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5264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3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3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3Word文件下载.docx

张家界模拟)1957年,毛泽东率领代表团前往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庆祝活动。

赫鲁晓夫在庆祝大会上宣称:

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中国共产党人很受触动。

第二天,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宣布:

“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这表明 (  )

A.我国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

B.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C.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D.我国通过“大跃进”实现了工业化

1953年中国开始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时间不符,故B错误;

材料“毛泽东宣布:

‘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盲目乐观地预估经济发展前景,忽视中国实际国情,片面强调经济速度,故C正确;

“大跃进”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致使国民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倒退,故D错误。

【加固训练】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

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

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  )

A.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解析】选A。

由题干材料中“人民公社期间”“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农业灌溉面积“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可知,A正确。

4.(2015·

郑州模拟)下图为《中国(1952—2002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A.三年经济困难人口大量减少

B.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C.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

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

【解析】选B。

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大跃进”时期农轻重比例进行调整,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因而城镇人口比重下降,故B正确。

5.西方学者西奥多·

舒尔茨认为: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该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  )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属于小农的经济行为,故A错误;

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将小农经济改造为公有制经济,故B错误;

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并没有改变农业集体化,故C错误;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经营模式上回归到小农经济的行为方式,故D正确。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6.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  )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材料中国家政策对城市经济改革仍有束缚,并未摆脱计划经济,故A错误;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一直都没改变,故B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是1992年提出来的,且创办个体企业无从体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C错误;

个体企业的出现表明单一公有制已经被突破,故D正确。

7.(2016·

黄冈模拟)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实行这一政策的地区 (  )

A.基本都取得了农业大丰收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实行这一政策的地区基本都取得了农业大丰收,故A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但不是最直接的后果,故B错误;

C、D说法太绝对,排除。

8.(2015·

陕西模拟)下表所显示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产品出口的走势,从中可以反映出我国 (  )

年份

国有企业

比重(%)

外资企业

民营企业

2001

42.5

50.1

7.4

2003

31.5

54.8

13.7

2007

18.5

57.1

24.4

A.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

B.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C.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

D.民营经济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从表格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表明民营经济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故D正确。

【拓展延伸】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9.(2016·

张家界模拟)1992年8月4日《人民日报》载“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

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B.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C.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形成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信息,故A错误;

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充分调动了国有企业自主性,企业效益显著提高,故B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信息,故C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于21世纪初,故D错误。

(2015·

宿迁模拟)“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南方谈话澄清的重大问题是 (  )

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马克思提出的,不是邓小平,故A错误;

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属于南方谈话内容,故B、C错误;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属于南方谈话内容,故D正确。

10.(2016·

日照模拟)1991年底到1992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

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

这反映出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C.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确立,故A错误;

国有企业不再保留“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说明国有企业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型,故B正确;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故C错误;

D中“完全接纳”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11.1984年,邓小平指出: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为扩大开放,中国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 (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80年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

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区域,1984年作出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决策,故B正确;

1985年作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拓展延伸】建立经济特区的意义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

(4)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12.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指出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

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 (  )

A.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C.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D.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首先应明确上海自贸区原则通过的时间为2013年,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的时期。

提取题干有效信息:

A、B“排头兵”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为经济特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为1990年开放的浦东新区,C排除;

故D为本题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

“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革命发展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邓小平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

“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

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肖枫《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依据两国的具体实践,评述材料中两位领导人的共同观点。

(26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解析】首先提炼出两位领导人的共同观点,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正确处理好革命精神与个人物质利益的关系。

然后选取合理的史实加以论证,如选择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农业政策或者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说明它们是如何维护农民的利益进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观点:

都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正确处理好革命精神与个人物质利益的关系。

(8分)

论证:

两位领导人在强调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的同时,更突出强调了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重要性。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收集制;

中国在农村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

两者都充分考虑了农民的个人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1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

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二 1984年,深圳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

刚开始取消粮票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

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重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

《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

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12分)

【解析】第

(1)题注意时间提示:

1979年2月,由此可判断此项决定应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关,分析意义时需要依据“香港招商局”“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等信息回答;

(2)题可从政策保障、制度创新方面说明条件,影响可以从价格改革对旧体制的冲击和对新体制的促进方面回答;

第(3)题要先阐述“南方谈话”对“改革”和“开放”的影响,然后结合“南方谈话”后“改革”和“开放”的进程来回答,注意要史论结合。

(1)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分)意义;

引进外资和技术;

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4分)

(2)条件: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

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

(4分)影响:

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3)改革: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分)开放:

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成为重点;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