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2017试卷和考点.docx
《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2017试卷和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2017试卷和考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7年考试于4月19日进行,无选择、无辨析,全是主观题。
本文提供2017考试试卷,以及复习资料,是结合两位老师老师最后一堂课划出的重点章节内容的归纳。
还有部分历年重要题目和重要课后习题。
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卷A卷
一、简答(15*4)
1、为什么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自然科学的纽带?
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方面回答。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基本内容:
先在的历史的自然界、相互联系发展的自然界、用辩证眼光看自然界;
基本特征:
四个统一
3、简述生态系统三大定律及其实践意义?
闭路循环、反馈调控、系统和谐
意义是可借鉴到社会发展
4、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主要是科技的生产力功能,结合经济社会作答。
二、论述题(20*2)
1、“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请根据这句话的观点,联系自然辩证法的原理说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思路:
①生态自然观、绿色设计、3R本质、科学发展观
②人与自然和谐
③科技是把双刃剑
2、请联系你的专业,说说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给你哪些启示?
思路:
①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②归纳与演绎
③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④机遇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答:
学科性质: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研究对象:
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观(科技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技社会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2、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展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答:
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果为依据,批判了机械和形而上学,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人类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3、什么是系统?
系统包含哪几层含义,系统的本质特征?
答:
系统是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整体。
含义:
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本质特征:
1.整体性:
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是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2.开放性:
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任何现实的物质系统与外界环境都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3.动态性:
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层次性:
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4、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同时,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中,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
5、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
答: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一)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
(二)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
(三)系统与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不是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
(二)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6、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4个必要条件)机制
答: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
理解自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
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
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
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1)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
(2)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3)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转变为一种非线性机制。
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系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
(4)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被称为涨落。
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
(自然系统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观点错误。
涨落对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影响是不同的)
7、【论述】生态系统的三大规律
答:
(1)闭路循环规律: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循环。
1)转化再生与多层次分级利用:
物质的转化再生是指物质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并不能在一次利用转化中全部转化为下一环节所需要的原料或产品,总有一部分会滞留在这一环节的运动过程中,经过几次甚至更多的过程才能完全被利用、转化。
因此,物质的多层次分级利用时物质闭路循环的根本特点和必然要求;2)主体性偏差及纠正:
主体性偏差是指人的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等问题。
一方面促进并控制着人类的活动与发展,另一方面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流动、传递过程又受到人类活动与发展的干预和改变。
(2)反馈调控规律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反馈调控的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3)系统和谐规律。
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
这种内在和谐性的进一步展现,便是生态系统见诸于形体的和谐状态。
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性能耦合等方面。
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
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9、【论述】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
(一)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
1.“合真”的增益作用。
2.“向善”的消费功能。
人与人工自然在真、善、美三方面都可递进实现和谐。
人类实现上也一直在不懈地追求这种和谐。
3.“达美”的直观效应。
(二)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
1.形式协调。
2.作用互利。
3.意蕴相洽。
(三)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
1.要素比例的协调性。
2.物能循环的低耗性。
3.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
意义:
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②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条件:
①确立辩证自然整体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伙伴关系”②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③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④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10、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P130
答:
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
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11、科学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答: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样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12、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绿色设计的定义绿色设计就是立足生态自然观,运用生态思维讲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的一种方法。
他既考虑满足人的需要,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答:
1.设计理念不同。
绿色设计和传统设计相比,最主要的一个差异在于设计观念的转变,即主张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2.产品的设计要求发生根本变化。
绿色设计要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应有的环境属性,然后考虑产品应有的基本属性。
3.产品生命周期得到延拓4.设计内容与设计方法发生重大变革产品的绿色设计主要包括:
材料选择、可拆卸性设计、可回收性设计、面向制造和装配设计、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
5.绿色设计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设计方法需要变革。
6.采用技术方法和手段不同7.所获得效益不同
13、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及其生态哲学基础
答:
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是“3R”。
(1)Reduce(减量)①减少废弃物的数量。
②省料。
③节能(生态哲学基础:
异构同功原理)
(2)Reuse(重复利用):
减少浪费。
对同一物体多次使用。
(生态哲学基础:
自然系统层次结合度递减规律)(3)Recycle(循环)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生态哲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
14三大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中的三种形态,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互相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15、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答:
(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直接生产力。
(2)目的不同。
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
(3)可预见性不同。
科学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研究目标相对不确定,一般难以预见;而技术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目标相对明确,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
(4)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新产品。
联系:
首先,科学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