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
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
(2)京师同文馆:
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其特点为
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
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
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
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
(3)福建船政学堂:
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
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留学教育的起步:
(1)幼童留美:
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
(2)派遣留欧:
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
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
(3)留学教育的意义:
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
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与《劝学篇》:
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
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
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中西学的关系: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①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②但是它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
(1)兴办学堂:
万木草堂(1891年,康有为,广州);
时务学堂(1987年,梁启超、谭嗣同,长沙);
通艺学堂(1894年,严复,北京);
北洋西学堂(1895年,天津);
南洋公学(1896年,上海);
经正女学(1898年,上海);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1895年,康有为,北京);
《强学报》(1895年,康有为,上海,同年在北京、上海两地成立强学会)、《时务报》(1896年,梁启超,上海);
《国闻报》(1897年,严复,天津)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创办京师大学堂:
1898年创立,1902年与京师同文馆合并,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自办的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2)改革科举制度:
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
后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1废八股,变科举2兴学校,育人才3派游学,译西书4倡平等,重女教;
(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该体系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与权利享受的,而且是免费的,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包括
①人本院
②育婴院和慈幼院
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
小学院(6-11)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中学院(11-15)以德育为主,德智体兼重;
大学院(16-20)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新民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品质。
(3)论学制:
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
(4)论师范教育:
认为师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应办在大学之前而与小学同办,首先要培养的是小学教师;
(5)论女子教育:
认为女子不学是中国国弱的原因之一,所以提倡重视女学;
女子学习之后从胎教意义上又可以保国保种;
认为凡男子学习的内容女子都可以学习;
(6)论儿童教育:
①抨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主张为儿童开办新式学校,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②课程编制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难度适中,循序渐进
③改革教学方法以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④反对体罚,强调减少课时,充分开展对儿童身心有益的活动;
5.严复的教育思想:
(1)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在《原强》中首次阐发了他的三育论,提倡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来替代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极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的自然、社会科学,过于忽视中国传统学说的作用;
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
中国近代史上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但并未实施,是癸卯学制的雏形;
(2)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其指导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整个学制从纵向分为为期26年的三段七级:
初等教育包括
①蒙养院(4年)
②初等小学堂(4年)
③高等小学堂(5年);
中学教育为中学堂(5年);
高等教育包括
①高等学堂(3年)
②分科大学堂(3、4年)
③通儒院(5年);
从横向又可以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
(3)废科举,兴学堂:
1905年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宣告废除;
(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1905年成立了学部,成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
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
(4)制定教育宗旨:
①中国近代最早规定的教育宗旨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反映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②1906年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7.清末的留学教育:
(1)留日教育:
以留日学生为骨干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较广泛的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2)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总倡导者是美国。
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之用,并在北京创办了留学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内容
;
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及自己的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④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为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1)生活教育实践:
陶行知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人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1923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发起组织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2)晓庄学校:
为中华教育改进社创办的新型学校,原名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1927年3月15日在南京晓庄创立,陶行知任校长。
办学宗旨是要造就好的乡村教师去办理好的乡村学校,通过改造乡村教育进而改造农村。
目标是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晓庄办学的理论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方法,叫做生活法,即教学做合一
(3)山海工学团:
1932年他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工学团即是一种以贫苦大众为教育对象,采用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组织;
(4)小先生制:
即把失学儿童组织起来,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办法;
(5)育才学校:
1939年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凤凰山古圣寺创办的一所难童学校,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因材施教,培育人材幼苗,为抗战建国培养追求真理的小学生;
即知即传的小先生;
手脑双挥的小工人;
反抗侵略的小战士
(6)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1)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直接影响于杜威教育思想,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内涵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2)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实际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
虽然将教育与生活等同起来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系统知识的传授,但是对于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有进步意义;
其内涵在于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3)社会即学校,不同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主张改造传统学校,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扩大了学校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被传统教育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渗透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
4)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包括:
①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②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③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
④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5)生活课程论,就是教学做合一在课程上的反映,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为目的,主张:
①把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做的工具,过什么样的生活就用什么书;
②用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来代替以文字为主的传统教科书;
③把社会的需要及能力、个人发展的需要及能力和生活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的依据;
6)生活教育的六个特点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