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纲要JB104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95976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BA《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纲要JB104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MBA《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纲要JB104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MBA《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纲要JB104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MBA《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纲要JB104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MBA《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纲要JB104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BA《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纲要JB104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

《MBA《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纲要JB104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纲要JB104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BA《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纲要JB104整理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存货投资(包括一工厂使用的原料、材料、燃料、零部件、在制品、半制品以及尚未销售出去的库存制成品)。

政府购买:

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但转移支付、公债利息不包括在内。

原因是这些活动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政府转移支付:

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不是因为这些人提供了服务,创造了价值,而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要靠救济生活。

3.国名收入: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它等于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个人收入: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可支配收入: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B)问答题:

1.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为什么只计算对最终产品的支出而不计算对中间产品的支出?

既计算最终产品又计算中间产品就会产生重复计算的结果。

例如,农民生产小麦,再把小麦卖给面粉厂,面粉厂把小麦加工成面粉再卖给面包师做成面包,每一道生产工序都相应增加了一定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增加值。

对于面包这个最终产品而言,小麦、面粉都是中间产品。

如果计算了小麦、面粉的价值,当面包出售时又计算了面包的价值,这样,在国内(民)生产总值核算中,小麦、面粉就被计算了两次,从而扩大了最终产品的价值。

所以,在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中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讨算中间产品的价值,或者计算在生产各阶段的增值计算增值与计算最终产品价值的结果是相同的。

2.教材P379第10题;

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综合会有什么影响?

答:

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3.教材P380第15题: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雷耀平)

1.均衡国民收入满足的条件:

a、所分析的社会中只有家户与企业两部门,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两部门经济;

b、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即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引起产量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c、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的利润为零。

由此可得出:

GDP=NDP=NI=PI

2.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的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教材389页)

3.乘数理论,包括各种乘数:

乘数理论指总需求(AggregateDemand)任何的变动,如消费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等,都会引起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的更大变动。

乘数包括投资支出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教材389)。

乘数论:

在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中,乘数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在非充分就业的背景下,投资、政府购买及其他一些变量的变化将会导致过敏周如出现多倍的变动,这个倍数就是乘数。

读者应清楚各类乘数的取值,同行四海有明确成熟发挥作用的限制条件。

4.有效需求:

指商品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凯恩斯把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处的需求量称为有效需求,并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了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经济学中通常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看作有效需求。

均衡产出:

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产出水平

或叫均衡收入,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如果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所不愿意有过多的存货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

如果生产低于需求,企业库存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

总之,由于企业要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产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是E=Y,即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

均衡的条件也可表示为i=s,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充分就业:

工作机会与失业人数相同的状态

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

充分就业就是由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范畴。

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

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即不能实现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

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也可以广义的理解为各种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1.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会受到哪些限制?

所谓乘数,一般地讲,是指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收入改变的有关变量改变量的比。

就投资乘数而言,在三部门经济中,是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由于边际储蓄倾向一般大于0而小于1。

故投资乘数大于1。

也就是说,投资的改变会引起收入产生乘数倍的变动。

但乘数作用的发挥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有:

(1)经济中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若经济中不存在或局部地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乘数的效应将受到限制。

(2)投资、储蓄、消费、政府购买之间是否相互独立。

若投资增加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使储蓄增加消费减少,或者政府购买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打击投资和消费,乘数效应都将大大降低。

(3)货币供给。

若货币供给不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有可能会使利率上升而使总需求受到抑制,这样也抑制了产出的扩大。

(4)漏出因素。

若在乘数发挥效应的过程中存在漏出因素,如增加的支出用于偿债、购买外国货或以前积压的存货等,乘数效应亦会缩减。

(5)时间因素。

乘数效应的完全释放,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乘数效应远没有数学逻辑告诉我们的那样大。

2.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储蓄是哪个变量的函数?

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凯恩斯主义认为直接决定储蓄的是收入。

由于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即C=C(Y),而储蓄又是收入扣除消费之后所剩的部分,所以有S=S(Y),即储蓄是收入的函数而且是增函数。

这样,储蓄是直接根据收入来调整的,当利率上升时,虽然人们的储蓄比例可能会增加,但最终总储蓄量一定是减少的,原因是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从而收入亦减少,最后储蓄也减少。

由此观之,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在古典的储蓄函数和凯恩斯主义的储蓄函数中,是截然相反的。

这体现出凯恩斯主义这样一个观点:

宏观经济不是或主要地不是通过价格的调整来进行,而是通过根据改变了的收入调整支出来进行。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雷耀平)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将自己的资产的一部分以不生息的货币持有在手中是出于以下三种动机:

一是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需要在手头保留一部分货币。

二是谨慎动机,是指人们需要保留一部分货币已被未曾预料的支付。

三是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倾城的对货币的需求。

IS—LM模型:

IS—LM模型是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模型。

"

IS-LM"

模型,是由英国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

希克斯(JohnRichardHicks)和美国凯恩斯学派的创始人汉森(AlvinHansen),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即"

希克斯-汉森模型"

,也称"

希克斯-汉森综合"

或"

希克斯-汉森图形"

资本的边际效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指一个贴现率,该贴现率恰好使得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项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价格。

凯恩斯陷阱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好似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因为会将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有了货币也绝不会去买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又称流动偏好陷阱或流动性陷阱。

1.根据凯恩撕的观点,均衡利率是如何决定的?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所决定的。

货币的需求包括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其中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都是收人的增函数,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若以L表示货币需求,L1表示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之和,L2表示投机需求,y和r袭表示收入和利率,则有货币需求函数:

L=L1(y)+L2(r)

 

在上图中,货币需求函数表现为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货币的实际供给(用m表示)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可视为外生变量,在下图中是对应既定货币供给水平m0的一条垂线;

在货币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之点,此时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相应的利率r0初即为均衡的利率水平。

即由r0所决定的货币投机需求加上由某个收入水平决定的一定量交易需求所得之和L恰等于既定的货币供给量m0。

2.什么是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指一个贴现率,该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带来的各项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价格

为什么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即资本边际效率实质上是指厂商计划一项投资时预期可赚得的按复利方法计算的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的数值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预期的未来收益和购置投资资产(如一合机器)的成本。

资本边际效率之所以递减,是因为随着投资增加,资本存量增加,一方面资本资产之成本会增加(同样一台机器所费更多),另一方面,资本品所产物品的供给增加,因而预期收益会减少。

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随投资增加而递减,在短期内主要由于资本物品成本上升,在长期内主要在于资本存量的大量积累。

3.教材P437第8题.

如果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没有同时达到均衡而市场又往往能使其走向均衡或者说一般均衡,为什么还要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尽管通过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同时均衡,但不一定能达到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的同时均衡,因此,还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生活,使其达到充分就业或消除通货膨胀

4.会运用IS-LM模型来分析问题

(l)IS—LM模型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在总结凯恩斯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的,后经许多人加以补充和扩展,成了宣传和阐释凯恩斯理论的重要工具。

该模型由两个方程组成,即:

IS:

i(r)=s(y)

(1)

LM:

M/p=m=L1(y)+L2(r)

(2)

式中i为投资,s为储蓄,r为利率,y为收入,M为名义货币量,P为价格水平,m为实际货币供给。

(1)是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即投资等于储蓄;

(2)是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

在假定其他变量为既定的条件下,通过解上述两式的联立方程组求得同时满足上述两式的收入y和利率r,即为两个市场均衡时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IS—LM模型还可用图形表示。

IS曲线是式

(1)的几何表示,在该曲线上任一点都有i=s,LM曲线是式

(2)的几何表示,在该曲线上任一点都有L=m。

在图中的E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re和ye分别为同时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率水平和收人水平。

(2)IS—LM模型述评。

与新古典学派将实物和货币两分的传统不同,凯恩斯通过利率将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联结起来,货币不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

IS—LM模型更为清晰地将这种思想表达出来,而且避免了凯恩斯在表述这一理论时的某些逻辑错误。

使用这一模型,不仅能说明利率和收人水平是如何确定的,而且该模型还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

即如果均衡收人不等于充分就业的收人水平时,政府可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于经济(膨胀的财政、货币政策分别使IS曲线和LM曲线右移,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分别使IS和LM曲线左移),使其达到理想状态。

简言之IS——LM模型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提供了理论说明。

在这里,提出并讨论宏观经济中各市场的同时均衡,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但是,IS—LM模型回避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它倾向于从流通领域去寻找经济问题的根源,其结论必然是偏颇和肤浅的,相应的政策建议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问题也仅能起到治标作用,而很难彻底解决问题。

IS—LM模型将均衡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

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可能存在的非均衡描述为一种走向均衡常态过程中的暂时状态;

而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其内部矛盾和冲突,非均衡才是其正常状态。

另外IS—LM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基础上的,而这些假设条件本身往往很难与事实相一致,因此由该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与事实相符。

最后,在滞胀出现以后IS—LM模型由于不能解释滞胀,加上这一模型不能说明价格的决定,其作为分析工具的影响也在减弱。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韩健)

财政政策:

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利用变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收,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

货币政策:

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前者是指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适用此政策。

后者是指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适用此政策。

挤出效应:

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降低的效果。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其中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因素。

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

(1)政府支出增加,产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资目的的货币量减少。

(2)用于投资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

1.教材P456第12题

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

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如果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则应当实行扩大货币供给和增加税收的混合政策。

扩大货币供给可使LM曲线右移,导致利率r下降,刺激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

税收增加时,人们可支配收入会减少,从而消费支出相应减少,这使IS曲线左移。

如图15—6所示,y0为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使LM移至LM′,利率由r1降至r2,与此同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左移至IS′,这样国民收入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y0,而私人投资增加了,消费支出减少了。

图15—6

2.教材P456第15题

假定政府考虑如下紧缩政策:

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

用IS-LM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取消投资津贴和增加所得税虽然都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都会使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而使利率和收入下降,但对投资的影响却不一样,因而在IS—LM图形上的表现也不相同,现在分别加以说明。

(1)取消投资津贴。

取消投资津贴等于提高了投资成本,其直接影响是降低了投资需求,使投资需求曲线左移,在图15—8(a)中,投资需求曲线从I0左移到I1。

如果利率不变,则投资量要减少I1I0,即从I0减少到I1,然而投资减少后,国民收入要相应减少,IS曲线要左移,在货币市场均衡保持不变(即LM曲线不动)的条件下,利率必然下降(因为收入减少后货币交易需求必然减少,在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必然下降),利率下降又会增加投资,使取消投资津贴以后的投资减少量达不到I1I0。

在图15—8(b)中,设IS曲线因投资需求下降而从IS0左移到IS1,结果使收入从y0降到y1,利率从r0降到r1,在图15—8(a)中,当利率降为r1时,实际的投资就不是下降到I1,而是下降到I′1,因此少降低I1I′1的数额。

图15—8

(2)增加所得税。

增加所得税会降低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水平,从而减少消费支出,这同样会使IS曲线左移。

假定左移情况也是图15—8(b)中的IS0曲线移动到IS1曲线,则收入和利率分别从y0和r0降到y1和r1,由于增加所得税并不会直接降低投资需求,因而投资需求曲线仍为I0,但是由于利率从r0降到r1,因而投资得到刺激,投资量从I0增加到I′0,这就是说,增加所得税虽然使消费、收入和利率都下降了,但投资却增加了。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董明辉)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经济干预。

有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平衡国际收支。

(2)货币创造乘数:

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

根据银行体系的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提取一定比例留作准备金,而另一部分可以由银行向客户放款,从而进一步增加货币量。

如此继续下去,会转化成数倍的银行存款。

完整公式为:

M/H=(rc+1)/(rc+rd+re)

rc:

是现金在存款中的比例;

rd是存款准备率;

re是超额准备率。

(3)法定准备率:

中央银行规定的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中存款中所占比率。

法定准备金制度是指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央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

(4)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进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1.教材P483第8题: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

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1、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主要通过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得到发挥。

2、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情况下,支出乘数公式1/(1-ß

(1-t)),t越大,支出乘数越小,从而边际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济作用越大。

2.教材P483第9题:

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

在经济过热时,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一直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

这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也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央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

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央行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这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是重点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马志雄)

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unemployment)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Unemployment),经济产业的每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迅速适应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

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周期性失业:

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自然失业率:

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

这里的稳定状态是指:

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1.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

二者相比,结构性失业更严重些。

原因如下:

(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