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力学文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余力学文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力学文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果父母责备你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看到这两句话让我无言以对,是自己想起了以前经常和父母顶嘴﹑不懂事﹑贪玩。
不过现在好啦!
我每天都在尽量做到,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的。
百善孝为先。
行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以为赚大钱给父母并能照顾好兄弟姐妹就是孝,以为会赚钱就是有能力,就可以居高临下说教任何人。
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不仅是赚钱给父母,必须从细小入手,身有伤,贻亲忧,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是切身处地站在父母亲的角度体察到老人家的需要,不管多忙“常回家看看”,让父母安心,放心。
养父母之身、心、志、慧。
小时候妈妈经常说: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更明白了“感恩”:
感恩天地给予阳光空气和水,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给予的生命、感恩领导的教导,感恩同事的关心帮助,感恩亲友批评指正。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这两句话是《弟子规》里的【出则弟】。
这是在教育我们,做哥哥的要善待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
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
彼此不贪图财物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仇;
言语上互相忍让愤恨就自然消除了。
《爱》篇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要讲平等博爱。
我们要把对
工作的热爱洒向周围的每一个角落,让处处都充满欢声笑语,有了好的环境,才能更加安心工作。
以上四点是我学习《弟子规》的浅薄体会,在这里和大家共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学会用《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指导生活和工作,培养我们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和事物,不断提升我们自己的品德修养,让《弟子规》发扬光大,总之一句话,学习《弟子规》不是简单的读和背,而是用来做人和做事的。
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认为自己什么都懂﹑都会,可学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根本就什么都不懂﹑不会。
是《弟子规》像一面镜子似地,让我看清了自己身上的污点。
我觉得字典是我们学习中不会说话的老师,而《弟子规》则是我们生活中不会说话的老师。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
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
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
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是对心灵的一次大洗礼。
《弟子规》教人向善,长人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使我深深的感悟到:
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弟子规》里这样说道“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不学文,但力行,任己见,昧理真。
”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才有方向,学习才有动力。
风华正茂的我们更应有自己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用实际行动在茚旺这片热土上播洒汗水、耕耘人生,用无悔的的青春去追寻自己五彩斑斓的梦想。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弟子规》中某些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学到其中“孝信”的主旨,这才是最重要的。
《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因此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我决定以后会认真学习这本书,并且学会去做到。
不再让我的父母为操那么多心。
篇三:
《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圣人训”弟子就是学生,规就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
《弟子规》一共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部分。
总叙就是总的概括一下后面的七个部分。
入则孝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里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
出则弟就就是在社会上能够顺从长上,能够顺从长上,能够奉事兄长。
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不可放逸。
信就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
人无信则不立。
泛爱众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
爱人者,人恒爱之。
亲仁就是亲近仁者,以师是之,要跟他学习。
仁者无敌。
余力学文就是除了以上六个部分所学习的之外,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学习其它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的每一部分都教给了我一个道理,入则孝告诉了我要孝顺,出则弟告诉了我要奉事兄长,谨告诉要谨慎做事。
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一定要严格遵守《弟子规》中的知识,《弟子规》一定会让我比以前更加好。
《弟子规》适合所有学校与各种年龄的人诵读他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
养成敦厚善良的心性。
同是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必然有莫大的助益。
《第子规》对我十分有益,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也一定回遵照《第子规》行事。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
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
程。
就好比我高中的一个历史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
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
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
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祥见拙作《传统文化的没落之路》)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这么算来,我已经有起码二十一年接触传统文化了。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
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
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
可是,我们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
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
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
“你愤怒吗?
读《弟子规》吧!
你痛苦吗?
”大意如此。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难免产生几分怀疑的心态。
是的,音乐可以使人平静,放松;
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
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
《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功用呢?
可就是那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规》的启发,改变了心态。
一个晚上熄灯后,同伴讲灵异故事,我被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
故事结束后,一个上铺的兄弟慢慢走到我床头,猛的大叫一声“啊?
”。
我以为出了什么事,被吓到了,也歇斯底里的大叫起来。
过了几秒钟才发现是他恶作剧,我是愤怒的灵魂出窍了,忍不住骂了他几句。
虽然马上语气缓和了下来,可我还是一直没有睡着,仿佛鬼魂一直在我身边,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头发,摸摸我的脚什么的,而一些恐怖片的情节也在我头脑里闪个不听,长发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鱼般的白眼?
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这个捉弄我的这个人。
最后,我想起《弟子规》的“泛爱众”,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
我爱所有的人,即便他伤害我欺骗我,我都会原谅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类,因为我相信他身上残留的人性”,这些我多年前写给自己的格言。
不禁心情越来越平静,后来就不知不觉的睡着了。
第二天,又看见这个兄弟,虽然依旧心理上有些障碍,但是敌意已经没有了。
现在,已经好如当初了。
《弟子规》有感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却引起我不同寻常的遐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的功夫深了。
原来窒碍不通,困顿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这段文字好像在讲述关于制定读书计划的方法及后果的事情,但如果细细品味下去,这句话说得是不是应该在读书的时候抓紧时间,不要胡思乱想,要专心致志?
答案很明确:
是。
但又如何抓紧时间呢?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
它的意思是“如果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不会抓紧时间去读,而反之,如果这本书是借来的,你的心理暗示就会告诉你:
这是借来的,是要还的,要抓紧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阅读效率。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把自己买来的书束之高阁,上面布满灰尘,这难道是正确的吗?
还有许多同学遇到困难就“不假思索”地去问别人,这也是不好的习惯,应该“遇惑而思。
不得则问”
文学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积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劳无功。
让我们学《弟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
读《三字经》有感
我从小就喜欢读《三字经》。
我也一直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里。
因为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触。
“幼不学,老何为”呢?
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九月不耻下问,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这些道路都是通过求知无坦途,学问无捷径而得来的。
“亲师友,习礼仪”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
要知道尊敬亲人,老师和朋友就必须要敏而好学。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着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要我们努力学习,不然长大后就不等成大器。
经过读《三字经》让我知道了:
“夏有禹,商有汤。
夏传子,家天下。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太祖兴,国大明。
清顺治,据神京。
复汉土,民国兴。
”这些人都是因为知道了这些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才去为国家作出无私奉献。
我们国家每个人都应该这样:
一人立志,万夫莫敌,”因为每个人都把成功的秘诀当作自己的坚定目标。
成功是希望与奋斗的结合,那么我们都会和平相处,读了历史书,考试时要按时记载,通过古到今,如果亲眼所见者,都会明白学习的敌人其实都是因为自己的满足。
读了《三字经》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说:
“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
因为坦白就犹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质,我们要拥有良书,哟工友益友,拥有一颗纯洁的人,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
用你那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听见远方的呼唤。
让你去了解,去亲近社会与大自然。
现代生活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难,邻里关系紧张,同事之间互相猜忌。
面对这些问题,每个人总是想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摆脱以上烦恼。
可是,最后的结果只是顾此失彼,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最近一个偶然机会,拜读了我们祖先的杰作《弟子规》,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百事孝为先。
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
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古人云:
“至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
当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要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有人说,养儿才知父母恩。
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他隐含着很深的涵义,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只能意会。
有一对夫妇,下班回家买来一些新鲜水果,妻子为了讨好儿子,把水果全部藏起来,等老人休息后,才偷偷拿出来,并告诉儿子,这些都是给你的,谁都不给。
你说这样的教育方法能使儿子健康成长?
现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行,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
现在的人们总是说占便宜好,都不想吃亏,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可谁又会想到,福祸两相宜。
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祸用比例来说,可以说是各占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祸、先受累,那剩下来的就是甜,就是福了。
如果尽是想享福,那剩下来的就是祸,就是累了;
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
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进步、懂事。
“家贫出孝子”,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
“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还有人这样说:
孩子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
孩子没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
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常言到:
富不过三辈。
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
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自己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能
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对每个任来说也是一种释怀。
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
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
篇二:
教师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心得体会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
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
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
通过寒假
期间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
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
因而教师必须
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
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必须耐得
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
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
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
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
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
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
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
很
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
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
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教师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教师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教师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篇一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弟子规,圣
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
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
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
认同。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
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
有余力,则学
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
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
这是
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
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
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
华的过程。
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
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入则孝”、“出
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
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
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
处世宝典。
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
“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
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
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信这五伦关系。
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
诚恳?
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
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
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
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
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
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
人云: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
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
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
人。
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
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
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
人
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
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
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
光!
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
的话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
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
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
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
傲的中华儿女”。
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
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
中
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
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
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
我们是“礼仪之邦”。
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
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
可是为什么有报道:
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
写的“请勿大声喧哗”;
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
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
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
这
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
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
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
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例如。
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
就需要时间了。
学习了
《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对一个人
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
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篇二《弟子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童蒙养正的最佳教材,教育学生的一剂良方。
次有机会去南京学习传统文化,我受益匪浅。
我的体会是:
《弟子规》能治社会百病,能给千
家万户带来幸福,真学真干真受益,谁学谁受益,早学早受益。
20**年**月,我校正式推行学习《弟子规》,学习《弟子规》的活动虽然开展起来了,但
是,如何学?
真学真干,还是学不干;
教师先学,从我做起,还是只叫学生学,自己不沾边
等等却是是我校学习传统文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弟子规》能治社会百病,能给千家万户来幸福,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千真万确。
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治,想不想幸福;
真想还是假想,想的厉害不厉害。
如果真想而且又想得
厉害,那就必须真学真干。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