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教案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教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
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具 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7页上面图片,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
让学生归纳出图的共同点。
以此为基础,引出探究的课题:
声是怎样产生的。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演示:
音叉实验
反馈练习
(一)
引导学生分析图2.1-1、2.1-2描述的几种声现象各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指导学生讨论教材第28页第二段,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的结果。
指导学生讨论教材第28页第三段:
机械唱片的原理,要学生找出生活中有类似原理的物品。
二、声音的传播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第29页第二段,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思考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并指导学生按教材要求进行固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判断实验结果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
反馈练习
(二)
以“听到飞机声”为实例,让学生作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
真空罩中的闹铃实验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假设是否正确。
播放录像:
振动的音叉激起声波传入人耳;
让学生探讨声音在液体内能否传播。
观察插图、聆听相关的声音。
归纳出:
都有物体在发声。
明了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三人一组做实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
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评估。
观察、思考。
讨论、作答。
举手发言。
学生热烈讨论,相互交流。
自学教材,并列举实例。
自学并积极思考,进行分组实验,并相互讨论、交流,作出判断。
作出假设,完成实验的初步设计。
观察、思考、作出判断。
观看录像,自学教材。
分组讨论、交流,举手汇报讨论结果。
图音并茂,加深学生的感悟。
培养归纳能力。
学生初次进行探究,需要加强指导。
培养评估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
强化学生对“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体会放大微小振动的实验方法。
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检查学生平时搜集资料的情况。
触类旁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
初步培养探究能力。
深层次体会“声是一种波”。
演示:
液体传声实验
让学生综合前面的几个实验结果,归纳出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从实例着手引入声速概念,介绍声速单位。
指导学生阅读30页小资料。
要求学生分组设想出测量声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测量并检查。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因测量声速需要较大的空间,无法在教室内完成,故只在课内交流设想,课后再完成测量。
测评与小结
①课堂小测试。
②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讲评。
③请学生小结。
做测试题。
检测学习效果。
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小结。
布置作业
及时复习巩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
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动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1.通过做“音频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初步的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究活动。
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1.研究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1.分组探究实验器材:
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
2.演示实验器材:
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示波器、话筒。
3.部分学生备的乐器:
口琴、小提琴两把、长笛、手风琴、萨克斯管等。
4.多媒体显示屏及反馈练习。
复习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敲击“水瓶琴”发出音调不同和响度不同的声音,由此引出声音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举手回答
加深对声音的不同性质特点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音的不同特性产生研究的兴趣。
一、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从声音的产生认识到声音的性质特点与发声体的振动情况有关,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音调的高低会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做出猜想。
鼓励学生交流探究实验的方案和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探究结果,判断实验结果是否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提出问题:
蝴蝶飞去飞来,靠的是翅膀的振动,蚊子也是,可为什么我们听得见蚊子的嗡嗡声,却听不见蝴蝶的声音呢?
给出蝴蝶和蚊子的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能够正确解答上述问题。
引导学生交流:
阅读教材第33页还能了解到什么?
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了解了多少?
二、响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前阶段的探究实验中,是否也发现了能说明响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一些现象和事实?
交流实验现象和判断结果。
对学生实验认真、观察仔细的科学态度给予赞赏。
回想所听到过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及发声体相应的振动情况。
猜想:
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明确实验目的,两人一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作出判断。
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讨论、再验证、评估。
学生交流猜想。
自学并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讨论、作答。
积极举手回答,汇报自学成果。
展现自己的科学素养。
学生分组讨论、再实验,并举手作答,其他学生评估。
尝试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结果提出猜想。
尝试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法,选择所需的器材。
体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整理信息。
培养交流合作和初步的评估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用学生熟知的现象提出问题,教育学生观察生活、服务生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现象。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检查学生平时搜集资料、对技术应用的关注情况。
及时给予鼓励,益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演示教材2.2-3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情况下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归纳探究结果。
判断探究结果是否证实了先前的猜想。
三、音色
组织学生做游戏。
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乐器演奏C调的”1“和”3“,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看能否辨别出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
(夸学生辨别的准确)提出问题:
你是怎么辨别不同的发声体的?
教师归纳:
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用示波器分别显示音叉发出的不同音调、不同响度的声音信号波形以及不同乐器用相同的音量都发C调的”1“的声音信号波形。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波形的不同特征。
用示波器观察学生(男女各一)说”我喜欢物理“的声音信号波形。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积极举手作答。
积极参与游戏,判断每次发声的乐器是什么乐器,集体回答。
举手回答。
分组讨论,踊跃举手作答。
观察比较不同声音的波形,集体回答判断结果。
积极参与活动,认真观察比较波形的不同。
培养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形式多样,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利于形象深刻地理解声波。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归纳小结
①学生小结。
②课堂练习反馈。
③组织学生演奏、欣赏乐曲《欢乐颂》。
能增强学生对乐音特性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多媒体显示)
含义
决定因素
相关问题
音调
声音的
高低
发生体振动
的频率
频率:
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
赫兹(Hz)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20Hz~20000Hz)
超声波与次声波。
相关问题
响度
大小
的振幅
振幅:
物体振动的幅度。
音色
特色
发声体本身的
材料、结构
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第3节 声的利用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知识的应用。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1.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波获得的信息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中的应用;
2.认识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能传递能量,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
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声波能传递能量的认识。
教师:
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实物投影。
学生:
碗或盆,气球,一端扎有橡皮膜另一端开口的可乐瓶,蜡烛,火柴。
课前活动
在上课前播放火山喷发的片段。
欣赏自然景观,陶冶情操,培养情趣。
情景教学。
新课导入
自然界声现象丰富多彩,隐约地提出一、两个利用声现象的事例,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受事例的激发,产生学习兴趣。
通过声现象的感性认识,诱发好学的兴趣。
①引入竞赛方式,探索学习声的利用,宣布竞赛的规则和赛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许多利用声的事例,从他们的口中说出一些实例不是难事。
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境下,学生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他人的思维,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
②宣布竞赛成绩,归纳声利用的事例,指导学生进行分类。
待学生分类完,然后启发学生问,以上分类是不是唯一的?
如果不是,还有没有更科学的分类?
③实验探究:
请同学们从工具盒里拿出事先准备的器材(一端开口,另一端扎有橡皮膜的可乐瓶、蜡烛、火柴、铁皮碗或盆、气球各一个),再一次启发学生,看看用它们能做些什么?
各参赛队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列举声的利用事例。
分别举手举例,其他学生评估。
按照声音在日常生活、工业、医疗、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
有可能答不上来。
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
不允许看教材。
教师用简洁的文字在黑板上板书。
学生初次进行分类,需要加强指导。
④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是:
水槽装水,一片树叶漂在水中,木棍,实物投影仪。
演示时,用木棍掇一下水面,会看见树叶也随水波起伏,将此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⑤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两个现象。
类比水波,说明声波也是一种波动。
归纳并板书:
声也是一种波,声能够传递能量。
⑥创设情景,播放声的利用录像片段。
这里面还有一些关于次声波和超声波的应用例子。
让学生更广泛、深入地了解声在传播信息、传递能量方面的一些重要应用。
⑦继续引导学生再次对声的利用的上述事例进行分类。
用电脑打出板书内容并投影出来。
⑧深入学习声在传播信息中的重要作用——回声的知识及应用。
a.回声的形成。
b.回声的应用——“B超”“A超”及脑彩超。
c.回声定位——蝙蝠在夜间活动、觅食的原理(仿生原理)。
d.回声定位的应用——声呐。
⑨总结:
让学生归纳这一节所学习的知识,再从正、反两方面谈谈对声的利用的认识,同时思考能否对声利用进行更好的分类。
两人一组合作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作出判断。
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
把探究实验与演示实验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找出它们所包含的规律。
一边观看,一边动脑分析,判断出各自包含声利用的哪些方面的事例。
讨论、交流意见后,按声与信息、声与能量两方面进行分类。
学生阅读与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本节所学的知识及回顾学习本节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对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感性认识。
不局限探究的形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利用情境,再一次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悟出些道理。
强化学生对声的利用的认识,体会声与信息、声与能量的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理解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巩固和小结
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及学习本节知识的方法。
在欢乐、优美的《蓝色多瑙河》中下课了。
1.声波是一种波动
2.声与信息——声能够传递信息。
3.声与能量——声是一种波动,能够传递能量。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体验与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环境保护的教育。
多媒体、录音机、气球、玻璃板、示波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网上查找的资料、物理套餐。
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物理套餐、网上查找资料。
提问
1.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有哪些特性?
思考、回答。
使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回顾,以备本节使用。
今日说法:
由一学生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法》中的主要内容。
1.以中音播放一曲乐音,然后突然以很大的声音播放。
2.先播放一曲乐音,再播放一段噪声。
3.用充气的气球在干燥的玻璃板上摩擦,其声音听起来让人们感到非常不舒服。
学生说法。
体验中去比较、思考并讨论,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并猜想。
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生活现象往往会促成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引起学生的重视。
教学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观察噪声的波形,如图2.4-1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播放一段噪声,如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
归纳结果——噪声的来源。
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言,师生一起归纳小结。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阅读教材第43页小资料的表,请学生回想在这些环境中的感受,并归类。
举例:
噪声对人们有哪些危害
讨论:
非洲北部农村70岁老人的听力比美国20多岁的城市青年还好,这是为什么?
三、噪声控制
学生实验:
教材上没有的实验,为了让学生感受更深,特增设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
用闹钟作声源,将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或将闹钟置于空纸盒中,或用棉花塞住耳朵,都可以感觉到噪声减弱了。
观察、理解。
讨论5min,举手发言,讲述噪声的来源并归类。
发言,举各种例子讨论2min,举手发言。
明了方法步骤,两人一组,动手做实验,操作、观察分析。
(5min)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噪声的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以及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思维发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去发现噪声控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图2.4-3几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实例。
生活中治理噪声的例子。
四、环境保护的教育
阅读并归类。
发言,举各种例子。
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课堂小测试。
2.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评讲矫正。
3.请学生小结
(1)噪声的来源。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3)噪声控制。
(4)环境保护。
做5min测试。
讨论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通过练习,检测学习效果,反馈,共同矫正。
最后的归纳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本节重点内容进一步巩固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
2.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等级——分贝(dB)
三、噪声危害
四、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