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塌陷规律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采空区塌陷规律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空区塌陷规律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采空区顶板冒落、地表塌陷及冲
击地压等是目前矿山最大威胁之一[[9]。
矿山采空区顶板冒落、片帮、塌陷等引起的安全事
故,是矿山生产事故中很大一部分,其根本原因则是采空区地压平衡的失控,为此,国内
外进行了大量研究,在采煤形成采空区塌陷问题研究上己取得重要成果,并形成了开采沉
陷学科[10-12]
早在1838年。
比利时Gonot就提出了开采沉陷“垂线理论”,随后又提出了“法线
理论”。
德国的Jicinsky于1876年提出“二等分线理论”。
耳西哈于1882提出“自然斜
面理论”[13]。
法国的裴约尔于1885年提出“拱形理论”等。
1903年,Halbaum认为,可
将采空区上覆岩层视作悬臂梁,地表变形是由上覆岩层的下沉导致的。
1909}Korten根据
变形实测结果总结出水平变形与移动的分布规律。
1913年,Eckardt认为岩层的移动应是
岩层逐步弯曲导致的。
1919年,Lehmann提出,地表沉陷过程与褶皱的形成过程类似。
Schmitz等人于1923-1940年提出了影响函数法研究开采沉陷影响面积。
前苏联的阿维尔申
利于1947年建立了地表下沉盆地剖面方程。
波兰学者Litwinszyn于1954年提出随机介质
理论研究开采沉陷「‘“}。
至此,国外己逐步形成开采沉陷学科的理论体系。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对开采沉陷理论进行研究,经过多年努力,也己逐步形成
一套符合我国矿山开采实际情况的开采沉陷理论。
1965年,刘宝深、廖国华等在随机介质
理论基础上发展,提出了“概率积分法”。
1981年,何国清[}ls}等提出了碎块体理论。
1985
年,何万龙「16}等提出了地表移动的计算方法。
1988年,刘文生「17}研究了矿房尺寸对地表沉
陷的影响。
2000年,郭增长[[18}提出了预计地表在不充分开采时移动的方法。
2005年,张
永波「19]等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和相似模拟实验结果,结合分形几何理论对采动覆岩形成分形
裂隙网络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2008年,黄英华研究了石膏矿采用房柱法时采空区的失
稳机理。
2010年,王鹏[[20}研究了复杂开采条件时上覆岩层变形和移动规律。
目前,采空区塌陷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唯象学研究方法。
这类方法是通过收集地表位移的监测和观测数据,结合统计
学方法总结上覆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陷规律,学者己提出了多种地表塌陷预测方法,典型的
有典型曲线法[[21]概率积分法,神经网络法,剖面函数法[[22],分布函数法[[23],模糊数学方
法,图表法「24],灰色预测方法,采空区矢量法及稳健统计方法[[25}等。
}2)力学研究方法。
为揭示上覆岩体破坏的力学本质,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力学模型
和假说,如普氏地压学说、悬臂梁(板)冒落论「26-27]、太沙基理论、冒落岩体碎胀充填论、
冒落岩块铰结论、采场薄板矿压理论、矿山岩体损伤力学方法、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28]
等,这些理论加强了人们对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的认识。
但由于开采塌陷问题过于复杂,目
前尚无公认和通用的采空区塌陷理论。
(3)数值模拟方法。
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某些软件己能较准确
的模拟采空区塌陷过程和地下岩层的移动,数值模拟方法己广泛应用于复杂岩体力学问题
的研究。
目前,常用数值分析方法为:
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边界单元法等。
依据上
述数值分析方法,世界上许多公司己开发出相应专用程序。
有限差分程序有美国Itasca公
司开发的FLAC3D,有限元程序则有加拿大学者研究出的SAP2D、我国西安矿业学院开发
的NCAP和SASI公司开发的最著名的ANSYS,边界单元法程序是由南安普敦大学首创的,
目前己开发出T'
WOFS,T'
WODD,T'
WOD1程序,此外,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发的边界单
元程序EXAMINE也己得到应用[[29-35]
采空区塌陷研究己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但尚有许多需要探讨和深入研究的内容,
有很多问题还需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还需要一个长期的研究发展过程才能满足于
工程实践的要求。
3研究内容和方法
空场采矿法矿体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塌陷涉及到采空区顶板、矿柱、围岩、上覆岩层
稳定性,破坏机理及其复杂,影响因素甚多。
采空区塌陷过程及其复杂,其影响因素和破
坏机理尚未完全研究清楚。
基于现有研究现状,对采空区顶板和矿柱失稳机理和破坏模式
进行了总结,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分析采空区应力分布情况和稳定性,结合桃花山矿
塌陷实例分析其采空区塌陷规律并找出采空区塌陷控制因素。
研究思路如下:
(1)搜集资料:
选择研究方向,总结矿山地质资料,现场调查矿山采空区规模和采
空区塌陷情况及塌陷现状,搜集国内采空区塌陷相关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
(2)数值模拟:
在矿山现场选取矿石和围岩岩样,在实验室进行点载荷实验,并结
合相关地质资料选取数值模拟中岩体参数,根据矿山各采场现状平面图、现状图和地表地
形图等构建矿山三维有限元模型,结合矿山实际情况施加边界条件,计算分析矿山各采空
区应力分布情况和采空区稳定性。
(3)顶板和矿柱稳定性分析:
结合现有顶板和矿柱稳定性计算方法,对矿山现有采
空区顶板和矿柱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和分析,得出采空区顶板和矿柱稳定性。
(4)采空区塌陷规律研究:
根据矿山历次采空区塌陷实例,分析矿山顶板冒落规律。
基于采空区塌陷基本条件计算分析地表塌陷形成过程和规律,并分析塌陷体稳定性。
(5)采空区塌陷控制因素和塌陷防治措施研究:
结合矿山地质条件和采空区现状,
基于桃花山矿采空区塌陷规律,分析桃花山矿采空区塌陷控制因素。
结合矿山塌陷现状,
提出采空区塌陷防治措施。
第四章采空区失稳机理和破坏模式
4.1引言
空场采矿法在矿体开采后,采场以敞空形式存在,往往会形成大面积采空区,主要靠
矿柱和围岩本身强度来维护采空区稳定「36]。
随着矿体的开采,采场围岩应力状态不断改变,
采场原始应力平衡破坏,应力状态重新分布,最后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采空区形成后,
采空区覆岩失去支撑,原本平衡状态破坏,致使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发生顶板冒落,甚至
会导致采空区大面积塌陷,采空区离地表较近时,采空区塌陷会导致地表塌陷。
空场采矿法形成的采空区,其稳定性状态由顶板和矿柱稳定性共同决定,其中顶板破
坏是目前矿山主要灾害之一[[37]。
采空区稳定性状态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矿柱
稳定、矿房稳定;
(2}矿柱稳定、采空区顶板失稳。
此时,矿柱稳定,但采空区顶板失稳
后采空区顶板大面积冒落,可导致上下采空区连通;
(3)矿柱失稳、顶板完整。
由于矿柱
所受荷载超过矿柱强度,矿柱破坏失稳,且不足以支撑采空区顶板岩层,造成上覆岩层整
体向下沉陷;
(4)矿柱失稳、顶板整体破坏。
矿柱失稳破坏后,顶板岩层不断向上破坏甚
至有可能发展至地表。
采空区采深较小时,则会形成地表塌陷。
采空区塌陷是一个复杂的力学时空过程,矿山岩体复杂,影响因素极多,采空区塌陷
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质条件、采空区开采方式、顶底板管理方法、围岩物理力学条件、采空
区开采深度、采空区规模、采空区空间位置等。
4.2采空区顶板破坏模式和失稳机理
采空区顶板失稳时,则会发生顶板冒落。
按照顶板冒落范围,常见顶板冒落可分为两
大类。
(1)局部冒顶
局部冒落的特点主要为冒落范围较小,冒落岩体体积较小,原因是己失稳破坏的顶板
岩体失去依托导致的,其触发原因是采矿工作(包括爆破、装矿等)过程中,未及时支护
己暴露可见的破碎顶板。
(2)大面积冒顶
采空区大面积顶板冒落时会产生强烈冲击波引起灾难性的破坏。
随着采矿的不断进
行,采空区不断扩大,如不及时处理,采空区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可以诱导顶板岩石的崩落,
而且可使冒落分阶段、大面积地发生,大片的采空区岩石冒落又可以引起空气快速扩散产
生空气冲击波,并产生巨大的冲击压力。
冲击波所产生的气浪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给矿山
井下作业人员和设备带来危害。
4.2.1顶板破坏模式
顶板破坏模式,指采空区形成后,悬露顶板在次生应力和其自重共同作用下表现出的失稳破坏方式。
各采空区由于采空区规模、地质条件等因素的不同,顶板破坏模式也各不相同。
通过分析总结采空区顶板失稳现象,可将顶板的破坏模式概括为拱形冒落、沿断层破碎带抽冒、折断垮落、楔形冒落和顶板的离层垮冒五种破坏模式。
(1)顶板拱形冒落。
根据普氏地压学说,采空区顶板岩块在自重作用下,会逐渐冒落,最终形成一定高度的免压拱以支撑上覆岩体自重,免压拱形成后,采空区顶板会趋于稳定。
(2)沿断层破碎带抽冒。
如果采空区上覆岩层存在断层破碎带,顶板被断层切割,如
果断层破碎带倾角较大、厚度较大,顶板则会沿断层破碎带抽冒。
(3)顶板折断垮落。
顶板岩层厚度不大,岩体强度较低时,如果存在断层破碎带垂直
矿体走向切割采场顶板,可使顶板成为悬臂梁,在顶板岩体自重作用下,在垂直方向和水
平方向顶板会发生折断破坏。
(4)顶板楔形冒落。
如果顶板岩体节理裂隙发育,部分顶板岩体被多条较大裂隙切割
后形成楔形岩体,楔形体在自重作用下回脱离母岩冒落。
(5)顶板离层冒落。
采空区上覆岩层为层状,如果岩体层间结合力小,单层连续性好,
单层岩层厚度小,岩石强度低而顶板跨度较大,则在构造力和岩体自重共同作用下,顶板
岩层之间会分离,直接顶板产生弯曲变形,当弯曲变形超过岩层抗拉强度时,直接顶板岩
体向采空区冒落。
4.2.2顶板失稳机理
(1)地质构造弱面导致冒落
矿岩层在形成过程中随地质变化形成的地质构造弱面,对顶板的稳定性影响很大[[38]
弱面的存在破坏了顶板的完整性,有的弱面使岩性、顶板组合结构改变,顶板的强度降低,
最后导致顶板冒落。
裂隙、节理等构造较发育时,会频繁出现小规模冒顶,极端时会发生
大面积顶板冒落。
裂隙发育形成的弱面,对顶板的稳定性影响也较大。
虽然顶板岩性、结
构未改变,但顶板完整性破坏,强度大大降低,稳定性也降低。
节理裂隙发育时,顶板岩
体受压后容易破碎,如果未支护,则会发生局部冒顶。
层理发育形成的弱面,则使顶板组
合结构改变,顶板岩体沿层理产生离层裂隙,导致岩层和母岩分离,使顶板岩体强度降低
从而发生离层冒落。
而且,层理面越光滑,顶板稳定性越差;
有水平层理的顶板较有斜交
波状层理的顶板稳定性差;
当岩石抗压强度相同,有层理弱面的岩层厚度越小,顶板越容
易失稳。
(2)“关键块体”导致冒落
半坚硬和坚硬岩层中,各种结构弱面将顶板岩体切割成镶嵌块体。
矿体开挖前,这些
镶嵌块体处在应力平衡状态。
矿体开挖后,镶嵌块体暴露并失去了支撑,暴露出的镶嵌块
体失去平衡,会沿着岩体中结构弱面滑动、失稳。
这些镶嵌块体即为“关键块体”f39]“关
键块体”是保持采空区顶板稳定的关键组成,同时也是采场顶板稳定的薄弱环节。
采空区
顶板中存在的某个“关键块体”的冒落,会使相邻块体失稳并释放冒落,连锁反应下会导
致采空区顶板块体的连续冒落,甚至致使采空区顶板整体失稳、冒落。
(3)应力集中导致冒落
矿体开挖前,围岩应力状态自然平衡;
开挖后,自然平衡状态破坏,原岩应力状态发
生变化,采空区围岩应力重新分布。
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原岩应力分布状态不断改变
而产生新的应力场,从而在采场顶板中会出现应力集中「40]。
根据“普氏地压学说”,采空
区形成后,在应力集中作用下,顶板免压拱形成范围内顶板岩体应力状态失去平衡,顶板
岩层会出现下沉、弯曲现象,采空区顶板中部出现拉应力集中。
当拉应力增加到一定大小
并超过顶板岩体极限抗拉强度时,顶板岩层出现拉裂缝,随着时间推移,拉裂缝会不断延
伸扩大最终致使顶板冒落。
(4)能量释放导致冒落
在岩体构造应力和自重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岩体的形状和体积改变,产生弹性能量聚
积[[41-42]。
俄国阿维尔申提出,矿岩体内聚积的弹性能组成为:
由体积变化产生的体变弹性
能Uv、形状变化产生的形变弹性能Uf和顶板弯曲下沉产生弯曲弹性能Uw组成,即:
式中:
由上式可知,随开采深度、悬顶长度和采空区暴露面积的增加,积聚的能量越大。
当围岩能量积聚到一定值时,产生的应力会超过顶板岩体极限强度,此时,弹性能就
会突然释放,导致岩体严重破坏,就会产生岩体的弹射或顶板冒落等现象。
(5)地下水导致冒落
当矿体围岩可溶时,受井下充填富余水和构造裂隙水的影响,围岩物理力学性能大大
减弱,致使采场顶板岩体相互作用力下降,从而造成顶板冒落。
4.3矿柱破坏模式及影响因素
采空区形成后,采场应力状态重新分布,采空区稳定性主要由留设的矿柱维持,矿柱
稳定性是决定矿山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问题[[43]。
矿柱稳定性与采场安全密切相关,合
理确定矿柱位置、尺寸、留设形式既能提高矿石回采率,又可以保证采空区安全。
不合理
的矿柱留设形式,会导致矿柱承受荷载集中,所受荷载超过矿柱强度就会致使矿柱失稳破
坏,引发矿柱上覆岩体破坏,导致冒顶等事故「44]
4.3.
矿柱破坏形式
矿体开采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矿柱荷载会增加。
矿柱荷载超过矿柱强度时,矿柱
发生破坏。
根据大量实验和现场观察证明,矿柱破坏形式主要为脆性破坏、延性破坏和弱
面剪切破坏[[45],如图4.1所示:
(1)脆性破坏
矿石硬度不大时,矿柱失稳后发生脆性破坏。
矿柱在载荷作用下没有显著变形就突然
破坏。
产生这种破坏的原因是岩石中裂隙发育和发展的结果。
(2)延性破坏
矿柱很少发生这种破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矿柱破坏之前要发生很大的变形,且没有
明显的破坏载荷,表现出显著的塑性变形、流动或挤出。
但在锚杆支护的情况下,矿柱受
两向或三向的力也可能发生延性破坏(或塑性破坏)。
(3)弱面剪切破坏
由于矿柱中存在节理、裂隙、层理、软弱夹层等软弱结构面,矿柱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在荷载作用下,这些软弱结构面上的剪切力大于该面上的强度时,矿柱就发生沿着弱面的
剪切破坏。
4.3.2矿柱失稳控制因素
矿柱是否失稳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矿柱强度,主要为矿石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
(2)矿柱所承受上覆岩体荷载大小;
(3)矿柱中的结构面,结构面与作用力之间的方位关系对矿柱强度有着很大的影响;
(4)矿柱的宽高比,矿柱宽度与高度比值越小,矿柱越易失稳;
(5)矿柱尺寸与矿房尺寸,矿房尺寸一定时,矿柱尺寸与位置是否合理决定了矿柱是
否失稳,矿柱尺寸不合理时,矿柱承受荷载过大失稳后先行破坏而导致荷载集中到相邻矿
柱,引发相邻矿柱失稳破坏,最终导致采空区顶板的大面积冒落。
4.3.3矿柱失稳机理
随着矿体开采,采空区矿柱受开挖(如反复加卸载、爆破震动)的影响,矿柱一定范
围内岩体应力集中并超过岩体屈服极限,岩体状态由弹性变为塑性,并形成松动区,可称
为塑性软化区「ay。
矿柱中部岩体为弹性状态,该部分岩体位于弹性区。
弹性区内岩体内积
蓄弹性应变能释放后,塑性软化区扩大,从而导致矿柱失稳。
其力学模型可简化为图4.20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岩石受载时,应力应变关系特性为:
加载开始时,在应力作用下
岩石中原本存在的微裂纹闭合,随着岩石所受载荷增加,岩石到达线弹性变形阶段,岩石
变形超过其弹性极限时,岩石中微裂纹会迅速传播,直至岩石的应力达到其峰值强度。
在
此之后,岩石的性质发生明显改变,随着变形的增加岩石的抗变形能力不断减少,岩石开
始表现出应变软化现象。
4.4多水平采空区塌陷模式及机理
空场采矿法矿体开采后会形成大面积采空区,采空区主要靠矿柱和顶板支撑上覆岩
层,矿体倾角和厚度较大时,必然会形成多水平采空区。
多水平开采时,上覆岩层压力主
要由最上层采空区顶板和矿柱支撑,上部采空区矿柱所承受荷载会逐步传递到下部采空区
矿柱和顶板上。
多水平开采时,所留矿柱尺寸、形状、空间位置及其重要,当上下两层矿
柱对应时,上覆岩层荷载才能通过矿柱有效传递到下部采空区顶板和矿柱,从而确保采空
区稳定性。
多水平开采时,所留矿柱空间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上下矿柱完全不对应(如图4.3a):
上部采空区矿柱承受荷载绝大部分由下部采
空区顶板岩层承担。
如果此时顶板所承受荷载过大,则发生大面积采空区冒顶可能性很大。
(2)上下矿柱部分对应(如图4.3b):
上层矿柱荷载部分由下层采空区顶板岩层承担,
此时局部顶板和矿柱应力集中,发生局部冒顶事故可能性很大。
(3)上下矿柱完全对应(如图4.3c):
此时矿柱荷载能有效传递,矿柱能有效支撑上
覆岩层。
多水平开采时,采空区深度对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也较大。
采深较大时,采空区上覆
岩层荷载相对较大,矿柱和顶板所承受压力也越大。
顶板和矿柱更容易失稳。
顶板和矿柱
破坏后,由于岩体具有松散特性,垮落岩体会充填采空区,采空区体积变小,应力重新分
布,采空区会逐步趋于稳定(如图4.4a。
采深较小时,上覆岩层荷载相对较小,但采空区
塌陷后,如果冒落岩体厚度不够,则会形成地表塌陷(如图4.4b)o
地表塌陷形成后,采空区上覆岩层整体性遭到破坏,上覆岩层会形成更多的断层、裂
隙和节理,如果形成的塌陷体下方存在采空区,则塌陷体有可能向下部继续发展。
根据经
验,塌陷岩体向下发展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失稳力学条件和采空塌陷空间。
(1)塌陷岩体具备失稳力学条件:
当采空区上方的围岩,在可塌陷岩体接触面上不
能够提供足够的抗剪强度来支撑对应的可塌陷岩体重量时,采空塌陷即可发生。
反之,则
处于稳定状态。
(2)塌陷岩体具备足够的采空塌陷空间:
岩石破坏后有一定松散系数,破坏岩体会
充填采空区,只有当下方有足够的采空塌陷空间时,塌陷体才会向下发展,导致地表塌陷
坑的进一步扩大。
第六章桃花山矿采空区塌陷规律及影响因素
桃花山矿采用空场采矿法,经过多年开采,己累计形成采空区面积约3万mz,开采期
间,矿山发生过多次采空区塌陷,己形成地表塌陷,部分采空区己被塌陷体充填。
目前矿
山正在一188米水平以下进行采矿活动,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矿山局部采空区应力集中,有
可能发生小规模采空区冒顶,为保证矿山安全生产,在收集、整理矿山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了矿山采空区塌陷规律、塌陷体发展趋势和采空区稳定性,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理论
依据和科学指导。
6.1采空区顶板冒落过程和破坏模式
6.1.1桃花山矿顶板冒落过程
矿山前期开采无序,上部采空区规模较大,采空区位置上下重叠且无上下对应矿柱,
回采结束后采空区未处理且缺乏有效支护手段。
桃花山矿井于1998年发生采空区冒顶塌
陷事故,冒顶塌陷使一23米水平和一86米水平采空区与上部采空区分别连通,空区区高度分
别达到48.5米和43米。
2002年2月14口地表塌陷,-86米水平采场与地表++117米贯通,
形成长50米,宽30米的塌陷坑,2月17口塌陷区进一步扩大。
2003年10月和2007年7
月桃花山矿原塌陷区又发生地面沉降变形,最后形成了一个长约70-80米,宽约30-}-50
米,50米深,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近似圆形塌陷坑。
采空区与塌陷区剖面图如图6.1所示。
根据矿山历次塌陷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可知桃花山矿采空区顶板的冒落过程可大致分
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顶板稳定阶段
矿体开采过程中,采空区跨度、采高较小,顶板厚度足够,矿体开采时,采场崩下大
量矿石和岩石,对采场围岩和顶板有一定支撑作用。
采场规模足够小时,采场顶板稳定。
(2)顶板免压拱形成阶段
随着开采范围增大,采场顶板跨度和规模增大,在顶板岩体自重影响下,顶板岩体会
出现冒落,形成一定高度免压拱。
(3)顶板大面积冒落阶段
矿体开采结束后,采空区形成,由于采空区跨度、采高过大,顶板厚度不足,地质构
造若面破坏顶板整体性等原因,采空区顶板大面积冒落,甚至出现顶板整体塌陷导致上下
采空区连通。
(4)地表塌陷阶段
上下采空区连通后,采空区规模进一步扩大,最上层采空区上覆岩体稳定状态破坏,
整体失稳,上覆岩体冒落或整体下滑,直至形成地表塌陷,塌陷体充填采空区后,采空区
暂时稳定。
(5)塌陷体向下发展阶段
地表塌陷后,塌陷体充填采空区,下部采空区局部上覆岩体为塌陷体,塌陷体整体强
度较低,采空区顶板上覆岩体压力较大且超过顶板抗压强度,下部采空区顶板失稳直至整
体垮落,塌陷体向下进一步发展充填下部采空区,地表塌陷区范围进一步扩大。
6.1.2桃花山矿顶板破坏模式
总结分析桃花山矿历次塌陷资料,该矿山顶板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破坏模式:
前期开采时,采空区跨度、采高较大,顶板岩体在自重作用下
向上冒落,矿山大部分采空区顶板破坏形式都表现为拱形冒落,当顶板厚度不足时,则会
出现顶板大面积冒落事故,如1998年发生的顶板冒落和2002年9月发生的顶板冒落;
据地质资料表明,该矿矿体受破碎带控制,矿体走向基本
与破碎带走向一致,局部采空区顶板在断层切割作用下会冒落,2006年9月,桃花山矿在
负142米、负157米和负172米三个水平中段采空区的顶板就出现过沿断层破碎带抽冒;
地表塌陷形成后,部分采空区正上方为塌陷体,塌陷体施加荷
载集中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