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窑设计.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0272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窑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隧道窑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隧道窑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隧道窑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隧道窑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窑设计.doc

《隧道窑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窑设计.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窑设计.doc

景德镇陶瓷学院

《窑炉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

年产265万件9寸平盘隧道窑

院(系):

材料学院

专业:

08热工

(1)班

姓名:

陈亮华

学号:

200810610103

指导老师:

孙健

2011年10月13日

景德镇陶瓷学院

《窑炉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

年产265万件9寸平盘隧道窑

院(系):

材料学院

专业:

08热工

(1)班

姓名:

张韶磊

学号:

200810610133

指导教师:

孙健

20011年10月27日

前言

本次设计是设计年产265万件9寸平盘隧道窑。

经过此次设计,我对隧道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巩固了所学的有关隧道窑方面的知识。

在初步掌握了隧道窑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本次设计,使我对隧道窑认识更加全面。

设计任务书

原始资料收集

1、生产任务:

年产量265万件9寸平盘

2、产品的规格:

0.220kg∕件

3、工作日:

330天∕年

4、成品率:

98﹪

5、燃料的种类:

焦炉煤气组成如下:

H2

H2S

CO2

CO

N2

O2

CH4

CnHm

Qnet(MJ/Nm3)

58.5

0.1

1.6

5.9

5.0

0.4

25.5

3.0

17.4

6、坯体入窑水分:

2.2%

7、原料组成

坯料的化学组成(%):

SiO2

Al2O3

CaO

MgO2

Fe2O3

K2O

Na2O

IL

70.10

19.65

0.25

0.45

1.05

1.0

1.75

5.72

8、烧成制度:

周期19小时

9、最高烧成温度:

1310oC

10、气氛制度:

还原气氛

11、窑具:

SiC棚板、SiC支柱尺寸自定

目录

一:

烧成制度的确定…………………………………………………………….4

二:

窑体主要尺寸的确定………………………………………………………...4

三:

工作系统的安排………………………………………………………………6

四:

窑体材料以及厚度的确定………………………………………………………8

五:

燃料燃烧计算…………………………………………………………………8

六:

物料平衡计算…………………………………………………………………9

七:

加热带热平衡计算……………………………………………………………10

八:

冷却带热平衡计算……………………………………………………………14

九:

排烟系统的设计计算…………………………………………………………17

十:

后记…………………………………………………………………………19

十二:

参考文献……………………………………………………………………20

一:

烧成制度的确定

1.1温度制度的确定

根据制品的化学组成、形状、尺寸、线收缩率及其他一些性能要求,制订烧成制度如下:

20℃—200℃2.5小时预热带氧化气氛

200℃—800℃2.5小时预热带氧化气氛

800℃—1050℃1小时预热带氧化气氛

1050℃—1310℃4小时烧成带还原气氛

1310℃—1310℃1小时保温阶段

1310℃—800℃2小时冷却带

800℃—60℃6小时冷却带

烧成周期:

21小时

1.2烧成曲线图如下:

二:

窑体主要尺寸的确定

2.1、窑内宽的确定

2.1.1、坯体规格

因此坯体规格:

255×25=6375mm2

2.1.2、装车方法的确定:

(车上棚板的放置方法)

沿车的长度方向装5行棚板,每个棚板的间距为10mm,与棚板车边间距为20mm。

沿车的宽度方向装6行棚板,每个棚板的间距为10mm,棚板与车边间距为20mm。

棚板采用的规格为:

360×360×10重量:

2.2g/cm-3

支柱:

高40mm重量:

2.2g/cm-3

故窑车车面的尺寸:

Le(长)=2250mm

Be(宽)=1880mm

所以为了方便预热带和冷却带均取一样的内宽:

B=1930mm(其中25mm为窑车与窑墙的间距),为了改善传热,在烧成带窑宽增加70mm,B/=2000mm

2.2、窑内高尺寸的确定:

2.2.1、为了计算方便,可以将车上的棚板定为统一的高度,坯体在窑车内分7层放。

则高度为:

660mm,取715mm(为65mm砖厚的整数倍)

窑车高度的确定:

轨面到窑车衬砖面的高度为285mm,为了避免火焰直接冲刷制品,窑车上设300mm高的通道(由145mm厚的耐火粘土板及粘土砖组成)窑车的高度为:

H(车)=285+145+300=700mm

2.3、窑体有效长度的确定

每块棚板制品装1件,则:

装车密度Ge=6×5×7=210件/车

装窑密度=210/2.25=93.33(件/米)

窑长L=(生产任务*烧成时间/年工作日)/(成品率*装窑密度)

=(2650000×19/330×24)/0.98×93.33

=69.5m

窑内容车数:

n=L/2=31辆

2.3、窑体各带长度的确定

预热带长Ly=(预热时间/总烧成时间)×总长=7/21×70=22.1m

烧成带长Ls=(烧成时间/总烧成时间)×总长=5/21×70=18.4m

冷却带长Lv=(冷却时间/总烧成时间)×总长=9/21×70=29.5m

2.5、窑体总长度的确定

窑体总长为L=70米

推车时间:

19×60/31=36.7(分/车)

每小时推车数:

60/36.7=1.63(车/小时)

三:

工作系统的确定

3.1窑体

以2米为一个模数单元节,全窑70米,共有35节。

窑体由窑墙主体、窑顶和钢架组成窑体材料由外部钢架结构(包括窑体加固系统和外观装饰墙板)和内部耐火隔热材料衬体组成。

砌筑部分,均采用轻质耐火隔热材料。

窑墙、窑顶和窑车衬体围成的空间形成窑炉隧道,制品在其中完成烧成过程。

3.1.1钢架

每一钢架长度为2米,含钢架膨胀缝。

全窑共54个钢架结构,其高度、宽度随窑长方向会有所改变。

钢架主要由轻质方钢管、等边角钢等构成,采用焊接工艺,并在焊接处除去焊渣、焊珠,并打磨光滑。

窑墙直接砌筑在钢板上,钢架承担着窑墙和窑顶及附属设备的全部重量。

3.1.2窑墙

窑墙采用轻质耐火隔热材料。

常用材质如下:

聚轻高铝砖,轻质粘土砖,硅酸铝纤维毯,硅钙板,轻质高铝砖等耐火材料。

窑墙砌筑在钢结构上。

每隔两米留设20mm左右的热膨胀缝,用含锆散棉填实。

窑墙最外面用10mm厚的碳酸钙板。

3.1.3窑顶

窑顶是由吊顶板或吊顶砖和角钢或细钢筋等组成的平顶结构。

角钢直接焊接在窑顶钢架上,细钢筋则是做成钩状挂在窑顶钢架上。

吊顶板或吊顶砖与角钢或细钢筋紧固。

这样,窑顶的重量也由钢架承担。

在窑顶上,铺厚度适宜的保温棉和耐火棉,窑体材料的轻质化,可大大减少窑体蓄热。

3.1.4检查坑道和事故处理孔

由于窑车上棚架稳固,不容易发生倒窑事故。

即使发生窑内卡车或者其他事故,也可停窑,能够快速冷却下来,再进行处理,对生产影响不大。

因此该隧道窑不设置窑内车下检查坑道。

这样既简化了窑炉基础结构,减少了施工量和难度,又降低了成本,窑体保温也得到明显改善。

3.1.5测温孔

为了严密监视及控制窑内温度和压力制度,及时调节烧嘴的开度,一般在窑道顶及侧墙留设测温孔安装热电偶。

测温孔的间距一般为3-5米,高温段布置密集些,低温段布置相对稀疏。

3.1.6曲封、砂封和车封

窑墙与窑车之间、窑车与窑车之间做成曲折封闭。

曲封面贴一层高温耐火棉。

窑车之间要承受推力,所以在窑车接头的槽钢内填充散棉,以防止上下漏气。

砂封是利用窑车两侧的厚度约6—8mm的钢制裙板,窑车在窑内运动时,裙板插入窑两侧的内装有直径为1—3mm砂子的砂封槽内,隔断窑车上下空间。

砂封槽用厚度3mm左右的钢板制作而成,且留有膨胀缝。

3.2排烟系统

为了更好的利用烟气的热量能,采用分散排烟的方式。

在预热带1~6节设为排烟段,第一节两侧墙设置一道气幕,喷入有冷却带抽出的热风,并在窑头上部设一对排烟口,后半部下部和上部各设1对排烟口,第二节上部也加设1对排烟口,目的是使气流压力自平衡,以减少窑外冷风和向内侵入,其余每节在下部各设2对排烟口。

主烟道位于窑头方向,上设有排烟支阀。

烟气由各排烟口经窑墙内水平烟道进入窑内垂直烟管,汇总到排烟总管由排烟机抽出,送到成型车间干燥坯体。

为了方便调节预热带温度,在第7~11节上部设置喷风管,每节设3跟,一侧2

根另一侧则1根,反复交错布置,达到减小预热带上下温差的目的。

为了提高预热带后段下部制品温度,进一步缩小预热带后段的温差,在第7~11节下部设置高速调温烧嘴,每节设3只,高度就设在窑车棚板的下部通道上,两侧墙则交错布置。

3.3气幕的设定

1号车位窑头设封闭气幕。

考虑到烟气温度不是很高,故窑顶采用钢板风盒,出风与进车方向成90度角;窑两侧墙内竖插管道,管壁开孔与进车方向成90度角。

封闭气幕的风源为外界空气。

3.4燃烧系统

此窑采用两侧垂直和水平交错排列,这样有利于均匀窑温和调节烧成曲线。

下部烧嘴喷火口对准装载制品的下部火道,上部烧嘴喷火口对准装载制品上方的部分。

烧嘴

直接砌筑在窑墙上,采用刚玉莫来石材质。

第12~20节为烧成带,前两节仍与预热带一样,仅在下部设置3对烧嘴,从20节开始,每节上下均布有高速烧嘴,上部设置2只,下部设置3只,上下与两墙均呈交错布置,这样有利于烧成带温度制度的调节。

3.5冷却系统

制品在冷却带有晶体成长、转化的过程,并且冷却出窑,是整个烧成过程最后的一个环节。

冷却带按烧成工艺分成三段,第21~24节为急冷段。

该段采用喷入急冷风直接冷却方法,除急冷前两节只在后半部分设冷风喷口(上设4对,下设3对)外,其余每节上部设5对,下部设4对冷风喷口。

上下风口交错设置;第25~29节为缓冷段,该节交错的设置若干抽气孔;第30~3节为快冷段,为加强出窑前的快速冷却,该段第46~52节布置冷风喷管,直接鼓入冷风,每节7对——上部4对,下部3对,下一节则上部3对,下部4对。

窑尾2节则在顶部设置抽热口,由抽热风机送至干燥室。

抽热风系统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急冷段抽热,冷一部分为窑尾快冷段直接抽热风系统,另一部分为窑尾快冷直接抽热风系统,各配2台抽热风机。

窑尾2节的窑顶设计成整体抽热风罩,该段抽出的热风有快冷段抽热风机系统抽出。

3.6输送系统及附属装置

隧道窑内铺设轨道,轨道安放在钢架上的轨道垫板上,用螺丝联结并焊接。

窑车是制品运输的载体。

窑车底架由槽钢、钢板等经螺丝联结、焊接而成。

在窑头和窑尾各有一手动拖车道,每拖车道上有一辆拖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