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现状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241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校现状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高校现状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高校现状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高校现状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高校现状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高校现状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doc

《我国高校现状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校现状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高校现状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doc

【内容摘要】通过强化有新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如实验室和创新团队的建设,高校正在成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

但高校教育科研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资源性投入滞后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人才评价等因素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培养人才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高校尤其要注意创新人才的培养。

但培养创新人才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资源投入、创新平台建设和教育理念创新等四方面推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

高校,现状,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快速扩大,已经引发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研项目、经费等教育资源的突发性短缺,在短期内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力度提出了巨大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以下是对此现状的分析和对我国高校的人才资源管理的简要分析:

 

一、通过强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正在成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科交叉与交融日趋明显的情况下,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应具有知识结构全面,基本功扎实;能力结构合理;独立批判力;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特点。

下面以社会或相关政府、学术机构界定的杰出人才特指创新人才。

(一)高校正加快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建设并初见成效

1.实验室建设快速发展。

高校的创新活动,大多数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通过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各高校都在强化实验室所具有的科学研究的综合优势。

在过去5年中,依托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占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65%左右,数量从2000年的87个增加到2006年的120个。

截至2005年底,科技部共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8个,其中分布在高校的有34个,。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国家依托地方高校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达117个,占总数的33.2%,依托地方高校建立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5个,占总数的26.3%。

  2.高校创新团队建设方兴未艾。

团队协作已成为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条件,也是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

总体看国内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不容乐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团队并不多见。

推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

  随着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等政府创新支持项目的实施,近年来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

2004-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共对94所高校的244个科技团队实施了为期2年的资助计划。

2000-2006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共对139个创新研究群体实施了资助计划,其中分布于高校的有73个,占52.5%。

以北京大学为例,至2005年北京大学有10个科技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至2007年有14个科技团队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

  

(二)高校正在成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

  高校教师是顶尖创新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

1952-2005年产生的“两院院士”中,有1033名院士曾就读于国内113所高校(中国科学院院士49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36人)。

其中26所高校为国家培育10名以上两院院士,共计796人,占总数的77.1%。

全国共有141所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当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总人数合计为872人。

其中“985工程”高校有36所共646人,“211工程”高校有44所共142人,合计占总数的90.37%。

2003年,1332位“两院院士”中,在高校任教的共514人,约占院士总数的40%,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80人(占总数712人的39.33%);中国工程院院士234人(占总数620人的37.74%)。

先后有2002位高校教师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的资助,有711位教师进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513位高校教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占到总数855人的60%。

二、资源

  

(一)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合理

  高校教育科研经费增长幅度大致与招生人数的增长幅度相当(见图1),但生均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已经连续几年悄然削减。

此外,近年来大量的教育经费用于高校基础建设,实际用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比例不容乐观。

  科研经费的投入也相对薄弱。

据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R&D经费支出2450亿元,其中高等学校支出242.3亿元,仅占总量的9.89%;政府投入高校133.1亿元,仅占政府科技总投入的20.65%,而投入科研机构的比重则达65.91%。

相比之下,2003年美国高校R&D支出占政府R&D总投入的16.8%,英国则达21.4%。

如果考虑R&D经费总量,则这一差距更加明显。

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R&D经费总支出294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41%。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2003年美国这一比例为2.6%,韩国为2.64%,日本则达到3.15%。

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总体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进而会影响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一流的师资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在师资总量方面,2000-2006年,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从46.28万人增加到107.6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5.3%。

其中绝大部分为中青年教师,2001年我国高校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8.89%,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达到46.44%,并逐年增加。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5年2月中国高等学校教师当中有博士学位者,全国平均是7%,重点高校教师有博士学位者为20%左右。

同一时期,美国本科以上大学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2%,英国大学为70%,德国接近100%。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在不断增强,但高学历者大多年轻缺乏教育经验,而教育经验丰富者普遍未经历博士教育训练,二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集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乃至在一些研究型大学,具有高学历、富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反映出我国成熟的创新型教育文化尚未完全形成。

  (三)高校教育理念滞后,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亟待创新。

如教学模式有待打破统一框架;教学方式有待改变灌输模式;人才评价有待创新导向的引入。

  三、有针对性调整并强化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

  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时期,高校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面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目前还存在诸如资源、机制和文化等因素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尚不能完全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

培养创新人才却是潜移默化、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资源投入、创新平台建设和教育理念创新等四方面推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进程。

  

(一)应确立创新教育思想。

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三方面的统一

  培养创新人才不仅仅需要传授前沿知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此,无论在高等教育阶段,还是在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必须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要把关注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上来,并以此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以适应这一目标的实现。

创新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如高校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增加学时数,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设计具有创新意识的方案。

  

(二)建设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拥有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热心于献身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式包括:

(1)增加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研究经历人员的比例。

“引进来,派出去”,拓宽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和经验。

(2)增加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企业或科研院所研究经历的比例。

有计划地引导高校教师深入到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实践活动,支持其参与国家及各部委的基金科研项目,以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或者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中的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员到高校从事教学活动。

(3)改进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兼顾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对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给以同等待遇。

对那些承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师要区别对待,适当增加教学方面的考核比重,不刻意追求他们在课题经费、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数量等方面与其他教师同等的标准,以激励那些勇于开拓创新并获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继续开拓创新,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三)加大对高校的基础研究投入,完善科研管理

  基础研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高校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

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担应更多地落到高校的肩上。

我国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美国基础研究费用支出在全部R&D经费支出中的比重为19.1%,2005年我国仅为5.4%。

同时美国全国每年一半左右的基础研究经费由高校获得,基础研究经费在高校研发经费中的比重一直在2/3以上,而在2005年,我国高校获得的研发经费仅占全国经费的9.89%,2004年,我国高校经费中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仅为18.6%。

因此,国家和高校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同时,在高校内部建立专门的筹资机构或部门,广泛吸收来自国家、企业、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资金投入,以及各种形式的捐助,为此,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事业。

  (四)强化高校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应通过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强化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中的综合优势。

另外,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涉及的时空跨度、投资强度和复杂程度都在极大地提高,科技人员与科研机构数量也以指数形式迅速增加,科技创新行为呈现出从个人创新向团队创新转变的趋势。

因此,应根据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创新团队建设,以此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校科技产业诞生了一批著名企业和著名产品品牌,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如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清华同方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东大阿尔派软件和医疗设备等,这些产品的广泛使用使高校科技企业声名远播;一些高校科技企业经过艰苦创业,已成为某些行业领域举足轻重的骨干企业,如北大方正集团在2000年全国电子行业百强企业中居第二,东大阿尔派位居第十二;方正电脑、同方电脑的销售量在全国电脑市场分别排名第二、第四;清华阳光公司已成为世界上太阳能产品生产领域性能领先、规模最大的企业……。

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某些领域的技术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信经过政府和各个方面的努力,我国高校的管理和各方面的政策都会更加的完善。

各方面的问题都会相继的得到解决的!

电子系邓路路

2009.5.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