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知识点详细版.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0678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知识点详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原知识点详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原知识点详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原知识点详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原知识点详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知识点详细版.doc

《马原知识点详细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知识点详细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知识点详细版.doc

题型分布,我们是30个1分的单选题,10个2分的多选题,4个5分的简答题,4个5分的辨析题,1个10分的论述题。

标头没有加黑的基本上就是选择题,

绪论(不是很重点,放到考试前记吧)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2: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2、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及代表人物(名字太长了,我只取了容易记得部分,反正是选择题)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法国)、傅里叶(法国)、罗伯特·欧文(英国)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P16第一句话可以出选择题)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选择题中选项一般说是与时俱进)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6、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P22、23中的第一、二、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P28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2、哲学的类型P29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包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2、物质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理解}

P30第14行,列宁对物质概念作的规定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3、意识的定义P30、3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既是自然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P31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物质与运动的关系P32第11行至16行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6、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32第三段

静止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未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

7、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8、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P33的第一、二、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世界出发

9、实践的概念等

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是:

(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

10、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P36

人类的产生、生产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1、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

P39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9最后一段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见第4条

13、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4、联系的特点P40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三层含义;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15、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6、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P41最后一段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43第二段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8、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辩证统一的关系

P45最后一段前五行(……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0、看P46页第三段量、质、度的概念

21、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辩证统一关系P46最后一段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7第一段

2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2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与形式

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5、什么是规律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6、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55

联系:

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27、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P56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概念(不用背):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要尊重客观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事物内在的东西深藏于事物内部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它。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29、任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实,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67第三段

认识的主体性原则{辨析题}: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方面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

反映的摹写绝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运动规律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这个是必须背的)P69第二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

第一,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如何理解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