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预习必备知识点合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1577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预习必备知识点合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预习必备知识点合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预习必备知识点合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预习必备知识点合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预习必备知识点合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预习必备知识点合集Word格式.docx

《高一地理预习必备知识点合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预习必备知识点合集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预习必备知识点合集Word格式.docx

——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外部条件:

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照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

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

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

反之。

l、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2、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3、生产生活:

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

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

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运动:

自转和公转(P15)(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

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

另一周期是:

太阳日(24小时),360°

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P13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

/h。

P14

线速度:

赤道最大(1670㎞∕h),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地球公转:

太阳

周期: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

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

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

26’):

黄道面+赤道面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

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

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

26’)

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

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

由夜变为昼。

昏线:

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求时区:

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

余数<

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

余数>

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两个时区之差: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l“东加西减”:

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东早西晚)

光照图的判读 

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

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

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

26’ 

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

,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

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

-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

12:

00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

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

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日界线:

原则以180°

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

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西增东退)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P16

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

求某地昼夜长短:

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

某地昼长2x,则日出为12:

00—x,日落为:

+x

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

00日出,18:

00日落

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

00日落。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l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l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

以北地区

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纬度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回归线

以南地区

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夏至日

有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

之间地区

回归线上一年一次直射

冬至日

有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夏半年

春分

全球昼夜等长

①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②白昼越来越长

③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夏至

白昼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昼

②白昼逐渐变短

③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冬半年

①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②白昼越来越短

③极夜范围从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冬至

白昼最短,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

②白昼逐渐变长

③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赤道上

全年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昼夜长短的分布: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

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

移动,这个半球的昼

就渐长。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即地震波。

特性:

纵波:

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

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

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

地幔: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岩石圈:

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

包含地壳。

地核:

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

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

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

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

杂质:

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

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

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

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

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

减少气温的日较差;

保证地球适宜温度;

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

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

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

举例:

城郊风;

海陆风;

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

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

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

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

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

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0.三种局地热力环流:

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山风和谷风:

11.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高度(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

气压低、气温高;

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标志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风压带成因与特性:

4、气压中心名称:

5、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①雨带的移动6、.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华南再一次经历短暂的雨期。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7、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

锋面与天气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1.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暴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2.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准静止锋:

锋面两侧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幅度很小,我们将这类锋面称为准静止锋。

多出现连续性降雨天气。

典型(在中国)

华南准静止锋

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区。

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秋季出现最少。

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

华南准静止锋的位置,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

冬半年,锋面北侧冷高压势力强大,锋区位置偏南;

夏半年,锋面南侧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使锋区位置偏北。

江淮准静止锋

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著名的天气系统——江淮准静止锋。

它是形成梅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黄梅时节家家雨”就是对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

昆明准静止锋

又称云贵准静止锋。

位于云贵高原,主要由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形成。

云层低而薄,易形成连阴雨天气。

贵州高原“三日无一晴”便同昆明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多出现于冬季,其间出现日数约占全年1/2。

锋区位置多在贵阳与昆明之间,略呈西北——东南走向。

天山准静止锋

不太强的冷锋进入准噶尔盆地后,被天山阻挡,使冷锋停滞不前,常形成地形锋性质的天山准静止锋,造成阴雾或微雪天气。

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冬、春降水较多就与天山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

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国的寒潮(初春、秋末对农业的影响最大)。

3、冷锋与暖锋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

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

2、锋面天气系统:

4、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时针辐合,天气阴雨台风。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顺时针辐散,天气晴朗伏旱(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7月中旬到8月中旬)。

5、主要的气象灾害:

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在西北太平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多发于夏秋季节,危害包括:

狂风、暴雨、风暴潮。

预防措施:

加强研究、检测预报工作;

做好宣传减小措施;

研究抗风作物减少农业损失;

加强国际合作。

寒潮:

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

危害:

降温、大风、大雪、冻雨。

加强预报工作,提前发布预报信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主要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温室效应(全球保暖)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与低平岛国被淹没;

②对农业的影响:

低纬度地区减产,高纬度地区增产;

③影响水循环:

增加降水极端异常天气事件,地表径流改变(南方降水最多,北方减少)。

应对措施:

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多使用清洁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

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防止森林火灾。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③适应气候变化措施:

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水利设施,防止降水突发事件和海水入侵。

3.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