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级体系及说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0188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级体系及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附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级体系及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附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级体系及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附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级体系及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附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级体系及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附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级体系及说明》.docx

《附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级体系及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级体系及说明》.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附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级体系及说明》.docx

附件: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级体系及说明》(试行稿)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价体系及说明

(试行.稿)

一、根据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导则,制定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价体系(见附表)。

二、评价体系主要由特色景观、旅游经济、规划与建设、基础设计、资源保护、人居环境、综合管理(含旅游安全)、旅游服务等8个部分

组成。

1.特色景观主要包括景观资源、特色价值与知名度。

2.旅游经济主要包括游客接待、旅游收入与旅游就业。

3.规划与建设主要包括村镇体系、用地布局、土地利用、镇村建设、历史街区保护。

4.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供热、燃气、垃圾、防灾减灾。

5.资源保护主要包括保护内容、机制、制度和资金。

6.人居环境主要包括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精神文明。

7.综合管理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员;旅游安全设施、制度、管理和人员等。

8.旅游服务主要包括住宿、餐饮、游览、购物。

以上评价项目均赋以一定分值,特色景观20分,旅游经济 9分,规划与建设15分,基础设施15分,资源保护5分,人居环境10分,综合管理10分,旅游服务15分,共计100分。

三、评审得分最高为100分。

60分以上可列入省级特色景观名镇

(村)预备名单,80分以上可申报全国特色景观名镇(村)。

重点内容缺项或近期发生重大责任事故者将失去申报资格。

说明:

此《评价体系》为部级、省级主管部门对申报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6

的单位组织综合考核用(尚未定稿),原则上不印发。

序号

检查项目

最高分值

分项计分

省级初评得分

部级评审得分

1

特色景观

20

1.1

景观资源

8

1.1.1

有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

诸如遗址遗迹、特色街区、建筑与设施、

民谷风情、饮食文化、手工艺品、农业及工业景观等。

2

1.1.2

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诸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动植物景观、天象

与气候景观等。

1.1.3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

2

1.1.4

景观基本保存完好,观赏或游憩价值较高。

2

1.2

特色价值

8

1.2.1

能够较完整的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自然风貌。

2

1.2.2

有文化传承载体,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形象。

2

1.2.3

有一定的科普和教育意义。

2

1.2.4

有一定的科研、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1.3

知名度

4

1.3.1.

在区域内有一定知名度。

2

1.3.2

形成一定的旅游主题。

2

2

旅游经济

9

2.1

年接待旅游者达到一定规模。

3

2.1.1

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00万人次以上的镇;20万人次以上的村

3

2.1.2

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0至100万人次的镇;10万至20万人次的

2

2.1.3

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0至30万人次的镇;5万至10万人次的村

1

2.2

旅游经济效益良好。

4

2.2.1

年旅游业收入4000万元以上的镇;500万以上的村

4

2.2.2

年旅游业收入2000万至4000万元的镇;200万至500万的村

3

2.2.3

年旅游业收入1000万至2000万元的镇;100万至200万的村

2

2.3

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明显。

2

2.3.1

旅游就业人数500人以上的镇;200人以上的村

2

2.3.2

旅游就业人数200至500人的镇;100至200人的村

1

3

规划与建设

15

3.1

镇(村)总体规划、旅游规划应为近期编制或修编,近期建设的主

要地段应编制详细规划,并符合规划标准规范要求。

3

名称:

省(区、市) 县(市) 镇(村) 填表时间:

年月 日

3.2

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生态保护区划定合理;村镇空间及旅游产业布局合理;对镇(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职能、规模做出

科学的预测并提出其实施计划及阶段目标。

2

3.3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以及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明确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及禁建区、

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2

3.4

用地布局紧凑,统筹安排居住、公共、生产建筑、公用工程、道路交通系统、绿地等各类建筑用地,做到功能合理,有利生产,方便

生活。

2

3.5

通过用地调整和土地整理挖潜等措施节约用地有成效;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符合《镇规划标准》规定,各类用地比例适宜;镇区、村庄

各项建设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达标。

2

3.6

镇(村)各类建设符合规划,村容镇貌整洁有序,无乱搭、乱建现

象。

2

3.7

镇(村)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设计配套完美,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体现地方及民族特色。

1

3.8

传统风貌区、历史街区得到有效保护,新建建筑与原有风貌协调统

一。

1

4

基础设施

15

4.1

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供热、燃气、垃圾、防灾减灾等基础

设施项目,均有合理的配置和具体安排。

2

4.2

道路交通组织合理,对外交通不干扰镇区、村庄,内外交通顺畅便捷;路网布局合理;道路宽度、纵横坡、转弯半径等数据符合有关

规定。

2

4.3

主次干道路面硬化率达到较高水平,交通标志、路灯、停车场等交

通设施完备,进出便捷,或建有特色景观旅游专线。

1

4.4

配有场地平整的专用停车场、船舶码头布局合理,河道畅通,与

景观环境相协调,容量满足需求,标志规范、醒目。

1

4.5

使用低排放和利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或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交通

工具

1

4.6

自来水入户普及率达到90%以上,供水设施运行良好,水质、水

量符合标准,满足生产、生活、旅游服务需求。

1

4.7

镇区、村庄主次道路、公共场所和集中居住区有排水管渠设施且排水通畅,雨水及时快捷排放;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工

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1

4.8

供电设施完备,布局合理,满足生产、生活、旅游服务需求。

1

4.9

设立邮电服务网点,提供邮政及邮政纪念服务;能提供相应的电信服务,通讯设施服务半径合宜,通讯方便,线路畅通,标志规范、

醒目。

1

4.10

供热、燃气设施可采用多种能源并举,镇区、村庄及景点鼓励使用

太阳能、沼气、生物制气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

1

4.11

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垃圾及时清运并统一处理。

垃圾站(箱、筒

的数量适当、设计完好、分布合理、标识清楚。

1

4.12

公厕布点合理、完好、管理规范、卫生状况良好,粪便进行无害化

处理;公厕便池能及时冲洗,做到卫生整洁。

1

4.13

镇(村)消防、防洪、排涝等各类防灾设计符合标准,并有专人负

责、定期检修,做到旅游安全有保障。

1

5

资源保护

5

5.1

历史文化名镇(村)应编制有保护规划并批准实施;自然生态景观

丰富且具有独特价值的镇(村)应编制专项保护规划。

1

5.2

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得到科学、妥善的

保护,有保护记录和档案;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包括地方戏剧、传统工艺、特色饮食、民俗等)得到较好保护。

1

5.3

森林、湿地和生态脆弱区等特殊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没有破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没有违章建设、乱砍树木、捕猎珍稀动物等

行为发生。

1

5.4

对具有旅游价值的保护区,制定相应的游客管理措施,并注意避免

由于旅游活动引发的对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产生的不良影响。

1

5.5

政府财政资金及旅游经济收入中,有一定比例用于自然和文化资源

保护。

1

6

人居环境

10

6.1

环境

4

6.1.1

村容镇貌整洁,建筑、街道与绿化、水体等自然环境有机结合,采

取多种措施优化人居环境。

1

6.1.2

河、湖、渠已全面整治改造,水体环境质量达到相应标准;水体沿

岸绿化良好、具有特色,已形成绿化景观。

1

6.1.3

水、气、噪声等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并达到规定标准。

其中:

空气质量达GB3095—1996的一级标准;噪声质量达到GB3096—1993的一类标准;地表水质量达到GB3838的规定;污水排放达到

GB8978的规定。

1

6.1.4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种草,保土固水,减少水土流失;实施绿色工

程计划,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

0.5

6.1.5

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保

护水源地,开展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

0.5

6.2

卫生

2

6.2.1

卫浴设备和设施完好、无缺损,不滴漏,公厕便池能及时冲洗,做到干净、无污垢、无异味,达到BG/T18973—2003规定的卫生标

准。

0.5

6.2.2

公共场整洁,设有卫生公厕和垃圾箱,餐饮场所达到GB16153—

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

0.5

6.2.3

有严格的卫生定期检查和抽查制度,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

制。

0.5

6.2.4

有严格的卫生消毒设施与消毒制度,并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

其他有害昆虫的措施。

0.5

6.3

文化娱乐

2

6.3.1

有体现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1

6.3.2

接待游客的餐饮、住宿场所设置丰富的晚间娱乐活动。

1

6.4

精神文明

2

6.4.1

当地居民移风易俗,破除迷信,革除陋习。

1

6.4.2

旅游服务讲文明、有礼貌,不欺生、不敲诈,热情诚实,乐于帮助

游客。

1

7

综合管理

10

7.7

社会治安

2

7.1.1

社会治安综合管理队伍完整、措施得当、保障有力。

1

7.1.2

无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和邪教、聚众赌博等非法活动。

7.2

旅游管理

4

7.2.1

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与管理职能,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合

理。

1

7.2.2

旅游质量、旅游安全、旅游统计、旅游培训等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有

效,措施得力,有定期监督检查制度,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和总结。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