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心理学现状及应用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7160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儿童心理学现状及应用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特殊儿童心理学现状及应用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特殊儿童心理学现状及应用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特殊儿童心理学现状及应用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特殊儿童心理学现状及应用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殊儿童心理学现状及应用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

《特殊儿童心理学现状及应用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儿童心理学现状及应用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殊儿童心理学现状及应用论文共3篇Word下载.docx

特殊儿童人格研究的文献数量则相对较少。

综合特殊儿童认知研究与人格研究的成果来看,特殊儿童心理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多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丰实的内容材料。

这些研究成果不但有对特殊儿童的某个方面的心理的研究,而且有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的探讨,如杜晓新撰写的《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等。

尽管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地位不高。

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直接独立安排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

程以系统讲述特殊儿童心理的特点,而是要么将“各类特殊儿童心理特点”融合到特殊教育学中,要么将“某类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安排到某类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课程中。

这说明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依附于特殊教育学或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中,即使有些高校意识到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并设立了相关的课程,但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而非必修课程。

另外,作为选修课程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课时的安排上也难以满足该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一般设置的是每周2课时。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地位不高,即要么不开设,要么不必修,要么课时不足。

其次,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体系不全。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很多高校课程计划中只是顾及了特殊儿童心理的某一个层面,例如有的学校顾及到了特殊儿童认知心理,有的学校考虑到了特殊儿童的心理评估,有的学校考虑到了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高校的专业特点与教师的教学专长。

从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角度来看,其学科体系尚不完整,最明显的体现是目前没有一本系统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或著作问世,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更多是借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来渗透特殊儿童心理的内容。

在作为一门学科的学科体系尚且不完善的情况下,试图寻找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群体系则有些奢望。

再次,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任课教师知识技能储备不足。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之所以建设进程缓慢,极大程度上与任课教师的缺乏以及任课教师的知识技能储备不足有关。

有的学校特殊教育专业没有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正是基于缺乏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任课教师,而已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特殊教育学专业教师,他们对特殊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比较了解,但对心理部分的知识了解不深,在讲解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时存在着“重特殊儿童教育轻心理”的倾向;

二是心理学专业教师,他们对心理学比较了解,但是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不多,反过来出现“重心理轻特殊儿童教育”的倾向。

上述两种情况皆反映出了教师的知识现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师必须从特殊教育学、心理学跨学科的角度来进行培养,方能更好地胜任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学任务。

最后,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建设力度不强。

一门课程的设立必须有系统的教材作为支撑,这在经过多年发展后较成熟的学科课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学科课程一般都会有多种版本教材问鼎市场以供教学选择,而新兴的学科课程则往往会出现教材建设落后于课程建设的局面,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建设明显表现出了这一点。

目前就笔者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委托所进行的市场调查分析所了

解到的情况是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命名的教材在市场上难以觅见,这说明了教师在讲授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时缺乏必要的教材参考。

据笔者所调查到的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是用普通心理学的教材替代,在每个部分讲解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

二是用特殊教育学的教材,抽取其中有关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部分进行讲解;

三是自己编写教材,利用期刊中有代表性的综述或论文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讲解。

2原因分析

2.1观念不当制约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步伐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作为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计划的一部分,必然与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紧密联系在一起。

目前很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边缘学科地位不但影响了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而且影响了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在这种情况下,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教育专业中的一门学科课程必然会受到影响。

尽管有的高校领导意识到了特殊教育专业的重要,但有的课程设置者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混同起来,混淆了前者从对象上来研究特殊儿

童的心理特点,而后者主要从心理变态的角度来讲解异常心理,两者有交叉,但绝不等同。

更有甚者,他们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普通心理学”,没有必要再专门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这明显存在“重一般性轻特殊性”的倾向。

上述这些不当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步伐。

2.2学科归属限制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方向

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但受到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的限制,而且受到目前教育学与心理学分科的限制。

从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来看,熟悉特殊教育学的研究者在建设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时自然会体现出课程的“教育”属性,这样特殊儿童心理学受到了一定的忽视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分科来看,有人认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应该作为心理学的二级学科而存在,应该在心理学院系或专业来建设,这样就造成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森严,限制了特殊儿童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有时“特殊儿童心理学”像没有“爹”、“娘”的“孩子”,在学科上缺乏应有的归属,或像是单亲家庭一样在归属“父亲”还是“母亲”上游离不定。

例如有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在心理学学科下,有的高校则将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在教育学学

科下。

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归属不但决定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方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必修与选修之的抉择。

2.3经费缺乏影响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进程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经费支持的不足影响着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进程,在我国大多数设置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笔者曾在会议讨论与私下交流中得知,很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感慨特殊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着经费支持力度有限的困境。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作为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经费的缺乏明显影响了教材的开发、教师的专业培训、课程教学研究等。

因此,如何建立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

2.4研究成果失衡困扰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材开发

特殊儿童心理学目前不乏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体现出如下的失衡:

一是传统的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等三类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新出现的自闭症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二是有关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横向比较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特殊儿童自身发展的纵向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三是有关特殊儿童的信息加工特点的研究较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较少;

四是有关特殊儿童认知特点的研究较多,人格特点的研究较少,等等。

在研究成果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要开发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极可能出现“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等弊端,而这些弊端可能进一步影响课堂教学出现“有资料的多讲,无资料的不讲”的局面,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3对策思考

根据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特提出如下对策以促进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

3.1明晰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地位

加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首先必须明晰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来看,尽管特殊儿童心理学可归属于心理学的二级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不需要设置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道理非常简单,就如同教育学专业必须学习普通心理学一样,因为特殊教育学要遵循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将特殊教育学建立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否则特殊教育学就极有可能违背自己原来的初衷,背离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言说特殊教育工作的特点,这可能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地位是由于特殊教育所遵循的规律所决定的。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应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体现在课程计划中,甚至其应该在特殊教育学课程之前开设,并尽量保证学生在学习了普通心理学的前提下开设。

此外,还需考虑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目前特殊儿童心理学正在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兴起。

实际上,心理学发展初期(特别是对脑的各个部位功能定位的研究)的研究对象大多是特殊儿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只作为普通心理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强调的是特殊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忽略了特殊的心理特征,或者说研究特殊儿童不具备什么心理特征是为了证明正常儿童具备某种心理特征,通过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比较是为了证明正常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明显体现了这一点,它“是以

认知能力异常者为研究对象、以认知加工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患者特异性受损和保留的认知环节来进一步推知人类正常的认知结构和加工方式。

”特殊儿童心理学弥补了普通儿童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特殊性的忽视,因此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可考虑设置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3.2规范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尽管在有些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但是其各有所侧重的状况说明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急需规范。

首先需要规范的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

目前在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可考虑通过借鉴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或特殊教育学的内容体系来分别构建出不同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体系,前者即通过某章来阐述不同特殊儿童某个方面的心理特点,例如在“特殊儿童注意”一章来讲解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听觉障碍儿童的注意等,后者即通过每章分别讲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例如在“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一章来讲解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

在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与研究时机成熟时可考虑开创性地建立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独特体系;

其次是需

要规范作为一个学科群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框架体系,即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二级学科应如何构建其下属的分支学科(或课程),或许在特殊儿童心理学学科体系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参照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来进行。

3.3加强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离不开具体的课程执行者与研究者——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但决定了该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决定了课程教材开发与研究的质量,因此重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就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高素质、高层次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师队伍。

但就目前来看,在很多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来教授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即根据现有教师对某类儿童研究的专长来讲述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部分;

或分别聘请心理学专业研究心理过程某一方面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来兼职,以讲座的形式讲解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

当然在教师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也不必追求讲授所有类型特殊儿童的所有心理特点,如果要做到全面讲述,建议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要求专业学生将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的某个方面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后整理或进行实验研究,将整理的研究成果利用教学时间在课堂上

进行交流,不断积累资料,充实教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3.4重视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教材开发

特殊儿童心理学教材的开发,不但可以规范特殊儿童心理学授课的内容体系,而且可以为特殊教育专业或其他专业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

因此,目前极有必要考虑尽快出版一本能解决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用书,尽管教材可能会存在某些方面的局限,但可暂时解决课程教学盲目摸索的现状,为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便于大家通过边教边研边修的方式不断完善教材。

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是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局限性,采用有关学术期刊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并不断将学术期刊上新近出现的新成果来充实已有的教材,并不但修订教材的结构和完善教材的内容体系,最终出版新的教材取代旧的教材。

3.5加强特殊儿童心理研究

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学内容材料的支撑,而其中

的内容材料更多来自于对特殊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在目前特殊儿童心理研究呈现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相关的研究人员应该更多关注特殊儿童心理研究中薄弱环节的研究,例如多重障碍儿童的心理研究,重度障碍儿童的心理研究,特殊儿童人格的研究,特殊儿童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纵向比较研究,特别是对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干预研究,等等。

这些薄弱环节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与充实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加强特殊教育研究人员与心理学研究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以便相互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3.6保障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经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教材开发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包括查找与复印资料的费用,甚至在教师将教材整理成册后还需要支持教材出版的费用;

教师专业培训与交流所需的差旅费与培训费;

课程教学研究所需的研究经费等。

这些经费能否落实,直接决定着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质量。

国家或高校可考虑对特殊教育专业这样更多注重社会效益的专业采取专项经费扶持的政策,以加强对该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保证学科的可持续

性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者:

雷江华等第2篇:

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证主义的衰退,后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批判理论、建构主义的冲击与碰撞,质的研究正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质的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其在相邻学科领域的渐趋兴盛,也给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以很大的冲击和启示。

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学对质的研究方法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呼应到内化的渐进发展历程。

在当前的心理学诸分支领域,质的领域已被广泛应用,我们在文化心理、人际社会心理、发展心理、犯罪心理,甚至在精神病学等研究进程中都可以发现质的研究的身影。

正像早期人类学家所做的田野调查,现在许多心理学在对人的心理探讨过程中,不再是争辩样本大小及其代表性的问题,而是关注对特定心理经验所产生的独特文化氛围、交往风格的探讨,关注这种经验产生的地方性知识。

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感受被研究者独特的话语、生活习惯等,并经由双方的互

动,推动研究过程的展开,切实做到知行贯通,被研究者也因自身在此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而经历着某种改变[1]。

本文意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质的研究方法与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在适应性上,说明质的研究方法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质的研究方法

1.1质的研究方法的界定

质的研究者中,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质的研究像一把大伞”的说法。

质的研究领域内两位权威人物林肯(Y.Lincoln)和丹曾(N.Denzin)认为,质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超学科,有时甚至是反科学的研究领域。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庞杂的局面,是因为质的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论或一类研究传统。

它受很多不同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起源于很多不同的学科。

它同时跨越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物理科学,具有多重面相和多种焦点的特色[2]。

著名学者陈向明采取“文化主位”(emic)的方式,对质的研究

者从事研究的具体实践进行描述和总结,对质的研究方法定义为: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

其中,互动的关系,指的是在研究中要考虑研究者个人及其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要反思有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和权力关系。

必须说明的是,上述定义是对质的研究“方法”本身的定义,而不是一个“方法论”意义上的定义。

1(2质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第一,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整体的、关联式的考察,研究者以现场的观察纪录、关键人物的访谈实录、文件、图片、实物等为主要的资料来源。

这些材料来源为其进行描述提供有关研究场所和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

第二,解释性的研究理念。

质的研究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

象,系统地洞察研究对象的全貌,“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做“解释性的理解”或“领会”;

研究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具有个人意义的解释。

第三,动态性的演化发展过程。

质的研究是一个对多重现实(或同一现实的不同呈现)的探究和建构过程。

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研究者以自己作为研究工具,以“共同实践者”的身份亲身体验被研究者的内在世界和思维方式,通过体验他们的日常社会生活经验,从中挖掘出被研究者的人性特征,采取“及时性策略”,根据被研究者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主动调整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为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操作手段,在建构新研究结果的同时建构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四,归纳的研究取向。

归纳的方法决定了质的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线,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

分析资料和收集资料同时进行,以便在研究现场及时收集需要的资料。

资料的呈现是透过缜密的细节,表现被研究者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兴趣、利益和动机。

进行质的研究并不一定要论证什么,重要的是从实际事物中发现什么,通过对实际过程的考察,了解事物的变化和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由于采用的是归纳的方法,

质的研究结果只适应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论到样本以外的范围。

第五,重视研究关系。

质的研究是根据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被研究者进行探究。

在研究报告中,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角色、个人身份、思想倾向、自己与研究者间的关系以及所有这些因素对研究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反省。

质的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平民性”,对伦理道德问题(ethicalissues)非常关注。

研究者需要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公正地对待研究者和研究的结果,恰当地处理敏感性资料。

此外,研究者要与被研究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地回报被研究者所给予的帮助。

2质的研究方法与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

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正确与进步。

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认识和探讨特殊儿童发展中的客观现象及其规律;

(2)通过了解特殊儿童的发展规律,对特殊儿童教育过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指导,以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

质的研究方法在特殊儿童发展和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独

特的意义,主要表现在质的研究方法与特殊儿童发展的内在适应性。

作为一种方法论,质的研究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1特殊儿童发展的独特性

由于特殊儿童独特的身心特点,造成其与普通儿童群体间的巨大差异。

特殊儿童发展的独特性:

从思想品德现状看,特殊儿童在认知、行为发展水平上与普通儿童差异不大,但在深刻性与稳定性上要比普通儿童低一些。

从个性特点看,特殊儿童在自我意识、性格、态度、情绪及兴趣的发展上,明显低于普通儿童。

其中,特殊儿童在自卑感、性格内向偏执以及情绪的不稳定性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因而在社会适应性水平上,比如与正常儿童的交往、沟通上,存在较大的障碍。

从家庭教育看,特殊儿童家庭与正常儿童家庭有较大的不同。

特殊儿童家庭注重生活教养,如生活自立方面的教育等。

由于社会转型期生活方式的变化,特殊儿童较以往有更多的忧虑,担心在未来社会生活中不能独立工作、生活自理等,在家庭教养上表现出更多的依赖性。

特殊儿童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对文化的诠释与表现,都与正常儿童有着很大的不同。

特殊儿童群体在接受外部世界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群体交往内容,表现在认知、情感、

意志与个性心理倾向与特征等各个方面的主动、无意识的反应活动中。

研究者如果以“旁观者”或“外人”的角度探讨儿童的真实想法和活动是想当然地从自身的立场和角度来评价儿童行为,或者说是以自己已有的价值标准或文化规范给儿童行为和表现赋予其他意义。

这样的研究得出的结果只是贴近研究者科学研究的需要,而与儿童发展事实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

质的研究者是站在局内人的角度,作为内部知识的传承者来对特殊儿童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解和诠释,深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事件中,全面了解儿童的语言、行为,在与儿童同感受、同体验的前提下,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理解儿童,诠释自然记录的现象与事实,使得出的结果客观、真实。

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通过与儿童的互动来了解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

“质的研究者主要在研究过程中要试着进入研究对象自身的概念世界,了解人们如何建构和解释他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意义”[3]。

2(2特殊儿童群体内的异质性

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人只能从自身角度出发去思考一切、判

断一切、评价一切、选择一切。

对待心理生活,应该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从而理解它的当下状态,而不应该试图为个体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