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部节日校园营销策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9798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3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商务部节日校园营销策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电子商务部节日校园营销策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电子商务部节日校园营销策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电子商务部节日校园营销策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电子商务部节日校园营销策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商务部节日校园营销策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电子商务部节日校园营销策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商务部节日校园营销策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商务部节日校园营销策划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012/2/17—2012/6/15

【活动地点】

欧亚校园人流多的地方

【活动对象】

欧亚全体消费者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电子商务部

v【活动要求】

参赛条件

电子商务部的全体同学都可以参加,不过要参加者必须写好你的计划和形式并且要有明细的目的和与节日有相关的活动。

节日营销要求

具体节日策划由部长带领大家大家商议

v【活动流程】

准备前期具体的节日明细:

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01/01]

路神生日[农历01/05]

元宵节[农历01/15]

龙抬头[农历02/02]

寒食节[04/04]

清明节[4月无定日]

端午节[农历05/05]

天贶节[农历06/06]

姑姑节[农历06/06]

彝族火把节[农历06/24]

七夕节[农历07/07]

盂兰盆节[农历07/15]

地藏节[农历07/30]

中秋节[农历08/15]

重阳节[农历09/09]

祭祖节[农历10/01]

冬至节[农历11月无定日]

腊八节[农历12/08]

过小年[农历12/23]

除夕[农历12/30]

世界节日大全

1月 January

新年元旦[01/01]

黑人节[1月第一个星期天]

中国13亿人口日[01/06]

日本成人节[1月第二个星期一]

中国110宣传日[01/10]

国际麻风节[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2月 February

世界湿地日[02/02]

世界抗癌症日[02/4]

世界气象日[02/10]

情人节[02/14]

国际母语日[02/21]

国际声援南非日[02/7]

3月 March

全国爱耳日[03/03]

妇女节[03/08]

植树节[03/12]

国际消费日[03/15]

*世界森林日[03.21]

世界水日[03/22]

*世界气象日[03.23]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03.24]

4月 April

愚人节[04/01]

*清明节[04.05]

*世界卫生日[04.07]

世界地球日[04/22]

5月 May

国际劳动节[05/01]

中国青年节[05/04]

*全国碘缺乏病日[05.05]

世界红十字日[05/08]

国际护士节[05/12]

*国际家庭日[05.15]

世界电信日[05/17]

国际博物馆日[05/18]

*全国助残日[05.19]

中国汶川地震哀挨哀悼日[05/19]

全国学生营养日[05/20]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05/22]

*国际牛奶日[05.23]

世界无烟日[05/31]

母亲节[5月第二个星期日]

6月 June

国际儿童节[06.01]

世界环境日[06/05]

*全国爱眼日[06.06]

*端午节[06.15]

父亲节[6月第三个星期日]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06.17]

国际奥林匹克日[06/23]

*全国土地日[06.25]

*国际反毒品日[06.26]

7月 July

香港回归日[07/01]

建党节[07/01]

*抗日战争纪念日[07.07]

世界人口日[07/11]

8月 August

八一建军节[08/01]

*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

9月 September

*劳动节[09.01]

国际扫盲日[09/08]

*教师节[09.10]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09/16]

国际和平日[09/17]

*国际爱牙日[09.20]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国际聋人节[9月第四个星期日]

*世界旅游日[09.27]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10月 October

国庆节[10/01]

*国际音乐节[10.01]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0.02]

世界动物日[10/04]

国际住房日[10/07]

*全国高血压日[10.08]

世界视觉日[10/08]

世界邮政日[10/09]

*世界精神卫生日[10.10]

国际盲人节[10/15]

世界粮食节[10/16]

*世界消除贫困日[10.17]

中国(揭阳)国际玉器节[10/21]

世界传统医药日[10/22]

联合国日[10/24]

人类天花绝迹日[10/25]

足球诞生日[10/26]

万圣节[10/31]

11月 November

中国记者日[11/08]

*消防宣传日[11.09]

*世界糖尿病日[11.14]

*国际大学生节[11.17]

感恩节[11月第四个星期四]

12月 December

*世界艾滋病日[12.01]

*世界残疾人日[12.03]

*世界足球日[12.09]

澳门回归纪念日[12/20]

国际篮球日[12/21]

*冬至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

平安夜[12/24]

圣诞节[12.25]

世界强化免疫日[12/25]

毛泽东诞辰[12/26]

中国传统节日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头牙(农历二月初二)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节气清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冬至(节气冬至)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尾牙(农历腊月十六)

▪祭灶(农历腊月廿四)

▪除夕(农历十二月卅日)

目录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

传统节日的形成

传统节日形成的条件

传统节日的传承

除夕

释义

起源

别称

各传统节日标志

春节

相关传说

适用地区

习俗

元旦与春节的关系

有关诗句:

元宵节

立春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腊八节

节日表

传统节日形象创作大赛

征集项目

大赛机构

附录

2011年中国传统节日公历日期

中国传统节日中英对照

中国常见传统活动中英对照

中国元旦花絮

节日文学

各传统节日标志

元宵节

立春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腊八节

节日表

展开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

传统节日的形成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传统节日形成的条件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

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

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除夕

  时间:

农历十二月三十

释义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

“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

季冬记》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编辑本段各传统节日标志

各大传统节日标志

[1]

24日从中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我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正式发布。

据悉,这是中国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国协作会发起的,将七大传统节日连起来打包申遗的行动之一。

  郭道荣表示,已经延续上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但由于没有形象logo系统,在现代社会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形象logo的出炉将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传统节日形象logo管理办法》也即日拟定,根据《办法》要求,中国文化促进会拥有此次征集评定的传统节日形象logo著作权,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使用传统节日形象logo时,应确保合法使用。

编辑本段春节

[2]

 时间:

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英文:

TheSpringFestival

  释义

  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相关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

年"

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

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

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

兽,那老人捋髯笑道:

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

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

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

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

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

砰砰啪啪"

的炸响声,"

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

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

啪啪"

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

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

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

适用地区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

  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

  起源: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

“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元旦与春节的关系

庆祝元旦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试笔(选一)-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丁卯元日-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钓帘欲迎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甲午元旦-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春节江南靖士

  暂解城区烟火禁,兆丰雪霁在年前。

  街街饰彩家家掸,扫尽桃符换对联。

编辑本段元宵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LanternFestival

释义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演变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编辑本段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源

  为什么这么叫呢?

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

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习俗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

“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春时迎春喝“败毒膏”这种使人不长口疮的药膏。

编辑本段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