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7449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你想从政,就面临政治形势……。

因此,对于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来说,生活和工作都是和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不开对当前形势的了解、分析和判断。

“时势者,百事之长也。

”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分析和判断形势,关系到每一个人是否合理有效地进行生活、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每个人行为活动的基础。

那些能够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和正确驾驭从而掌握形势主动权的人,往往会在当代竞争社会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形势不仅是客观的,而且还具有反映其基本态势和发展走向的客观规律性。

这是我们之所以能够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形势的客观依据,也是《形势学》、《政策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客观依据。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发现规律。

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判断形势。

其次,形势范畴具有静态与动态、感性与理性、现实性和趋前性相统一的特征。

对“形势”一词,人们最早是从地理形势开始用起的,一般是指地形、地势、地貌、地理之势。

之后借用开来,泛指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军事外交形势,等等。

而形势作为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可分为“形”和“势”两层含义。

“形”是指形象、形体,是看得见、摸得着,在当前已经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环境中外在的、表象的现实。

“势”是指趋势、态势,是看不见、摸不着,尚未定型但有所感悟的东西,是环境中内在的、具有规律性的趋向。

因此,形势是静态形象和动态趋势的统一。

如果把“形”和“势”关联起来,那就是形中有势,从形中可以感悟预见到势;

势寓之于形,势的发展将是未来的形。

对形看得清、摸得熟,对势就测得准、把地稳。

这是一个从“感性具象”经过思维抽象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

它能够使我们透过现象和表层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到事物变动发展的基本趋势,从而对未来形势及其演变作出前瞻性的预测和判断。

再次,形势具有复杂多样性和动态流变的特征。

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巨系统,它包含着无数复杂的要素、领域和方面。

作为客观环境综合反映“指示器和晴雨表”的形势,当然就具有错综复杂的特征。

这种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形势的多样性划分上。

从空间上分,有国内形势、国际形势,亚洲形势、欧洲形势等;

从时间上分,有当前形势、未来形势等;

从领域上分,有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教育形势、军事外交形势等。

每一个大类下面还可以作进一步的细分。

形势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各种形势要素、领域之间的矛盾交织和冲突上。

比如在当前国际形势格局中,“单极”和“多极”便是一对突出的、伴随始终的矛盾统一体,形成了“一超诸强,多元争极”的复杂局面。

形势还具有变化发展的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封闭到开放、局部联系到全球一体化,形势就生成于其中并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常说,形势变得越来越好或者越来越糟,说的都是形势动态变化的特征。

一般而言,社会越发展、越进步,形势的变迁发展就越快,也就越复杂,从而认识形势的难度也就越大。

这可从我国对时代主题从80年代以前的“战争和革命”到80年代以后的“和平与发展”的判断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形势的巨大变化当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最后,形势还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就是说,形势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并反过来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深刻地制约和影响。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时势”又是由谁创造的呢?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正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波澜壮阔时代变迁,形势就形成于人民群众广泛的实践活动之中。

当然,强调人民群众创造“时势”,并不否认“杰出人物”如领袖人物活动的作用,他们作为群众利益、意志和智慧的代表,在形势的导向、推动和实现方面,起着某种与普通个人更为突出的和重要的作用,这同样是形势实践性的具体表现。

形势的实践性还表现在形势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的制约和影响上。

实践总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的实践,形势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会产生种种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

人言道,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压力比较大,说的就是某个领域的形势对人的活动产生的影响。

二、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的重要性

人总是生活于一定的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当中,脱离社会历史环境的人或组织是不存在的。

形势是作为客观环境中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与变量、各种阶级阶层力量格局交互作用与均衡的场域和态势,必将对人们在其中的生活发生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只有清醒而正确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找准自己在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方位,并依据对形势的准确把握来确立和实施自己的工作路向、方针和政策并积极地推动形势的发展,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展开卓有成效的工作。

因此,对于形势的正确判断和把握十分重要:

它关系到政策的制定、人心的稳定与工作绩效的肯定,关系到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关系到我们的认识水平和政治鉴别力,关系到个人和组织的进取精神,关系到我们未来的行动走向。

在这里,我们主要从执政党的建设和大学生的生活工作两个方面对形势的重要性作一阐述。

首先,正确的形势分析和判断,对于提高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方面,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依据和前提,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

党的“十六”大,把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列为五种执政能力的首位,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苏洵曾说:

“不先审天下大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

”不懂得判断形势就不能顺应潮流,不可能有效地趋利避害,抓住发展自己的机遇;

不懂得判断形势就不可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因而也就不可能正确地估计自己,找准发展自己的优势;

不懂得判断形势就不能准确预知未来,因而也就很难有科学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和超越。

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对于领导者来说意义重大。

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国际间既相互合作又充满竞争、天下并不太平的情况下,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就越发显得重要。

如果不能用世界和全局的眼光看问题,不能正确审时度势,处理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外交上的被动、文化上的冲突或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可以这么说,能否正确和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形势,是检验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以及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

另一方面,正确地形势分析和判断,也是一个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分析形势的目的是把握形势,并在掌握形势的基础上,制定正确合理的政策和行动步骤,使之为领导工作的目标服务。

我们读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很多篇幅都渗透了他们对形势的精辟分析和准确把握。

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对中日双方形势和世界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准确地预见出战争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为全民族的抗战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判断,实现了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时代主题和形势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其次,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认真接受形势政策教育,对于每个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密切相关,颇多助益。

只有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并自觉地贯彻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

任何一项政策、方针的制定出台都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对形势进行精辟透彻的分析为前提和依据,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而逐步改进和完善的。

显然,正确的形势分析判断和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

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形势,才能坚定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把握人生的政治方向,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当代大学生要有广阔的政治视野,正确的政治立场,成熟的政治思维,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形势的分析和教育能使他们了解国际、国内大事,把握形势发展的趋势,避免在复杂的情势下出现思想的动摇、方向的迷失。

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形势,才能有效地实现和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是一个被动接受社会规范和社会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加入社会实践、融入社会历史并与社会环境相互沟通从而形成社会人的动态过程。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已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心怀天下事,尽知社会情”是时代对大学生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可以说,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和认知态度,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以及党和国家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理解,是衡量一个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从时代的主题把握形势是马克思主义形势观的基本要求

时代是反映社会发展某一阶段及其基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的范畴,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国际观和战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地分析形势、制定任务、确定战略、拟定政策的基本依据。

面对当今世界“一球两制”的基本格局,准确地把握时代的主题及其转换,坚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是科学地分析和判定当今国内外形势的客观依据和基本要求。

在时代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不同程度的论述,作出过一些重要的论断。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称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观,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作为划分不同时代性质的根本标准,以“五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作为解释社会历史规律的基本图式,以揭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为理论旨趣,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积极的进取性和革命的策略性,并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20世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世界格局。

列宁对时代问题也作了专门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过时代。

他根据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况,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出发得出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著名判断。

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统天下的资本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从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的开始。

斯大林进一步发挥了列宁的时代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稳固的时代已经过去”、“资本主义灭亡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于这样的推理,他作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战争的时代”的论述,并把“战争与革命”明确地概括为当时时代的主题。

应该说,所有这些论述,对于当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必须看到,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80年代中期,邓小平敏锐把地握到了时代变化的脉搏,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

他指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邓小平在新的时期对时代问题所做出的准确判断,对于我们正确分析和观察当代社会复杂的国际形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国际国内政策和战略,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将当今时代的主题确认为“和平和发展”,是否意味着现在的世界已经完全处于和平与发展之状态?

是否意味着已经否认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

这是认识当今时代和形势无法回避的两个重大问题。

首先应该肯定,和平和发展作为时代的两个问题或主题,符合当今时代的现实,它抓住了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和最重要的任务。

因为迄至今日,世界上最突出是和平和发展问题,人民最关心的是和平和发展问题,最紧迫最需要解决的也是和平和发展问题。

可以说,和平和发展集中体现了当今时代的主要矛盾,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世界发展的主导方向,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奋斗目标和时代发展的新动力,它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条件和新环境。

但这不意味着现在的世界已经到处莺歌燕舞、满目春光。

实际上,邓小平将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主要是从“当代世界的运行状态和突出问题”的角度来界定时代的,它应该包含双重的涵义:

一是指“发展中的趋势”;

一是指“有待解决的问题”。

就“发展的趋势而言”,虽然天下仍不太平,局部的紧张和动荡甚至战争时有发生,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江泽民语)。

国际形势继续朝着缓和的方向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从“有待解决的问题”来看,当今世界的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有新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还在扩大和加强军事集团和军事同盟,不时地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公然侵犯他国主权。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因民族、宗教、领土、能源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世界仍不安宁。

因此,战争与和平、贫困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时代的两大主要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最大的世界性课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可见,作为时代主题的和平和发展,既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有待解决的两大课题。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全面理解,才能完整地表达时代主题的涵义。

同时,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否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历史总趋势的改变和否定呢?

这里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时代的主题、特征与时代的性质、人类历史的最终趋势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世界历史趋势并不矛盾,就是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未否认和改变世界历史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总趋势。

如上所述,和平和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主要是从当代世界的运行状态和突出问题的角度来界定时代的,它说明了该时代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的总体运作状况及其突出问题,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形势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但时代的基本特征毕竟不同于时代的性质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

从世界历史的高度看,自20世纪初以来,人类社会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向社会主义历史时代的过渡,当今世界人处于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揭示的、十月革命开创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当代社会主义正处于这一过渡的整个过程的起点上。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所揭示的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向并未改变。

因此,脱离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的发展趋势去研究时代,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也不符合人类历史业已展开的世界进程。

不过,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向社会主义历史时代过渡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渡的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其社会基础会处于“一球两制”的世界格局,即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两大社会制度体系,人类将经历一个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的发展阶段。

并且,在“一球两制”的当今世界格局及其发展变化中,资本关系、资本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仍将占据统治和支配的地位。

世界形势的两种基本态势——缓和与激化,也与“两制关系”的力量对比密切相关。

总之,和平与发展之作为时代的主题,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大时代的总趋势不仅不矛盾,而且是这一历史趋势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或表现方式。

四、分析和判断形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要求观察和判断者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所谓方法论,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

方法论取决于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无数事实一再证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第一,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形势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这是正确观察与认识形势的科学尺度和理性认知的基础。

观察和认识形势之所以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形势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所决定的。

这一原则基本要求是,观察和分析形势要实事求是,防止在形势认识问题上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

作为外在于人的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集合,客观形势既在人的活动之外,同时又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并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现实的制约和影响。

观察和认识形势就是一个以客观形势为分析对象的人的认识过程,其首要任务就是从既有的客观事实出发,按照形势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本质分析形势,认识形势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

这就要求人们必须确立实事求是的认识态度,即对形势的“实事”的基础上去“求是”,从而把握形势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所谓判断形势要科学,就是指认识形势必须持有实事求是的认知态度。

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地认识形势,其方法论要求就是:

第一,应该尊重事实,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入实际,而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这就叫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为此,要脚踏实地地对形势所涉及的各个要素、方面和领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合乎实际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对形势作出准确的事实判断。

第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看中国的形势就要站在中国的国情上看,看现在的形势要从现在的时间坐标上看。

如果不顾中国的形势和实际情况,照搬别国经验;

不顾当前的情势和时空条件,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都是主观主义和违背实事求是的表现。

第二,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

这是分析和研究形势的基本方法。

这些基本方法包括:

运用联系和发展的思维方法、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坚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方法,等等。

运用联系和发展的思维方法来考察和分析形势。

这是因为,形势是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是各种社会条件所汇成的有机整体,而且形势是流动的、变化的,犹如流动的江水,而不是平静的湖面,是历史发展和汇聚的结果。

观察形势直接面对的当然是现存的既有事实,但如果只注重既有事实,而忽视现有形势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和把握形势的总貌。

形势既是“现在完成时”,也是“现在进行时”和“将来完成时”。

因此,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形势。

矛盾分析法,就是指看形势要做到一分为二、既辩证又全面。

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微观形势和宏观形势、局部形势和全局形势、有利形势和不利形势的关系。

既“韬光养晦”又“有所作为”(邓小平语);

“形势好的时候,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及时求得解决,不要盲目乐观;

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看到光明,坚定胜利的信念,知难而进,不悲观失望;

面临挑战的时候,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妥善处理。

”(江泽民语)

采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看待形势,这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在看待形势问题上的基本要求。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告诉我们,在观察和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这就是“两点论”。

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视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所谓“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果不分主次、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要求我们在认识和看待形势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既要看到形势的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增强忧患意识。

坚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方法,是由形势的错综复杂性决定的。

环境越复杂,形势就越难把握;

而社会越发展,环境就越复杂,正确认识形势的难度就越大。

现象是形势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

本质是形势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矛盾交织的国内环境中正确认识形势,就必须运用这一认识方法。

第三,努力提高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这是分析和判断形势在思维素质方面的要求。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认识、分析形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和驾驭形势,牢牢掌握自己对于形势的主动权,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活动积极影响形势使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在形势面前茫然不知所措,这就与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的水平和能力直接相关。

所谓理论思维,就是在分析把握形势时要具有理论高度,能够从理论的层面去分析和认识形势,善于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理论思维的魅力就在于它对事物的规律性把握和对工作的超前指导。

而理论思维的对立面则是经验主义,就事论事,看问题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凭一时一地的感性经验估摸局势,看不到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

因此,缺乏理论思维,认识视野和眼界就无法打开,一叶障目,甚至被假象所迷惑。

比如:

缺乏理论思维,对于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及其产生的机遇和挑战这一双重效应和未来趋向,就难以真正认识;

就会在机遇面前无法把握,在挑战来临之际难以应对,更不用说对未来形势的预测和实际工作的超前指导。

所谓战略思维,是一种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思维,是对全局作出长远谋划的思维活动。

一般而言,凡属于重大的、全局性的计划、决策和谋略,都称之为战略。

而与战略思维相对的则是战役性或战术性的思维,是对短期的、局部的、暂时性问题的思考。

毛泽东曾说过:

“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

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确立战略思维,就要求我们看形势要有制高点,要在一个制高点上鸟瞰形势。

而不能只见局部、不见全体;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为在局部上只能看到具象,却看不出大势。

犹如登高望远,想看清整个燕山山脉的大势,在居庸关那个洞里面是看不清楚的,只有站在八达岭的最高峰,整个燕山山脉雄浑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