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9675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x

《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文档格式.docx

7.3以3400转/15秒(或1000转/1分钟)离心将试管轻轻摇动,仔细观察细胞扣有无凝集或溶血现象。

观察结果时既要看有无凝集,也要注意凝集强度,这将有助于亚型等的发现。

8.结果判定:

凝集强度的判断依据《红细胞凝集强度判读标准》进行。

血型

正定型

反定型

抗A

抗B

AC

BC

OC

A

+

-

B

O

AB

9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

有技术问题或红细胞和血清本身问题,常见者有以下情况;

分型血清效价太低,亲和力不强。

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或过低,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当(出现前带或后带现象),使反应不明显误判为阴性反应。

受检者红细胞表面抗原位过少或抗原性减弱等。

受检者血清蛋白紊乱,常引起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

受检者血清中减弱或缺乏应有的抗A或抗B.

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溶血,误判为不凝集。

由细菌污染或遗传因素引起,多凝集和全凝集,往往是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

血清中有ABO血型系统以外抗体,如I(冷抗体)等,常干扰定型。

观察细胞扣时手法不当,未发现弱凝集。

如发现ABO正反定型不一致,首先要重复做实验一次(必须用试管法),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使用质量合格的试剂以及细心观察和解读实验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必须进一步鉴定。

10相关文件

10.1«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10.2«

临床输血技术更规范»

10.3«

青海省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建设验收评审细则»

10.4«

血型试剂确认操作规程»

11记录

11.1血型试剂质量控制记录。

11.2血型检定及结果登记。

 

2016.4.5

Rh血型鉴定编号:

1.目的;

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特制订本规程。

2.范围;

适合进行Rh血型鉴定相关科室的全体工作人员。

3.职责

3.1科主任负责本规程的培训、考核及督促实施。

3.2科室工作人员按文件进行操作并建立相关记录,为实施结果的准确性负责。

Rh血型系统主要有五种抗血清,即抗D,抗C,抗c,抗E,抗e。

用五种抗Rh分型血清来检查红细胞抗原。

在临床输血中,一般只做D抗原的鉴定,凡被检红细胞和抗-D血清凝集着为Rh阳性,不凝集者为Rh阴性。

5试剂,抗-D血清。

6.试剂的质量控制:

每个工作日在实验开始前,对试剂进行外观检查,包括:

有效期、有无渗漏等;

对所有的抗-D血清按《血型试剂确认操作规程》进行特异性验证。

将试剂的厂家、批号及检测结果记录到《血型试剂质量控制记录»

7.1取洁净小试管1支标识“抗-D”,加抗-D试剂1滴于试管底部,再加受检者2%~5%红细胞悬液1滴,混合。

7.2以3400转/15秒(或1000转/1分钟)离心,肉眼观察细胞扣,根据凝集情况判断结果。

8.1结果判断:

凝集者为Rh(D)阳性,不凝集者再次检测,再次检测不凝集者为Rh(D)阴性。

8.2凝集强度的判断依据《血型试剂确认操作规程》

9.注意事项:

9.1红细胞悬液浓度不能过高或过低,抗原抗体比列不当会出现前或后带现象,出现假阴性结果。

9.2试剂或被检血清和红细胞的比例要适当,否则会漏检阳性结果。

9.3观察细胞扣时手法要得当,防止用力混匀而漏检弱阳性。

10.相关文件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11.血型检定及结果登记。

不规则抗体筛选实验编号:

操作规程版号;

1.目的:

2.范围:

适合输血科(血库)全体工作人员。

3.职责

3.1科主任负责本规程的培训、考核及督促实施。

3.2科室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原理及操作。

红细胞血型抗体除了抗A,抗B外,可能含有潜在的其他不规则抗体,而导致输血反应等问题。

血型抗体分子的物理特性与血清学的反应性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抗体主要分为IgM和IgG抗体,IgM抗体长度大于35.7nm,在盐水介质中能直接相连相应的红细胞,使之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IgG抗体长度大于24nm,在盐水介质中不凝集,而只能致敏相应抗原的红细胞,所以用3人份基本含盖常见抗原的O型红细胞,在不同的介质中检测,(盐水介质、凝聚胺介质或抗人球蛋白介质等)只要血清中存在常见的IgM和IgG不规则抗体,在不同的介质中就会和筛选细胞发生凝集。

5.仪器、材料与试剂

5.1凝聚胺试剂

5.2筛选细胞

6.试剂的质量控制:

每个工作日在实验开始前,对筛选细胞的外观质量进行检查,无明显溶血,在有效期内;

同时记录试剂厂家和批号。

7.工作程序及结果判断:

7.1取试管3支,分别标记“1”、“2”、“3”、各管加患者血清2滴,分别加入1、2、3号筛选细胞各1滴,混匀。

以3400转∕离心15秒或(1000转∕离心1分钟)。

7.2观察结果,3号管中有1管以上阳性者,为抗体筛选实验阳性,说明被检血清中存在IgM类抗体,要送血站进行抗体鉴定。

7.33管均为阴性,表示在盐水介质中抗体筛选阴性,说明被检血清中不存在1gM类抗体。

再将3管继续做聚凝胺实验。

7.4在聚凝按介质中,3管中有1管以上阳性者,为抗体筛选试验阳性,说明被检血清中存在1gG类抗体,要送血站进行抗体鉴定,

7.53管均为阴性,表示在2种介质中抗体筛选均为阴性,说明被检血清中不存在不规则抗体。

8相关文件。

9.1《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9.2《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9.3《青海省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建设验收评审细则》记

9记录

10.1交叉配血实验记录报告单起草人;

交叉配血实验编号:

1。

目的;

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保证安全输血,特制订本规程。

3.职责:

3.2科室工作人员按文件进行操作并建立相关记录,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负责。

3.3科室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原理及操作。

4原理

4.1交叉配血实验分“主侧”即病人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相容性实验;

“次侧”即献血者血清与病人红细胞的相容性实验。

分别用盐水介质法检测IgM类不规则血型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实验不合,用凝聚胺介质法检测IgG类不规则血型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实验不合。

4.2凝聚胺介质法中低离子介质可以促进红细胞和相应抗体的反应,在加入凝聚胺后,带正电荷的凝聚胺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促进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近,引起的红细胞产生非特异性的凝集反应。

如果是由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凝集,则会在加入再悬液时散开。

5.材料与试剂

聚凝按试剂盒。

5.2抗A.抗B分型血清。

5.32-5%A.B.O试剂红细胞。

5.4抗-D血清。

6.试剂的质量控制;

聚凝胺实验过程中,加入重悬液之前如无凝集时,将阳性对照血清代替待检血清按7.3操作进行质量实验,结果出现凝集,证实实试剂有效。

7工作程序;

7.1查看输血申请单,核对申请单与血样管上姓名。

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等内容无误,方可进行配血。

7.2依据《ABO血型定型操作规程》,《Rh血型定型操作规程》进行献血者的受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血型的复查。

7.3盐水介质配血

7.3.1取试管2支,分别标记“主侧”、“次侧”,“主测”管加患者血清2滴,献血者2-5%红细胞悬液1滴;

“次侧”管加献血者血清2滴,患者2-5%红细胞悬液1滴,以3400转/离心15秒或(1500转/离心1分钟),以肉眼观察细胞扣,有无凝集或溶血现象。

7.3.2主次管凝集或溶血的要查找原因。

7.3.3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及溶血现象,为盐水介质配血结果阴性,再将原主次管继续进行凝聚胺介质法配血。

7.4凝聚胺介质配血

7.41各管加LIM液0.7ml(14滴),混匀,加凝聚胺试剂2滴,混匀后3400rpm离心15秒,弃取上清液,不要沥干,轻摇观察由凝聚胺引起的红细胞凝集。

7.42有凝集时各加入2滴垂悬液轻摇看结果:

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红细胞凝集应在1分钟内完全散开,若是由免疫性抗体引起的凝集,反应则不会完全散开。

7.4.3凝聚胺介质配血阳性者,疑似由IgG抗体造成,需进一步抗体鉴定。

8注意事项

8.1若红细胞中含有较多血清或血浆则需用盐水洗涤细胞一次。

8.2若加凝聚按试剂后未见红细胞凝集需重做,可能是患者使用肝素类药物中和聚凝胺所致,需多加1滴poiybrene(凝聚胺)试剂以中和肝素。

8.3观察盐水介质配血结果后,在阴性情况下再进行凝聚胺介质配血,如盐水介质配血结果为阳性,则勿需进行凝聚胺配血。

8.4患者血清中纤维蛋白没完全析出时,要放置到37水浴箱中15分钟,然后再离心。

以防未完全析出的纤维蛋白影响判断结果。

9结果判断:

凝集强度的判断依据«

临床输血技术范围»

台湾贝索公司凝聚胺介质试剂盒说明书

11.1交叉配血实验记录报告单

血液入库、管理编号:

一、血液领取、接收、入库、核对、账目登记

(一)医院临床用血均须由所在行政区域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提供,不得自行采集异体血液。

(二)到血站取血时,医务人员须持单位盖章的取血介绍信(须注明血型、血液品种、数量、规格及取血人姓名)前往、专车运送、专人保管、用冷链设施贮存。

(三)输血科(血库)接到血站血液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仔细检查每袋血液是否有溶血、重度乳糜、破损、污染等情况。

核对项目包括:

规格、数量、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密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献血编号或条形码、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和时间或制备日期和时间,失效日期及时间、储存条件)。

(四)记录交接时间和运输温度或状态,红细胞2~10℃、血小板20~24℃,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观察血袋的外观保持冰冻状态即符合要求。

(五)对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进行登记入账,登记的内容包括:

每袋血液的血型、品种、规格、数量及完整的献血编号。

二、血液的储存及库存管理

(一)血液储存间应具有防火、防盗和防鼠等措施,XX人员不得进入。

(二)血液的保存设备应运行可靠,温度均衡,有报警装置。

(三)对保存状态进行监控,包括持续的温度及其它保存条件的监测,确保血液始终在正确的条件下保存,每天至少2次检查并记录血液储存的温度。

(四)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储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五)存放血液时须按采血日期的先后、血型、品种的不同分别竖直放置,不得混放,以利观察血液外观,并与冰箱内壁保持一定的距离。

(六)全血和红细胞须储存在2℃~6℃之间,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应储存在≤-18℃。

血小板原则上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发放输注,如需保存需放在合格的20~24℃专用血小板振荡保存箱。

(七)应根据临床需求制定用血计划,保证一定血液的库存,既能满足临床常规用量的供应,又能最大限度控制血液的过期报废。

(八)发血时,应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避免血液超过保存有效期,以防止不必要的浪费。

(九)血液一经出库不能退回输血科(血库)。

过期的血液及成分不能使用。

(一十)每日上班时间值班人员之间交接以下内容并建立交接记录:

1.盘点血液的实际库存和账目库存,做到帐物相符;

2.当日的发血情况;

3.设备的运行状况;

(一十一)每月与血站进行所有血液品种的出、入库账目核对,核对无误后,上报科主任、院领导、财务科。

(一十二)当储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一十三)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

血型相关试剂质量控制编号:

抗-A、抗-B、抗-D试剂、ABO试剂红细胞、抗体筛选细胞、聚凝胺介质试剂盒在领入输血科(血库)的使用前进行试剂质量控制,若相关实验过程中试剂存在疑似效价降低等质量问题时需再次进行质量控制。

一、外观检查:

每次领入的血型相关试剂都须进行外观检查,包括:

二、抗-A、抗-B、抗-D试剂:

(一)特异性鉴定:

对所用的抗-A、抗-B、抗-D分别用ABO试剂红细胞和Rh(D)阴性和阳性红细胞,按如下模式依据《ABO血型鉴定》和《Rh(D)血型鉴定》进行检测,预期凝集强度达到“4+”为合格。

抗-A

抗-B

抗-D

A细胞

B细胞

O细胞

RhD阳性细胞

RhD阴性细胞

4+

(二)效价测定:

1、抗-A取10支试管分别标记“1、2、3……10”,每管加生理盐水50ul,第1管中各加入抗-A50ul,混匀,移取50ul至第2管中,依次稀释至10管,取出50ul弃去;

2、各管加入50ul2%~5%A细胞混匀,3400转/15秒离心;

3、抗-B、抗-D同法。

4、结果判定:

肉眼观察凝集为1+的最高稀释度,出现凝集的最高稀释度的效价是实验的结果。

红细胞凝集强度判读标准

凝集强度

结果

一个结实的大凝块,背景清楚

3+

数个结实的凝块,背景清楚

2+

中等大小的凝块加小凝块,背景清楚

1+

小凝块,背景较浑浊

±

细胞有微小的凝集,背景红色浑浊

阴性,红细胞呈游离状态,无凝集现象

H

溶血,有游离血红蛋白

(三)抗-A、抗-B试剂亲和力实验:

取血型鉴定卡,分别滴加抗-A、抗-B试剂50ul,再吸取10%相应红细胞悬液50ul,置于血清滴旁边,用竹签将血清与红细胞混合,手持鉴定卡慢慢转动,同时计时,记录开始出现凝集的时间,≤15秒,3分钟内凝块>2mm2者为合格。

三、ABO试剂红细胞的质量控制依据《试剂红细胞的制备》进行。

四、聚凝胺介质试剂盒:

用已知IgG抗-D和已知Rh(D)阳性O型红细胞依据《交叉配血试验》聚凝胺介质操作方法进行实验,结果阳性为合格。

输血反应实验室检测编号:

首先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样标签、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和报告单,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一、对临床科室抽取加肝素抗凝剂的受血者血液离心,观察血浆颜色。

二、对用于交叉配血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介质和聚凝胺介质),并进行抗体筛选实验,如发现特殊抗体,做进一步鉴定。

三、对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四、同时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

五、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六、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七、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无菌操作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血样采集与送检、编号:

交接核对操作规程版号;

一、血样采集与送检

(一)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尽早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到病房当面核对“患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和诊断等”项目,无菌操作采集血样。

(血样标签的内容至少包括“受血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及采样日期和时间”)。

采集的血样应满足以下要求:

1、采集的血样要能够恰当地反映受血者当前的免疫学状态。

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如果24小时后受血者需要继续输注红细胞,再次申请输血时,应该重新采集一份血样进行交叉配合试验。

2、若受血者已用肝素治疗,应在《临床输血申请单》“须注明的其它事项”一栏中注明;

3、右旋醣酐等中高分子药物可干扰配血,应在药物输注前采集血样备用。

(二)血样采集后,医护人员及时将受血者血样与《临床输血申请单》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三)接收人与送检人双方逐项核对血样标识和《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如发现存在“血样八不收”之一者应退回,由采样护士重新采样、标识并及时送检。

血样八不收内容:

1、血样无标签不收;

2、标识不全及字迹不清晰不收;

3、血样、申请单所填项目不符不收;

4、血样量少于3mL不收;

5、血样被稀释不收;

6、血样溶血不收(溶血性疾病除外);

7、非医护人员送标本不收;

8、血样被污染不收。

(四)经核对符合要求的在《交叉配血血样交接及其处理记录》中记录,并由交接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后签字。

二、血液交接

(一)输血科(血库)配血合格后,由临床医护人员持患者病历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二)临床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时,应与输血科(血库)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二对、二确认、八不发”的要求,核对无误后,发配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

四、输血、输血反应处理及信息反馈

(一)血液自输血科(血库)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引起溶血。

库存血一般不需加温,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即可输注。

放置时间不能过长;

(二)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存。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血液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任何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三)血液为特殊制品,一经出库不能退回输血科(血库)。

如不能立即输注,应及时送输血科(血库)代为保存,不能保存在临床科室;

(四)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五)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

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报告单不能确认患者,就需要与患者亲属共同进行签字确认,或确认患者手腕上的标识(如果有时);

(六)再次核对血液后,两名医护人员签字,遵照医嘱,将血液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用检查合格、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七)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八)输血过程中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的前15分钟要慢,每分钟约20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血液发放、交接编号:

(一)交叉配血完成后,向临床发放前应再次仔细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封口严密、无溶血、无凝块、无污染或其它变质现象,交叉配血无禁忌,仔细查看失效日期。

(二)由医护人员持患者病历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发血者与取血者必须共同执行“三查、二对、二确认、八不发”的内容,核对完成无误后,配发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将血液发出。

三查:

查血样、查血袋、查《临床输血申请单》和《交叉配血报告单》;

二对:

一对受血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血型;

二对血袋献血码、血型、血品种、血量、采血日期及时间(或制备日期和时间)、失效日期及时间;

二确认:

确认受血患者、供血者血型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的血型是否相符;

确认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八不发:

(1)标签明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重度乳糜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它须查证的情况。

试剂红细胞的制备编号:

一、取洁净大试管3支,分别粘贴“Ac”、“Bc”、“Oc”试剂标签,标签内容还应有制备时间及有效期。

二、将3份A型红细胞弃去血清,将3份压积红细胞同等量加入已贴签的大试管中,B型和O型红细胞用相同方法处理。

三、分别在各管内加入生理盐水洗涤3次。

四、分别在各管用红细胞保存液或生理盐水稀释至2%~5%后,放入4℃试剂冰箱保存。

五、外观检查:

经离心或自然沉淀后无溶血;

六、特异性鉴定:

取3支试管分别标记“抗-A”、“抗-B”“直抗”,并分别加入抗-A、抗-B试剂各1滴、抗人球试剂2滴,每管加入已配制的A型红细胞1滴,按常规血型鉴定方法进行离心,观察结果,如果受检红细胞与抗人球试剂和不含有相应抗体的血清均未发生凝集,只与含有相应抗体的血清凝集,则其特异性合格,结果见下表。

同法进行B细胞和O细胞鉴定。

在制备过程中A、B、O细胞分别用专用吸管,若出现错用现象,需将所放错吸管的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