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7265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docx

《《教育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课程大纲Word格式.docx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

①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③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4、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①古代教育及特征;

②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及特征;

③近代教育及特征;

④20世纪以来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②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③近代教育思想。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①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②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①凯洛夫与《教育学》;

②当代西方教育思想与流派;

③我国教育学的发展。

4、当代教育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育目的

1、理解教育功能的涵义及教育有哪些方面的功能。

2、理解、掌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解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3、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论述教育对于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4、理解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5、了解教育制度在教育发展和变革中的地位,决定因素,变革的内在动力,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分析的理论

①教育功能的涵义;

②教育功能理论;

③教育功能分类。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①教育的政治功能;

②教育的经济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功能;

④教育的生态功能。

3、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①个体身发展的涵义与规律;

②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④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二、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述

①教育目的的涵义;

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③教育目的的功能。

2、我国的教育目的

①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②我国的教育目的;

③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

第三章教育制度

1、理解教育制度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2、理解、掌握教育制度在教育发展和变革中的地位,决定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解释我国学校制度变革的影响因素。

3、了解教育制度生成与变革的内在动力,表现的方面。

4、了解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与需要关注的方面。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2、教育制度的内生性;

3、教育制度的利益背景;

4、教育制度:

极重要的教育资源。

二、教育制度质的类型、价值与危机

1、自在性教育制度

①自在性教育制度的涵义;

②自在性教育制度的价值;

③自在性教育制度的历史危机。

2、强制性教育制度

①强制性教育制度的涵义;

②强制性教育制度的价值;

③强制性教育制度的现实危机。

3、自主性教育制度

①自主性教育制度的涵义;

②自主性教育制度价值追求;

③自主性教育制度的教育变革逻辑。

三、我国学校教育制度

1、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①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②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分类;

③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3、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

第四章当代教育

1、了解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

2、理解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3、理解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意义;

4、熟悉当代中国教育现状;

〔课时分配〕2课时。

一、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1、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

二、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1、规模迅速增长;

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3、内涵不断拓展和深化;

4、教育的作用日益重要;

5、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当代世界教育的趋势

1、全民教育;

2、终身教育;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现代化;

5、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当代中国教育

1、解放后我国教育发展历程

2、当代中国教育现状

①义务教育;

②高中阶段教育;

③民办教育;

④高等教育;

⑤教师;

⑥教育经费。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及教师角色;

2、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及教师的素质要求;

3、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4、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

5、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6、正确认识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课时分配〕3课时。

一、教师

1、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

2、教师职业的形象;

3、教师的职业声望、影响因素;

4、教师的职业权利与义务;

5、教师的劳动特点;

6、教师的素质要求;

7、教师职业的从业要求;

8、学生事故中教师职务行为责任划分。

9、教师的专业发展

①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权利;

3、学生的发展

①发展的涵义;

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教学内容上的授受关系;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道德上的互相促进关系。

第六章当代课程理论

1、理解课程的涵义及三大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2、理解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课程标准等概念和涵义。

3、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理解其目标、理念及教学改革。

〔课时分配〕4课时。

一、课程理论的发展

1、课程与课程论

①课程的涵义;

②课程论的涵义。

2、三大课程理论流派

①学科中心课程论;

②人文主义课程论;

③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二、课程的结构

1、当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

①重视完整性与课程整体功能;

②稳定基础课和课程综合化;

③重视统一性和课程多样化。

2、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

①学科课程;

②活动课程;

③潜在课程。

三、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1、课程设置

①课程设置的选择与编排;

②课程设置的形式与功能。

2、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①课程标准的规范与策略;

②教科书的规范与策略。

3、主体精神与课程设计

①自主性和主动性;

②创造力培养。

四、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4、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①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②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③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④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馆

⑤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第七章当代学习理论

1、了解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2、理解智力对学习的影响及智商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3、理解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的影响;

4、能运用所学理论对学习困难、学习落后学生的重要原因进行剖析;

5、掌握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学习迁移、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元认知等术语的涵义;

6、懂得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

一、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

1、学习的涵义;

2、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

3、西方现代学习理论。

二、学习的心理条件

1、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2、智商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3、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1、知识的学习过程

①知识的学习的涵义;

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技能的学习过程

①技能的涵义;

②技能形成的阶段。

3、学习迁移

①学习迁移的涵义;

②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措施。

四、学生的学习差异

1、学习风格的差异;

2、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

3、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

①学习差异的表现;

②因材施教的方式、途径。

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理解教学、范例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讲授法、发现法、意义学习等术语的涵义。

2、了解教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3、能对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述评。

4、理解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并能对其主要观点进行分析比较。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与教学理论

1、教学的涵义;

2、教学理论及其历史演变。

二、哲向取向的教学理论

1、教学目的;

2、教学阶段;

3、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

三、认知教学理论

1、教学目标;

2、教学原则;

4、教学方法;

四、情感教学理论

3、教学方法;

4、师生关系。

第九章当代学校德育

1、理解道德、品德、德育等概念的涵义。

2、能说明分析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各自的特点及利弊。

3、能对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作简要的述评。

4、能对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与体谅模式作分析对比。

5、了解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6、理解学校德育的重要意义。

[课时分配]5课时。

一、道德、品德与教育

1、道德与德育

①道德特点与德育;

②道德类型与德育;

③道德层次与德育。

2、品德与德育

3、教育与德育

①教育的道德标准;

②德育性质与地位的演变。

二、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学

1、直接的道德教学

①道德课及优点;

②道德课在理论上的难题;

③道德课的实效。

2、间接的道德教育

①间接的道德教育;

②教材与德育;

③教法与德育。

三、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1、理论假设

①道德发展论;

②道德教育论。

2、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①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②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③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3、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简评

①给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与借鉴;

②该模式的不足之处。

四、体谅模式

1、理论假设。

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3、体谅模式简评

①理论上的缺陷;

②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③体谅模式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之比较;

④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第十章创造与创造教育

1、理解创造的涵义、意义及与诸因素的关系。

2、理解、掌握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途径及措施。

3、了解创造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课时分配]2课时。

一、创造概述

1、创造与创造力。

2、创造与诸因素的关系。

①创造与知识、技能。

②创造与智力、特殊能力、操作能力。

③创造与情绪智力。

④创造与非智力因素。

⑤创造与年龄。

⑥创造与社会环境。

⑦创造力与教育。

二、创造力的培养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2、改进教育评价,培养创新人才。

3、创设良好心理氛围,鼓励创新。

4、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创造教育。

三、创造教育与教师

1、教师是开展创造教育的决定因素。

2、创造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注:

此章不作考试要求。

 

参考资料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柳海民主编:

《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叶澜著:

《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4、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5、吴也显主编:

《教育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6、鲁洁主编:

《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7、王善迈主编:

《教育经济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8、王汉澜主编:

《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9、李伯黍、燕国材主编:

《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