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SWOT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6320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SWOT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SWOT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SWOT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SWOT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SWOT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SWOT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SWOT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SWOT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SWOT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其次,可以给

予新能源汽车一定的道路交通费减免,如降低新能源汽车路桥费、停车费等相关费

用的支出,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

实行新能源汽车独立分类注册登

记,便于新能源汽车的税收和保险分类管理。

最后,还可以采用新能源汽车上牌照

时不摇号,消费者享受汽车检测绿色通道和减免相关检测费用的办法。

5结语

随着传统能源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越来

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新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

不断扩大。

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新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将进一步促进绿色

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全面进行,新能源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年代。

当前,

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新能源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

新能源一方面

作为传统能源的补充,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

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

发利用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以年均超过25%的速度增长。

政府陆续出台了一

系列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中国新能源行业进入发展的

快车道。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是一个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汽车产业

的不断发展壮大。

汽车产业本身,新能源汽车的局限性己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和脱离

上升,所有的迹象都表明,这将是一次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低碳经济。

新能源汽车产

业将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中国“低碳经济”点和最重要的新的增长点,新能源汽车

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环

境都有着重要意义;

而且是我国汽车产业赶超发达国家的捷径。

参考文献

[1]胡川.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探究产业组织演进[J].商业时代,2012:

12-13.

[2]张会恒.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J].财贸研究,2014:

23-24.

[3]李靖华,郭耀煌.国外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演变[J].人文杂志,2013:

34-35.

[4|陈清泉.可持续道路交通的挑战:

电动汽车棍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

路线和产业化路线[J].机械制造与研究,2013(08):

45-46.

[5]胡冬雪.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政策是关键[J].华东科技,2012(06):

[6]陈宗璋,吴振军.电动汽车发展历程[J]・大众用电,2012(01):

33-35.

[7]李金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考及相关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2012

(01):

3-5

[8]魏龙,吴莉莉.发达国家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J.消费导刊,2014

(10):

44-46.

[9]王裕平.电动汽车:

中国车界的主要选择[J].时代汽车,2015(08):

44-45.

[10]夏辑.关于新能源汽车研发综述及建议[J].安徽科技,2012(01):

67-68.

[11]杨德军.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J].中国汽车制造,2015(09):

55-57.

[12]李永钧.新能源汽车全速发动[J].上海经济,2013(01):

11-12.

[13]薛继超,张伯俊,刘金翠.电动汽车现状及未来[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3

(12):

13-14.

[14]陈宗璋,吴振军.电动汽车现状与发展趋势[J].大众用电,2013(02):

14-15.

[15]盛德浩李洪.浅析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趋势[J].商场现代化,

2013(04):

22-23.

[16]黄安华.清洁汽车-中国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J].世界汽车,2013(5):

11-14.

1新能源汽车的概况2

1.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2

1.2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类型2

2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3

2.1混合动力汽车3

2.2燃气汽车3

2.3纯电动汽车4

2.4燃料电池汽车4

2.5新能源车辆配套产业4

3新能源汽车发展的SWOT分析6

3.1优势6

3.2弱势6

3.3机会7

3.4威胁7

4政策建议8

4.1加大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力度8

4.2推进人才政策体系建设8

43弥补国际竞合政策缺失9

4.4实施新能源汽车道路使用优先办法9

5结语10

参考文献11

1新能源汽车的概况

1.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文件,自200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中的规定: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

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

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

新结构的汽车。

1.2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类型

新能源汽车包括的范围较广,大致可分为纯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

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燃气汽车(GV)、生物燃料汽车(BFV)

等类型。

(1)纯电动汽车(ElectricVehicles,EV)纯电动汽车是一种采用单一蓄电池

作为储能动力源的汽车。

它利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

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行驶。

纯电动汽车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电

源来源多样化,使用过程零排放。

纯电动汽车的缺点在于续驶里程短,依赖充电设

施,成本较高。

(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ybridElectricVehicles,H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简称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指在传统内燃机汽车基础上增加一套由驱动电机和动

力蓄电池组成的辅助动力系统,由其进行功率的平衡、耦合以及能量的再生与存储

等,从而降低油耗与污染排放。

按照动力耦合方式的不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又可

以分为串联式、并联式、混合式和插电式等类型。

(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uelCellElectricVehicles,FCEV)燃料电池电动汽

车的动力系统主要由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箱、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等组成,采

用燃料电池作为主要能源,通过电机驱动车辆行驶。

料电池电动汽车的优点在于其

结构简单,使用可再生的氢燃料,使用过程零排放。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缺点在于

燃料电池技术尚不成熟,需要氢气制备、储存和加氢设施,成本较高。

(4)燃气汽车(GasVehicles,GV)燃气汽车是指用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uralGas,CNG)、液化石油气(LiquefiedPetroleumGas,LPG)和液化天然气

(LiquefiedNaturalGas,LNG)作为燃料的汽车。

燃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汽油机

车减少90%以上,碳氢化合物排放量减少70%以上,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减少35%

以上,是目前较为实用的低排放汽车。

燃气汽车的优点在于其技术相对成熟,使

用过程排放较低,成本也较低。

燃气汽车的缺点在于使用的能源不可再生,受到资

源约束限制。

(5)生物燃料汽车(BiologicalFuelVehicles,BFV)生物燃料是指通过生物

资源生产的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可以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柴油和汽油,是可再生能

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

目前生物燃料汽车主要指生物柴油汽车和燃料乙醇汽车。

生物燃料汽车的优点在于主要使用可再生能源,在代用燃料充足的地区易于推广。

生物燃料汽车的缺点在于燃料来源受到资源和技术限制。

2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自“十二五”以来,全国上下紧紧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以政策

规划为引领,以创新发展为支撑,以产业化发展为抓手,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水平

得到了快速提升,并在一些细分领域形成了产业特色和技术优势。

2.1混合动力汽车

我国混合动力汽车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以上三个地区

的混合动力汽车占到了全国的65.1%,特别是华东地区的混合动力汽车占到全国的

27.3%,其中安徽、浙江、福建省政府纷纷出台对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政策,促进

了华东地区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

华中和华南地区混合动力汽车别占到了22.9%和

14.9%,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因此混合动力汽车行业在此发展比较缓

慢,但是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未来混合动力汽车在西部地区也将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2.2燃气汽车

燃气仍然是世界汽车代用燃料的主流,在中国代用燃料汽车中占到90%左右。

美国的目标是,到2010年,公共汽车领域有7%的汽车使用天然气,50%的出租车

和班车改为专用天然气的汽车;

到2010年,德国天然气汽车数量将达到10万至40

万辆,加气站将由180座增加到至少300座。

业内专家指出,替代燃料的作用是减

轻并最终消除由于石油供应紧张带来的各种压力以及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中国仍将主要用压缩天然气、液化气、乙醇汽油作汽车的替代燃料。

汽车代用燃料

能否扩大应用,取决于中国替代燃料的资源、分布、可利用情况,替代燃料生产与

应用技术的成熟程度以及减少对环境污染等;

替代燃料的生产规模、投资、生产成

本、价格决定着其与石油燃料的竞争力;

汽车生产结构与设计改进必须与燃料相适

应。

2.3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

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

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

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

电池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首要关键,汽车动力电池难在“低成

本要求"

、“高容量要求"

及“高安全要求”等三个要求上。

氢镣电池单位重量储存能量

比铅酸电池多一倍,其它性能也都优于铅酸电池。

价格为铅酸电池的4-5倍,正在

大力攻关让它降下来。

铁电池采用的是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铁元素材料,成本得

到大幅度降低,也有厂家采用。

锂是最轻、化学特性十分活泼的金属,锂离子电池

单位重量储能为铅酸电池的3倍,锂聚合物电池为4倍,而且锂资源较丰富,价格

也不很贵,是很有希望的电池。

2.4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也可以算作电动汽车,但你可以在五分钟内给电池灌满燃料,而

不是等上儿个小时来充满电。

燃料电池汽车也是电动汽车,只不过“电池”是氢氧混

合燃料电池。

和普通化学电池相比,燃料电池町以补充燃料,通常是补充氢气。

些燃料电池能使用甲烷和汽油作为燃料,但通常是限制在电厂和义车等工业领域使

用。

2.5新能源车辆配套产业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较窄,主要是政策主导的示范运行或专项采

购,缺乏发展的动力。

截至2020年底,我国首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工作告一

段落,2020年新增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11622辆,是示范第一年(2009年2566辆)

的4.5倍。

2020年年底累计保有量达2.74万辆。

97家生产企业的600余款节能与

新能源汽车产品纳入“推荐车型目录"

2019年〜2020年34个示范城市共推广各类示

范车辆26941辆,如表4.2所示。

其中共有包括深圳市、北京市和合肥市等在内的

十个城市推广示范车辆超过一千辆,仅占总示范城市数量的29.4%;

推广车辆低于

一百两的城市共有九个,占比26.4%o

可见,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工作虽有成效,但与规划相比还是有较大

的差距。

少数示范城市进展较差,示范车辆数量较少,推广示范的力度较小,组织

实施效率低。

应在未来的推广示范工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并组织示范城市之间

的交流工作。

表4.22019-2020年各应用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情况

应用城市

车辆合计

深圳市

4157

北京市

3711

合肥市

3496

郑州市

1618

沈阳市

1408

杭州市

1396

武汉市

1207

广州市

1220

海口市

1042

长株潭地区

1032

重庆市

862

成都市

755

上海市

635

大连市

578

苏州市

523

南昌市

508

青岛市

490

济南市

426

唐山市

314

厦门市

309

昆明市

250

天津市

244

襄阳市

230

和浩特市

203

长春市

152

西安市

54

中山市

50

银川市

20

盐城市

17

广西自治区

13

东莞市

6

乌鲁木齐市

5

韶关市

桂林市

资料来源:

2019—2020《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

3新能源汽车发展的SWOT分析

3.1优势

产业链优势。

逐步围绕纯电动客车和纯电动轿车形成了一个品种齐全,配套能

力较强的产品技术链。

在使用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方面攻克了成组使用、充放电

性能、安全性能和快速更换等技术难题,技术逐渐成熟。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己初步

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进入小批量商业示范应用阶段。

资源优势。

拥有的自然资

源非常丰富。

己基本形成纯电动技术、混合动力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三类新能源汽

车动力技术平台和研发体系。

主要电池厂商己经掌握铅酸电池、棵氢电池和锂电池

的关键技术,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我国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也由弱变强,积累了

长期的技术和大量的专利。

3.2弱势

人力资源弱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从事

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零部件和材料的研发。

但是目前汽车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车用动力电池行业的研发人员大多来自传统电池行业,对汽车知识缺乏了解。

本资源弱势。

与传统汽车行业相比较,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新能源

汽车产业的投资规模还需要扩大,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零部件和材料的研发领

域,需要巨额的经费用于研发补贴,同样也需要在示范、宣传和推广工作方面投入

资金。

技术资源弱势。

新能源汽车技术还存在瓶颈。

技术弱势造成我国新能源汽

车产品在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较为落后。

目前的车用锂电池技术还无法实现大规

模应用,从事车用电池研发的人员也缺乏汽车产业的背景和经验。

新能源汽车的电控技术起步较晚,核心技术仍然被国外公司所掌控,这对十分

不利。

基础设施弱势。

基础配套设施的缺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这严重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广,从而限制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化。

尽管己经开

始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但是配套的新能源汽车相关设施还不完整,相关的基

础设施如充电站等还未形成规模。

成本弱势。

新能源汽车的高成本直接导致汽车

的售价偏高,而居高不下的销售价格又会影响产业规模,规模难以扩大形成规模经

济。

同时,较高的销售价格易于挫伤消费者购车的积极性,在现行的价格条件下,

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性价比偏低,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

3.3机会

政策机会。

政府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政府相继出

台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规划,用以推动、规范和帮助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各地

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号召,制定了一系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为新能

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需求机会。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新能

源汽车产业的生产如果形成规模优势,成本将大幅下降,这将促使新能源汽车的广

泛普及,占据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

产业机会。

许多跨国汽车公司不断加速其在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此外,许多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也将中国列为其战略范

围。

国外跨国汽车公司某些领域的技术己经非常成熟,它们的加入为我国新能源汽

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机会。

因此厂商应该努力把握产业起步的机会,加

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范围内的布局。

3.4威胁

国际汽车厂商威胁。

国外汽车厂商进军中国商场,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

较大的冲击,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的生存形成挑战。

如美国的通用公司,日

本的丰田和本田公司,德国的大众公司己经将发展成熟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产品投

放中国市场。

高端原材料威胁。

对于一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端原材料,我国都不

能进行商业化生产,需要进口。

目前,磷酸铁锂是最为理想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但

其价格昂贵,受到材料配方及粉体制备工艺等技术领域的局限,而无法大规模商业

生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车用锂电池成本居高不下。

环境污染威胁。

虽然新能源

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低污染'

或者"

无污染"

,但是在生产的环节缺不可避

免的出现污染,并且有些环节如处理不当,会导致极高的污染成本。

国际金融危

机威胁。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到世界各国。

虽然中国国内市场巨大,但由于消

费者对未来经济复苏缺乏信心,其消费结构己经趋向保守。

从生产厂商的角度考虑,

新能源汽车的短期投资收益率低,而长期投资则会面临较大风险,因此这严重挫伤

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得许多厂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望而生畏。

4政策建议

4.1加大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力度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包括电池、驱动电机和整车控制

技术。

从我国历来发展新兴产业经验来看,我国主要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换取市场

的做法来提高技术水平。

实践证明,只靠技术换市场的做法始终都只能追随别人的

脚步,必须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

行整改。

一是制定企业考核指标,增强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积极性。

对于核心技术不

能自主创新,只靠从国外引进的方式只能一次次的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

落后"

的恶性循环。

因此必须鼓励企业增强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可以通过

建立企业的考核指标,将专利数、研发投入额等纳入指标体系,达标的企业给予表

扬、增加相应补贴和减免相关税收,对于未达标的企业,采取提高税收等惩罚措施。

二是搭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开展以先进动力电池、先进整车

设计、新型材料等的研究。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4.2推进人才政策体系建设

为了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后备人才的数量,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需

要,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各大高等院校开设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完

善对人才的专业化高等教育,改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具体可以根据

各高等院校性质和类别,分别在综合性大学及高职专科院校,有针对性的开展新能

源汽车产业相关专业和课程。

在综合类大学,可以开设新能源汽车整车及相关零部件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

产业管理学、新能源汽车基础学等相关专业,着重培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综合性人

才。

在高职类专科学校,重点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的专业,着重快速培养技术

型应用型人才。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为了培养优秀人才资源,鼓励人才出国

深造,提供有利于出国深造的平台和条件,培养新能源汽车高技术人才,强化专业

队伍建设,为整个产业体系的后续开发提供持续不断的全能型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