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591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doc

《《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doc(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艺术设计史》完整教案.doc

《中外艺术设计史》

教案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用艺术设计的眼光和思维来审视中外设计艺术活动的发展历程,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课题,这一崭新课题帮助我们了解祖先在造物活动中的设计动机和绵延二十余世纪的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设计思想,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演变。

对于中外的艺术设计思想,特别是反映在若干经典中,在诸多层面上从设计的视角予以解释。

此外,中外设计史还将系统地对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设计与古代科技的关系,以及对近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一次全面的分析,对诸多问题进行梳理,从理论思辩的深度进行研究并阐释。

本课程的任务就是站在理解、分析角度上对中外艺术设计史的演变回顾有一系统的认识,使学生对自己看问题的方法和对处理艺术设计问题有一新的办法及视野。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

本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各主课课程的思想开拓以及对新的理论体系进行建构的重任,它可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特视角的研究领域,扩大自己对该课程更深层次的探索,所以,它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该课程要求在学生入校后就进行授课,把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灌输到同学们脑中,使学生尽快树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促进对专业设计的深度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代文化发展密切联系,把握时代的脉搏,创造出合理化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理想设计。

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所以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紧跟本学科的发展,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及重要进展。

一部艺术设计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物化的文化史,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艺术设计水平。

因此掌握该课程理论非常重要。

3、课程教学改革(与原课程内容做比较)

通过课堂讲授和对中外名作欣赏,并结合幻灯、讲座使该课程更为活跃,避免照本宣科,使学生从中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

创造魅力——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2学时)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第一章创造魅力——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以及原始居住设计形式极其意义

【教学重点】1、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2、原始居住设计形式极其意义

【教学步骤】

1、新授

一: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

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以打制石器为特征

50万年前——“北京人”(北京房山周口店)——会用火、以兽皮御寒、过群居生活

5-6万年前——人类已经演化到现代人时期

1万-8千多年前——北京“山顶洞人”——缝制衣服、用装饰品、过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有原始宗教活动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磨制石器为特征

旧石器时代(Palaeolithic;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

  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

由于地域和时代不同,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文化面貌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我们知道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具考古资料证实公元前180万年前中国就有原始人类在生存,以打制石器为工具从事狩猎活动。

在打制过程中,也逐渐的培养了他们的造型能力,发展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类,已经能运用兽骨和石料磨制成装饰品了。

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

  1.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

  2.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

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

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

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

  3.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2/3。

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

  上述除第③区因考古工作不够深入难以分期外,前两区大致可分为4期:

早期约当公元前10000~前7000年,以华南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已有萌芽,个别地点已会养猪。

中期约当公元前7000~前5000年,华北的磁山文化等已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养猪,并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和陶器;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等已栽植水稻,养猪和水牛等,磨制石器尚不多见,陶器则比较发达。

晚期约当公元前5000~前3500年,华北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有较大的聚落,如半坡和姜寨等(见半坡文化,姜寨遗址),流行多人二次合葬,发达的彩陶是一大特色。

华中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有极为丰富的稻谷遗存和骨耜等水田耕作农具,大溪文化中房屋建筑往往用稻壳掺泥抹墙,陶器胎壁内也掺有大量稻壳,表明稻作农业已有很大的发展。

最后一期是铜石并用时代(也可不归入新石器时代),约当前3500~前2000年。

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华中主要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

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筑墙。

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钺、镞等武器明显增加。

墓葬出现两极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则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

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

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

二、新石器时代的玉器

第二节中国彩陶文化

艺术起源于劳动。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劳动工具。

工具是最早的人工制品,并贯穿于原始的始终。

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已经能够打制简单的砍砸器、刮削器及三棱大尖状器等不同的器形。

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二十万年前,山西丁村人。

打制技术进步,类型和品种多样,说明用途和打制手法有所提高。

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8000年以前。

山顶洞人。

骨角器、骨针、细石器、细长石等复合工具。

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我国陶器的起源很早,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陶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资料。

摩尔根曾把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作为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陶器,是人类第一个改变了物质的化学成分而创造的物品。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原料不同

烧制温度不同

硬度.吸水性

黏土.砂土

600摄氏度

低.有吸水性

瓷土,高岭土

1000摄氏度以上

高,密实不透水

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

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湖北。

1、仰韶文化分期:

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2、陶器造型:

碗、钵、罐、盆、壶、豆、瓶、鼎、鬶

3、装饰:

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采用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手法装饰。

4、陶器工艺:

泥条盘筑、手捏、轮制

原始社会的各种设计,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

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3、形式感的应用。

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

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

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

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

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

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

其纹饰主要有:

①动物纹。

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最为生动精彩。

它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几何纹。

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

③编织纹。

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人面鱼纹彩陶盘仰韶文化,高16厘米,口径39.5厘米,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细泥红陶,绘黑陶,敞口,卷沿,浅腰,圜底近平。

口沿上施以黑色,八等分的间隔处饰以条形或三角形,简洁明了。

器身为赭红陶衣,器内壁施绘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两幅,构成奇特的人鱼合体,体现了半坡人对鱼的崇拜之情,又似有某种原始巫术的意味,深藏奇妙的历史待解之奥秘,引人遐思。

彩绘船形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5.6厘米,长24.厘米,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此壶形状像船,头尾尖尖,杯口,短颈,平肩,两肩上各有半环耳可以系绳。

在船腹处用黑彩绘有网状纹饰,像张挂鱼网,应与当时人的渔猎生活有关。

人头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23厘米,底径6.3厘米,1953年陕西洛南县出土,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半坡类型陶器精品,泥质红陶,既是生活实用器皿,又是人头像陶塑艺术品,为人头葫芦身形,平底,壶背有口,可盛水。

少女形象,仰头浅笑,樱唇微启,似在轻轻哼唱着歌曲,神态安详。

刻画手法细腻传神,甚为感人

庙底沟型彩陶是因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发现而得名,它晚于半坡型彩陶。

器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

此外还有敛口浅腹盆、敛口罐、长颈罐、重唇尖底或平底瓶等。

彩绘主要用黑或紫黑色,纹饰有几何形图案,如圆点、勾叶、弧线、三角带状纹、平行条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等。

同时也有仿生纹和植物纹等。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彩陶盆)庙里沟的彩陶是以河南陕县庙里沟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现在有5000多年,这些彩陶的花纹比半坡型的彩陶装饰面要大,装饰在彩陶的腹部,花纹黑白对比,阴阳相生,用弧型、叶型和半叶型的圆组成,具有活泼、明快、饱满的效果。

(花瓣纹彩陶盆)有的装饰非常巧妙,比如这个彩陶盆,它整个用花瓣型来装饰盆的腹部,花瓣组织的非常巧妙,花瓣之间相互借用,这个花瓣又组成哪个花瓣,连续应用。

这也就是我们后来图案构成当中的二方连续,在当时我们的祖先在很早时期就掌握了这样一个组织规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