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7924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Word下载.docx

《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Word下载.docx

比如“扈江离与辟芝兮,纫秋兰以为珮”《楚辞章句补《楚辞章句补注》中解释说:

“故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言己修身清洁,乃取江离、辟芷,以为衣被;

纫索秋兰,以为佩饰;

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章句》中注解说:

“芰,菱也,荷,芙蕖也”;

“芙蓉,莲蓉,以为衣裳,被服愈洁,修改完善愈明。

”不难看出,屈原《离骚》中的“香草”意象,皆是屈原本人自身所具有的或者极力追求的高尚品德的化身。

屈原在楚国,受到奸佞小人的谗害,受到怀王的疏离,不被朝廷所接受,而受到流放等打击。

但屈原不愿放弃自身的理想和美好品德,便用美好的“香草”,来表达自己对美好品德的坚持,对国家君王的忠信等。

同时通过屈原“香草”意象,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中暗含的自我的失落和抱怨,这种消极的情绪没有直观地体现出来,而是暗含在作者对“香草”的情感转移之中。

是通过描述美的事物来讽刺丑恶的事物,从而使得自我情感的宣泄得以有反转复沓之感。

其哀怨情感的表达是优雅相比于,屈原通过借助“香草”意象来表现坚持自我美好品德,暗含讽刺意味,屈原楚辞中的“美人”意象则是直接抒发自己的委屈、失落,情感强烈,表现直白,讽刺意味浓厚。

但屈原楚辞中香草美人意象分析(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00)要:

屈原在其楚辞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香草美人的意象,创造了中国传统的独特的审美表现观,并影响了后人诗人、小说家的创作理念。

其实,屈原楚辞作品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表达自我心志愿望的一种艺术方式。

但是,这种比兴手法被作者寄托情感有了现实性情感性的意义,而脱离了单纯艺术手法的本身。

关键词:

屈原;

楚辞;

比兴;

现实转换中图分类号:

i207.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3958(2015)01-0039-03收稿日期:

2014-08-21作者简介:

蔡伟(1987———),女,山东省济南人,鲁东大学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明清小说。

imageryanalysisvanillabeautychuyuanschuckcaiwei(pudonguniversity,yantaishandong264000china)abstract:

chickwrittenquyuanvanillabeautyhavebeenadoptedspecialchinesetraditionalviewwhichhaveinfluencedartisticcreationartisticmethodwhichcanuseexpressoneshope.methodwhichauthoremotionhaspureart.keywords:

quyuan;

chuck;

metaphoranalogy;

conversionreality39是,屈原所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仍然是优雅的,“美人”意象给人一种审美视觉上的柔性。

在屈原作品中的“美人”意象,一般认为是具有比喻的作用,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比喻君王,一类是作者自喻,一类是比喻忠正的臣子。

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章句第一》中说:

章句补注》中说:

“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臣者,‘恐美人之迟暮’是也;

有喻善人者‘满堂兮美人’是也;

有自喻者,‘送美人兮南浦’是也”屈原运用“美人”的意象,可以说是从《诗经》中的弃妇怨妇诗歌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创作寓意远远脱离了《诗经》中此类诗歌单纯哀叹爱情失意和孤苦悲凉的层面,而是升华为表达自己政治理想,讽谏统一的柔性的情感宣泄方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以独特的柔性女性视角,完美诠释了贵族优雅的情感宣泄方式,创造了一种和谐与讽谏完美相容的中国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隐喻性讽谏体系。

屈原的这种将个人遭遇与政治理想借助“香草美人”运用比兴手法体现出来的创作手法,成为后世士大夫效仿的榜样,同时也形成了与中国古代士大夫以死直谏,希望统治者可以圣明贤能的刚性政治表达方式相并列的另一种柔性的政治表达方式。

二、屈原“香草美人”意象广泛运用的原因分析屈原在其作品中广泛的运用“香草美人”意象,并不是突兀式的任意而为之,而是多种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原因:

(一)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接受楚国地处江南之地,在周朝,此地是蛮夷之地,看似脱离了中原文化圈的范围,而且,楚国与宗主国周王朝的政治亲密关系也不如地处中原的其他诸侯国同周王朝的关系亲密。

但实际上,楚国从建立诸侯国之初,就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关系。

《左传哀公六年》记载:

“楚子使问诸周大史。

周王救陈时,病在军队之中,忽见有云彩显赤鸟状,故问周大史事。

这说明在庄王之前,周朝已经派遣大史入楚,教育楚王室关于周朝的典籍。

又如《普通话楚语上》中记载,楚庄王关于如何教育太子“问于申叔时”,申叔时说: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

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

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太子所读的书基本上包括了周朝的经典典籍。

这些都说明,楚文化并不是脱离中原文化而独自成体系的,相反,楚文化正是在不断的同中原文化相互的接触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颗“明珠”的显著特质是:

既有楚民族本身的风俗、习惯、信仰等,同时,其文化体系中的骨骼则是中原文化。

因此,我们看到屈原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文化精神同时兼具楚民族本身的神巫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双重特质。

正是,中原文化与楚国文化的积极交流,为屈原接受中原文化的经典典籍创造了可能性,从而使他吸收中原文化诗歌创作中的精华并运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成为表达自我情感的工具变为现实。

“香草美人”的诗歌意象,最初出现于《诗经》之中,屈原通过阅读《诗经》而接受了其中的香草美人意象艺术手法,并转化为自己的价值道德情感的表现方式,正如《离骚经章句第一》中说: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此中的“引类譬喻”便包含“香草美人”之意象。

由此可见,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意象的采用,正是借鉴中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结果。

(二)神巫文化的兴盛和日常化楚国是远离周王朝政治中心的附属诸侯国,地处长江汉水流域,在当时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的限制,交通受阻,楚国与宗主国周王朝的政治亲密性并不像中原其他几个国家同周王室的关系那样紧凑。

楚国在政治上虽然保持名义上的政治附属关系,但其实楚国的官员制度和文化体系是有着高度的独立性和鲜明的区域特色。

同时,楚国作为祝融之后,早在夏商时期,便已生活在江汉流域。

《史记楚世家》记载:

其后也。

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

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

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根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楚国的先祖早在夏商时期便已经分化,一部分留在中原地区,一部分迁徙到了南方的长江、汉水流域,留在中原地区的楚国先民被中原文化同化,成了中原文化的同化体,而迁移到“蛮夷”的楚国先民则在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楚文化体系,正是“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由于楚国早在夏商之际就流居于“蛮夷之地”(在古代中国的地理版图上,江汉流域正是蛮夷之地,代表着与中原农业先进文明相对的落后的渔猎文明)。

因此,由于上述地理和少数民族融合两个因素,在周朝建立之后,楚国受到周公制礼所带来的文化同化冲击性较小,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即充满神秘性质的自然原始神巫文化。

楚国的神巫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是通过某种祭祀仪式沟通人神之间的联系,期望得到神灵的启示,以对个体行为提供引导。

在这种神秘的人神交流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媒介作为联系手段的,其中便包括众多的香草作为祭祀仪式的道具。

《九歌》本是楚国当时的民间祭祀歌曲,粗鄙浅显,带有民间歌曲的浅薄性,后经屈原加以整理修改,成为流传后世的著名篇章。

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说:

“《九歌》者,屈原之祠,比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哭毒,愁思沸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

因为作洪兴祖对于屈原创作《九歌》的初衷附加上了屈原政治冤屈之意,说成是“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未免过于牵强附会,因为,我们细读《九歌》全篇,并未发现屈原有表达自己政治不平的观点,而只是单纯的歌颂天上的神灵,祈求神灵降下福泽。

但是,洪兴祖对于《九歌》是屈原依据楚国民间祭祀歌曲为底本而加以整理修改并艺术化再加工的看法是正确的,洪兴祖在本质上认同了《九歌》的祭祀歌曲特性。

而作为40祭祀歌曲,其沟通人神的目的便需要通过特定的媒介来实现。

在《九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作为媒介作用的“香草”意象,构成了一幅“香草”绘制的色彩艳丽的画卷。

这在《九歌》之中体现的例子很多,如《东皇太一》祭奠东皇太一的祭祀云中君仪式之前沐浴换衣:

“浴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芳。

”《湘君》中灵巫祭祀湘水神君时对祭祀舟楫的装饰描写: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除此之外,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还有一些香草作为灵媒沟通人神的描写。

屈原对这类的“香草美人”意象赋予了积极正面的意义,作为对神灵的赞美,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自身美好品德的赞扬和坚守。

(三)自我修德重贤美好品德的坚守屈原在作品中广泛采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还有很大的自我价值追求定位心理在起作用,其作品中有一部分香草美人的出现总是与恶草丑女相对比映衬的。

这一类的香草美人意象暗含着作者对崇尚美好品德和重贤尚能之完美人格的坚守以及对那些奸邪误国的蠹虫的讥讽批判。

可以说,屈原的自我价值追求的心理定位是以完美为标准的,而完美的终极标准便是修德重贤。

作为士阶层的典型人物,不可能为了表达自己的理念而如骂街泼妇般的浅薄露骨,这既不符合士的身份,同时也是对自身修德价值的悖逆。

《辨骚》中说:

“屈原婉顺”,屈原选择了借助自然意象的善恶对比来委婉而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理想,给我们呈现了一位柔中有刚,以柔显刚的不屈的正义斗士之形象。

《离骚》开篇便介绍了自己出身的高贵,表达了自己的士的身份,“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同时,又通过取名字的过程“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直接呈现了屈原的价值追求,即上能安君,下能养民。

而这种价值追求的实现是需要自身努力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既要注重自己的内在美———德行的培养,同时又要有“谋足以安社稷,智足以解国患,威能制强御,仁能怀远人”的外在能力。

他用香草美人来做比喻,“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因为“行洁者佩芳”;

但是道路不可能始终平坦,终究会出现一些困难和奸佞的阻挡,作为自身需要“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因为“木兰去皮不死,宿莽遇冬不枯”,正如《楚辞补注》中所言:

“以喻谗人虽欲困己,己受天性,终不可变易也”;

在需要自身努力行洁,保持坚贞品质的同时,还需要统治者的贤明,“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这里,屈原规劝怀王应效法上古圣王,“虽有圣德,犹杂用众贤,以至于治”。

可是,楚国当时君主蒙昧,奸臣小人当道,屈原的政治理念必然会触犯这些人的利益,受到他们的打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虽然受到打击,屈原仍然坚守自我的价值理念,“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不忘德行和忠信之本,并为此九死未悔。

屈原以香草美人作为自身独立品德追求的特征象征物,将内在德行和外在忠信融合于香草美人之中,通过对香草美人与丑女恶草的对比,以间接胜于直接的方式凸显出来,给人的震撼力反而更加的强悍。

在这里,香草美人不仅是一种代表了屈原情感抒发的意象,更是一种象征。

它象征着屈原对完美的自我价值的坚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以及对祖国的拳拳热爱之心。

三、结语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初源产生是在和自然的接触交往中出现的,也就是观照于自然。

人们常在观察自然事物的运行发展规律,并从中总结出有益于人类生存的正确理论。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的至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这一关系的前提是天在第一位,人要效法自然,从中得到启示,以完善自己的行为。

自然植物和美人之意象,作为比兴手法的工具,在《诗经》中首次正式广泛使用,而在屈原楚辞作品中达到顶峰。

达到顶峰,并不是说,屈原在量上取胜,而真正是在质上将香草美人意象在社会意义上升华,脱离单纯的植物无意识性,赋予人的精神上最深刻最感人的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83.[2]熊良智.楚辞文化研究[m].四川:

巴蜀书社,2002.[3]汤炳正著.楚辞类稿[m].成都:

巴蜀书社,1988.[4]姜亮夫著.楚辞今译讲录[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1.[5]陈金刚,李倩.楚辞、汉赋中巫之称谓及巫风盛行原因[j].江汉论坛,2007(12).春秋左传注[m].北京:

中华书局,2009.[7]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2002.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资讯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已在收取发表费时折减和换算为杂志赠阅)。

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41屈原楚辞中香草美人意象分析作者:

caiwei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00刊名: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

journal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2015

(1)引用本文格式:

蔡伟.caiwei屈原楚辞中香草美人意象分析[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1)

【篇三: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1,2015general.no.1422015年第1期(总第142期)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中国古代的诗歌注重自我情感体验的抒发,而单纯的情感抒发如若不借助外在的客体,那么就丧失了存在的独立性,而走向了无病之呻吟。

自然事物为古代文人情感可以完美的表现提供了恰当的载体,将自己的情感附着在自然事物上,使无意识的自然事物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以物表现人,使得人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而比兴手法就是通过寄予自然事物个体情感来展现人的情感意志的艺术手法。

所谓的比兴手法就是借助自然事物引起自我感情的抒发和实现。

比兴手法最早运用于《诗经》之中,《诗经》中的诗歌多是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

此后,比兴手法被文人所继承和运用,屈原是继《诗经》之后运用比兴手法的集大成者。

他在楚辞中运用众多的香草美人意象来作为抒发自我情感的基础意象。

一、优雅的哀怨屈原香草美人意象分析楚辞中提到的香草意象有很多处,重叠穿插在屈原的《离骚》、《九歌》、《远游》、《九章》等篇目中,而以《离骚》篇中为最多。

比如扈江离与辟芝兮,纫秋兰以为珮《楚辞章句补注》中说:

江离、辟芷皆香草名《楚辞章句补注》中解释说:

故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兰,香草也,秋而芳。

同时,言己修身清洁,乃取江离、辟芷,以为衣被;

纫索秋兰,以为佩饰;

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章句》中注解说:

芰,菱也,荷,芙蕖也;

华也。

上曰衣,下曰裳。

言己进不见纳,犹复裁制芰荷,集合芙蓉,以为衣裳,被服愈洁,修改完善愈明。

不难看出,屈原《离骚》中的香草意象,皆是屈原本人自身所具有的或者极力追求的高尚品德的化身。

屈原在楚国,受到奸佞小人的谗害,受到怀王的疏离,不被朝廷所接受,而受到流放等打击。

但屈原不愿放弃自身的理想和美好品德,便用美好的香草,来表达自己对美好品德的坚持,对国家君王的忠信等。

同时通过屈原香草意象,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中暗含的自我的失落和抱怨,这种消极的情绪没有直观地体现出来,而是暗含在作者对香草的情感转移之中。

是通过描述美的事物来讽刺丑恶的事物,从而使得自我情感的宣泄得以有反转复沓之感。

其哀怨情感的表达是优雅的。

相比于,屈原通过借助香草意象来表现坚持自我美好品德,暗含讽刺意味,屈原楚辞中的美人意象则是直接抒发自己的委屈、失落,情感强烈,表现直白,讽刺意味浓厚。

但芙蓉,莲屈原楚辞中香草美人意象分析蔡伟(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00)摘并影响了后人诗人、小说家的创作理念。

其实,屈原楚辞作品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表达自我心志愿望的一种艺术方式。

但是,这种比兴手法被作者寄托情感有了现实性情感性的意义,而脱离了单纯艺术手法的本身。

楚辞;

比兴;

现实转换中图分类号:

i207.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3958(2015)01-0039-03要:

屈原在其楚辞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香草美人的意象,创造了中国传统的独特的审美表现观,收稿日期:

2014-08-21作者简介:

蔡伟(1987),女,山东省济南人,鲁东大学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theimageryanalysisofvanillabeautyinchuyuanschuckcaiwei(pudonguniversity,yantaishandong264000,china)abstract:

inthechickwrittenbyquyuan,lotsofimageryofvanillabeautyhavebeenadopted.itcreatedaspecialchinesetraditionalviewofaesthetic,whichhaveinfluencedtheartisticcreationofdescendentsandwriters.thiskindofimageryisakindofartisticmethodwhichcanusethemetaphorandanalogytoexpressoneshope.but,thismethodwhichisfullofauthoremotionhasthecharacteristicofrealisticandemotion,outofpureart.keywords:

quyuan;

metaphorandanalogy;

conversionofreality39--是,屈原所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仍然是优雅的,给人一种审美视觉上的柔性。

在屈原作品中的美人意象,一般认为是具有比喻的作用,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比喻君王,一类是作者自喻,一类是比喻忠正的臣子。

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章句第一》中说: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洪兴祖在《楚辞章句补注》中说:

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臣者,是也;

有喻善人者满堂兮美人是也;

有自喻者,南浦是也屈原运用美人的意象,可以说是从《诗经》中的弃妇怨妇诗歌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创作寓意远远脱离了《诗经》中此类诗歌单纯哀叹爱情失意和孤苦悲凉的层面,而是升华为表达自己政治理想,讽谏统一的柔性的情感宣泄方式。

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以独特的柔性女性视角,完美诠释了贵族优雅的情感宣泄方式,创造了一种和谐与讽谏完美相容的中国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隐喻性讽谏体系。

屈原的这种将个人遭遇与政治理想借助香草美人运用比兴手法体现出来的创作手法,成为后世士大夫效仿的榜样,同时也形成了与中国古代士大夫以死直谏,希望统治者可以圣明贤能的刚性政治表达方式相并列的另一种柔性的政治表达方式。

二、屈原香草美人意象广泛运用的原因分析屈原在其作品中广泛的运用香草美人意象,并不是突兀式的任意而为之,而是多种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原因:

(一)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接受楚国地处江南之地,在周朝,此地是蛮夷之地,看似脱离了中原文化圈的范围,而且,楚国与宗主国周王朝的政治亲密关系也不如地处中原的其他诸侯国同周王朝的关系亲密。

但实际上,楚国从建立诸侯国之初,就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关系。

这是楚王救陈时,病在军队之中,忽见有云彩显赤鸟状,故问周大史事。

这说明在庄王之前,周朝已经派遣大史入楚,教育楚王室关于周朝的典籍。

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

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

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教之令,使访物官。

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

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

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太子所读的书基本上包括了周朝的经典典籍。

这些都说明,楚文化并不是脱离中原文化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