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讲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95775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16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自然辩证法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自然辩证法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自然辩证法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自然辩证法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讲义文档格式.docx

《自然辩证法讲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讲义文档格式.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讲义文档格式.docx

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学理论

第一节.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

第二节.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第五章系统认识方法

第一节系统方法

第二节系统认识论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

第二节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

第七章科学发展的模式

第一节累积式发展观

第二节否证式发展观

第三节社会历史发展观

第八章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第一节科学的社会组织制度

第二节科学的社会机制

第三节技术的社会组织形态

第四节技术运行的社会机制

第九章科学伦理与技术伦理

第一节科学规范与科学伦理

第二节技术规范与技术伦理

第十章科学与人文宗教的关系

第一节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第二节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第十一章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

第三节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选择

第十二章船舶科学理论与船舶技术思想

第一节船舶科学理论史

第二节世界船舶技术思想

第三节中国船舶技术理论与实践

绪论

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讨论科学和技术中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对人类活动造成了哪些影响,连同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人力求把这门课程当作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来讲授,避免将其庸俗化。

哲学思想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核心,不管是科学智慧和人文智慧,都不过是这些思想的实践理性。

在过去的二十世纪中,长期把科学与技术放置于工具理性的地步,严重地忽视了人文思想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严重地忽视了科学与技术中的伦理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于从事科学与技术工作的学者在参与科技与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包括人文智慧对于他们创造力源泉的作用。

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和科技工作者的关系,好比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人文智慧与科学智慧两者相互影响,水乳交融,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但是,人文智慧究竟是如何影响科学家与技术家们的思想与心智的,尤其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

这一点,仍然是不清楚的。

有一点,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共识,那就是没有繁荣昌盛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在内,是不可能有繁荣昌盛的科学与技术的。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科学理性、人文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绪言论讲授的主要问题是:

1.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本课程的基本性质;

3.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以及它的演变;

4.本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基本性质

一、研究对象

(1)以经验科学为研究对象。

因为这门学问,本质上仍然属于哲学的范畴;

今天,哲学思想不像古代那样科学与哲学不分,直接地说明自然的变化规则,而这项任务已经不是哲学的责任,而是科学的任务;

如果哲学代替科学去直接说明自然规则,那么其结果不仅妨碍各门具体经验科学对于自然的研究和探索,而且必然是言之无物,空而乏味。

所以,今天的哲学转而研究各门科学探索自然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故哲学任务由直面自然转向直面科学本身,研究科学思想和方法论。

(2)

(3)科学认识论。

简而言之,就是科学的哲学,关于科学理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认识。

(4)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从文化中分离出来,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今天,科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宗教也不得不面对科学的责难。

(5)

二、研究内容

(1)自然观——看待和理解自然现象的方式,这种方式决定着人们怎样处理自己从观察和其他渠道获得的材料。

自然观的不同科学家们对科学理论的创立与理解也不同。

爱因斯坦拒绝接受玻尔的量子理论,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爱因斯坦坚持认为,上帝不玩骰子。

这实际上就是拒绝承认自然现象中存在概率问题,爱因斯坦只相信认识决定论。

再一个例子是,毕达哥拉斯说,数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唯物主义说,这是唯心论,数怎么能是事物的本质呢?

现在看来,毕达哥拉斯这个命题并非错误,我们今天,利用数字成像技术已经实现了数字通迅、数字扫描等等。

科学究竟是什么?

我们对于这一问题实际上并不是十分清楚。

美国科学哲学家M.W.瓦托夫斯基认为,“科学从事实验;

作出发现;

进行测量和观察;

它建立起解释事物的方式和原因的各种理论;

发明出技术和工具;

提出建议和安排;

它作出假设并进行检验;

它提出种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并对它们作出回答;

它进行猜测、反驳、证实和否证;

它将真理与谬误相区分,将明智与愚蠢相区分;

它告诉你如何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如何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引自《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导言)

在归纳主义者看来,科学知识是已经证明了的知识。

科学理论是严格地从用观察和实验得来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

科学是客观的。

科学知识是可靠的知识。

(2)方法论,思想方法不同其理论思维也不同,比如曼德勃罗的分形几何学就是一个例子。

理论创新,常常与新方法新思想相联系。

还有一个例子是毕加索的立体绘画思想,平面很难展示另一面——看不见的那一面。

(3)科学哲学,西方科学哲学的思想一直是科学研究和科学思想的主题。

波普尔、劳丹、费耶阿本德、奎因等等。

康德的思想对科学界有巨大的影响。

三、学科性质与地位

属于哲学,二级学科,介于纯哲学理论与科学之间,主要以探讨科学思想理论的哲学层面为目的。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一、历史渊源

1、历史渊远流长

(1)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金、木、水、火、土,至今仍然影响中医理论;

阴阳二气之说与对立统一学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西方古希腊有着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从泰勒斯的“水”,毕达哥拉斯的“数”,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等都对西方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不衰。

《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就是突出的例证。

(3)中世纪虽然说,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但在理论上仍然有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哲学思想上唯名论、唯实论是其重要的哲学成就。

罗吉尔·

培根(Roger¸

Bacon公元1210-1292年)提倡实验方法。

他分析了四种错误的原因,权威崇拜、习惯、偏见和对知识的自负。

后来弗兰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系统地分析了四种偶像错误的原因。

威廉·

奥卡姆(William¸

Occam,卒于1347年)提出著名的“剃刀理论”、邓斯·

司各特的唯名论,唯实论等。

(4)、文艺复兴时期,观察实验方法的兴起,但得益于文艺复兴的成就,因为后者解除了人们探讨自然的精神枷锁。

是人文造就了科学,而不是科学造就了人文。

比如,自然主义在科学兴起时起到了重要作用,自然主义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思想。

自然主义体现了不信宗教的古代学术思想哥白尼学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十八世纪科学的发展得益于三种因素:

自然主义、现世主义、理性主义,这三者合起来共同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宽容精神:

学术自治、学术平等和学术自由。

另一精神就是启蒙运动,促进了理性主义、批判精神,伏尔太、卢梭、布丰、霍尔巴赫、孟德斯鳩等。

二、创立及其意义

恩格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主要是黑格尔的思想。

酝酿于19世纪40年代,国内学者认为,这项工作得到马克思的高度支持和认可,是他们二人的共同理想。

实际上,主要是恩格斯的功绩。

1873年,恩格斯着手准备,1876年恩格斯写成《反杜林论》一书,1878年7月,恩格斯继续撰写《自然辩证法》,直到1895年恩格斯去逝,也未能完成。

其意义是,在自然观上,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的直观性质,吸取了黑格尔整体联系的思想,同时也吸收了当时生物学中的有机论的观点,以能量概念为核心看清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联系,再一点就是把科学置于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看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三、传播和发展

1,传播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以德、俄两种文字首次在苏联出版,1929年,日文版、中文版相继问世,1939年,英文版问世。

1932年,日本学术界在“唯物论研究会”内专门设立自然科学研究会,30年代起,美、英法等国的科学家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发表了若干论著。

列宁的《哲学笔记》《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我国的情况,1953年,于光远和李四光酝酿成立自然辩证法研究会,1956年,在我国进行第一次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长期规划,第一次建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组。

第一次出版专门的研究刋物——《自然辩证法通迅》。

1958年,艾思奇、陆平,于光远等倡议在中央党校创办了第一个自然辩证法研究班。

1960年,于光远和李昌在哈尔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

1962年,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所联合招收了第一批四年制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于光远为导师。

1962年,《自然辩证法通迅》译载了日本学者坂田昌一讲基本粒子是不可分的文章。

文革后,1977年,在全国自然划会上,于光远受邓小平同志委托,再次把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规划列入其中。

1977年11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筹委会在北京成立,1981年10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正式成立,于光远任理事长,周培源、钱三强、李昌、钱学森出任副理事长,同时《自然辩证法通迅》恢复出刋,与此同时新出刋《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学者研究的特点是,1,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2,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重视社会实践,4,重视科学方法论研究,5,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重视交流与合作。

四、本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本科生课程体系中,对学生的人文与科学思想的教育,包括哲学思想教育,都很不足。

不管是对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和哲学思想的教育,还是对西方人文与哲学思想的教育,都明显不足;

即使是科学理论的教育,对于其中的哲学精髓,通常很少涉及,更不用说是融贯中西,博古通今了。

但在研究生阶段要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与水平,人类历史上各民族所创造的灿烂的人文智慧与科学智慧,应当成为研究生们将来从事科学与技术工作的智力基础。

故本课程是研究生教育的文理基础。

这是它的地位。

就其作用来讲,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都需要创新者拥有丰富的灵感和想象力,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文化与科学思想是这种灵感与想象力的源泉。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

开阔视野、丰富头脑。

讨论题:

1什么是自然主义,如何看待自然主义?

2.什么是现世主义,如何看待现世主义?

3.科学与技术纯粹是理智的产物吗?

4.你希望从本课程的学习中收获什么呢?

参考文献:

1.【美】M.W.瓦托夫斯基著,《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范岱年、吴忠、林夏水、金吾伦等译,北京:

求实出版社出版,1982年10月第1版。

2.【美】W.H.沃克迈斯特著,《科学的哲学》,李德容、王梅、刘绪平译,周昌平校,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5月第1版。

3.【中国】林超然主编,《现代科学哲学教程》,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5月第1版。

4.【中国】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5月第1版。

第一篇自然观

自然观,即本体论部分,自然哲学,探讨自然和科学中的思想。

自然观是人类生存经验的历史,它不仅仅存在于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之中,而且它事实是人类各民族生存经验的历史缩影。

第一章物质与实在

内容提要:

列宁的物质概念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不是一篇严谨的哲学研究文献;

加拿大哲学家马里奥·

邦格的物质概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他用状态空间来定义物质概念,那样一来,量子似乎就被排除在物质的概念之外了;

张华厦教授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的角度去定义物质概念,但其所用方法是现象学的,对于独立之有与傍它之有又没有加以区分;

不能区分物质与现象;

本人所提出的物质概念,借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和康德的物自体与现象的划分方法,提出:

物质就是具有质量与能量的实体。

物质只是实在现象中的一个子集合;

并非所有的实在都是物质的;

实在的种类非常繁多,它是我们思考自然并形成自然观的世界原型。

唯物论、物质论与实在论相互是有区别的,不可混淆。

实事求是是实在论的一个子命题,但不是唯物论的命题,因为它不能从物质概念中推导出来。

物质、实在、物自体、现象、独立之有、傍它之有、实事求是、唯物论、物质论、实在论

主要问题:

1.物质观;

2.实在观;

3.时间、空间、运动和演化观;

4.西方科学思想中的实在论。

第一节物质

一、列宁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从表面上看,该定义坚持了实在论(但谈不上唯物论观点,稍后再谈)、反映论。

缺限是:

1,列宁认为,“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相,是值得商榷的。

原因在于:

列宁把“物质=客观实在”,实则不然。

事物间的关系、过程、场、真空、时间和空间,包括人的精神意志都是客观实在的,但这些不是物质的。

2,该定义不能区分:

“物质、时间、空间”。

3,并非所有物质形态都是由感觉感知的。

夸克,谁感知了夸克?

实际上,夸克是理论物理推导出来的一个用来解释物质现象的一种假定。

就如同电子一样,谁见过电子?

一句话,物质粒子不具有可感知的特性,但它的确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4,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感知的东西未必都是物质,尽管它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暗物质,场、时间、空间,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我是我父亲的儿子,父亲与我是父子关系”,父子关系仅管客观存在,但它是物质吗?

5,反映论被预设于物质概念中不恰当。

仅仅以反映论作为唯物论的认识基础是不充分的。

6,下定义与认识论不是一回事,尽管有联系,但不应混淆。

下定义是一个言语指称问题;

认识是一个方法问题。

7,站在物质与意识相对的立场上去给物质下定义,容易陷入归纳法的陷阱。

8,根据列宁的定义,不能区分物质与意识两概念。

因为意识、精神、意志都是客观实在的,比如,谁也不能否定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客观实在性。

9,列宁的物质概念定义的是共相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共相实在,而共相实在恰好是中世纪的共相实在论;

物质实在是唯名论的个体实在。

如前所述,父子关系完全列宁所说的那个定义,因为谁也不能否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这一事实。

10,列宁的物质定义与实事求是没有任何逻辑上的推出关系。

换句话说,从列宁的物质概念里推不出“实事求是”这一命题。

二、马里奥·

邦格的物质定义

马里奥·

邦格说,唯物论的命题是,真实的世界是唯一地由物质性的事物构成的。

但过去的唯物主义的论点并不能为此提供很好地证明。

唯物论必须解决下列问题:

(1)面对现代物理学及其场和几率波所造成的世界明显的非物质化,唯物论如何坚守住自己的阵地?

(2)被认为是还原论的唯物论如何能解释新的性质的出现,特别是有机界和的那些性质的出现?

(3)唯物论如何能解释非物质的精神?

(4)唯物论如何对目的和自由作出解释,它们明显地是超越了自然规律的?

(5)唯物论如何给文化客体如艺术作品和科学理论留下位置?

它们似乎据有自己的独特领域并遵守超物理法则,或者法规?

(6)唯物论如何解释思想特别是技术与政治思想的因果功能?

(7)既然概念和命题并不具有任何物理性质,它们又如何能够存在于纯物质的世界中?

(8)既然科学命题和数学命题的真理不依赖于认识主体或其环境,如何能够借助于物质而予以解释?

(9)唯物主义能够说明价值,它并不是物理实体或性质,却还支配着我们的某些行动?

(10)唯物论怎么样才能解释道德又不至于赞同享乐主义,既然那些关于道德行为特别是关于责任的原则是与自然规律不同的?

邦格针对这十大问题提出了他那对于中国学者来讲有名的“科学技术唯物主义”。

兹将物质概念的阐述介绍如下:

邦格1919年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1944年毕业于阿根廷拉普拉塔大学物理系,1952年获得该校物理数学博士,之后从事实验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和生物物理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后任蒙特利尔的麦基尔大学哲学教授。

他认为,给物质下定义必须满足两个要求:

精确性和与现代科学的一致性。

他认为,传统唯物主义有两大缺陷:

其一是模糊性,其二是与辩证法搅在一起,他认为,辩证法并非是唯物论的一个有价值的伙伴。

必须把唯物论从辩证法泥潭中拯救出来。

例如,只有物质客体能够相互作用,转变成:

“对于任何x和y而言,若x作用于y,或反过来y作用x,则x是物质的,且y也是物质的”。

再如,“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这一命题,转变成:

“空间关系是物质客体之间的关系”。

再如,“生命是物质的一种形式”,转变成:

“一切生物体都是物质客体”。

邦格用比较的方法来给物质下定义:

与精神客体相比较,物质客体有两点不同于前者:

第一,虽然物质客体是不稳定的多变的,但不管如何变,物质客体总是处于两种状态之间;

而精神客体则不是,比如,“数字3”。

第二,无法建立一种状态空间去表示非物质的客体,比如,心灵、精神,意志等。

据此,邦格提出了物质概念的四个定义:

定义1:

对象x是一种物质客体(或实体),当且仅当,对于每一参照系y,若Sy(x)是关于x的状态空间,那么Sy(x)至少包含两个元素;

不然的话,x就是一种非物质的客体(或非实体)。

μx=df(y),(若Sy(x)是关于x的状态空间,则有|Sy(x)|≥2)。

定义2:

物质是等同于所有物质客体的集合。

M=df{x|µ

x}

M是一集合,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所有实体的集合。

M是谓语µ

的外延,µ

读作“是物质的”。

定义3:

一个客体x是实在的,当且仅当,或者(a),至少存在另一客体y,在x不存在的情况下,它的状态会有所不同;

或者(b),x的每一成分都在改变着它的另外一些成分的状态。

定义4:

实在是真实客体所构成的集合。

邦格强调,按传统唯物主义的论点,所有物质客体,而且唯有物质客体是实在的。

但是,并非唯有物质客体是实在的。

邦格认为,一切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所共同具有的假设是,“一个客体是实在的(或者真实存在着),当且仅当,它是物质的”。

简言之,实在是(等同于)物质。

但邦格也承认,物质的性质、关系和其中的变化都仅仅在派生意义上是实在的。

时间空间并不独立存在,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至少是这样。

但微观粒子是否可以用状态空间来表述呢?

评论:

微观粒子是非定域性的存在,无法用状态空间来表述。

其二,并非所有的实在都是物质的,像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确存在过,而且至今仍然被人们谈及,如果把这些东西排除在实在的范畴之外,是否与人们真实的生活一致呢?

三、张华厦教授的物质观

1、张教授认为,定义1:

“所谓物质就是具有属性与关系的一切实体,就是一切变化与过程的载体或主体”。

张教授认为,物质就是物质客体的总和,或一切实体的总和。

注:

这是邦格的观点。

张教授把实在分为:

实体实在与过程实在。

性质、关系属于过程实在。

他认为,定义物质,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基本问题是实体实在与属性实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主观实在与客观实在的关系问题。

相对于意识而言,物质乃是独立于意识的整个客观世界,它反映了物质的客观性或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评:

不敢苟同。

物质是标志具有属性和关系的一切实体的范畴。

张教授的定义3是用来处理实体与属性和过程的相互关系的。

张认为,性质是实体的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

客观性与实体性是物质存在的两大标准。

1,属性与关系是物质的现象,但物质概念的指称意义并非指其现象,而是指称物质实体自身。

2,客观性并非是物质的属性,它是相对于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从人与物的相对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不可避免陷于物质与意识的纠葛之中。

而物质本身的确是先于人而存在的,物质实体并不因为人对它的认识而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物质实体并不依赖于人与物的关系而存在。

客观性并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不应当用作界定物质概念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正如弗里德里希·

克拉默所说,科学活动不是关于自然界的,而是一场建构实在的激烈战斗。

从这一观点看,科学看起来像是一座竖在一个大洞穴的墙壁上史前绘画仔细研究的人造大理石,当你没法穿过密密的栏栅和梯子的时候,你发现那里根本就没有绘画,人造大理石不只是为了缘故竖立在那儿,并且这里的艺术品只是专家的研究报告。

四、本人的物质概念

1,定义物质概念必须遵循的几项原则

(1)、区分指谓与指称。

指称是言语表达式与对象间的语义关系,一个句子的指称就是这个句子的意义客体,它是言语对于人的效用关系,莫里斯称之为指号学中的语用学部分。

指谓是言语句子之间的句法逻辑关系,莫里称之为语形学。

一个正确的指称表达式,必须使得言语句子能够确切地指称它的意义客体;

一个正确的指谓必须能够使得语句的逻辑结构是分析地真或综合地真,即言语句子的意义结构与其指涉的分子对象集合——外延,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

请区分下列句子:

“这是一张桌子”,“这是一个人”,

“桌子是什么”,“人是什么”。

前者是指称,后者是指谓;

前者属于语义学的讨论范围,后者属于语形学讨论的范围。

讨论如何使我们的言语表达式能够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意义和意识中的意向性,这是元语言的一项任务。

(2)必须能够区分物质客体与精神客体,包括能够区分时间、空间、物质和真空等非物质特性,包括区分物质客体与其现象的关系。

(3)必须能够区分物质客体本身与其存在的状态——物质现象间的关系。

现象是我们感知物质性质和关系的层面,但现象本身并非就是物质。

对于定义来讲,一个合乎逻辑的定义必须使得它的定义域与被定义域所指称的外延重合。

一个定义的指谓条件必须满足上述要求。

克拉默说,实在依赖于我们语言的表述框架,我们自己不过是语言的囚徒。

2,本人的物质定义

(1),物质就是具有质量或能量的实体。

具有质量或能量是物质的根本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