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地理同步新导学案人教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章 第二节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4140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地理同步新导学案人教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章 第二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版地理同步新导学案人教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章 第二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版地理同步新导学案人教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章 第二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版地理同步新导学案人教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章 第二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版地理同步新导学案人教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章 第二节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地理同步新导学案人教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章 第二节Word文档格式.docx

《版地理同步新导学案人教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章 第二节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地理同步新导学案人教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章 第二节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地理同步新导学案人教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章 第二节Word文档格式.docx

(3)主要活动:

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

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

商业性木材采伐;

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2.雨林开发(以亚马孙开发计划为例)

(1)20世纪50年代以前

亚马孙地区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因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的环境,一直未被开发;

印第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稀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此时,对雨林系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实施大规模的公路建造计划;

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

首都迁往内陆高原。

这时,加快了对西部广大疆土的开发,使热带雨林地区受到空前的破坏。

(3)1970年

巴西政府正式公布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更加加快对雨林的破坏。

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②移民亚马孙平原。

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④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面临形势:

每年有大约11万平方千米的雨林因砍伐、焚烧而毁灭,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制止,“绿色腰带”将彻底消失。

2.矛盾冲突:

雨林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3.理性选择:

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4.保护措施

(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3)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4)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5)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6)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探究点一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

2017年7月21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乔纳森·

怀特副教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题为“亚马孙南部热带雨林触发湿季的开始”的论文。

该论文首次以观测数据证明了热带雨林蒸腾作用在触发南美洲的干湿季转换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据此回答问题。

1.热带雨林对全球碳循环、水循环和生物多样性都至关重要,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三幅关系图。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等条件,使这一生态系统又比较脆弱,一旦破坏,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请完成以下关系图。

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雨林生态系统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1)优越性

(2)脆弱性

读下图,回答1~2题。

1.从图示来看,热带雨林是(  )

A.地球之肾B.主要的木材来源

C.天然垃圾场D.地球之肺

2.有关图中森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B.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C.促进全球水循环

D.生物生长旺盛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

第2题,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探究点二 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巴西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的失业问题,鼓励农民向亚马孙流域进军。

破产的农民们拖家带口走向森林,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是西南部的朗多尼亚地区,这里是巴西最富庶的地区。

在高峰时期,每月有五万七千多移民来到这里。

读“亚马孙流域朗多尼亚地区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图”(图1)、“亚马孙流域开发示意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朗多尼亚地区1970年至1988年的19年间,人口从10万增加到100万,雨林砍伐的面积从不足10万公顷增长至________公顷,占到雨林面积的________%,这说明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有什么关系?

答案 180万 7.5 人口增长与雨林被毁面积呈正相关,人口数量越多,雨林被砍的面积越大。

2.亚马孙横贯公路的建设对雨林有什么影响?

答案 公路的铺设,有利于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随着大规模农场和牧场、城镇居民点、伐木公司、河川沿岸造纸厂、炼铝厂的建立,雨林破坏加剧。

3.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该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那么应如何保护热带雨林?

答案 

(1)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2)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3)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4)加强雨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5)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①移民亚马孙平原的客观条件: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

②导致移民的因素:

一是自然因素,人口稠密的巴西东北部地区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

二是经济因素,巴西东北部地区贫困人口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三是政策因素,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政策的驱动。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3.亚马孙雨林的可持续发展

[拓展延伸] 湿地的概念、作用及减少原因和保护措施

(1)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其特点是: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湿地的作用

(3)湿地减少的原因

(4)保护湿地的措施

①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

②防治水污染;

③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

④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等;

⑤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巴西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巴西境内被砍伐的亚马孙雨林面积为2800平方千米,较前一年下降21%,为5年来首次下降。

据此回答3~4题。

3.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

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

D.开辟大型农牧场

4.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

①雨林观光 

②生态旅游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太快及贫困。

第4题,雨林的保护性开发,一方面是开发森林作为木材之外的其他功能;

另一方面,是注意采伐和更新相结合。

问题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

多暴雨冲刷;

地表植被覆盖较差;

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开矿;

坡地开垦

荒漠化

气候干旱;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地表多沙质沉积物;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开发;

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

沉积物长期积累

土壤侵蚀;

围湖造田;

大量引水灌溉;

环境污染;

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物种自身有诞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

过度捕猎

西辽河流域面积约为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西辽河属于________(内、外)流河。

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

(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答案 

(1)外 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耕地大面积增加,林地、建设用地增多,其中耕地增加最多;

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4)破坏草原;

过度开垦,土地沙化;

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

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解析 第

(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

(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2018·

福州检测)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1.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

A.aB.bC.cD.d

2.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

A.a—枯枝落叶B.b—土壤

C.c—生物D.d—供给养分

3.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的积累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1.A 2.B 3.A

解析 第1题,雨林中土壤贫瘠,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因此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

从图中可以看出养分储量a最大,表示生物。

第2题,由图发现枯枝落叶源于植物体a,a的养分来自b土壤;

d表示雨水淋溶作用,造成的养分流失;

c表示供给养分。

第3题,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

多雨的气候使淋溶作用强,养分易流失。

辽宁省实验中学期中)近年来,鄱阳湖地区的生态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结合“鄱阳湖位置图”和“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演变趋势图”,完成4~5题。

4.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逐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淹没范围扩大

B.泥沙沉积,湖底抬高

C.流域内多年降水量大增

D.流域内土壤含水率增大

5.近期,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湖口修建水闸,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有(  )

A.调节湖泊汛期最高水位

B.湖泊泥沙淤积明显减少

C.提高本省水电资源利用率

D.增加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量

答案 4.B 5.A

解析 第4题,湖泊淹没范围与流域内土壤含水率对水位高低没有影响;

流域内多年降水量变化不大;

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使湖底抬高,水位上升。

第5题,河流汛期时,通过水闸可以控制进入湖泊的水量,进而降低湖泊汛期最高水位;

含沙量不会减少,不会明显减少湖泊的泥沙淤积;

水闸只是控制湖泊的水量,不能增加水电资源的利用;

汛期时,长江下游水资源充足,枯水期时,(因有水闸调节)湖泊注入河流水量减少,因此会减少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量。

6.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带像由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它们对于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热带雨林,其全球生态环境效应尤为显著。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现象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方框中。

①水土流失 ②鸟类、兽类减少 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风速减小、湿度增大 ⑥气候恶化 ⑦干旱灾害减少 ⑧土地沙化 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热带雨林被毁,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主要有(多选)(  )

A.水土流失

B.干旱

C.地表径流加强,洪涝灾害增多

D.酸雨

(3)亚马孙雨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什么?

雨林被毁,“地球之肺”功能受损,会对全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第一行②⑦;

第二行⑧⑥③④⑨;

第三行①⑤

(2)ABC

(3)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全球碳氧平衡。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加剧。

亚马孙河流域具有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热带雨林群落。

据此完成1~2题。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

①光合作用强烈 ②生物循环旺盛 ③生产力高 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2.热带雨林群落高大密集的原因是(  )

①热量充足 ②水分丰沛 ③生长季节连续 ④土壤肥沃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优势。

第2题,亚马孙河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热带雨林群落,但其土壤贫瘠,故选A。

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  )

A.极密B.密

C.中密D.稀疏

4.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

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D.工矿产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各曲线的最低点越低说明减弱风力效果越明显;

最低点到“三北”防护林的距离为减弱风力的范围。

读图可知,极密林减弱风速的效果最好,但减弱风速的范围较小且投资较大。

稀疏林减弱风速的效果最差,减弱风速范围也不大。

中密林减弱风速的范围最大且经济合理。

第4题,城市林地、绿地主要是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黄土高原林地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东北西部林带主要作用是减弱风速、防风固沙。

工矿区林地主要作用是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故选D。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很多国家将植树节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因为植树造林是防止________的最佳措施(  )

①水土流失 ②地面沉降 ③土地荒漠化 ④大气污染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6.具有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功能的防护林带主要有(  )

①水源涵养林带 ②水土保持林带 ③防风固沙林带 ④薪炭林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从成因上看,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是植被破坏的结果;

地面沉降是地下水过度开采形成的;

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大气污染的最佳方式。

所以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C正确。

第6题,“具有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功能”是题眼,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①正确;

水土流失会加剧洪涝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②正确;

植被可以防风固沙,③正确;

薪炭林是为居民提供薪柴的防护林,④错误。

结合选项,D正确。

读“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a→d土壤肥力变化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原因是植被被焚烧,养分回归到土壤中

B.b→c,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原因是森林被焚烧,枯枝落叶减少

C.c→d,土壤肥力保持较高水平,变化不大,原因是弃耕土地的植被处于恢复期

D.d以后,随着植被恢复,土壤肥力有所下降

8.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肥力较低,其原因不包括(  )

A.有机质分解旺盛B.淋溶作用强

C.养分循环快D.枯枝落叶稀少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a→b,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原因是植被被焚烧,土壤中的养分增多;

b→c,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原因是森林被焚烧,土壤养分被作物逐渐消耗,加上土壤失去植被保护后,养分淋洗、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c→d,土壤肥力保持较低水平,变化不大,原因是弃耕土地的植被处于恢复期;

d以后,随着植被恢复,土壤肥力有所回升。

第8题,有机质分解旺盛、养分循环快、淋溶作用强是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重要原因。

云南省昆明市调研)乌尔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

水深春季为4~6米,夏季仅1~2米。

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生物圈保留区。

据此完成9~11题。

9.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雨水B.冰川融水

C.地下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

10.造成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  )

A.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

B.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

C.破坏植被,坡面径流增加

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

11.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尔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是(  )

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 ②湖区实施人工增雨 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 ④发展节水农业 ⑤跨流域调水

A.①③④B.①②⑤

C.②④⑤D.②③④

答案 9.D 10.B 11.C

解析 第9题,图中湖泊的纬度在北纬37.5°

,说明冬季气温较低,积雪堆积,在春季因为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补给湖水,答案选D。

该湖泊是咸水湖,说明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因此可把A排除。

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地下水不是当地湖泊主要的补给水源。

第10题,依据上题可知该地降水少,蒸发强烈,导致入湖的水量减少。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降水变率增大,但影响内陆湖面积变小的主要原因是蒸发加剧。

C、D均是人为原因,故排除。

第11题,乌尔米耶湖面积迅速缩小,要改变现状使其面积恢复或变大,湖区发展渔业生产,不会增大湖区面积;

增加高山冰雪融水,也就是人为使得气温升高,蒸发更强烈,湖区面积反而会缩小,故答案选C。

欧美黑杨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大,有湿地“抽水机”之称。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洞庭湖区大面积种植,有的种植户还在湖泊湿地内采用工程挖沟抬垄后,在垄上栽植黑杨树。

据此完成12~13题。

12.洞庭湖区大面积种植黑杨会(  )

A.加速湿地的旱化B.提高土壤的肥力

C.保护生物多样性D.净化水中污染物

13.挖沟抬垄种植方式将直接导致(  )

A.湿地行洪能力增强B.泥沙淤积减轻

C.鱼类生存空间破坏D.水土流失加重

答案 12.A 13.C

解析 第12题,由材料可知,黑杨绰号“湿地抽水机”,生长快,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量大,大面积种植加速了湿地的旱化。

第13题,在湿地内挖沟抬垄种植黑杨,导致水域面积减少,鱼类栖息地面积减小,鱼类生存空间受到影响;

挖沟抬垄增大阻力,降低行洪能力,可能会增加洪涝灾害;

挖沟抬垄使湿地起伏变大,降低流速,增大泥沙淤积;

种植黑杨能保持水土,使水土流失减轻。

14.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每年6月至8月苏门答腊岛山脉东侧当地民众在森林山地放火烧荒,浓烟殃及到了马来半岛的旅游业。

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腊岛建成了林、浆、纸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主要销往亚洲、欧美等地区。

目前苏门答腊岛85%的原始森林都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简述苏门答腊岛当地民众烧荒的理由。

(2)分析苏门答腊岛烧荒对马来半岛旅游业的影响。

(3)分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腊岛建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

(4)针对苏门答腊岛森林现状,提出保护的措施。

答案 

(1)处在热带雨林区,土壤贫瘠,烧荒增加土壤肥力,获得耕地,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

(2)每年6~8月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苏门答腊岛烧荒产生的烟尘会吹到东北方向的马来半岛上,污染空气,使马来半岛旅游业受到影响。

(3)热带雨林区,原料丰富;

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劳动力廉价;

临海,海运交通便利;

土地租金低(内部交易成本低)。

(4)建自然保护区;

采育结合;

发展生态旅游;

提高民众环保意识等(不能只答禁止烧荒、禁止砍伐)。

解析 

(1)苏门答腊岛当地民众烧荒是因为当地位于热带雨林区,土壤贫瘠,且耕地少而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

烧荒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获得耕地,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

(2)苏门答腊岛位于马来半岛的西南方向。

每年6~8月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此时,苏门答腊岛烧荒产生的烟尘会吹到东北方向的马来半岛上,污染空气,甚至产生雾霾,使马来半岛旅游业受到影响。

(3)跨国纸业集团的区位因素要从原料、劳动力、地租等方面分析。

而跨国集团本身的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因此,交通条件也是重要考虑因素。

(4)根据材料,目前苏门答腊岛85%的原始森林都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保护森林,迫在眉睫,可以开发与保护并重,推行采育结合,发展生态旅游,建自然保护区,提高民众环保意识等。

15.三江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是一个以沼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图。

材料二 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材料三 1975~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