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95851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2、阶段:

⑴第一阶段:

1933-1935年,着重调整和复兴经济

⑵第二阶段:

1936-1939年,着重改革

3、项目:

⑴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⑵调整农业政策

⑶复兴工业;

⑷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结果:

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三、罗斯福新政实施的作用与意义

1、实质:

是在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成功调整

2、进步性:

⑴直接影响:

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⑵间接影响:

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

⑶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局限性:

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每隔一定的时期就会发生经济危机,危机有大有小。

危机小,相对容易渡过;

反之,则惊险可怕,难以应付。

1929年爆发的这场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规模与破坏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就在如何应付这场危机的困境中,出现了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资本主义发展轨迹的总统,他是美国人。

一位美国记者是这样评价这位美国总统: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

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

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你知道这位总统是谁吗?

生:

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富兰克林·

罗斯福?

(畅所欲言,限于二、三位同学)(教师随时展示有关罗斯福的生平与图片)

有谁知道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演讲和总统就职时演讲的一些内容吗?

(随意回答)

(展示罗斯福的两段演说词)罗斯福在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在演讲中说:

“我向你们,也向我自己发誓:

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曾说:

“值此我就任总统之际,我的美国同胞们肯定期望我以我国当前形势所要求的坦率和果断来发表演说。

现在的确是到了坦白而勇敢地讲明真相,讲明全部事实情形的时候了。

我们不必怯于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情况。

……我准备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提出—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在一个灾难深重的世界中所必须采取的措施。

这些措施或国会依据其经验和智慧所制订的其它类似措施,我将在宪法赋予我的权限内尽快予以采纳。

……对于给予我的信任,我将以顺应时代的勇气和忠诚作为回报。

我决不辜负众望。

……”

那么,罗斯福在这接受提名演说中所提到的“新政”指的是什么“新政”?

他在就职演说中提到的“全部事实情形”指的是什么情形?

难道他的前任没有“讲明全部事实情形”?

此外,罗斯福究竟是如何在“宪法赋予我的权限内”采纳“必须的措施”,从而“不辜负众望”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惑一起来学习第六单元第2课“罗斯福新政”。

(展示板书:

第2课罗斯福新政)

【内容组织】

首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要“讲明全部事实情形”?

对于“事实情形”,同学们是如何理解的?

应该指的是美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难道罗斯福的前任——美国第31届总统共和党人胡佛就没有“讲明全部事实情形”吗?

这是否是罗斯福竞选总统胜利,而胡佛竞选失败的原因之一?

是的。

胡佛面临经济危机时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和有限的国家干预的反危机措施,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美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使美国迅速摆脱经济危机。

此外,罗斯福打着“新政”的旗号参加竞选,鼓吹借助国家干预来挽救濒临崩溃的美国经济,鼓吹关心“被遗忘的人们”,并许下众多动听的诺言,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从而击败了在危机中信誉扫地的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入主白宫。

胡佛年长罗斯福几岁,他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其通过个人奋斗而获得巨大成功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坚信自由放任政策一定能帮助美国渡过危机,甚至认为“繁荣就在眼前”。

在其任内,危机非但未缓解,反而日益恶化。

可以说,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为罗斯福竞选胜利提供了有利条件。

3、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4、罗斯福就任总统)

正如美国学者布卢姆、摩根、斯坦普等人合著的《美国的历程》中所说的那样:

“胡佛悲观失望,罗斯福生气勃勃;

胡佛认为萧条的根源在美国之外,而罗斯福则认为在美国内部;

胡佛一味要求谨慎从事,罗斯福则热衷于进行改革实验……美国人民在11月参加大选投票时……以横扫一切之势把民主党推上了执政党的地位。

”罗斯福获得的普选票超过了57%,并以选举人票472张:

59张的绝对优势而获胜。

很明显,“这次投票是对胡佛政府的一次抗议,授予罗斯福一道进行变革的明确的命令。

”虽然,罗斯福在竞选总统时没有对“新政”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解释,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当选美国总统后雷厉风行地采取一系列行动。

那么,什么是罗斯福新政?

据教材叙述,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那么,罗斯福究竟又是如何“宪法赋予我的权限内”采纳“必须的措施”?

二、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过程)

罗斯福初任总统时,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和危机前相比,美国工业下降了53%;

国民收入下降了500%;

失业工人达1300万。

而有的学者认为:

“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早在担任纽约州州长时,罗斯福就开始罗织各方面专家,组建顾问班子。

到入主白宫时,这个班子已初具规模,后经挑选、扩充,日臻完善,形成了他的“智囊团”。

)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作出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那么,今天就请在座的同学们来扮演一下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的角色,一起对如何应付“烂摊子”出谋划策一番。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下面将为同学们提供罗斯福就职演说中有关“事实情形”的叙述和一些相关数据。

(展示材料:

“币值贬低到荒谬的程度;

赋税增加;

我们的偿付能力下降;

各级政府收入锐减;

贸易流通渠道交易手段僵化;

产业界叹残枝败叶比比皆是;

农场主愁自己的产品找不到市场;

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化为乌有。

更严重的是,大批失业公民面临严酷的生存问题,另有大批公民辛勤劳动却所得甚微。

——摘自罗斯福首次总统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1929年10月24日,发生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股灾,史称“黑色星期四”。

……股市一夜间从巅峰坠入谷底,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的刷新频率都差点跟不上股价数字下落的速度!

……到1932年,道-琼斯指数较1929年的历史最高点下降了89%。

股市崩盘的危机直接导致5500多家银行倒闭,美国金融体系濒临瓦解,千百万美国人多年辛勤的积蓄付诸东流。

随之美国进入了持续四年的经济衰退的泥沼:

生产严重过剩,物价持续下跌,商铺关门,86000多家企业破产,失业人数由过去150万猛升到1700多万,占全部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生产者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国民收入从878亿美元降为1933年的402亿美元),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社会经济一片萧条。

——引自《反危机:

回溯罗斯福新政》

自从股票市场大崩溃以来,全国倒闭的银行已超过5500家。

群众的心情惶惶不安,他们囤积黄金、货币。

这时银行黄金库存每天要减少2000万元,储户搞不到黄金就要纸币。

结果是:

一方面作为货币储备的黄金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财政部又不得不增发纸币。

银行挤兑,人山人海争提存款,照例带着自杀意味。

当时全美18569家银行,库存现金不过60亿元左右,却要应付410亿元的存款。

为了准备现金应付提款,银行不得不出售抵押品和证券,因此损失惨重。

——节选自《光荣与梦想》

美国农民每人的现金净收入在1929年到1932年期间从162美元跌到48美元。

由于农产品价格比工业品价格跌落得更快,农民的购买力只有1929年的60%左右。

……个别农场主看到要应付日趋跌落的价格,除增加生产外别无他途,便将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于是价格下跌得更快更贱。

……

1933年,美国工业雇用的工人比1929年约少500万,产值减少了一半多。

企业家力图使买卖有赚头,只好降低成本,即降低工资和裁减雇员。

然而,工资和雇员裁减得愈多,群众购买力下降得愈厉害。

——摘自《美国的历程》)

作为智囊团成员,你们会对罗斯福总统提出怎样的建议?

请在座同学按现有位置前后四人一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单独提出建议,也可以就总的经济形势提出提纲挈领式的建议。

(畅所欲言,分别从金融、农业、工业、社会保障等角度发表建议)

各位同学讲得都很不错,那么,在历史上罗斯福总统是如何扭转困境的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教材对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的叙述,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⑴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⑵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⑶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其新政经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⑴第一阶段(1933~1935年),此阶段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这一时期通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法令;

⑵第二阶段(1935~1939年),此阶段着重改革,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前夕,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当然这也是相对的,在第一阶段虽然重在调整与复兴,但也出台了一些设计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容,如《1933年银行法》就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经营范围,不得同时从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摩根银行正是因这个法案不得不一拆为二,这一分业格局直到六十多年后的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才寿终正寝。

“新政”的实施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到1940年国民收入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从1939年开始,国际局势日益紧张,罗斯福便集中全部精力应对战争和国际事务,新政渐告结束。

新政的具体措施包括: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和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方面。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教材实际上从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经过与措施,似乎有些凌乱。

那么,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从新政的两个阶段出发,来排列一下新政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第一阶段(1933年-1935年),着重调整和复兴经济。

政府调整金融体系,充分恢复货币调节经济的润滑作用;

同时帮助就业,增加消费,刺激生产,实现均衡发展。

为此,从1933年3月9日-6月16日(史称“百日新政”),罗斯福政府先后说服国会通过70多项新政法案,其中15项重要法律中有关金融立法占1/3,其法律文件主要包括《银行紧急救助法令》、《联邦证券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又称《1933年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经济救济法》等,此外还实行了加强黄金储备、发行有担保的货币、美元贬值等措施。

第二阶段(1935年-1939年),着重改革。

政府在经济全面复兴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设计各个层面的改革,为建立福利社会和民主政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公平劳动标准法》(又称《工资工时法》),实行累进税率。

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中的一系列措施,并非一涌而现,而是有先后顺序、轻重缓急的。

比如,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一项措施是整顿金融业,这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

公众舆论评价:

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

(如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

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

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

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

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

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

)这些措施,对稳定局势,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此后,从3月9日制定出《紧急银行法》,到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在这100天当中,新总统顶着狂风暴雨前进,一天天显示出他无穷的智慧和无限的精力。

到国会议员们宣告休会那一天,罗斯福已经发表了十次重要演说,制定了新的外交政策,建立了每周举行记者招待会和内阁会议各二次的惯例;

宣布了废止金本位制,向国会提出了15篇咨文;

指引议员们通过了13个重要法案,其中包括对一切银行存款实行保险,对抵押住宅者发放贷款,对华尔街金融市场进行改革,拨发40亿元作为联邦救济金,准许公开经营啤酒,以及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等一系列法令。

罗斯福新政中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你们是如何认识各项主要措施的作用?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是一种应急性措施,旨在迅速稳定金融货币市场。

真正具有改革性意义的措施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用大量的国家赤字开支来扩大就业,实行救济,克服生产过剩危机。

而这一货币政策的推行必然宣布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公共工程事业的发展。

此外,通过了《紧急银行法》。

这一措施虽然挽救了美国整个银行业,使其免于垮台,但罗斯福的做法实际上违反了法律规定,越权接管了本应由美联储履行的职责。

事后有人评价说,罗斯福的一系列新政立法都为行政干预司法开了恶劣的先例。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中心措施是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

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到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同时也有人认为《全国工业复兴法》的通过,实际上一方面减少了竞争,抑制了生产,另一方面由于大垄断集团瓜分市场和提高工业品价格,反而使其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业的控制。

该法还规定劳工有同企业主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并有关于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

可此后的实践证明,在全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工人工资的提高只是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负担被再次转嫁给消费者,而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又导致工业生产下降,失业率反而上升了。

另一方面,工会权力的扩大产生了一群工联主义者,也被称为工人贵族,他们以牺牲普通工人利益为代价获取了高收入。

3、调整农业政策。

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奖励补偿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于环境保护。

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到了国家监督调解经济的作用。

4、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解在分配。

兴建的一系列公共工程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经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罗斯福新政的有关内容。

但实际上,罗斯福制定的这些措施或法令,在其实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比如,罗斯福就职时美国银行停止营业,公众人心惶惶,如何让公众接受银行停业和整顿金融系统的措施呢?

此外,美国最高法院在1935年和1936年先后裁定《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违宪,并宣布予以废除,对此,罗斯福又是如何应对的新政实施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

通过教材,可以知道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这一“拉家常”的方式,以亲切诚挚的声调、质朴实用的语句,对全国人民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教育,简短的谈话,化解了长期郁结在人们心中的疑团和不满。

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了,人们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前排起长龙,把就在不久前也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的通货存入银行。

只过了3天,美国有574家银行开业,几天里,银行回收了3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银行(占全国总数的3/4)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锣声。

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

此外,为了争取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罗斯福还于1933年3月8日举行了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就金融业中的诸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此举有助于在政府和新闻界之间架构一座沟通的桥梁,也达到了政府通过传媒稳定民心的功效。

白宫记者招待会从此成为惯例,每周两次,每次约120名记者参加。

在罗斯福执政的12年里,共举行过998次记者招待会。

当然,新政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利益受损的集团和人员的反对,甚至罗斯福受到了国会中民主党内反对势力的挑战,加上反对党共和党势力,反对新政的保守力量也相当强大。

对此,罗斯福是如何应对的呢?

即使遇到挑战,罗斯福仍以实际行动倔强地表明了自己的姿态,即拒绝保守力量的摆布。

斗争涉及到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关系问题。

斗争对日后美国总统权力的不断扩大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1938年以前的几年里,罗斯福以其刚毅果敢的魅力、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和极富策略性的手段,几乎支配了国会。

这些手段主要有:

精确地选择有利的时机;

持续不断地施加压力而又适可而止,“拉紧缰绳却不使之崩断”;

亲自向国会提出国情咨文报告;

让行政部门草拟法案而又由个别议员提出;

以自己的魅力亲自说服立法领导人;

巧妙地打出任免职位那张牌。

当上述这些办法都不足以使国会就范时,他还有两件致胜法宝,即使用否决权或以将要行使否决权相威胁;

以“炉边谈话”等方式直接向人民摊牌,以“诉诸全民公决”的形式迫使国会让步。

这些“高明的统治艺术”发挥出来的实际效果就是,国会通过了大量的载入立法史册的提案。

而在实践中,他形成了一种由行政官员和国会议员组成的"

万能内阁"

领头羊则是他自己。

通过刚才两段内容的叙述,同学们是否从中发现了什么信息?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过程中完全都是在宪法所赋予总统的权限范围内,即使遇到强大的阻力,也没有采取什么过激手段,而是通过迂回的手段千方百计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也正好印证了本课开始时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所说的“宪法赋予我的权限内”采纳“必须的措施”。

其实,我们从中还能发现,在新政的实施过程中,当行政权与司法权、立法权出现冲突时,罗斯福并没有让行政权凌驾于立法权、司法权之上,仍在宪法的权限范围内,充分利用了宪法赋予的权力,结果却使总统的权力日益扩大。

而这一点也正是罗斯福新政的一大特点,对后来美国政治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那么,除此以外,罗斯福新政还有哪些特点?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是否如他就职所说的“不辜负众望”?

对后来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就更具体、更详细地探讨一下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作用和历史意义。

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首先,我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后,如果罗斯福不实行新政,当时的美国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畅所欲言)

其实,黄安年教授在《罗斯福新政改革》一文中指出:

当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就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当时可供选择的道路只有三条: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非民主手段的法西斯专政或对原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策进行某些改革。

首先,罗斯福上台执政前夕,美国并不具备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

当时美共党员总共不超过两万人,在工人中影响很小。

左右美国工人运动的是劳联,他们主张阶级合作,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手段。

许多工人寄希望于有作为的总统来代替无为而治的胡佛总统。

其次,罗斯福总统就职前33天,希特勒在德国夺取了政权,欧亚两洲已逐渐形成了德、日法西斯两个战争策源地。

在国际舞台上面临法西斯主义侵略战争的主要威胁。

有的论著在叙述当时国际形势时说得好:

“金融恐慌粉碎了繁荣,独裁者们向民主主义提出了挑战,裁军被丢弃,和平被战争毁坏了。

这个世界面临的不仅是一种危机,而是几种危机。

发生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还有战争危机。

”在国内,美国也面临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的现实危险。

亲德的垄断资本家和政客企图仿效希特勒以法西斯暴力手段来压制国内人民的不满情绪和维护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益。

他们制造法西斯恐怖气氛,扶植法西斯团体。

有的人鼓吹“宁要希特勒,不要罗斯福,”甚至攻击罗斯福“不过是另一个斯大林”。

美国军团还于1934年策划过一次未遂的法西斯政变。

美国的法西斯主义思潮虽然也曾猖獗于一时,但终未能得逞。

因为和德国相比,美国在经济上更加强大,有可能用改良的方法来阻止危机的恶化,避免经济的彻底破产。

在政治上,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民众中有广泛的影响,他们宁愿寻求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新模式而不愿接受法西斯暴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力量远较法西斯势力强大。

当时,以罗斯福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已经敏锐地觉察到美国法西斯主义的猖獗活动,它和国际法西斯主义思潮相呼应,将要严重危害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特别是具有民主主义传统的美国人民坚决反对法西斯上台。

在国际关系上,美国和英法两国的经济政治联系大大超过美德的关系。

美国既没有面临德国那样急迫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也没有像希特勒那样急于通过发动世界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

第三,这样,剩下的一条道路就是继续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制度了。

面对1929~1933年的严重经济危机,胡佛政府推行亚当·

斯密的自由放任政策宣告破产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建国以来的最大挑战。

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长治久安,必须进行积极的改良。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试图解决危机的罗斯福新政顺乎历史潮流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