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世界地形气候洋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3903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世界地形气候洋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世界地形气候洋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世界地形气候洋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世界地形气候洋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世界地形气候洋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世界地形气候洋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世界地形气候洋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世界地形气候洋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世界地形气候洋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陆坡是地球上最绵长、壮观的斜坡,其上有深刻的海底峡谷,主要由浊流冲刷而成,为陆源沉积物输入深海底的重要通道,峡谷口外常有沉积物堆积成的海底扇。

大陆坡向下或过渡为大陆隆(在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陡降至深海沟(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大陆隆是大陆坡麓部,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和缓坡地,向洋侧,过渡为坡度更缓的深海平原。

海沟约比相邻的大洋盆地深2~4公里,横剖面呈不对称的V字形,其陆侧斜坡较陡,洋侧斜坡较缓。

洋侧坡过渡为大洋盆地处,有时发育与海沟平行延伸的宽缓的外缘隆起,高出深海平原约500米。

岛弧陆侧为弧后盆地(也称边缘盆地),水深浅于大洋盆地,与相邻的岛弧和海沟组成统一的沟-弧-盆体系。

另有些大陆边缘地形复杂,为交替出现的盆地和岭脊,称大陆边缘地,如南加利福尼亚岸外。

陆架以外水深较大的台阶,称边缘海台,如美国东南岸外的布莱克海台。

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它的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海沟(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相邻。

  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所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

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做海槽。

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深海平原是起伏的玄武岩基底被厚沉积物披盖而成,坡度小于千分之一。

除赤道生物高产带外,深海平原的形成多与源自大陆或岛屿的浊流沉积物的大面积铺盖有关。

通常分布于邻接大陆隆处。

若盆底沉积物无几,则为熔岩流或岩盖组成的深海丘陵,有的个体呈小型盾状火山,起伏为几十至几百米。

  深海丘陵常分布于深海平原向大洋中脊一侧。

太平洋边缘展布着海沟,浊流沉积等陆源的物质难以越过海沟输送到洋盆区,来自上覆水层的远洋沉积一般为量有限,不足以铺覆成深海平原,故太平洋中深海丘陵约占洋底面积的80~85%。

而大西洋中深海平原却十分发育。

  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

洋盆中的海岭几乎没有地震活动,叫无震海岭。

海山多属火山成因,有些海山孤立地散布于洋盆中,规模巨大露出水面的构成火山岛。

  还有些海山出现平坦的顶面,称平顶海山,顶面水深数百米至2000余米不等,是火山岛被海蚀作用削平后沉没而成。

三大洋内还散布着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如百慕大海隆。

一些顶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台(也称海底高原),或由熔岩堆积形成,或具有花岗岩基底,后者亦称微型陆块,如印度洋中塞舌尔群岛所在的马斯卡林海台。

海台在印度洋中最为发育。

  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

由于海水的掩盖,海底地形起伏难以直接观察。

早期的铅锤测深法,费时多,精度低。

  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中脊,称东太平洋海隆。

太平洋内,山系位置偏东,起伏程度小于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轮廓平行(图2)。

印度洋中脊歧分三支,呈入字形。

三大洋的中脊南端在南半球相互连接,北端分别经浅海或海湾潜伏进大陆。

大洋中脊轴部高出两侧洋盆底部约1~3公里,脊顶水深一般为2~3公里,有的甚至露出海面,如冰岛。

中脊被一系列与山系走向垂直或稍斜交的大断裂错开,沿断裂带出现狭长的沟槽、海脊和崖壁,断裂带两侧海底被分割成深度不同的台阶。

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

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

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

沿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轴部,一般有深约1~3公里的裂谷夹峙于两侧裂谷山脊之间。

至脊翼区,随着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呈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黑潮地理位置

  黑潮从中国台湾东侧流入东海,继续北上,过吐噶喇海峡,沿日本列岛南面海区流向东北,黑潮从它的源头,从太平洋的低纬度海域流向高纬度。

  它沿台湾东岸北上,通过苏澳和与那国岛之间的水道流入东海。

主轴指向东北,在陆架外缘和陆坡之间流动。

当它在奄美诸岛西北分出对马暖流分支后,转向东流?

通过吐噶喇海峡北部流出东海,进入日本以南的太平洋海域;

再沿日本诸岛沿岸流向东北,在本州铫子附近离开陆坡向东流去,成为黑潮续流。

约至东经165°

处再延伸为北太平洋流。

狭义的黑潮系指自台湾东南海域至铫子一段紧沿陆坡流动的高速带状水流?

广义的黑潮流系则包括黑潮续流。

  黑潮的流幅和厚度并不都是一样的,在不同的海区里有不同的变化。

通常它的宽度为150公里,在日本列岛南面海域,黑潮的最大宽度可达200—300公里。

它的厚度达1000米以上。

  黑潮的流速比一般海流要强劲得多。

它流速为每小时3一10公里,由此可以计算出黑潮在我国东海的流量为每秒钟约3000万立方米。

这个流量相当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量的1000倍,可见黑潮之流量极为可观。

  其实,黑潮的水并不黑,甚至比一般海水更清澈透明。

这是因为黑潮水质极少杂质,能见度达30—40米深。

不过,当太阳的散射光照射到黑潮海面时,水分子偏重于散射蓝色光波,其他光波如红、黄等色为长波,被水分子吸收。

所以,当人们从上往下看海水时,海水成了蓝黑色。

这样,人们就习惯地称它为黑潮,以区别于其他的一般海水。

  黑潮在自西向东流动中,沿途还汇合了其他水体,到达日本以南时,流速增强,流量增大,途径变异也最复杂。

熊野滩以南经向断面上的地转流速分布显示了黑潮的典型结构。

表层最大流速可达190厘米/秒以上,流轴(流速>

50厘米/秒)宽约125千米,深约600米。

流量约为71×

106米3/秒。

约在北纬35°

处,黑潮离开日本海岸后分为两支,其一为续流主干,向正东流动,保持狭窄强流性质,直到东经160°

附近。

它在东经150°

附近又分出一支,为黑潮逆流几乎沿椭圆形途径向琉球群岛和台湾岛方向流动。

另一支为续流分支,流向东北,直到北纬40°

处又转向东流。

这一分支与其西、北两侧的亲潮,形成了寒暖两流系十分显著的锋面。

这里渔业资源很丰富。

  黑潮的途径和流轴位置,流幅和伸展深度,流速、流量以及热盐结构等等,都无时不在变化之中。

变化周期从十几年、几年直到几小时,甚至更长和更短。

其中,日本以南的黑潮,由于其途径曾多次出现周期为几年或十几年的大弯曲现象(日本学者称为大蛇形),并在远州滩外伴生大冷水团。

黑潮大弯曲现象的持续性非常突出。

在1934~1980年的47年间竟有25年黑潮途径发生弯曲。

大约在北纬35°

、东经141°

附近海域,离开日本海岸婉蜒东去;

最后在东经165°

左右的海域里向东逐渐散开。

黑潮流到了这里,人们就叫它北太平洋流了。

然黑潮的支流延深进入东亚大陆的边缘海,也对大陆区域造成一定影响。

大洋环流

 大洋中的海水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动的。

它像陆地上的河流那样,长年累月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流动着,这就是"

海流"

不过,河流两岸是陆地,而海流两岸仍是海水。

  浩瀚的海洋,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充满了活力。

海水无时无刻不在流动。

打开一张海流图,你会发现,上面那些像蚯蚓般的曲线,都是代表着海水流动的大致路线。

它们首尾相接,循环不已,这就是大洋表层的环流,我们形象地把它比喻为"

海洋的血液"

  在海面风力和热盐等作用下,海水从某海域流向另一海域,最终又流回原海域的首尾相接的独立环流体系或流旋。

大洋表面的环流与风力分布密切相关。

除水平环流外,还有铅直环流,即升降流(见上升流,下降流)。

  在赤道南北的低纬度海域,因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作用,形成了自东向西的南赤道流和北赤道流,它们受大洋西海岸所阻而使西边的水位升高(每100千米可升高4厘米),主支流分别向南和向北流去,各自有一小股支流分别向北和向南流动,于赤道附近汇合,使水位抬升,因而形成了自西向东的赤道逆流。

在北半球中纬度海区里,向北的主支流被海上盛行的西风驱赶而转为向东流动,形成北大西洋流和北太平洋流,都受海洋的东岸阻挡而分成向南和向北的两个支流。

  在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向南的主支流受盛行西风驱赶,变成自西向东流动,因无海岸阻挡而形成绕地球流动的南极环极流。

在南半球的高纬度海区,还有极地东风流,它遇陆地后又折向北。

所有这些海流,在大洋表层形成一个个环流体系。

除大洋表层环流外,还有大洋深层环流。

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很难看出来的。

世界上最大的海流,有几百公里宽、上千公里长、数百米深。

大洋中的海流规模非常大。

海流并不都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的。

海流遍布整个海洋,既有主流,也有支流,不断地输送着盐类、溶解氧和热量,使海洋充满了活力。

高原

  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利用这一低压缺氧环境,可提高人体的体力耐力素质,故其成为体育界耐力训练的“宝地”。

  1968年第1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高原城市墨西哥城举行,来自非洲高原的运动员,囊括了中长跑和马拉松的5项冠军及5项亚军、2项第三名的好成绩。

  另外高原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

高原区水的沸点低于100℃,如用普通饭锅煮饭,则会夹生。

  高差小是高原与山脉的不同之处,尽管其产生方式可以相同。

不过,高原地区易受河流和冰川的侵蚀。

  古老的褶皱山系受到侵蚀之后,隆起成为高原,于是开始再一次经受侵蚀作用。

例如︰比利时的亚耳丁、斯堪的那维亚的菲耶尔德(Fjeld)高原以及阿帕拉契山系内的阿利根尼-坎伯兰高原。

在其他地方,切割作用更加彻底,所以原始的高原表面几乎没有什么残馀。

这种原始表面是从一致的峰高推断出来的,所以,对于是否有这样的侵蚀面存在,已经在地貌学者当中引起了争论。

苏格兰高地就是这样一个地区,那里已假定有原始侵蚀面,但个别几个平面是否存在常有争论。

除了对选定侵蚀面提出问题以外,隆起的地区还可能经历过严重的翘曲作用,因而我们无法肯定是先前的一个海拔低的平原隆起的结果。

  在干旱和干旱地区,切割作用常导至形成平板状地体,尤其是如有坚固的盖顶岩石存在的话。

这就是美国西南部典型的边疆景色,那里的原始地面已被侵蚀成为台地和地垛(较小的平顶山)。

由于地势高,高原常造成其独有的局部气候。

在盆地和山脉地形中,高度连同周围大山造成的遮雨效应一起发生作用,产生出乾旱和半乾旱环境。

  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是一个最大的大圆。

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赤道经过的行星级地貌

  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

  ▲赤道经过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

  ▲赤道经过的陆地

  大陆:

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岛屿(群岛):

巴都群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哈马黑拉岛、马尔代夫群岛、吉尔伯特群岛、莱恩群岛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赤道半径6378.140Km;

平均半径6371.004Km;

赤道周长40075.7Km。

赤道是地球上重力最小的地方。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位于亚洲中部、中国西南部)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有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和水量丰富的亚马逊河)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巴西高原(位于南美洲的巴西境内,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是中国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刚果盆地(位于非洲,其中有刚果河)

世界地形

  地形指的是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体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

  世界的地形

  陆地地形:

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点: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

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

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海底地形:

大陆架:

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大洋中脊:

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

海沟:

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最大水深可达1万多米。

地形与地貌不完全一样,地形偏向于局部,地貌则一定是整体特征。

如:

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

世界海峡

  海峡是指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较狭窄的水道。

它一般深度较大,水流较急。

  马六甲海峡:

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之间;

沟通南海——印度洋的安达里海。

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霍尔木兹海峡:

伊朗——阿拉伯半岛之间,沟通波斯湾——阿拉伯海。

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著名的“石油海峡”。

  白令海峡:

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

沟通北冰洋―太平洋。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唯一通道。

  曼德海峡:

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之间;

沟通红海——印度洋。

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峡:

黑海―爱琴海、地中海之间。

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

伊比利亚半岛——非洲大陆;

沟通地中海——大西洋。

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

大不列颠岛——欧洲大陆;

沟通北海——比斯开湾。

北海——大西洋航运要道,世界货运最获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

  麦哲伦海峡:

南美大陆——火地岛之间;

沟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

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型轮船和航运要道。

  德雷克海峡:

南美洲——南极半岛之间;

沟通大西洋——南太平洋。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

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道。

  莫桑比克海峡:

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之间。

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海峡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不仅是交通要道、航运枢纽,而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人们常把它称之为“海上走廊”、“黄金水道”。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

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的活动。

  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

  ②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

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

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传统地质学最早发现了地球表层的垂直升降运动,证据是在高山上发现海相的沉积岩,并且有海中特有的贝类化石。

这表明某些大陆地区的地壳在过去的地质年代中曾经是海洋。

地质学中有所谓海进和海退之说,表明局部地壳是有升降变化的。

但是传统地质学否认地球表层曾有过大尺度的水平运动。

  20世纪60年代以后总结了一系列的地学研究成果,证明地球表层在地球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陆的相对位置曾有过显着的变化。

最主要的证据是:

①全球地震带勾画出6大板块的轮廓,证明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

②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陆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极位置不相重合,而根据各大陆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绘制的极移曲线,在近代趋向重合于今地磁极位置。

③大洋中脊两侧的磁异常条带,表明海底地壳在不断从中脊向两侧扩张,各板块所负载的大陆岩石圈随之发生水平漂移。

  板块的运动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有板块拼合而成。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现在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