上曰:

“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

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

”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③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④廪庾⑤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

食货志上》

【注释】①何以台为:

还要露台干什么呢!

②慎夫人:

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

③亡:

通“无”。

④都鄙:

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

⑤廪庾:

粮仓。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2)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3)尝欲作露台曾经

(4)慎夫人衣不曳地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攻亲戚之所畔肉食者谋之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示敦朴

C.为天下先此为何若人

D.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召匠计之,直百金

(汉文帝)召见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价值百金。

4.用自己的话说说汉文帝治国的做法及效果如何?

第一则材料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可以体现?

做法:

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

效果:

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

体现主张:

施行仁政。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外城

(2)委而去之离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4)天下顺之归顺顺从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派,派遣

(6)使者未说通“悦”,偷快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2)苟无民,何有君?

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仁政(人和)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排比句、骈句,语言气势磅礴;

【乙】文则大量运用反问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文章首先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2.唐代名臣魏征认为:

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

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C论证严密,首先从早就人才说起,再论国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D“通篇设喻说理”错误,文章主要运用排比举例和对比的论证说理方法。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

A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

“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D和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的”;

A代词,“他”;

B动词,“走到”;

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简答题

1.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国内要有坚持法度和能辅佐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

或“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

2.本文主要论述了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做论据。

“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受艰苦磨练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4.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

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难,我们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5.《格言联璧》中有一联:

“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

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

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6.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

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意修改歌词的不对)

7.结合文章分析:

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

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难之时。

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

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有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

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8.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影响。

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观点给你的启示。

忧患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可以激励我们的斗志;

安逸的环境可能消磨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失去斗志。

(四)阅读理解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

“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

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

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

劝说,说服②少:

轻视,贬低。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饿其体肤使……饥饿

⑵衡于虑同“横”,梗塞,指不顺

⑶出游数岁游历

⑷期年,以出揣摩一年

2.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⑵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

⑶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4.【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能。

【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