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北师物理成长资源Word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5289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3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北师物理成长资源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九年级北师物理成长资源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九年级北师物理成长资源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九年级北师物理成长资源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九年级北师物理成长资源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北师物理成长资源Word版文档格式.docx

《九年级北师物理成长资源Word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北师物理成长资源Word版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北师物理成长资源Word版文档格式.docx

这是一道拓展性题目,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能解释许多日常生活中热现象的知识

,帮助学生对热现象的知识进行理解,拓宽视野.

分析与解答: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从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与分子运动快慢的关系,来解释它们是如何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温度升高,液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增大,克服液面上其他分子的引力的分子数目增多,蒸发就越快;

液体表面积越大,处于表面附近的分子数目增多,在相同的时间内跑出液体表面的分子数目就越多,蒸发就越快;

从液面蒸发出来的分子,在液面附近做无规则运动,有些分子还会返回到液体中,减慢蒸发的速度,当液面上空气流动加快时,蒸发出来的液体分子很快被空气带走,蒸发就越快.

22.减小 热传递

23.热传递 缓慢

三、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1.等质量 相同 温度计 吸收 不同 控制变量法

2.

(1)单位质量 升高 比热容 J/(kg·

℃) 

(2)焦/千克·

摄氏度 (3)1.0×

103J/(kg·

℃) 升高 降低 吸收 放出 100J 冷却 取暖 (4)相同 不同 (5)Q吸=cm(t-t0) Q放=cm(t0-t)

1.比热容

2.4.2×

103 质量是1kg的水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

103J

3.大

4.3.9×

℃) 3.9×

103J/kg

5.1.15×

105J

6.

(1)温度计 天平 使物体受热均匀

(2)①和② (3)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7.热量 比热容 蒸发

8.5000 2.1×

107 减少 9.1680 840

10.C 11.D 12.C 13.B 14.B 15.D

16.略 17.100℃

18.Δt=16℃

19.

(1)地热能的主要优点是节能、环保.

(2)m=ρV=ρSh=ρπr2h=1.0×

103kg/m3×

3.14×

m)2×

1.5m≈4.24×

104kg.

(3)Q放=cm(t2-t1)

=4.2×

℃)×

4.24×

104kg×

(96.6℃-21.6℃)≈1.34×

1010J

20.

(1)控制变量法 

(2)黑

(3)由Q=cmΔt得

Δt=

=10℃

21.

(1)质量相等的海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谁的温度升高快?

(或“海水和沙子吸热升温快慢相同吗?

”“海水和沙子谁的吸热本领强?

”)

(2)如图所示.

(3)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升温快;

水和沙子吸热,温度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或沙子温度越高时升温越缓慢).

(4)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变化小,而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变化大;

早稻育秧,晚间往秧田灌水,白天将水放出

四、热 机

1.内能 机械能 内燃机 汽油机 柴油机 2.

(1)气缸 活塞 火花塞 

(2)吸气 压缩 做功 排气 机械 内 内 机械 (3)高速汽车

3.

(1)火花塞 喷油嘴 

(2)空气 压燃式 (3)客机 4.四 二 一 一 二

1.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热机

2.汽油 柴油

3.吸气 压缩 做功 排气 做功

4.空气与汽油的混合物 空气 压燃式 点燃式

5.冲程 吸气 压缩 做功 排气 二 二 一

6.乙、甲、丁、丙

7.40 10

8.D 9.C 10.B 11.A 12.C 13.C 14.C

15.因内燃机飞轮每转一圈活塞往复一次,即完成两个冲程,所以飞轮每分钟转500r经过了1000个冲程,而4个冲程才完成一次做功,所以500r做了250次功.

16.机械 热

五、火 箭

1.宇航飞船 卫星 2.液体 固体 液体 3.化学 内 内 机械

1.液体

2.高速喷出 推力 化学 机械

3.液体 固体 液体

4.反冲 空气 火箭 火箭

5.

(1)压缩体积,密度变大,相同体积所装质量大

(2)1.28×

106N (3)不变 减小 减小

6.A

7.【解析】 火箭是喷气发动机,既带燃料,又带氧化剂,不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助燃,D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D

8.A 9.C 10.D 11.C

12.汽油机

13.

(1)机械 相互 

(2)电 (3)变大 变小

(4)不能 没有大气压

(5)机械 内 熔化 汽化 升华 吸热 (6)75

六、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

(1)完全燃烧 

(2)焦/千克 J/kg 焦/立方米 (3)Q=mq Q=Vq (4)化学能 内能

2.

(1)有用功 

(2)热损失 热量损失 燃烧过程 燃料 废气 能量损失

1.热值 J/kg(J/m3)

2.2.6×

107J/kg 完全燃烧1kg的该种燃料放出的热量是2.6×

107J

3.效率

4.6×

107

5.质量1kg的酒精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3×

107J/kg 3×

6.4.35×

107 增加 机械能

7.化学 化学 热

8.天然气热值大 无污染

9.8.4×

105 0.028

10.1.65×

108 74.5% 125

11.D 12.D 13.A 14.D 15.C 16.C

17.1.344×

106J 0.04kg

18.

(1)200kg 2.1×

107J 

(2)1.25kg

19.

(1)1min内做的有用功W=Pt=75×

103W×

60s=4.5×

106J.

(2)因为ρ=

,所以做功一次消耗汽油的质量m=ρV=1.35kg/m3×

1.8×

10-3m3×

=1.62×

10-4kg.

(3)1min内汽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Q=1.62×

10-4kg×

4.6×

107J/kg×

2600≈1.94×

发动机的效率η=

≈23.2%.

第十一章 简单电路

一、认识电路

一、1.导线 电源 开关 用电器

2.

(1)电能 

(2)电 其他形式 电视 电脑 空调 (3)控制电路的通断

二、3.处处连通 断开 用电器 导线

三、4.电路图

1.电能 电能

2.电源 开关 用电器 导线

3.通路 开路 短路

4.化学 电 电 其它形式的

5.

(1)电动机 

(2)电灯 (3)电铃 (4)开关

(5)电源

6.图略

7.通路 开路 S1和S2

8.开 通

9.B 10.C 11.D 12.C 13.C 14.B 15.A 16.A

17.

18.【解析】 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都是并联的,当某处出现短路时,必然造成短路,使保险丝熔断,其他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答案】 B

19.

二、组装电路

1.逐次 

(1)连通 

(2)所有用电器

2.并列 

(1)并列连接 

(2)所有用电器 该支路的用电器

1.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2.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

3.并 4.并 串

5.S1 S2、S3 S2、S3 S1 L2 S1、S2

6.

(1)L1、L2 并 

(2)L1、L3 并

7.串 并

8.

(1)A、B灯都不亮 

(2)A灯亮 (3)A、B都亮

9.灯亮时压缩机不工作 并

10.D 11.C 12.B 13.D 14.C 15.B 16.D 17.B 18.A

19.略

20.

21.

22.【解析】 由实验结果可知:

当S1、S3都闭合时,两灯都不亮,S1和S2闭合时红灯亮,S2和S3闭合时绿灯亮,则两灯必是并联,S2在干路上,且S1控制红灯,S3控制绿灯.

【答案】 

23.

(1)EC 

(2)E

三、电 流

1.正电荷 负电荷 2.电荷的定向移动 正电荷定向移动 安培 500 3.电流表 串 “+” 电源 4.较大 5.

(1)电流表 

(2)A:

0刻度线 B:

串 “+0.6” “-” C:

量程 D:

电源

(3)0.5A

1.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电流表所选量程偏大 电流表所选量称偏小

2.0.3 0.3

3.1.2 0.24 0.96

4.D 5.B 6.A 7.B 8.B 9.C 10.D 11.D

12.L1接“-”接线柱.L2接“0.6”接线柱

13.左侧上下两灯泡,右侧为电流表,表左为“+”、表右为“-”.

14.

15.

(1)断开 试触 

(2)短路 (3)0.3A 0.4A 0.7A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造成L1短路时引起的

16.【解析】 电流表与被测电路串联,要测并联电路中的干路电流,需要将电流表接在C点;

乙图中电流表指针反偏,说明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改正后电流表量程选用0~0.6A,故示数为0.24A;

从数据中能得出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和各支路电流相等的结论,但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是一个归纳性实验,只测量一次,且用了相同规格的灯泡来做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应换用不同的灯泡测量三次或三次以上;

从两灯泡的规格看出,其额定电压相差较大,L2强烈发光说明实际电压远大于额定电压,应降低电源电压或更换额定电压较大点的灯泡做实验.

【答案】 

(1)串联 C

(2)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0.24

(3)①没有进行多次实验,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②没有换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4)电源电压过大 降低电源电压

四、电 压

一、1.电压 2.提供电压 不同 3.伏 V 1000 0.001 1.5 220 不高于36

二、4.电压表 V 

(1)并联 

(2)“+” “-”

(3)试触

三、5.各元件电压之和 6.电源两端电压 7.都相等

1.0.1 2.5 2.2∶3

3.相等 干 支 和 相等

4.不正确 当A的一端改接C时 电压表的“+”“-”.

5.0—3V 0.6V 600mV “0—5V” 7.5V 7.5×

10-3kV

6.0.38 4.5

7.③

8.B 9.D 10.D 11.D 12.B 13.A 14.A

15.

16.实物图如图所示.

电路图如图所示.

17.

(1)灯L1L2发光,电压表有示数

(2)将“L2”右边线头拉到“L1”的左侧,将电压表“3”接线柱线头并到“L1”右侧.

18.

(1)如图(a)所示或如图(b)所示.

(2)1.2 1.8

19.将电压表依次接在A、B、C、D 电压表有示数处为开路的地方.

五、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1.导体 半导体 绝缘体 2.

(1)阻碍 R 

(2)欧姆 欧 Ω 千欧 kΩ 兆欧 MΩ 1000 106

(3)

1.导体 绝缘体

2.自由电荷 几乎没有可移动的自由电荷

3.自由电子 正负离子

4.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 欧姆

5.①②③⑤⑦

6.导体 短路

7.省力 增大压强 绝缘 摩擦

8.玻璃 空气 红炽状态的玻璃 绝缘体在条件发生变化时可以变为导体

9.灯头玻璃泡 钨丝

10.C 11.D 12.C 13.D 14.D

15.该半导体材料实际上是一个光敏电阻,在有光照时,它不容易导电,没有光照时又像导体那样导电,这样通过航标灯光照强度的改变而使半导体材料的电阻随之变化,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系统的效果.

16.【解析】 当d接a、e接b、d接c、e接b时,电流表示数为0,即二极管断路,此时电流是从右端流入的.当d接b、e接a、d接a、e接c、d接c、e接a、d接b、e接c时,电流表均有示数,表示电流从左端流入,二极管的电阻为0.电源电压U=3V,d接b、e接a时,Iba=0.3A,Rba=U/Iba=3V/0.3A=10Ω,即b、a间只连接了一个10Ω的电阻.d接a、e接c时,Iac=0.1A,Rac=U/Iac=3V/0.1A=30Ω,即a、c间串联了10Ω和20Ω的两个电阻.d接b、e接c时,Ibc=0.15A,Rbc=U/Ibc=3V/0.15A=20Ω,即b、c间只连接了20Ω的电阻.

【答案】 如图所示

【点拨】 由U=IR、R=U/I计算电压、电阻时,I、U、R三个物理量要对应起来.通过计算、分析作电路图,需根据提供的各个物理量的值,把各种可能存在的情况都列举出来,通过对比、筛选得出电路连接的判断.

六、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反 小 2.正 大 3.材料 4.温度

1.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

2.小 3.大

4.变大 长度 横截面积

5.变小 变小

6.D 7.C 8.A 9.B 10.B 11.C 12.C

13.

(1)控制变量法 

(2)长度 (3)横截面积 (4)材料 (5)长度 横截面积 材料

14.

(1)CF 

(2)CG (3)横截面积 D

15.当P向右移动时灯泡变亮说明铅笔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变小,所以电阻变小,此时连入电路中的铅笔芯变短;

当P向左移动时,灯泡变暗,说明铅笔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变大,所以电阻变大,此时连入电路中的铅笔芯变长.由以上分析可知,连入电路中的导体越长,电阻越大,说明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七、变阻器

1.

(1)长度 

(2)电阻丝 滑片 (3)

 (4)串 一上一下

2.

(1)长度 

(2)电阻丝 (3)

1.

(1)短 小 

(2)长 大 (3)0Ω (4)不变

2.滑动变阻器 亮度

3.右 变小

4.变暗 不变

5.D 6.B 7.A 8.D 9.A 10.C 11.B 12.C

13.

15.

(1)

(2)最大 断开 (3)A (4)小 暗 不变

第十二章 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流与电压、

电阻的关系

一、1.磁 热 2.正比 3.反比

二、1.正比 反比 2.伏特 V 欧姆 Ω 安培 A 3.对应比例

1.正 反

2.0.6

3.20 0.1 20

4.I=

 大 等于

5.1100 550 0 1100

6.电阻 电压 电流 电压 电阻 电流 控制变量法

7.不变 增大 0.4

8.1 8

9.2.5

10.A 11.D 12.D 13.D 14.A 15.B 16.B 17.C

18.

(1)b 

(2)增大 增大 (3)电压 小

19.

(1)①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②电压表不是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电压

(2)电路图如图所示.

(3)滑动变阻器滑片 保持不变

(4)0.8 右

20.【解析】 知道导体的电阻值和加在其两端的电压值,利用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可以直接计算出通过该导体的电流值.

【答案】 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是6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0.6A;

当加在其两端的电压是12V时,导体的电阻仍为10Ω,通过的电流是1.2A.

21.

(1)R并=

=6Ω

(2)I=

=3A

22.

(1)0.3A 

(2)12V (3)120Ω

23.

(1)100Ω

(2)刻度不均匀

(3)∵I=

A

∴U=IR总=

600Ω=18V

二、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

1.电压 电流 2.控制变量法 3.R=

 5.电压表 电流表 滑动变阻器

1.电流 电压 R=

2.电流表 电压表 滑动变阻器

3.6 9

4.断开 阻值最大 电流

5.0.25

6.2.4 0.3 8

7.A 8.D 9.B 10.C 11.C 12.B 13.A

14.

(1)左侧圆圈中填电压表符号,右侧圆圈中填电流表符号.

(2)a (3)0.2 9 45

15.

(1)①如图所示.

②将电压表的正接线柱与变阻器的C(或“D”)接线柱或被测电阻右边的接线柱相连;

③电压表不能测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2)1.8 0.24 7.5 (3)①应改变Rx两端电压再进行几次(或“两次”、“三次”)实验,或“再测两组数据”、“三组以上数据” ②求电阻的平均值(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或简答为“减小误差”

16.【解析】 

(1)由于电源是两节干电池串联,电源电压为3V,故电压表量程选择0~3V,根据R=U/I可判断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在0.3A左右,故电流表的量程选择0~0.6A;

(2)移动滑片,电压表示数均为3V,说明电压表测电源电压或变阻器没有接入电路,即R1处断路或R2处短路;

(3)在测量电阻的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实验的误差,因为导体的电阻与电流和电压无关.

【答案】 

(1)如下图所示

(2)R1处断路 R2处短路

(3)增大 10 不可靠,没有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三、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

一、电阻丝的长度 大 等效替代法 两个电阻串联,总电阻是两个电阻之和 R总=R1+R2

二、电阻的横截面积 要小 等效替代法 两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1.大 长度

2.小 横截面积

3.减小 不变

4.12 1 5

5.2.4 1.5 2.5

6.

(1)将两只5Ω的电阻串联

(2)将两只20Ω的电阻串联

7.串 5

8.不变 减小

9.12 24 6

10.5 0.4 0.2

11.D 12.B 13.D 14.B 15.B 16.B 17.D

18.

(1)R并=

19.

(1)I1=

=0.4A

(2)I2=I-I1=0.5A-0.4A=0.1A

(3)R2=

=20Ω

20.

(1)由题图可知,当滑片P在A端时,电源电压加在R1上,所以U电源=U1=12V.

(2)当滑片P在A端时,

R1=

=8Ω;

当滑片P在B端时,

R总=

=24Ω.

R2=R总-R1=24Ω-8Ω=16Ω.

(3)当滑片P在A端时,V2的示数为0V;

当滑片P在B端时,U2=U电源-UR1=12V-4V=8V,所以电压表V2示数的变化范围为:

0~8V.

21.设:

R1=8Ω,R2=12Ω,R3=2Ω.则

(1)R1和R2串联,R=R1+R2=8Ω+12Ω=20Ω

(2)R1和R3串联,R=R1+R3=8Ω+2Ω=10Ω

(3)R2和R3串联,R=R2+R3=12Ω+2Ω=14Ω

(4)R1、R2和R3串联,R=R1+R2+R3=8Ω+12Ω+2Ω=22Ω

(5)R1与R2并联,R=

=4.8Ω

(6)R1与R3并联,R=

=1.6Ω.

(还可以R2与R3并联得1.7Ω;

R1、R2和R3并联得1.4Ω及三个电阻混联组合)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1.R=

 2.

(1)电压表 电流表 R=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电压 电流 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2)断开 阻值最大处

1.3 2 220 380 36

2.2∶5 5∶2

3.不变 不变 不变 变大

4.5 0.6

5.3 3

6.3∶7 7∶10 7∶3

7.【解析】 并联,I∝

串联,U∝R′,

∴R=15Ω,R′=180Ω.

【答案】 B C A D

8.D

9.【解析】 串联电路:

U∝R(正比);

并联电路:

I∝

(反比).

U1∶U2=IR1∶I·

=R1∶

=1∶4,

∵U1+U2=UAB,U2=4U1,UAB=10V.

∴U1=2V,U2=8V,

I1=

=2A,I2=

=1.6A,

I3=

=0.4A,

∴I2∶I3=

.

【答案】 D C B A

10.D 11.B 12.D

14.

(1)将滑动变阻器的左下角接线柱“·

”连接电压表连的“3”连线柱.另一线是将电压表的“-”接线柱连L1的右接线柱.

(2)电流表连接量程太小 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反.

15.

(1)如图所示.

 

(2)U电源=

(R2+R3)

16.

(1)电路图:

(2)Ⓐ的量程:

0—0.6A

的量程:

0—3V

17.

(1)U=12V,R1=24Ω.

(2)开关全部闭合,R1、R2并联,且I1=0.5A,I干=1.5A.

∴I2=I干-I1=1.5A-0.5A=1A,

R2=

=12Ω,

(3)S、S1断开,S2闭合,P置于中点时,L与R2串联,且UL=4V,则UR2=8V,

可推出RL=

R2①

又有

=0.4A②

由①②可得:

RL=6Ω.

18.

(1)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