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模板工程施工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学楼模板工程施工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楼模板工程施工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弹轴线及边线→测定标高→搭设支架→立柱模→加柱箍→→安装梁口的柱模→全面检查校正→群体固定。
(2)柱模施工的要点及细部要求
a.为保证断面尺寸,在柱断面四个角部卡好塑料保护层垫卡,用水准仪将相邻的水准点转移到柱钢筋上后(一般为楼层结构标高上500mm),以此标高来控制柱模顶的标高。
b.柱与梁板的接头尺寸准确与否是影响结构外观的主要因素,在施工中也是难点之一。
首先在安装柱模时,控制好垂直度与断面尺寸大小,梁板模安装基本结束时,在梁板模上做二次放样,核对柱头是否偏位,对柱施工缝留设较低的柱头应加设一道柱箍,防止涨模。
c.在柱模接头处,用电钻钻出两个孔洞,排除柱头积水,以保证砼质量。
d.为了保证柱子的截面尺寸,设置柱箍,柱箍间距1.5以下不大于450mm,1.5以上不大于600mm。
柱箍用丝杆拉结,支撑杆与楼板支架连接。
e.清理孔留设:
为了清理干净柱内垃圾、锯末、木屑等,在柱一侧模底下留出100×
100的清扫洞口,从而保证砼浇捣质量。
f.拉结筋埋设:
当砖砌体与框架柱相连接时,应在柱模上弹出砌体厚度控制线,然后沿高度方向每隔600mm钻两个孔,最后在浇捣砼之前插入2Φ6拉结筋,长度一般不小于700mm,确保砌体拉结筋位置正确。
f.柱根部清理干净。
2)、梁、板模板
①梁模安装工艺:
弹梁轴线并复核→搭支模架→安放梁底模并固定→梁底起拱→扎梁筋→安侧模→侧模支撑→复核梁模尺寸、标高、位置→与相邻模板连固
楼板模板安装工艺:
搭支架→测水平→摆50×
100木楞→调整楼板模标高及起拱→铺模板→清理→检查模板标高、平整度、支撑牢固情况。
②梁、板的安装要密切配合钢筋绑扎,积极为钢筋分项提供施工面。
③所有跨度≥4m的梁、板必须起拱0.1%-0.3%,防止挠度过大,梁模板上口应有锁口杆拉紧,防止上口变形。
主、次梁交接时,先主梁起拱,后次梁起拱。
④所有≥1.5mm板缝必须用胶带纸封贴。
⑤梁模板铺排从梁两端往中间退,嵌木安排在梁中,梁的清扫口设在梁端。
⑥为保证安全防止架休因扣件变形而破坏,故在梁架底模下增设双扣措施。
⑦每根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或垫板。
⑧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
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四排支架立杆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
3)、楼梯模板
①梯模施工前,根据实际斜度放样,先安平台梁模板,然后安梯外帮侧板。
外帮板先在其内侧弹楼梯底板厚度线,划出踏步侧板位置线,钉好固定踏步侧板的档木,在现场装钉侧板,梯高度要均匀一致,特别注意最下—步及最上一步的高度,必须考虑捣楼地面面层的粉刷厚度。
②一层楼梯模板支撑时一定要注意立杆处地基要垫砼垫块。
要注意梯步高度以均匀一致,最下一步及最上一步的高度,必须考虑到楼地面最后的装修厚度,防止由于装修厚度不同而形成梯步高度不协调。
4).模板拆除
a、支拆模板前先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并做好记录交底双方履行签字手续。
b、支拆模板时,2米以上高处作业设置可靠的立足点,并有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c、模板搭设后应组织验收工作,认真填写验收单,内容要数量化,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并做好验收记录存档工作。
d、模板拆除前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进行拆模。
①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后方可拆除。
②底模拆除梁长>
8米,混凝土强度达到100%;
<
8米混凝土强度达到75%;
悬臂构件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方可拆除。
③板底模<
2米,混凝土强度达到50%,>
2米或<
8米混凝土强度达到75%方可拆除。
e、模板拆除前必须办理拆除模审批手续,经技术负责人审批签字后方可拆除。
f、板模拆除,先拆除斜拉杆或斜支撑再卸掉柱箍和串心螺丝,然后用撬棍轻轻撬动模板使模板与馄凝土脱离,然后一块块往下传递到地面。
g、上层楼板正在浇筑砼时,下一层楼板的模板支撑不得拆除,再下层楼板的支撑仅可除一部分;
梁下均应保留支撑,其间距不得大于3米。
f、拆模程序一般是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位,后拆承重部位,拆除跨度较大的梁下支撑时,应先从跨中开始,分别拆向两端。
5).碗扣架的安装
1.碗扣架垂直于梁轴线布置,间距根据设计确定。
碗扣脚手架模板支撑体系采用调托座调节支撑高度。
扫地杆、拉杆、剪刀撑采用扣件与立柱扣牢。
2.水平加固杆应在满堂脚手架的周边顶层、底层及中间每5列、5排通长连续设置,并应采用扣件与立杆扣牢。
加固杆、剪刀撑等加固件必须与脚手架同步搭设。
3.碗扣脚手架使用顶托支撑于楼面,托底应垫木板或钢垫板或木枋作承托,增大受力面积,以保护混凝土楼板。
4.每步架的垂直度偏差应≤h/1000及±
2.0mm。
脚手架整体垂直偏差应≤H/600及±
50mm。
5.可调底座调节螺杆伸出长度不超过计算书的计算结果要求。
6.支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
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
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立杆接长接头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7.支模按规范要求和设计要求设置剪刀撑。
满堂模板支架外侧周边和内部每隔15米应设置一道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
剪刀撑宽度不应大于4个跨距或间距,斜杆与地面倾角宜为45~60度。
8.在搭设、使用、拆除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及有关施工要求施工,完善管理制度,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密切注意使用安全,确保实用、美观、稳固。
9.扣件活动部位应灵活转动,与钢管的贴合面必须严格整齐,保证与钢管扣紧时接触良好。
11.所有构配件必须经过防锈处理,确保力学性能达到规范要求。
12.碗扣脚手架分类堆放,露天堆放及堆垛上应有塑料布等防水材料覆盖。
五、模板及其支撑总要求
1、楼地面砼终凝24小时后方可允许模板支撑施工。
2、保证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相互位置的正确。
3、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施工中所产生的荷载。
4、构造简单,装板方便,并便于钢筋的绑扎、安装荷载浇筑混凝土等要求。
5、模板支架纵横每隔六米置剪刀撑,提高模板刚度和稳定性。
6、多层支撑时,上下二层支点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并应设垫板。
7、模板接缝严密不漏浆。
8、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
六、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1、严格落实班组自检、互检、交接检及项目中质检“四检”制度,确保模板安装质量。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派专人2~3名看模,严格控制模板的位移和稳定性,一旦产生移位应及时调整,加固支撑。
3、对变形及损坏的模板及配件,应按规范要求及时修理校正,维修质量不合格的模板和配件不得发放使用。
4、为防止模底烂根,放线后应用水泥砂浆找平。
5、所有柱子模板拼缝、梁与柱、柱与梁等节点处拼缝严密,楼板缝用胶带纸贴缝,以确保混凝土不漏浆。
6、模板安装应严格控制轴线、平面位置、标高、断面尺寸、垂直度和平整度,模板接缝隙宽度、高度、脱模剂刷涂及预留洞口、门洞口断面尺寸等的准确性。
严格控制预期拼模板精度,其组拼精度要求符合下表要求:
项目
允许偏差(mm)
1
轴线位移
基础
5
柱、墙、梁
3
2
标高
+2,-5
截面尺寸
±
10
+4,-5
4
每层垂直度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6
表面平整度
7
预埋钢板中心线位移
8
预埋管预留孔中心线位移
9
预埋螺栓
中心线位移
外露长度
+10,0
预留洞
中心线位置
截面内部尺寸
7、每层主轴线和分部轴线放线后,规定负责测量记录人员及时记录平面尺寸测量数据,并要及时记录柱、梁的成品尺寸,目的是通过数据分析柱子的垂直度误差。
并根据数据分析原因,将问题及时反馈到有关生产负责人,及时进行整改和纠正。
9、所有竖向结构阴、阳角均须加设50×
100方木,拼缝要牢固。
10、模板的脱模剂要使用水性脱模剂,以防污染钢筋。
11、对于跨度较大的梁、板,应按照规范适当考虑起拱,以防“塌腰”等现象发生。
起拱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梁板跨度≥4米时,模板应按照设计要求起拱;
如无设计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长跨度的1/1000至1/3000。
12、阴、阳角模必须按照严格模板设计图进行加固处理。
七、安全技术措施
1、应遵守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2、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防倾覆的可靠临时设施。
施工现场应搭设工作梯,工作人员不得爬模上下。
3、登高作业时,各种配件应放在工具箱或工具袋中严禁放在模板或脚手架上,各种工具应系挂在操作人员身上或放在工具袋中,不得吊落。
4、装拆模板时,上下要有人接应,随拆随运转,并应把活动的部件固定牢靠,严禁堆放在脚手板上和抛掷。
5、装拆模板时,必须搭设脚手架。
装拆施工时,除操作人员外,下面不得站人。
2米以上高处作业时,操作人员要戴上安全带。
6、安装梁、柱模板时,要随时支设固定,防止倾覆。
7、对于预拼模板,当垂直吊运时,应采取两个以上的吊点,水平吊运应采取四个吊点。
吊点要合理布置。
8、对于预拼模板应整体拆除。
拆除时,先挂好吊索,然后拆除支撑及拼装两片模板的配件,待模板离开结构表面再起吊。
起吊时,下面不准站人。
9、在支撑搭设、拆除和浇筑混凝土时,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支模底下,应在适当位置挂设警示标志,并指定专人监护。
10、在架空输电线路下安装板时,应停电作业。
当不能停电时,应有隔离防护措施。
11、模板拆除时,不得用力过猛过急,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严禁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的规定要求时拆除模板。
12、拆模应严格遵守从上而下的原则。
符合“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侧模,后拆底模”的施工顺序。
并在拆模时注意人身安全。
13、在拆模过程中,如发现混凝土有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时,应暂停拆除工作,经过研究处理后方可继续拆除。
14、拆除模板和支撑,应及时清理和整修,加以妥善保管,防止模板损坏或变形与锈蚀。
15、拆除前应做好安全技术措施,逐级进行技术交底,消除脚手架上杂物及地面上的障碍物,划出拆除区域,做好宣传工作,专人看守场地。
17、拆下来的钢管不得从高处掷下,以防钢管损坏或发生砸伤事故。
18、拆除楼板底模时,应设临时支撑,防止大片模板坠落。
19、碗扣脚手架搭设安全措施
1)碗扣架支顶搭设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的、经考核合格的方可持证上岗。
2)搭设脚手架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
3)脚手架的构配件质量与搭设质量,应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准使用。
4)脚手架的安全检查与维护,应按有关规定搭设或拆除。
5)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随意拆除节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纵、横向扫地杆;
6)不得在脚手架基础及其邻近处进行挖掘作业,否则应采取安全措施,并报主管部门批准。
7)在脚手架上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必须有防火措施和专人看守。
8)搭拆脚手架时,地面应设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严禁非操作人员入内。
八、模板验算
(一)、500*500柱模板支撑计算书
1、中小断面柱模板基本参数
柱断面长度B=500mm;
柱断面宽度H=500mm;
木方截面宽度=50mm;
木方截面高度=100mm;
木方间距l=200mm,
胶合板截面高度=18mm。
取柱断面长度和柱断面宽度中的较大者进行计算。
2、荷载标准值计算:
强度验算要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与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挠度验算只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
新浇混凝土侧压力计算公式为下式中的较小值:
式中
c──为混凝土重力密度,取24(kN/m3);
t0──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取200/(T+15)可取8h;
T──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取10(℃);
V──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取2.5m/h;
1──外加剂影响系数,取1;
2──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取0.85。
H──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至新浇混凝土顶面的总高度(m)。
根据公式计算的新浇混凝土侧压力标准值F1=56.7kN/m2。
实际计算中采用的新浇混凝土压力标准值F1=56kN/m2。
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F2=3kN/m2。
3、胶合板侧模验算
胶合板面板(取长边),按三跨连续梁,跨度即为木方间距,计算如下:
胶合板计算简图
(1)侧模抗弯强度验算:
M=0.1ql2
其中q──强度设计荷载(kN/m):
q=(1.2×
56+1.4×
3.00)×
500.00/1000=35.7kN/m
l──木方间距,取l=200mm;
经计算得M=0.1×
35.7×
(200.00/1000)2=0.14kN·
m
胶合板截面抵抗矩W=b×
h2/6=500×
152/6=18750.00mm3
=M/W=0.14×
106/27000.000=7.5N/mm2
胶合板的计算强度不大于15N/mm2,所以满足要求!
(2)侧模抗剪强度验算:
=3V/2bh
其中V为剪力:
v=0.6×
q×
l=0.6×
(1.2×
3)×
500×
200/106=4.3kN
经计算得
=3×
4.3×
103/(2×
500.000×
15.000)=0.860N/mm2
胶合板的计算抗剪强度不大于1.4N/mm2,所以满足要求!
(3)侧模挠度验算:
W=0.677qa4/(100EI)
q=56×
500/1000=28kN/m
侧模截面的转动惯量I=b×
h3/12=500.000×
18.0003/12=243000.000mm4;
a──木方间距,取a=200mm;
E──弹性模量,取E=6000N/mm2;
经计算得W=0.677×
28×
200.0004/(100×
6000.00×
243000.00)=0.208mm
最大允许挠度[W]=l/250=200/250=0.80mm
胶合板的计算挠度不大于允许挠度[W],所以满足要求!
4、木方验算
木方按简支梁计算,跨度近似取柱子边长a,支座反力即为螺栓(钢筋)对拉拉力,计算如下:
木方计算简图
(1)木方抗弯强度验算:
M=qB2/8
3.000)×
200/1000=14.2kN/m
B──截面长边,取B=500mm;
经计算得M=14.2×
(500/1000)2/8=0.44kN.m;
木方截面抵抗矩W=b×
h2/6=50×
1002/6=83333.333mm3;
=M/W=0.44×
106/83333.333=5.28N/mm2;
木方的计算强度不大于13N/mm2,所以满足要求!
(2)木方抗剪强度验算:
v=0.5×
B=0.5×
200×
600/106=4.28kN
4.28×
50.000×
100.000)=1.28N/mm2
木方的计算强度不大于1.3N/mm2,所以满足要求!
(3)木方挠度验算:
W=5qB4/(384EI)
其中q──设计荷载(kN/m):
200/1000=11.2kN.m
I=b×
h3/12=50×
1003/12=4166666.667mm4
B──柱截面长边的长度,取B=500mm;
E──弹性模量,取E=9000N/mm2;
经计算得W=5×
11.2×
5004/(384×
9000.00×
4166666.67)=0.24mm
允许挠度[W]=B/250=500/250=2.00mm
木方的计算挠度不大于允许挠度[W],所以满足要求!
(二)、300*700梁木模板与支撑计算书
1、梁模板基本参数
梁截面宽度B=300mm,
梁截面高度H=700mm,
梁模板使用的木方截面50×
100mm,
梁模板截面底部木方距离200mm,梁模板截面侧面木方距离400mm。
梁底模面板厚度h=15mm,弹性模量E=6000N/mm2,抗弯强度[f]=15N/mm2。
梁侧模面板厚度h=15mm,弹性模量E=6000N/mm2,抗弯强度[f]=15N/mm2。
2、梁模板荷载标准值计算
模板自重=0.340kN/m2;
钢筋自重=1.500kN/m3;
混凝土自重=24.000kN/m3;
施工荷载标准值=2.500kN/m2。
强度验算要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和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设计值;
挠度验算只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产生荷载标准值。
新浇混凝土侧压力计算公式为下式中的较小值:
其中
c——混凝土的重力密度,取24.000kN/m3;
t——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为0时(表示无资料)取200/(T+15),取8h;
T——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取10.00℃;
V——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取2.500m/h;
H——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混凝土顶面总高度,取0.700m;
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取1.000;
2——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取0.850。
根据公式计算的新浇混凝土侧压力标准值F1=16.800kN/m2
实际计算中采用新浇混凝土侧压力标准值F1=16.8kN/m2
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F2=3.000kN/m2。
3、梁模板底模计算
本算例中,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30.00×
1.50×
1.50/6=11.25cm3;
I=30.00×
1.50/12=8.43cm4;
梁底模板面板按照三跨度连续梁计算。
(1).抗弯强度计算
抗弯强度计算公式要求:
f=M/W<
[f]
其中f——梁底模板的抗弯强度计算值(N/mm2);
M——计算的最大弯矩(kN.m);
q——作用在梁底模板的均布荷载(kN/m);
q=0.7×
[0.34×
0.30+24.00×
0.30×
0.70+1.50×
0.7]+1.4×
2.50×
0.30=6.5kN/m
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M=-0.10×
6.50×
0.4002=-0.104kN.m
f=0.104×
106/11250.0=9.24N/mm2
梁底模面板抗弯计算强度小于15.00N/mm2,满足要求!
(2).抗剪计算
最大剪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Q=0.6ql
截面抗剪强度必须满足:
T=3Q/2bh<
[T]
其中最大剪力Q=0.6×
0.400×
6.50=1.56kN
截面抗剪强度计算值T=3×
1560/(2×
300×
15)=0.52N/mm2
截面抗剪强度设计值[T]=1.40N/mm2
面板的抗剪强度计算满足要求!
(3).挠度计算
最大挠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q=0.34×
0.70=5.457N/mm
三跨连续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最大挠度
v=0.677×
5.457×
400.04/(100×
145800.0)=1.083mm
梁底模板的挠度计算值:
v=1.083mm小于[v]=400/250=1.6,满足要求!
4、梁模板底木方计算
梁底木方的计算在脚手架梁底支撑计算中已经包含!
5、梁模板侧模计算
梁侧模板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
其中f——梁侧模板的抗弯强度计算值(N/mm2);
q——作用在梁侧模板的均布荷载(N/mm);
q=(0.7×
16.8+1.4×
0.70=11.172N/mm
11.172×
0.4002=-0.115kN.m
f=0.178×
106/24500.0=7.26N/mm2
梁侧模面板抗弯计算强度小于15.00N/mm2,满足要求!
7.16=1.72kN
1720/(2×
700×
15)=0.246N/m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