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核心考点教学工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学教育学》核心考点教学工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核心考点教学工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信心的综合体现。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其主要观点如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科学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的活动过程。
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教学认识的客体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凝聚的精神客体,既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又是他们认识和发展自身的工具,具有中介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
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同样受—般认识过程普遍规律所制约。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其目的在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学生个体的特殊性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教学基本方式是“掌握”。
(2)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完全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
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
学生的认识实际上走的是人类认识的捷径。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学生主要是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
这是一条认识的捷径,可以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
教学中学习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
重视教学的发展性,是新时代的要求。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的条件是: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论思维的形式。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因此,教学中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
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
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
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
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
感知的来源包括: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
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3、巩固知识
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
4、运用知识
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检查知识
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对组织进行教学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也要防止在运用中出现简单化和形式主义的偏向。
因此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
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基本式作些改变,灵活地加以运用。
(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不能按部就班机械进行,而是要按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从一个阶段很自然地能动地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减去某些阶段,如不进行专门的感知,不作专门的复习巩固等。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不能忽视这些阶段的功能,因为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考虑的因素。
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概述
(1)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本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教具可分两类:
一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
二是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教学中的直观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
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
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
,即着名的“产婆术”。
第斯多惠也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
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认识逐步深入,以获取新知。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它包括: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国古代教学注重按一定顺序进行。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宋代朱熹把孔子因材施教的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其次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学生特点;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②注意启发。
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自主、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
、技巧的方法。
练习的种类很多。
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
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
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
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③严格要求。
(6)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所有学生都亲自操作;
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练习与思考
一、单项选择题
1、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
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C、教学、科研并重
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C)
A、实践过程
B、练习过程
C、认识过程
D、活动过程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什么地位(A)
A、主导地位
B、支配地位
C、从属地位
D、主体地位
4、《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提出“杂而不孙,则坏而不修”。
这体现了教学中的哪种原则(C)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5、以下哪种主张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D)
A、学不躐等
B、因材施教
C、人不知而愠
D、开而弗达
6、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观点,下面的哪一条原则体现了这一观点?
(B)
A、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7、教学中是否具有启发性主要看(D)
A、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多少
B、是否运用了谈话法
C、是否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
D、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充分调动起来
8、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D)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式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9、下列不属于教学方法的是(B)
A、实验法
B、灌输法
C、谈话法
D、练习法
10、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指(B)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践活动法
二、填空题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近年来,人们认识到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这方面的因素被称为非智力因素。
3、教学具有教育性是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来的。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被称为讨论法法。
5、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直观教具可分为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7、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教学的含义?
2、简述教学的意义。
3、简述教学的—般任务。
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5、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6、简述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7、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谈一谈你是如何认识教育过程的本质的?
2、谈一
谈你是如何理解教育过程的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特点的?
3、谈一谈你是如何认识教育过程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特点的?
4、谈一谈你是如何认识教育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的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