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
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
三方面:
学校教育的失误、家长教
养方式的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3.
过度的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
的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
来的心理状态。
适度的考试焦虑,对唤起大脑皮层的兴奋,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具有积极
的作用。
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导致学生认知能力降低,干扰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影响学习
成绩,并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4.
不良个性
中学时期是个性逐渐形成并定型的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也在逐步形成和发展。
因此,
在该时期,努力防止和克服各种不良的个性倾向,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向健康方面发展,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十分重要的问题。
(1)、偏激
偏激即爱钻牛角尖。
中学生评价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片面性、情绪上的冲动性和行为
上的鲁莽性。
其形成制约与中学生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发展尚未成熟以及青春期生理发育有关。
(2)、狭隘
狭隘俗称“小心眼”。
女生多表现为思想上的狭隘,遇到一点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
斤计较、耿耿于怀。
男生多表现为人际交往面的狭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儿们义气”等。
它的产生主要与中学生认识水平发展不足及其父母的狭隘性格有关。
(3)嫉妒
嫉妒俗称“红眼病”,是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在他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占优势后,试图削弱或排挤对方的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消极个性品质。
表现为不承认别人的成绩和进步、贬低甚至诽谤他人。
嫉妒主要由于缺乏自信和心胸狭隘所致。
中学生嫉妒心理不仅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破坏同学的友谊,而且也是个人身心健康的大敌。
(4)敌对
敌对是个人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态度,也是一种常见的中学
生消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有敌对倾向的学生,往往把老师、家长、同学的善意态度看成是恶意的。
他们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破坏。
敌对心理的产生,与家长相应心理品质的负面影响有关,也同老师、家长教育的失当有关,如处事不公正等。
此外与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也有关。
(5)暴躁
暴躁是指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感情。
多见于性格外向且有神经质倾向的学生。
其主要
表现是沉不住气,易激动,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火冒三丈,甚至唇枪舌剑,拳脚相加。
暴躁者的气质多为胆汁型。
但暴躁海域个人修养差以及放纵、溺爱或管教过严等不来家教方式有关。
(6)依赖
主要表现为对个人自理能力缺乏信心,难以独立,常企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
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主。
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专制或过分保护照顾有关。
具有依赖性格的中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时时处于被动、依赖、消极、等待,难以立足社会。
(7)孤僻
孤僻多见于内向型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
鄙视或戒备心理。
他们往往猜疑心很重,容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但内心感觉孤独、寂寞和空虚。
因此,孤僻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孤僻的产生与幼年时的创伤经验有关,如父母离异、缺乏母爱、严厉粗暴的不良教育方式,也与教育失误以及人际交往中的挫折有关。
(8)却懦
却懦是以但却和懦弱为特征的一种个性缺陷。
具有却懦倾向的学生胆小怕事、进取心差、
意志薄弱、遇事好退缩、害怕挫折和失败以及别人的讥笑。
这类学生比较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遇事顾虑重重,患得患失,精神压力大。
时间一长或遇强刺激,可由焦虑、恐惧导致神经衰弱等身心疾病。
(9)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
自卑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看不到
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会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复杂,既有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如家长老师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太笨”,不合理的教育评价以及社会舆论对人们的个别差异评头论足,说长道短。
(10)神经质
具有神经质抢险的学生通常易紧张、好激动、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容易沮丧,并常伴有睡眠差等特点。
他们对各种刺激均易产生强烈反应,情绪激动后又极难平静下来。
情绪反应极不稳定又给他们带来适应上的困难,也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烦恼和心理冲突。
临床研究表明,神经质倾向是引发多种身心疾病的内因之一。
神经质的形成同个体弱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另外,不讲民主、专横武断等不良的家教态度,也容易引起学生的神经质倾向。
5.
性心理偏差
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学生由于性知识缺乏,受错误观念和社会家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性心理偏差,如对月经和遗精的恐惧,对手淫的罪恶感,早恋等。
心理互助,共释心结
学生进入中学后,生理逐渐成熟和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压力和困惑,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
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主动沟通,常常陷入苦恼中不能自拔。
针对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我连续三年在学生中开展了“心理互助”的实验活动,即鼓励学生人人当心理医生,为他人排忧解难。
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该项活动是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用心理咨询信的形式写出自己心理问题。
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不直接写真实姓名,而只写代号。
把学生写好的心理咨询信统一收好,然后交错发给每一位学生。
学生接到别人的咨询信后开始认真阅读,并按咨询信内容有针对性地写好回信。
我收齐回信后,经过整理、加工,再按被咨询者的代号发给学生。
被咨询者反复阅读后,写出自己的评议或看法,即是否认同“必理医生”的回信,并打上分值(满分为100分)。
接着由我分类收好心理咨询信,再一份份进行认真地评阅,其中不乏鼓励、肯定、表扬和赞赏,然后再按“心理医生”的代号把咨询者的“意见”反馈给他们,让“心理医生”了解自己的回信结果(认同程度)。
学生咨询的问题很多,大都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譬如:
考试焦虑怎么办?
如何与异性交往?
怎样看待上网?
与父母有冲突怎么办?
情结一直低落怎么办?
……
可别小觑这些十来岁的学生,面对这些敏感的问题,他们虽然不是心理专家,回信时没什么专业术语和高深的理论,但他们对心理咨询信特别感兴趣,凭着他们的好奇、天真、聪慧、理解、和真诚,为被咨询者写出了一封封颇有创业和令人折服的回信。
也许我们不相信这些十来岁的孩子能当好同伴的心理医生,可事实上从反馈的信息统计来看,有95%的被咨询者对回信“感到十分满意”,并判为95分以上,其中18%的“心理医生”获得满分。
这里不妨摘录几则如下:
“晨晨同学,我非常感谢你帮我出的主意,你的回信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你的方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会试着认真采纳。
但愿通过你的方法能够解决我们家的矛盾,让父母和睦,让家庭重新充满快乐。
”
“橘子,我真的把你看成了心理学家,真的,你对我提出的问题 不到回答的那么好,好像经过你这么有条有理地一说,我心里的苦恼一下子就消除了,我真的感到很轻松。
“雪,你虽不懂‘上网’,可你能以大量的事实提出‘上网’时要注意的六个问题,作为一个‘网迷’,值得我很好地反思。
“反复看了你的回信,我很内疚,我真不该自卑自弃。
你的信使我又振奋了精神。
你说,做人当自强,是的,我一定会克服自卑心理的。
通过“心理互助”活动,这种同龄人之间的相互沟通,极易产生心理共鸣,解开了许多学生藏在内心深处的心结。
【评析】
中学阶段正处于人生从“动荡不安”走向成熟的时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心理上的急剧发展,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困惑、挫折,而学生自觉求助的意识较为淡薄,很多时候,他们只愿意向同龄人打开心扉,同一个班集体的学生经历大体相同,他们更有共鸣的感受,互助式心理辅导则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互助平台,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找心理辅导的同时都充当辅导者,让学生成为心理疗救的主动者,让学生在助人中自动,在互助中成长。
心理互助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方式,具体可按以下几具进行操作:
第一步:
让每一位学生都写出自己希望得到辅导的心理烦恼或困惑,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不署名,用代号,写好以后由班主任收集、整理。
第二步:
交错发给班级中每一位学生,让这生以书面形式对“咨询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辅导,并以书面形式写好回信。
第三步:
将辅导意见发给咨询者,让其对“心理医生”的辅导予以评价、打分。
第四步:
把评价情况发反馈给“心理医生”,让其了解自己的辅导水平;
最后,班主任还可以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交由全班共同讨论,进一步强化群体性教育的功效。
开展互式心理辅导是以充分相信学生为前提的,学生跃然不具备“心理医生”的水平,但他们却具有真诚、关爱、热情等品质,加之同龄人之间心理上的相信、相容,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所以互助式心理辅导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及自身素养的提高。
如在倾听他们心声的同时,学生会以帮助者的身份参与进去,与当事人一同感悟,在体验时能看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为了更好的充当好“必理医生”这一角色,促使学生要阅读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保持自身健康的心理,在无形之中也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通过互助学会自助,由他律变为自律。
这种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助人的前提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助人与自助,因而是一种认知的教育,理解的教育,体验的教育,知行并重的教育,这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需求。
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他们学会了关心他人、理解他人。
这对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学生生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形成团结一致、积极进取的班风有着促进作用,对营造健康和谐的班集体氛围也是非常有效的。
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更利于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和美好的必理期待。
心理互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并加以积极引导,心理互助不仅可以开展,而且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