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636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doc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doc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广义(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狭义(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事务(不仅包括人们公认的、涉及到所有或绝大多数人的共同事务,而且也包括那些可能转换为前者,但却与部分人,甚至个别人相关的事务)

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等,其中“社会”是相对的,可划分为多个层次)

公共政策的本质(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它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是政府对社会利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

理解要点:

1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2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3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4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5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6要在增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需求,对复杂利益关系进行调整过程:

1利益选择2利益整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2整体性3超前性4层次性5多样性6合法性7规范性)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

正负导向;2调控功能:

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表现出倾斜性,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3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析(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政策、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的研究)

公共政策基本分析框架(麦考尔一韦伯分析模式:

描述性分析与规范性分析;沃尔夫的分析模式:

政策分析程序;邓恩的分析模式:

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

12

公共政策分析要素(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

多元理性基本内容:

技术、经济、法律、社会、实质理性7政策效果8政策环境9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分析原则(1系统原则2预测原则3协调原则4分解综合原则5民主原则)

政府角色定位的基本理论框架(1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和政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基本途径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性途径。

但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市场的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依据。

3政府也存在失灵的可能性,这将制约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发挥作用的空间。

4应将的讨论拓展到包括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和社区四者之间关系的讨论)

问题(泛指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

社会问题(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一个问题要成为社会问题,必须是一个同时对许多个体发生影响并导致这些个体不满的状态)

问题认定过程中价值标准(1社会福利:

社会群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人福利的加总2效率:

主要指经济效率;3公平:

4其他:

民主、自由、社会稳定、社会团结、社会信任)

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社区(第四部门)个体之间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各种非正式的、但又非常紧密的关系的领域。

特点:

非正式性。

优势:

1信息优势:

2激励充分3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4具有较好的回应性;5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小缺陷:

1范围不会太大,所容纳人口也较小;2非正式性成为其从社区之外获得资源的最大障碍。

政府(第一部门):

特点:

公共物品(服务)主要提供者,由各种正式公共机构(组织)组成,一般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合法地行使强制力来达到目标。

优势:

1权威的广泛性2唯一合法强制力;缺陷:

政府失灵理论,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的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2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3行政机构的低效率问题:

4其他方面:

民主投票过程的高成本、直接民主过程可能缺乏保护少数人利益的机制、代议制民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政治周期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等。

市场(第二部门):

特点:

社会中私人物品(服务)主要提供者,由各种正式私人组织(企业)组成,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自主交易的主要模式。

优势:

(1)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促进投人产出效率

(2)通过为个体提供充分的激励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3)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评估来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

缺陷:

市场失灵理论:

(1)垄断:

(2)公共物品:

(3)外部效应(4)信息不对称

志愿部门(第三部门)特征:

能提供私人和公共物品服务,由正式公共或私人组织构成,一般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自愿地提供各种资源,自愿的合作来解决问题。

优势:

1相较社区有相对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相较政府而言,具有相对较小的垄断性和相对较大的竞争性:

3相较政府而言,对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好的回应性:

4通常能够增加社会参与的程度,并最终对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进作出贡献。

缺陷:

志愿失灵理论,1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服务)2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地域或人群的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

3第三部门中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人其服务过程中。

4第三部门可能会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

模型:

主体为某种特定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

理论模型的特点:

1直观性2近似性3假设性

数学模型:

依据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和数量关系,经过数学处理和抽象后,借助于数学语言,得到一个反映对象量的关系或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系统:

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系统特性:

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5动态性

系统方法:

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方法基本要求:

1整体性;2综合性;最优化表现两个结果:

政策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政策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系统分析:

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它以系统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经过一定范围内的综合分析,寻求最优的可行方案。

事实分析:

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

最重要的是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价值分析:

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客观规律、对不同主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结果,反映了政府的偏爱,或者说集中体现了政府的价值取向。

公共政策中的价值分析,主要是决定某项政策的价值,提供的信息是评价性的。

公共政策价值分析的主要原则:

1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2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3兼顾与急需的统一;4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社会规范:

人们为实现其理想,根据特定的观念制定的,供一个社会群体谙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

可行性分析:

是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论述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条件与能力。

在政策分析中,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方面,表现在政治、技术及经济的可行性上。

利益:

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

利益具有客观性;主观需求性;存在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和享受需要;条件列为利益的一种特殊形式,应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

利益的客体性与主体的需求性之间具有统一性(一致性);利益需求的普遍性;利益需求的合理性;利益的可交换性

公共政策利益分析框架:

1利益主体及利益结构分析;2利益需求分析;3利益实现方式分析;4利益分配结果分析

公共利益:

具有社会分享性的,为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即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利益)。

它具有客观性、满足主体的需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

公共利益新思考:

1需求者数目不是判定公共利益的唯一标准;2公共利益不仅仅表现为单一的国家利益或表现于单一领域内;3公共利益并不一定完全体现真、善、美;4从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个视角的结合上综合判定公共利益,重点在于结果

公共政策系统:

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公共政策主体: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1官方决策者:

(1)立法机关

(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中国共产党;2非官方参与者:

(1)利益集团

(2)政党(西方)(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公民个人

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直接客体)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间接客体)两个方面。

公共政策环境:

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就其关系而言,政策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系统,起着主导作用;政策系统反过来会改善和塑造政策环境,具有反作用。

公共政策环境分类:

1一般环境2工作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构成:

1经济环境2政治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国际环境

公共政策工具(治理工具、政府工具):

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

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1自愿性工具:

1家庭与社区:

2志愿者组织3市场:

2强制性工具1管制2公共企业3直接提供;3混合性工具:

1信息与规劝2补贴3产权拍卖4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政策构建综合模型:

国家能力、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

公共政策问题:

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基本内涵:

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5政府的必要行动。

公共政策问题特征:

1关联性2主观性3人为性4动态性

公共政策问题类型:

1密特洛夫、克尔曼1自然观2道德观3环境观;2罗威:

1分配型问题2管制型问题3再分配型问题;3威廉·邓恩1结构优良的政策问题2结构适度的政策问题3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程序:

1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势”;2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3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4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

1小论证2功能论证3二级论证4一级论证

政策问题诊断误差的来源:

1组织结构2意识形态3无知4信息超载5噪音干扰6时间落差7逃避问题8隐蔽问题9虚假问题

系统议程(公众议程):

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正式议程(政府议程):

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

政策问题提出的过程:

一般,某一社会问题先进入公众议程,被公众加以关注和讨论;然后,由于该问题自身的特殊性、重要性、严重性以及迫切性等,引起了政府决策者的关注,由公众议程进入政府议程,最后成为政策问题。

另有许多问题可能不经过公众议程,而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2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4政府与个人、固体都不主动介入

政府有限介入的原因:

1政府基本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2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但没有权力去处理3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权力处理,但无能力办理4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权力与能力处理,但不能马上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1公民个人的作用2利益团体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